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英當夜回到富春山居,又與薛勇深談良久。第二日他入宮,想着將最近的修書成果稍作整理,便帶着薛勇回茅山一趟,許多事情還是和師父李玄陽商量爲妥。
他在文學館一連兩三日,也不管晨昏,只埋頭書籍。待他要離去時,卻聽到皇帝已經下旨,任命黃門侍郎太子右衛率郗暉爲雍州刺史建威將軍,並假節鎮守襄陽。
陸英未免奇怪,朱旭的辭呈尚未批准,爲何就認命了新的雍州刺史。一打聽之下才知,原來朱旭屢有辭職奏表,但朝廷一直不許。
這次朱旭上表之後便自行離職,來了招先斬後奏或叫拜表即行。
會稽王大怒,要求皇帝嚴治其罪,宮中還未表態,但先任命了郗暉爲繼任刺史。
陸英嘆息着出宮,一路琢磨朱旭想法,始終猜不透他究竟何意。爲何遲遲不見襄陽來人,到底是同意婚事還是不同意,至今也沒有說法。
他剛回到家中坐定,便有傳旨中官來到。陸英趕忙恭迎聖旨,卻是要求廷尉署議朱旭擅離職守之罪。
陸英接罷旨意,命皇甫思禮送中官出府。獨自沉思片刻,立刻換上官服打馬往廷尉署而去。
陸英思量,皇帝既然把這個差事交給廷尉,那麼便沒打算真定朱旭的罪責。不過是迫於朝野壓力,行得緩兵之計罷了。
因此,他找來陸道隆,吩咐他派人往襄陽問詢朱旭,瞭解他是否真的病體沉重,以致難以履職。
又擔憂會稽王挑刺,還行文典校署,請茹千秋派人同往協助調查。茹千秋收到文書,立刻派了石亮來廷尉。
陸英簡單吩咐幾句,要他們不可恃權驕縱,對待功勳老臣不可無禮刻薄,便讓他們即刻上路。陸道隆遣了自己心腹楊凌親往,應該不至於出岔子。
陸英處理完公事,終於與薛勇結伴離京,往三茅山而去。他那年夏天輾轉離開建鄴,一直在北方奔波,算來已有二年餘未見師父。
所謂近鄉情更怯,陸英雖吟不出這詩句,但想到李玄陽獨居山谷,如今也不知近況如何,便難以抑制心內惶恐。
好在見到師父,他雖更添了幾縷白髮,但精神矍鑠,反而更勝往昔。陸英跪在地上行大禮,又喜又愧道:師父,徒兒不孝,一別之後竟至今才歸。師父向來可好?
李玄陽笑着將他拉起來,說道:好,好!好孩子長大了,總要出門闖蕩,難道還能一直陪着老傢伙不成!這位少年郎是誰?好大的個子,哈哈!
陸英趕忙引薦薛勇,又簡述這幾年經歷之事。
李玄陽道:回來的好!老夫去年時釀的梅子酒,如今正好起出來喝!待你我師徒痛飲三日,給老夫好好講一講天下之事。
李玄陽避居山野數年,恐怕甚少聽聞如今形勢,見到陸英又欣喜感嘆,當下便要薛勇取出梅子酒,準備大醉一場。
陸英自告奮勇去取酒備盞,讓薛勇尋山間野味打些回來,他先陪着師父述說家常。待薛勇捕到野味,洗剝乾淨,陸英架起火堆烤肉。
李玄陽靠在泉邊竹椅上笑望着他,其樂融融好不適意。三個人談飲了整夜,俱是不知疲倦。到天明時,李玄陽畢竟年長氣衰,躺在椅上打起盹來。
陸英還未提及嘉興陸氏的事情,只有等稍晚時再與師傅商量。他帶着薛勇在山谷中游逛,領略茅山冬景。天雖溼寒,但林木蔥蘢,黃葉綠柏也別有一番殊色。
午間,他與薛勇剛回到喜客泉邊,便見谷中有一騎急奔而來。馬上騎士顧不得天寒地凍,一咕嚕翻身落地,跑到陸英身前沉聲稟報道:大人,陸右監命小人來此報知大人,天子駕崩,請速回京!
陸英聞言喝道:你說什麼?再說一遍!
那人低着頭哽咽道:天子駕崩,請大人速速回京!
陸英怔在原地,無論如何不敢置信。好端端的一個人,怎得旦夕而亡。
李玄陽道:華亭,快回京吧!江山社稷危若累卵,你身爲九卿,責無旁貸。
陸英轉身施一禮,也不多言,接過薛勇牽來的馬匹,兩個雙雙上馬,疾奔建鄴。二人來時悠然而行,歸去時奮蹄揚鞭。
第二日天亮,便至京師門外。入得建鄴城中,家家縞素,人人戴孝,宮中府中更是白幡白旗,上下人等痛哭臨喪。
陸英換上孝服,聽陸道隆略述情狀。原來,陸英才離開建鄴當夜,皇帝便在宮中魘崩。就是說死於寢中,無疾而亡。
據傳當夜天子寵妃張貴人遞出訊息,王國寶匆匆想要入宮草擬遺詔。但被侍中王季明阻攔在宮門外,言稱大行晏駕,皇太子未至。敢入內宮者斬!王國寶只得悻悻離去。
天明後,皇太后主持大局,令楊元琳擬好遺詔,喪禮山陵一應崇簡,皇太子孫德靈前即位。
朝廷百官議定大行皇帝諡號武,廟號烈宗。梓宮停靈顯陽殿,七七四十九日後送葬於紫金山南麓隆平陵。會稽王以叔父之尊輔政,明年改元隆安。
因爲大行皇帝信佛,宮中有千名僧尼每日誦經,每七日設千僧宴,剃度七人出家。四十九日時設萬離宴,召集萬人做法會,剃度四十九人出家爲僧。
王公大臣每日哭臨,以日代月,二十七日滿釋服。天下臣民皆同此禮。
這種短喪之風起源於漢文帝,只爲體諒百姓,減少國家負擔。皇帝爲君父,天下子民均應服重孝,若是服滿二十七個月的喪服,未免太過繁冗。是以漢文帝有此遺詔,後世也都效法行之。
有司奏:會稽王玿宜進位太傅,揚州牧,假黃鉞。
新帝年才十二歲,且不甚聰慧,衣食言語都不能自決。幸而其弟琅琊王孫文從旁引導,才能不出大錯。
有司所奏進位會稽王的本章,皆是王國寶心意,皇帝不能做主,一切但憑太皇太后定奪。
王國寶兄弟王茂和與王緒都是會稽王府左右,王茂和爲會稽司馬,王緒爲會稽參軍。尤其是王緒,與王國寶一道秉政,參與機要。
一時間王家兄弟權傾朝野,氣焰熏天。王國寶加官中書令,後將軍,更是一手把持朝政,軍國大事皆出自他手筆。
徐青兗三州刺史王孝伯入京奔喪,見到會稽王就直言進諫,讓他遠離王國寶,親自攬起重任。對王國寶更是沒有好臉色,就差逼問是不是你陰謀弒君了。
王孝伯在大行皇帝梓宮前哀慟良久,當着會稽王的面說道:棟樑雖新,卻已有《黍離》之嘆!
《黍離》是周人感傷之作,某大夫路過宗周鎬京,見舊時宗廟宮室傾頹,黍稷茂盛,因悲周室顛覆,乃作此詩。
王孝伯心憂奸佞當朝,國將不國,故有這般諷刺。散朝後,王國寶之弟王緒勸說他,趁王孝伯在京弔喪,暗中派人將他除去,以免將來禍亂。王國寶擔心天下洶洶議論,不敢從其計。
陸英回府之後,與薛勇講述了白日見聞,不由吟道: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薛勇道:大哥,我覺得皇帝駕崩事有蹊蹺,難保不是王國寶等奸邪小人所爲
陸英道:此事我自有決斷。目下,還需請你再往華亭一行,爲我送一封信給陸家。薛勇領命,等陸英修好書信,便匆匆離京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