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章 紙鈔的陰謀

晉國連番禁令,甚至是官府派兵巡邏,都收效甚微。

這要歸結於過去這些年,兩國繁榮的貿易。

第一,金錢滋生**,這些年晉國與蒼國貿易,邊境市場可以說是油水十足,所謂官商勾結,各大商隊與當地的官府都都有見不得檯面的關係。

就算是抓到了走私,一番運作之下,雙方各取所需,自然平安無事。

有些官員,則是有把柄被抓在商隊手裡。

或者說,大多數的走私商隊,本來就有官府層面的勢力參與,趁機撈錢罷了。

第二,就是交通方面了。

這些年來,由於大量的通商貿易,兩國邊境的互市市場簡直是多如牛毛,道路數不勝數,官府要是打擊起來,根本無法面面俱到,就像是端着一杯水去救火,在巨大的利潤面前,那些走私商隊也不怎麼在乎這點風險了。

第三,就是避險心理。

蒼國和晉國都已經互相宣戰,在晉國商人的心中,晉國的贏面並不是很大。

如果晉國輸了,那麼手裡捏着一大把的紙鈔,就等於是確保了自身可以繼續享受優渥的生活。

如果蒼國輸了,那也沒什麼,畢竟上面還有一羣世家貴族頂着,並不需要擔心。

人都有趨吉避凶的心理,晉國商人更不例外,手裡捏着實實在在的紙鈔,心裡纔不會慌。

晉國如此,康國更甚,只是因爲兩國邊境在打仗,所以物價便漲得慢一些。

到了三月底,物價的上漲就到了一個十分恐怖的程度,以米價爲例,晉國的米價已經漲到五倍,鹽鐵的價格也漲了三倍多,其餘的各項物價也隨之而漲。

晉國的城內,饑民和暴亂激增。

朝廷也是愁雲慘淡,眼下還沒到四月,距離糧食收割還有幾個月,糧食已經稀缺到了如此地步,照這個形勢發展下去,再過幾個月豈不是要翻天

與此同時,阮國也面臨着同樣的問題。

只不過,在阮採蕊的授意下,發現了一些不一樣的地方。

譬如,三申五令之後,世家大族的米糧生意很多都停歇了,在官府能夠影響到的範圍之內,與武國的生意也停了很多,錢糧交易比半個月前,少了很多。

但是,最後卻發現,米糧價格的上漲,並沒有因此停歇。

一番調查研究之下,阮國朝廷這才發現,問題出在了紙鈔上。

市場上,出現了許多新的紙鈔

這些紙鈔,很大一部分是全新的,而且面值全都是一百

年份上,標記的都是太鼎二十年

這些紙鈔,其中一部分是走私糧商引進來的,一部分則完全追查不到源頭,似乎是憑空出現。

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朝廷負責追查紙鈔來源的人,在一個小城裡看到,有人提着一袋袋的紙鈔,在街上佈施行善,還一邊講故事,宣揚蒼國繁榮強大的思想。

層層彙報,最後傳到了阮採蕊的耳朵裡。

想了一夜之後,阮採蕊驀然想通了一件事,出了一身冷汗。

當初,蒼國剛發行大蒼幣的時候,她也是在場的,爲此蒼國還建立了一個邦國貿易聯盟,推行大蒼幣結算,之後蒼國全面廢止了白銀交易,同時允許各國小規模兌換白銀。

這給了各國吃了一顆定心丸,發現大蒼幣的種種好處後,便沒有了顧忌,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各國已經完全離不開紙鈔,像晉國和範國這種把大蒼幣納入到法定貨幣的國家,白銀流通量的比例,已經是少之又少。

這些年來,紙鈔的流通量一直很穩定,而且不會因爲新的白銀礦的開採而出現貶值,所以各國都用着很放心,一些世家大族甚至是國庫,都開始儲存紙鈔。

民間百姓的交易,也習慣用“塊”這個單位名詞開展交易,進行結算。

撇開各國官府不說,從某種程度上,蒼國的大蒼幣,也就是各國所稱的紙鈔,地位已經比白銀更加的重要。

阮採蕊猛然想起,紙鈔就是大蒼幣,而大蒼幣是由蒼國朝廷印製的,在各國相安無事的和平年代,蒼國爲了讓物價穩定,肯定不會印製太多的大蒼幣,以免干擾市場,讓百姓手中的錢財縮水。

但是,一旦到了戰爭時期呢

阮採蕊終於想到了最關鍵的一點

其實,也無怪乎阮採蕊到這個時候纔想起來,因爲這個世界上,還沒有金融方面的概念,也沒有經濟學常識,商人買賣貨物,無外乎低買高賣,誰出的價錢高就賣給誰,沒有什麼特別的彎彎繞繞。

沒有一個人,知道什麼叫做通貨膨脹。

所以,當蒼國在這些國家裡面,濫發貨幣的時候,帶動了一大波通貨膨脹,等到那些老百姓手中的紙鈔變成了一堆廢紙的時候,阮採蕊終於明白這個道理。

蒼國的陰謀

“太可怕了”

想通了這一點,阮採蕊出了一身冷汗,這太恐怖了。

假設一個普通的家庭,家裡有十萬塊錢的紙鈔,通貨膨脹一來,物價翻了幾倍,發現自己這十萬塊錢的紙鈔,只能夠買兩萬塊錢的東西。

這不就是等於,老百姓平白無故的,遭受了一波洗劫麼

細極思恐,阮採蕊立即召集了一衆大臣商議,聽說了皇帝陛下的推斷之後,衆臣的臉上紛紛冒出了一層細汗。

這不僅關乎國家利益,也關乎各大家族的利益。

沿着阮採蕊的思路,衆臣一商議,都認定這是蒼國的陰謀,佈局了十幾年,故意在這個時候引發,就是要讓諸國民生不安。

所謂的米糧價格的上漲,只不過是一個誘因罷了,畢竟紙鈔投放到市場上之後,需要一定的時間纔會慢慢的通過流通而擴散,難以起到暴亂和恐慌的效果。

所以,蒼國故意推高米糧的價格,實際上只是一個誘因,只要米糧價格上漲了,那麼紙鈔貶值就像是一輛失控的馬車,在下坡路上越走越遠,無法停下來。

當然,這些大臣們根本不會明白,所謂的貨幣,終究只是一種一般等價物的符號罷了,就像是白銀,本身沒有任何的價值,只不過因爲其恰到好處的稀缺性,所以被當做貨幣使用,這才能夠交換,變得有價值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閱址

第503章 戰書第289章 迎接儀仗第103章 行刑第272章 亂局第563章 貨幣戰收穫第456章 焦慮與朝議第533章 臨戰第600章 大蒼六年第417章 玻璃問世第552章 對附屬國的策略第11章 戰爭賠償第288章 諸國態度第298章 諸項事宜第42章 收服第478章 驚天鉅變第366章 大閱兵第280章 王畿之變第503章 戰書第401章 瀕臨滅國第297章 兩位統帥第544章 撤退?潰逃!第91章 魔教妖女?第438章 右丞相的人選第206章 決戰!第64章 胡駭的遭遇第358章 天子出現第117章 武者之論第391章 祭天第144章 龍輦入城第251章 新的局勢第356章 不簡單第264章 推銷皇帝第49章 接收降卒第574章 莽軍士氣第129章 這叫禪讓第206章 決戰!第349章 遠交近攻第438章 右丞相的人選第79章 毒瘤第127章 援軍覆滅第162章 封地和報紙第583章 阮軍敗第24章 新式練兵法第294章 君臣之裂第319章 驚天逆轉第85章 落魄母子第58章 商議戰略第469章 接見第102章 叛亂之後第36章 瘋狂的戰歌第291章 賭注第166章 銀票第534章 戰前佈局第214章 盛國使臣第92章 妙曦第546章 端王使蒼第377章 工業城第29章 顧接不暇第67章 太極第9章 利益分配第218章 郡縣第34章 再次沸騰!第572章 秦堪麾下內訌第394章 當世強國第107章 君臣謀算第14章 第一道政令第35章 御駕親征第284章 進擊的火鍋第326章 慌亂的晉國皇帝第258章 卷軸第272章 亂局第223章 一戰定乾坤?第466章 轟動天下第357章 熱鬧的蒼城第224章 佈局和變化第430章 公交車第176章 盜版和過路費第115章 連弩試驗第260章 政治考量第352章第249章 鐵石第576章 欲取晉第15章 政令推行第529章 鏖戰第183章 取道之難第444章 提審第185章 玩點情調?第129章 這叫禪讓第379章 參觀完畢第31章 奇人軍師第119章 襲營第94章 還就搶定了第124章 圍城第545章 反應第570章 康國大勢已去第18章 二桃殺三士第235章 獻俘祭典第397章第585章 阮西瓊的野心第204章 堂堂正正一戰
第503章 戰書第289章 迎接儀仗第103章 行刑第272章 亂局第563章 貨幣戰收穫第456章 焦慮與朝議第533章 臨戰第600章 大蒼六年第417章 玻璃問世第552章 對附屬國的策略第11章 戰爭賠償第288章 諸國態度第298章 諸項事宜第42章 收服第478章 驚天鉅變第366章 大閱兵第280章 王畿之變第503章 戰書第401章 瀕臨滅國第297章 兩位統帥第544章 撤退?潰逃!第91章 魔教妖女?第438章 右丞相的人選第206章 決戰!第64章 胡駭的遭遇第358章 天子出現第117章 武者之論第391章 祭天第144章 龍輦入城第251章 新的局勢第356章 不簡單第264章 推銷皇帝第49章 接收降卒第574章 莽軍士氣第129章 這叫禪讓第206章 決戰!第349章 遠交近攻第438章 右丞相的人選第79章 毒瘤第127章 援軍覆滅第162章 封地和報紙第583章 阮軍敗第24章 新式練兵法第294章 君臣之裂第319章 驚天逆轉第85章 落魄母子第58章 商議戰略第469章 接見第102章 叛亂之後第36章 瘋狂的戰歌第291章 賭注第166章 銀票第534章 戰前佈局第214章 盛國使臣第92章 妙曦第546章 端王使蒼第377章 工業城第29章 顧接不暇第67章 太極第9章 利益分配第218章 郡縣第34章 再次沸騰!第572章 秦堪麾下內訌第394章 當世強國第107章 君臣謀算第14章 第一道政令第35章 御駕親征第284章 進擊的火鍋第326章 慌亂的晉國皇帝第258章 卷軸第272章 亂局第223章 一戰定乾坤?第466章 轟動天下第357章 熱鬧的蒼城第224章 佈局和變化第430章 公交車第176章 盜版和過路費第115章 連弩試驗第260章 政治考量第352章第249章 鐵石第576章 欲取晉第15章 政令推行第529章 鏖戰第183章 取道之難第444章 提審第185章 玩點情調?第129章 這叫禪讓第379章 參觀完畢第31章 奇人軍師第119章 襲營第94章 還就搶定了第124章 圍城第545章 反應第570章 康國大勢已去第18章 二桃殺三士第235章 獻俘祭典第397章第585章 阮西瓊的野心第204章 堂堂正正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