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發生的政變,最後以民族陣線的失敗,摩薩臺下臺而告終。
雖然民族陣線獲得蘇聯及其圖德黨的支持,但沒有戰勝保王派、教士階層與英美勢力聯合的力量。
在這場政變中,伊朗人心目中受人尊重的摩薩臺博士,成了真正的愛國者與政治的殉道者。
自所謂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由於意識形態的不同美蘇之間的對抗不可避免的展開了。
在伊朗呈現出的對抗格局,以王權爲代表的美英派和以圖德黨爲代表的蘇聯派,而教士階層屬於誰能夠給予利益就倒向誰派、民族陣線屬於民族主義自強派。
民族陣線是這幾股勢力中最弱的勢力,遊走於三股勢力之間,最終還是不敵美英支持的王權和教士階層。
1953年政變的***是摩薩臺將英波石油公司國有化,起因於英波石油公司爲英國賺取了大量的錢,而付給伊朗的部分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點點。
英波石油公司不允許伊朗或者獨立的第三方機構覈查賬目,計算伊朗股息的時候都是採取最不公正的計算方法,對待伊朗員工太過於刻薄。
英波石油公司最後一年的利潤,比自伊朗授予英國石油特許權後給付伊朗的還要多。
這就是摩薩臺的初衷,把伊朗的利益拿回來。
儘管摩薩臺提出給予英國補償,但是在面對巨大的石油利益面前英國是不會放棄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島國式的陰險便開始發作了,1953年的政變就是這麼導致的。
對於摩薩臺收回英波石油公司的決定,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
有的人認爲摩薩臺應該以更爲穩妥的方式與英國進行妥協,畢竟伊朗的實力不足與英美勢力對抗,且錯誤的估計了形勢,最後導致了1953年的政變。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不進行這樣的抗爭,什麼樣的妥協是能夠滿足陰險的島國人;不進行這樣的抗爭,是沒有哪個勢力可以看到伊朗對於維護自身權益的決心。
摩薩臺成爲了犧牲品,他被王權和教權出賣了,摩薩臺在英波石油公司國有化中給伊朗人爭取到的是伊朗的利益。
儘管這些石油利益最終也落不到伊朗人的手中,但至少那些統治伊朗的王室和教士階層能夠少從伊朗人身上剝一層皮。
只有對抗才能夠彰顯實力,一味地妥協只是弱者和馬後炮的專利!
實力是獲取自身利益的保障,哪怕是不足以抗衡的實力!
1953年的政變帶來的影響是權力回到了巴列維二世手中,巴列維二世重獲軍隊的掌控。
教士階層打破了摩薩臺內閣世俗化的傾向,教士階層逐漸形成一種以示威遊行抗議爲主要鬥爭形式的鬥爭方法。
英美勢力在伊朗獲得掌控,而蘇聯支持的圖德黨只是在野勢力。
1954年,英波石油公司國有化問題得到了解決,以一種妥協的方式。
美英承認伊朗對本國的石油擁有所有權,就石油的生產與銷售與外國公司達成協議。
協議規定了伊朗向英波石油公司賠償的數額,在美英歐石油產量的分配上,英國獲得40%、美國40%、其餘20%歸歐洲其它國家。
這是摩薩臺鬥爭的所獲得的成果,能夠在石油利益上爲伊朗多分一杯羹。
隨後,美國加大了對伊朗的援助,而巴列維二世堅定的執行了親西方和**的政策。
1957年,巴列維二世成立特務機構薩瓦克(類似於克格勃),以控制圖德黨和其它反對勢力組織。
1960年,巴列維二世完全控制了伊朗的政局
1961年,巴列維二世任命了兩位美國公開支持的改革人士,阿里·阿米尼擔任首相、哈桑·阿爾桑賈尼任農業大臣
在阿里·阿米尼出任首相後,解散了議會,並讓各種勢力的社會活動人士加入到自己的內閣**,最後迫使薩瓦克首腦受到威脅而出逃國外
1962年,農業大臣阿爾桑賈尼設計了《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法要求國家購買一些大量集中的土地,然後分配給無地的佃農。
而這些大量集中的土地多數集中在高階教士的手中,這也不難理解教士階層會反對。
1962年7月,首相阿米尼被陷害辭職了。
國王擔心他太過於得人心而再出現一個摩薩臺來,來自於教士階層及保王派內部的反對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1963年1月,國王借阿米尼和阿爾桑賈尼的改革勢頭,決心在民衆中建立自己的威望,即推行“白色革命”來推進社會改革。
國王的“白色革命”是王權與教權的徹底決裂,王權與教權在推翻摩薩臺內閣時進行了合作。
這項包含六大措施的“白色革命”社會改革提交全民公決。
“白色革命”六大措施包括:土地改革、森林國有化、國有工業私有化、工人分紅計劃、掃盲計劃、給予婦女投票權。
這項旨在對伊朗進行社會改革的革命措施獲得全票通過,但是反對聲音主要來自於教士階層,他們對土地改革和給予婦女投票權問題特別關心。
一是因爲他們是地主;二來讓婦女平等享受與男人同等地位有違教義。
在改教義還是反對婦女權利的問題上,教士們選擇反對婦女與男人有同等的權利。
1963年6月,由高階教士鼓動的信徒在伊朗各大城市就“白色革命”進行抗議,隨後演化爲暴亂。
由於巴列維掌握了軍隊和安全部隊的權力,很快這些信徒被鎮壓。
一個激進的教士霍梅尼要求“廢除君主專制統治”的暴力政權,然而並沒有提出建立一個什麼樣的政權。
1963年,阿亞圖拉賽義德·侯賽因·魯迪布傑去世後,霍梅尼繼承了阿亞圖拉的稱號。
1963年****,霍梅尼被逮捕
1963年8月3日,霍梅尼被釋放,軟禁在家中
1964年巴列維二世給予在伊朗的美國軍人外交豁免權的提案,一些教士很好的抓住了這個藉口來攻擊巴列維及其推行的“白色革命”。
教士魯霍拉·霍梅尼同志站出來批評這項提案,隨後出現了一場小小的騷亂。
1964年11月,霍梅尼再次被捕,被流放到土耳其
1965年10月,霍梅尼被轉送到伊拉克什葉派聖地納傑夫
1967年,《家庭保護法》通過,限制男性一夫多妻和隨意離婚的傳統權力,在結婚、離婚、子女監護汶上進行改革。
這項法律旨在提高對婦女權利,及保護婦女方面做了很大的貢獻。
在1965-1977年,伊朗首相爲同一個人,忠實的執行國王的命令,議會已經成爲一個擺設,而裝點門面的兩黨制也在1975年取消了。
巴列維二世逐漸把伊朗變成復興黨帶領下的國家,而成爲復興黨黨員成爲謀求伊朗政治經濟部門職位的必備條件。
復興黨的指導思想是團結民衆、支持巴列維二世及其領導的復興黨,消滅或者同化其它政治勢力。
但這樣一元化的治理方式,帶來的腐敗低效不作爲使許多階層都對國王產生不滿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