第462 登陸澎湖

“怎麼可能…”

駕駛着零式戰機往在新竹的機場飛去時,三島依然難以置信的道。

就在不久前,在偵察機部隊得到了中國軍隊正在渡海的情報後,早有準備的日軍出動了航空兵部隊進行截擊。

和中國不同,這一時期的日本就和美國一樣是沒有空軍的,所謂的航空兵部隊也是分屬陸軍和海軍。

同時也因爲臺灣的重要性,再加上陸軍的戰鬥機數量多少有些不足,其中相當一部分的數量還要分給朝鮮方面,因此這次守護臺灣的任務陸軍和海軍都有承擔,也因此在臺灣海峽的上空同時出現了日本陸軍和海軍的航空兵。

這次負責保護臺灣和澎湖列島的主要有日本陸軍的一式戰鬥機、三式戰鬥機、九七式戰鬥機、還有少量的四式戰鬥機和部分本來應該已經退役了的九五式雙翼戰鬥機,至於海軍那邊則主要是零式等…

這其中除了雙翼的九五式外,其他的戰鬥機在同時代而言基本上都屬於比較不錯的戰鬥機,而九五式戰鬥機是日本陸軍最後的雙翼戰鬥機。

1934年,中島和川崎爭奪作爲日本陸軍新式戰鬥機,雖然中島的Ki11單翼戰鬥機比川崎的Ki10雙翼戰鬥機速度更快,但Ki10有着更佳的格鬥和爬升性能而中標,日本陸軍把Ki10命名爲九五式戰鬥機,因爲1935年是日本皇紀2595年。九五式戰鬥機可說是九二式戰鬥機的改良型,大幅減輕其重量和風阻以及採用金屬製三葉螺旋槳而成。

至於九七式戰鬥機則是日本陸軍在1930年代末期所開發的一種單發單座輕型戰鬥機,也是日本陸軍裝備的第一種下單翼結構戰鬥機。

九七式戰鬥機由日本中島飛機公司設計生產,其它製造廠家還包括立川飛機制造廠和滿洲飛機制造廠。歷史上的總產量約3386架。由於該機擁有極好的水平機動性,因此也被稱爲“終極的輕型戰鬥機”。

這種戰機主要是在1938年開始配發前線部隊,並參與了歷史上的諾門罕戰役,在和蘇聯空軍的伊15以及伊16戰鬥機交戰中日本宣稱擊落了蘇聯1252架飛機(蘇聯資料中被擊落的飛機僅有200架),而日本陸軍承認損失是遭擊落與重損共157架(未歸還機與被擊落機64架,其中九七戰51架,53名駕駛戰死)。比起蘇聯,日本的飛行機耗損達到參戰機的6成。

至於一式戰機則主要是中島飛機公司於1937年12月在日本陸軍的指示下開發的單發單座戰鬥機。用於取代九七式戰鬥機。

需要說明的是,零式戰鬥機在當年的知名度,正確的說應當是‘在海外最出名‘。當時日本國內因爲戰意宣揚電影‘加藤隼戰鬥隊‘的上映,反倒是陸軍的‘一式戰?隼‘較爲日本百姓所熟知。

至於三式和四式…

三式戰鬥機土井武夫設計。是日本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唯一量產的倒置V型汽缸、液冷式活塞引擎戰機。最初作戰遭遇時,被認爲是Bf109,後續報告聲稱是意大利設計,所以美軍給它起了綽號Tony。

此機設計開發時,日本自德國購買Bf109、He110及He112型飛機。並進行了密集測試,此機設計深受He110的影響。此機的弱點,與He110相同,引擎冷卻系統的問題始終沒有解決。到了太平洋戰爭末期,許多有經驗的工匠被徵召服役。也影響了此機的品質。

在歷史上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陸軍航空隊雖靠着九七式與一式戰鬥機在東南亞取得短暫的制空權,但1942年後盟軍的新型戰機逐漸代替1930年代的舊機種。日軍在飛機性能上開始落入劣勢,故急需新戰機扳回一成,在此之下1942年開始量產的飛燕成爲首選。1942年日本成立了使用飛燕的飛行68戰隊與78戰隊,並投入新幾內亞戰場,不過因爲引擎問題因此用飛行轉場的2個戰隊在尚未到達駐地前就損失了3成的飛燕。

而四式戰鬥機,盟軍代號‘FRANK’,被公認是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優秀的戰鬥機。

在歷史上四式的研發最早可追溯至1941年12月,中島飛機公司開始着手爲日本陸軍設計剛投入實戰中的二式單座戰鬥機‘鍾馗’的衍生型,軍方要求性能爲最高時速680公里小時,裝有20公釐與12.7公釐機炮各兩門,並可兼顧防空、對地攻擊的萬能戰鬥機,相關開發由小山悌團隊進行,原先設計爲Ki44機體安裝輸出動力2000匹馬力等級的引擎,擴大主翼面積減低降落難度,並增加油箱提升航程。

然而在這個時代,由於日軍迫切需要一種能夠全面壓倒國防空軍的新式戰鬥機,所以日本在通過各種途徑和中國交流着有關飛機方面的技術的同時,也比歷史上更加提前的發展了四式這種最新式的戰鬥機。

需要說明的是,四式也是唯一一種能夠和中國的ZD20抗衡的戰鬥機。

只可惜四式的數量實在是太少了,所以日本主要還是靠零戰來撐場面。

由於太平洋戰爭初期的順利,再加上美國幾乎沒有一種戰機能夠抗衡零戰,日本人的信心開始像爆炸一般的增長。也因此,雖然明知道中國已經服役了最新式的活塞戰鬥機,但也認爲零戰完全能像在太平洋戰場上和中國最新式的戰鬥機進行壓倒性的戰鬥——————最起碼也是勢均力敵。

事實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太平洋戰場,零式也的確算是一種不錯的戰鬥機了。畢竟其裝備的不過是一個1000馬力上下的渣發動機。

非常低的翼負荷、失速特性良好、低速下的操控反應極端靈敏,這些都是零式的優點。

當然這也是由於航艦的起降安全所需,並基於當時日本極端重視水平迴旋能力的思想所致。以上諸多特性成就零式戰鬥機極爲優異的水平面迴旋能力,無論迴旋半徑或是迴旋率。都超越盟軍當時參戰的主力機種。該機優異的水平面迴轉能力,令盟國飛行員很難從後緊貼零式的航道從而獲得開火機會。反之,零式戰鬥機出衆的迴旋能力令零式戰鬥機在初期的近距離空戰中經常處於優勢。

另外與同時期戰機相比,零式還有着遠到不可思議的航程。

中高度以下良好的爬升率,瞬間爬升率幾乎媲美特技機。即使被咬尾,一兩個翻飛後就可能將情勢逆轉從而反咬敵機。

作爲艦載機而言,相當良好的全向視野。

以同時期的戰機而言算是比較早搭載20mm機炮的機種。對早期防彈相關設備不完備、結構也並不強韌的各國戰機而言,該口徑等級的火力非常具有威嚇性。而且將單發輕型戰鬥機擊落四發重型轟炸機的可能性大大提高。這等火力是同一時期較零式戰鬥機更爲機敏。但武裝只有兩挺機槍的一式戰?隼所難以迄及的——————只不過零式搭載的20mm機炮據說是二戰時期最渣的一種20mm機炮…

零式裝備的20mm機炮是九九式機炮,九九式機炮的製造技術爲第一代大口徑空用機炮設計,即反衝式進彈結構。反衝式雖然設計簡單,但是以後座力作爲機槍連發射擊的力量來源使得槍身與裝載設施需要一定強度纔不會被後座力給震壞。而1920年代採用鋼管甚至是木製骨架的戰鬥機無法承擔過大的後座力。

爲了將機炮安裝在1920年代的戰鬥機上,因此機炮除了減輕重量以外,還必須使用減裝藥的子彈來降低後座力對機體結構以及槍身的影響。如此一來雖然成功安裝在戰鬥機上,但是子彈的低初速以及短射程成爲了1920年代大口徑空用機炮的原罪。但對原本機炮的設定目標:轟炸機仍然有效,不過面對1940年代的戰鬥機機炮的低初速盟軍戰鬥機用俯衝的速度甚至已經可以超越。但是短射程以及彈道急墜問題依舊存在,如此火力自然被大多數老練飛行員所詬病,當時飛行員甚至鄙稱九九式射出去的炮彈爲小便彈(彈道快速下墜如同小便路徑)。

早期零式戰鬥機的99式20mm機炮的炮口初速低導致有效射程短、貫穿力不足,彈道彎曲又散射。連射性也差,實際上有效射程比美國的0.50英吋重機槍還短得多。

加上彈藥基數少(早期型的九九式一號炮每門只有60發)。對經驗較少的飛行員來說只夠一到兩個長點射,還在摸索前置量時彈藥已然耗盡。實戰效果極低。

而一旦20mm炮耗盡,飛行員就只能依靠機首的機槍,偏偏此槍口徑與威力太小,無法穿透許多戰機的裝甲板,甚至難以傷及結構,需要非常高密度與長時間的命中方能生效。而機槍與20mm機炮兩者的彈道與初速亦相差甚遠,除非抵近至百米以內距離開火,否則槍炮齊發時兩者只有其一能命中。

除了機炮上的問題外,因爲設計上要求低翼負荷,飛機重量必須刻意降低,導致結構強度不足以適應高速下大幅度動作產生的應力,原型2號機便遭遇俯衝超限翼樑與主翼外板無法承受負荷導致結構解體的情形,這問題在量產機上仍有類似狀況。雖然日軍很早就知道問題,也試圖對機體結構進行強化修改,然而零式戰鬥機與西方國家戰機相比高速俯衝下強度與操控性弱於對手的問題自始至終就沒有獲得實質上的解決過。另外,結構強度不足同時也就意味着飛機承受戰損的能力不高。

另外日本的發動機技術不如其他航空先進國。使得零式戰鬥機的飛行性能必須靠近乎偏執地削減機體重量來達到,惡化前一點提到的結構強度問題。

簡而言之,就和自身的優點一樣,零式的缺點同樣大的驚人。

當然。在對付美國人的戰鬥機的時候,零式的這些缺點還是能夠容忍的,畢竟和美國人早期的戰鬥機相比,零式還是有着相當的優勢的。

不過哪怕是日本人自己也明白,自己軍中性能最優秀的並不是零式這種另類到了極點的戰鬥機,而是像四式,也就是疾風這樣的戰鬥機…

當然,即便是這樣日本人對零式還是很有信心的。畢竟有在太平洋上的戰績擺在那裡。

只可惜,在臺灣海峽的上空,這種自信被ZD20戰鬥機一掃而空…

————————————————————

在得知了中方渡海部隊已經出動後,位於臺灣境內的日本陸軍和海軍航空兵很快也出動。而零式和疾風都戰鬥機。則是承擔着掩護轟炸機和魚雷機的任務。

然而當他們即將抵達渡海部隊上空的時候,ZD20卻在佔盡速度優勢的情況下從高空俯衝而下,其因高性能發動機帶來的超強性能,再加上機翼上的4門20mm機炮和機鼻下方兩挺大口徑機槍帶來的強悍火力,使得這場空戰很快就演變成了一場單方面的屠殺。

在這場屠殺當中。無論是零式,還是那些以九七和九九命名的轟炸機,幾乎都被ZD20的20mm機炮和機槍打的支離破碎,唯一能夠和ZD20抗衡的戰鬥機。只有數量幾乎和九五式雙翼飛機一樣少的四式“疾風”戰鬥機了…

只可惜,數量僅有一個一個大隊的四式戰鬥機。根本就無法挽回整個局面…

即便是有幾架轟炸機在其他護航飛機的掩護下冒死突入渡海部隊的上空,也只是造成了相當有限的傷害——————而且這些冒死的轟炸機最後也是真的死了。

畢竟當時還是有那麼一些輕、重巡洋艦和驅逐艦護航的。而且哪怕是登陸艦,其本身也是有着一定數量的武裝來保護自己的,尤其是口徑的多管加特林機槍,更是大量的裝備登陸艦和其他艦艇上…

就火力而言,這種口徑的多管機槍,甚至可能比ZD20裝備的20mm機槍更猛…

————————————————————

就在僥倖逃過一劫的三島和其他的戰鬥機一起往位於新竹的空軍基地返航時,渡海部隊也在繼續朝着澎湖列島的方向急速航行着。雖說剛剛的空襲多少也帶來了一些麻煩,但是由於護航部隊的出色表現,所以很快渡海部隊就重新整理好隊形,繼續朝着澎湖列島的方向航行。

而這個時候,在得到一艘重巡洋艦傳來的,截擊部隊已經被殺退的訊息後,在廈門附近空軍基地內的轟炸機羣也很快出動…

臺灣海峽那較窄的寬度的確帶來了很多便利,也正是由於這種便利,使得即便不是H3或者是H40這樣的重型轟炸機,哪怕只是FH7這樣的俯衝轟炸機依然可以執行轟炸任務,而且完全不需要擔心航程上的問題…

其實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眼下H3轟炸機幾乎全部在昆明基地,用來對曼谷進行轟炸,事實上這些天來H3機羣幾乎已經快要將曼谷夷爲平地了。

至於H40什麼的,數量太少了,雖然在性能上H3和FH7拍馬不及,但畢竟還是無法形成較大的破壞力。

反倒是FH7俯衝轟炸機,雖然也有相當一部分在泰國那邊,但是這種轟炸機的數量較多,在開戰後國內的幾家飛機制造廠都在開足馬力,因此完全不需要擔心數量上的問題。

而現在,在渡海部隊距離澎湖列島還有幾十海里的情況下,轟炸機部隊已經在ZD20戰鬥機的護航下,對日軍在澎湖列島上的工事進行了成規模的轟炸行動。

和泰國人相比,日本人明顯要更棘手一些。好在澎湖列島有限的空間限制了日本人的部署。不過就算這樣,擁有相當數量高性能防空武器的日本人,還是擊落了不少執行轟炸任務的FH7轟炸機,反倒是擔當護航任務的ZD20並沒有多少損失。

這也難怪。畢竟無需執行地面攻擊任務的ZD20,只需要在高空負責防範日軍航空兵的襲擊,完全沒必要到低空去,自然也就無法成爲日本人的攻擊目標。

就算日本人想要對付這些哪怕是零式也不是對手的戰鬥機,也給先對付了頭頂上的那些俯衝轟炸機後才行。

在日本人的防空火力面前,來襲的俯衝轟炸機至少損失了幾十架,不過同樣的,日軍的陣地和工事也一樣被FH7轟炸機炸的一片狼藉。

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渡海部隊抵達了…

——————————————————

“總算是到了…”

看着已經進入視野範圍內的澎湖列島,朱德全在將望遠鏡放下後,對着一旁的大副道。

“告訴陸軍的那幫傢伙,他們可以出發了…”

就在朱德全這麼說的時候。同樣已經發現渡海部隊的日軍,也開始使用岸防炮對渡海部隊的船隻進行轟擊。

另一邊的渡海部隊,外圍的護航艦隊也開始停泊了下來,然後將艦炮的炮口轉向澎湖列島。

“轟!!!”

在密集的炮聲中,登陸艦打開了大門。將一艘艘的登陸艇投放了出來。

“都注意了,呆會上岸後…”

在登陸艇內,軍官們正大聲的重複着過往訓練中的注意事項,而另一邊登陸艇的駕駛員們也開足馬力。朝着澎湖的方向飛馳而去。

“轟!!!”

也不知道究竟是炮手實在是太厲害了,還是登陸艇上的官兵實在是太倒黴了。一艘登陸艇在朝着島嶼的海灘上登陸的過程中,居然直接被一枚炮彈命中。結果整艘登陸艇很快就在爆炸中燃燒了起來,至於登陸艇上究竟有多少人還活着…

這實在是件誰也不清楚的事情…

由於海面上由登陸艇組成的登陸部隊十分密集,所以這樣的事情雖然不算多,但是也絕對稱不上少,只不過是幾分鐘的時間,就已經至少有六艘登陸艇被日軍的小口徑岸防炮命中。

雖然並不是每艘登陸艇都像剛剛的那艘一樣全軍覆沒,但是被擊中的登陸艇依然損傷慘重,不少登陸艇距離全艇死光也不是很遠了。

而這個時候,由登陸艇組成的登陸部隊,不過才航行了三分之一的距離而已。

“該死,讓海軍的人的火力在猛點,現在日本人都已經將炮彈往我們頭上砸了!!!”

在一艘登陸艦的艦橋上,看到朝着澎湖航去的登陸艇中不時就會有那麼一兩艘被擊中,一個看上去像是師長的軍官大聲的對參謀長道。

其實他着急,海軍那邊一樣着急,就在陸軍不斷有登陸艇被擊沉擊毀的時候,或許是受到了某種刺激,海軍的炮火也比剛剛猛烈了不少。

只可惜,無論在什麼時候,至少是雙方的技術水平還沒有出現過於明顯的代差,那麼岸防炮始終是要比艦炮猛的,這點哪怕是戰列艦也沒辦法。

畢竟在飄浮不定的海面上,艦炮實在是沒法較好的瞄準,而另一邊的岸防炮不但腳踏實地,在防護水平上明顯也要高於艦炮…

雖說海軍方面一直都想壓制住澎湖島上的岸防炮,可惜一直都沒有成功,而且在不斷有軍艦被岸防炮擊中的情況下,海軍這邊反而有種漸漸被壓制住的感覺。

好在就在這個時候,剛剛返航的轟炸機羣在重新填裝好彈藥和燃料後終於返航了。

當岸防炮羣遭到轟炸時,日本人的炮火明顯降低了許多,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登陸部隊開始加速朝着澎湖方向航去,在付出了較大的損失後,第一艘登陸艇終於停靠在了澎湖的海灘上——————雖然就在這艘登陸艇打開艙門沒多久,一發75mm炮彈就已經順着艙門飛了進去…(未完待續。。)

第265章 合肥第430章 新坦克第329章 一觸即發第520章 刺激第443章 慣例第15章 工廠第487章 空戰第123章 洋行第268章 280mm重型榴彈炮第484章 菲律賓第359章 潛艇第345章 諜海第212章 增援第230章 朱爾典第32章 派系與排擠第110章 如何吃餃子第162張 林秀第183章 政黨第63章 張人駿第345章 預警機第37章 中國第一第511章 破雷艦第50章 芝加哥第73章 槍聲第472章 火焰噴射器的威力第490章 索要索馬里第446張 攻城第90章 老套的免稅政策第53章 離開第27章 清末《改訂獎勵公司章程》第512章 攻佔澳大利亞第394章 爛攤子第168章 探聽第477章 轉移第73章 槍聲第21章 機器第262章 清海級和靖海級第159章 狗大戶第302章 清掃第170章 綦江第372章 條約簽訂第13章 賭運亨通第477章 轉移第188章 測試性能的楊楷第390章 拿“日”當槍使第266章 集團軍第394章 爛攤子第248章 飛機第94章 德國m32式制服第225章 船隻第484章 菲律賓第375章 逃向遠東第485章 菲律賓戰役第176章 電報第226章 M1911式半自動手槍第396章 帝國大廈第278章 後續第326章 我要伊拉克第465章 噴氣式戰鬥機第16章 再度啓程第28章 有品級的人第145章 大方縣第362章 徹底摧毀第168章 探聽第364章 西園寺公望第50章 芝加哥第8章 風水寶地第134章 孫中山第374章 19式機槍第384章 總統任期什麼的第163章 新的採購計劃第176章 電報第346章 虎!虎!虎!第79章 爭執第383章 嫉恨中燃燒的英國第372章 條約簽訂第129章 王耀武第455章 中國同盟第4章 自己幹?第336章 南下哈卡里第204章 佈局第478章 轟炸北京第358章 庫頁戰役第331章 裝甲師第18章 江上(二)第423章 眼皮子底下插棒槌第180章 毛瑟G98第43章 坦皮科第40章 蝴蝶效應第41章 只差一步第34章 洋灰廠第442章 堪培拉第119章 偷襲第6章 當頭炮第207章 外圍第49章 時間第301章 除害第203章 獨立第518章 核爆日本第248章 飛機
第265章 合肥第430章 新坦克第329章 一觸即發第520章 刺激第443章 慣例第15章 工廠第487章 空戰第123章 洋行第268章 280mm重型榴彈炮第484章 菲律賓第359章 潛艇第345章 諜海第212章 增援第230章 朱爾典第32章 派系與排擠第110章 如何吃餃子第162張 林秀第183章 政黨第63章 張人駿第345章 預警機第37章 中國第一第511章 破雷艦第50章 芝加哥第73章 槍聲第472章 火焰噴射器的威力第490章 索要索馬里第446張 攻城第90章 老套的免稅政策第53章 離開第27章 清末《改訂獎勵公司章程》第512章 攻佔澳大利亞第394章 爛攤子第168章 探聽第477章 轉移第73章 槍聲第21章 機器第262章 清海級和靖海級第159章 狗大戶第302章 清掃第170章 綦江第372章 條約簽訂第13章 賭運亨通第477章 轉移第188章 測試性能的楊楷第390章 拿“日”當槍使第266章 集團軍第394章 爛攤子第248章 飛機第94章 德國m32式制服第225章 船隻第484章 菲律賓第375章 逃向遠東第485章 菲律賓戰役第176章 電報第226章 M1911式半自動手槍第396章 帝國大廈第278章 後續第326章 我要伊拉克第465章 噴氣式戰鬥機第16章 再度啓程第28章 有品級的人第145章 大方縣第362章 徹底摧毀第168章 探聽第364章 西園寺公望第50章 芝加哥第8章 風水寶地第134章 孫中山第374章 19式機槍第384章 總統任期什麼的第163章 新的採購計劃第176章 電報第346章 虎!虎!虎!第79章 爭執第383章 嫉恨中燃燒的英國第372章 條約簽訂第129章 王耀武第455章 中國同盟第4章 自己幹?第336章 南下哈卡里第204章 佈局第478章 轟炸北京第358章 庫頁戰役第331章 裝甲師第18章 江上(二)第423章 眼皮子底下插棒槌第180章 毛瑟G98第43章 坦皮科第40章 蝴蝶效應第41章 只差一步第34章 洋灰廠第442章 堪培拉第119章 偷襲第6章 當頭炮第207章 外圍第49章 時間第301章 除害第203章 獨立第518章 核爆日本第248章 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