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列維完成了波斯從部落社會向平民社會的轉變,並在提升民族認同感上做了許多努力。
巴列維堅決維護波斯的獨立,恢復波斯民族的自豪感,強調國際社會必須尊重波斯。
這種做法,是新時期君主所能夠做的最大舉措,即從擴張領土到提升國際地位。
巴列維時期,堅持使用伊朗代替波斯,並拒絕外國人拍攝駱駝等影響伊朗形象的落後場景。
對於外國報道伊朗的落後形象,巴列維非常敏感。
如果某個國家刊登伊朗的落後狀況,巴列維會與這個國家斷絕外交關係。
同時,巴列維與地區國家,埃及、土耳其、伊拉克、阿富汗等國家,發展了友好關係。
1937年,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土耳其四國,簽訂了薩達巴德條約。
這項條約,四國確定了共同的邊界,同時約定在遭到域外大國的入侵時,互相幫助。
1932年11月16日,巴列維廢除與英國簽訂的石油特許權開採石油的辦法。
巴列維對於英國方面,支付伊朗石油款的結算方法非常不滿。
在英國開採石油增長了10倍的情況下,支付的給伊朗的費用只是沒有增長前的2倍。
伊朗在國際法庭維護了自己的權利,國聯調解雙方展開談判,重新溝通費用問題。
1933年4月29日,就特許權及英國支付費用達成協議。
這項協議,以伊朗授予英國延長60年特許權,英國方面明確結算程序,支付伊朗的利潤與生產量掛鉤,支付伊朗的費用不低於每年100萬英鎊,減少了特許權的地區。
這是在那個時期,伊朗所能夠獲得的最大的利益。
此時,巴列維代表的王權佔據上風、教權被打壓、民權依然很弱。
由於國際環境的影響,英國不能夠在伊朗隨心所欲,那是蘇聯在掣肘。
巴列維試圖改變英國對伊朗的影響力,試圖尋求一個可以替代英國的國家,以使伊朗的利益最大化。
在選擇的時候,巴列維找到了美國,但是美國的實力不足以與英國和蘇聯相抗衡。
隨後,巴列維爲了改變這一境況,找到了德國,以德國來平衡英國的影響力。
在蘇聯與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後,英國感受到在伊朗蘇德帶給英國的壓力。
英國爲了維護自身在伊朗的石油利益,限制蘇德在伊朗的影響力,提高了給付伊朗的石油付款,及給予伊朗一筆數額巨大的貸款。
但這種有利於伊朗的平衡格局,因爲德國1941年進攻蘇聯而告破,蘇聯和英國聯手了。
蘇聯和英國要求伊朗,將德國公民驅逐出伊朗,並且徵用伊朗的大鐵路。
巴列維沒有同意,蘇聯和英國再次入侵伊朗,兩國劃分南北勢力範圍。
1941年9月16日,巴列維退位了。
各方勢力都不滿他的做法,雖然他是基於維護伊朗獨立自主的這麼一個國王。
在國內,支持王權的官僚階層不滿,巴列維導致了現在英國蘇聯再次入侵伊朗,他們的利益受到侵害。
在國外,巴列維同德國聯繫到一起,與英國和蘇聯的立場相左,導致了當前的局面。
英國和蘇聯企圖恢復卡扎爾王朝,但是在誰來出任國王的問題上,沒有達成一致。
最終雙方妥協的結果是,英國和蘇聯同意巴列維王朝繼續存在,巴列維的兒子來做國王,本書中稱巴列維二世。
波斯國內就出現了這樣的局勢,部落武裝重新拿起武器、種族主義和分裂主義盛行、宗教活動頻繁、布爾什維克黨員被釋放,在蘇聯的支持下成立圖德黨,經濟一團糟糕。
巴列維二世的繼位,得益於英國和蘇聯在伊朗統治者問題上達成了妥協。
這就意味着只要英國和蘇聯不改變主意,巴列維二世的王位是穩妥的。
1942年1月,英國、蘇聯、伊朗簽訂三方條約,確認巴列維王朝爲伊朗的正統。
巴列維二世得到外部大國的承認,且擁有一支軍隊。
雖然有一半逃走了,但足以維持國內的秩序。
伊朗國內反巴列維二世的政治勢力,互相之間存在分歧,以至於不能夠團結起來。
伊朗國內的一些政客,在同英國、蘇聯保持友好關係的同時,也引入了美國的勢力。
既然與德國合作不可以,那麼和美國合作總是可以的吧!
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順利的將影響力介入到伊朗的國內。
由於二戰的爆發,英國和蘇聯在戰爭中都受到極大的影響,所以戰後美國在伊朗的影響力逐漸凸顯出來。
伊朗作爲一個重要的石油產區,也變成冷戰期間的一個角力場,這就促使伊朗國內的鬥爭更加的複雜。
也正是因爲這個原因,美國才大力度的扶持巴列維二世及巴列維王朝。
1942年簽訂的三方條約,英國和蘇聯除了承認伊朗的領土和主權完整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雙方都承諾在戰後6個月雙方軍隊都撤出伊朗。
1943年,召開的德黑蘭會議, 同盟國就英國和蘇聯在戰後撤軍的問題給與伊朗支持。
基於伊朗支持同盟國,各國會給予伊朗經濟援助。
但是當戰爭結束後,英國和蘇聯都不想走。
還是希望以過去的方式繼續賺取在伊朗的利益,即以軍隊爲後盾、扶植勢力範圍內的代理人。
蘇聯在這個問題上更加的敏感,認爲如果要撤出去,那伊朗不是英國和美國的天下了嗎?
在以前,蘇聯撤出軍隊後,英國人可是一家獨佔了伊朗,這是有先例的。
1944年,首相賽義德就石油特許權問題,與美國代表團進行談判。
蘇聯的反應是要求勢力範圍五個省的石油特許權,首相賽義德婉拒了。
蘇聯人不幹了,美國你可以商量,我們就不可以。
我們認爲首相賽義德是不受信任的人,圖德黨上街抗議,我們軍隊還在那裡呢!
現實的境況是德黑蘭受到蘇聯軍隊的威脅,首相賽義德下臺了。
1944年12月2日,就特許權的問題,議會做出決定。
決定特許權的授予與外國軍隊的去留掛鉤,即外國軍隊還留在伊朗,伊朗則不授予特許權。
這份由穆罕默德·摩薩臺議員提出的議案,獲得了支持。
由首相賽義德與美國談判特許期權問題,導致的政治危機就這樣化解了。
但是蘇聯並沒有因爲這次特許權問題,而放下對英國和美國在伊朗影響力的擔心。
所以蘇聯加大對伊朗國內圖德黨的支持力度,在議會中圖德黨成爲一股不小的勢力,成爲蘇聯在伊朗的利益代言人。
另一方面,蘇聯在佔領的伊朗勢力範圍內,培養分裂勢力,包括布爾什維克黨員的阿塞拜疆民主黨、及庫爾德民主黨。
1945年12月10日,蘇聯武裝起來的阿塞拜疆民主黨武裝,佔領大不里士,宣佈自治。
幾天後,庫爾德民主黨武裝佔領庫爾德省,宣佈自治。
蘇聯迴避了德黑蘭協定,對英蘇在戰後撤軍的協議。
1946年1月,伊朗向聯合國控訴蘇聯不撤軍,美英支持,英國已經撤出了自己的軍隊。
這也是國際大環境對伊朗的一次影響,也是冷戰時期的一場地緣較量。
同月,卡瓦姆被任命爲首相,負責組建內閣,直到3月才得以完成組閣。
卡瓦姆負責與蘇聯談判石油特許權及撤軍的問題,就這兩個主要問題進行磋商。
1946年4月5日,卡瓦姆與蘇聯就撤軍問題達成一致,伊朗撤銷在聯合國對蘇聯的指控;
蘇聯以和平的方式將分裂省份的布爾什維克分子撤出,卡瓦姆內閣就蘇聯提出的北方五省石油特許權提交議會審議。
這裡面有一個問題,那就是議會已經做出決議,如果外國軍隊不撤走,議會不會審議外國特許權的問題。
卡瓦姆顯然以蘇聯軍隊撤走爲條件,保證向議會提交蘇聯特許權的議案,使蘇聯能夠和平撤出軍隊、及放棄對分裂勢力的支持。
在蘇聯軍隊撤走後,首相卡瓦姆以議會選舉爲理由,推遲了向議會提交蘇聯特許權的議案。
1947年10月22日,新議會就卡瓦姆內閣授予蘇聯特許權的議案,以多數反對予以駁回。
新議會寬恕了首相卡瓦姆,違反1944年石油特許權的法令,因卡瓦姆內閣在程序上不合法。
首相卡瓦姆對蘇聯的親近,使得美英對卡瓦姆的立場產生懷疑。
英國開始支持法爾西、胡吉斯坦等地區的部落叛亂,以迫使卡瓦姆內閣不能夠倒向蘇聯。
蘇聯和英國對分裂勢力的支持,導致卡瓦姆內閣備受批評,無論是國內的,還是國外的。
首相卡瓦姆開始反對圖德黨,這樣令蘇聯進一步支持圖德黨和分裂勢力提供了藉口。
最終,卡瓦姆內閣辭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