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時而歡喜時而憂

北京袁世凱在爲了英國而鬧心,川鄂李漢也在爲下面的發展時而歡喜時而憂!

大軍西征跟北京中央的變動並沒有影響到川鄂的建設,短短兩個月來,雖然由於英國政府的照會的影響,導致川鄂暫時進口不到生產槍炮的機器和鋼鐵,使得軍事重工業的建設步伐幾乎處於停滯狀態,但受到戰爭的刺激,輕工業卻得到了蓬勃的發展。

爲了報復各大在華洋行聯手哄擡價格並且很多商品開始限量對他供應,李漢下令採購部只能在中國自己的工廠裡採購軍需,並且優先在川鄂本地那些在工商部備案後建立起來的工廠中進行採購!這一下不僅軍政府出手組建的一系列的官辦企業收到了大量的訂單,甚至連一些看中了川鄂的優異條件而選擇了在川鄂辦廠的國內其他企業,也都在軍政府的採購之中吃了個大飽,幾乎都得到了大批的訂單。行軍用的帳篷、士兵穿的軍服鞋襪、用來製作乾糧的麪粉、清潔用的肥皂還有洋火洋油等,都被大批大批的採購運往西藏前線。

可以想象,在西藏的近兩萬西征軍要消耗多少物品,每一天都是數萬兩銀子流入這些廠家的腰包裡。有了資金,這些工廠又拼命擴大規模,提高生產工藝,以獲得更多的訂單,到了後來依託於大冶冶金成立的下屬罐頭廠甚至生產出了罐頭,也被大量的採購。大量軍需訂單的刺激加上這個時代的輕工業門檻並不高,幾乎只要幾臺機器和幾個熟練工人就可以進行生產,使得中國的輕工業得到了飛躍式的發展。根據工商總局的第一手商業統計數據顯示,僅僅六七兩個月,先後就有十七家因爲獲得了大量訂單的工廠進行了擴建,其中八家爲紡織廠,一家爲成衣製造,一家乾脆包攬了軍隊採購的九成以上的襪子,其餘七家三家爲麪粉廠,一家爲火柴廠,一家爲造紙廠,還有一家爲軍械廠、一家爲皮革廠。除此外,川鄂軍政府拿出高達三四百萬資金採購的巨大市場刺激之下,自六月中旬開始,先後有江浙、湖南、安徽、上海甚至北京、廣州等地的實業家往川鄂考察,最終到了七月底敲定在川鄂建立新廠的工廠便有七十四家,其中竟然有一家幾個美國商人組建的水泥廠的出現倒是令李漢眼睛一亮,他一直都想着如何能夠讓外國人的錢心甘情願的流向川鄂,只是一直都沒能夠找到好方法,這幾個美國人的出現倒是令他感覺到了一點希望,於是下令下面爲這一家纔剛剛選好地址甚至連機器都還沒運到湖北的水泥廠大開綠燈,有意要將它培養成洋人企業在華投資的另類典型,以期吸引到更多的外資流入!

據不完全統計,六七兩個月之間間川鄂實業總規模由五月前的1954萬元增加到了2385萬元,其中輕工業類實業增長174%,共計吸引勞動力3.185萬人,漢陽、武昌、荊州、重慶、成都等地出現了不同程度上的招工熱,吸引到了不少國內報紙的關注!

更多的人投身到輕工業出錢少見效快的產業中去。不過也不得不指出其中的一些問題,輕工業增長率之所以這麼高是因爲在這之前川鄂之前的輕工業基礎幾近一窮二白,張之洞督署湖廣幾年之間搞得洋務主要都是重工業,代表就是漢冶萍。對於真正能夠富民的輕工業卻很少過問,才導致湖廣兩省雖然在江南也算是納稅大省,但是主要稅收還是來自農業,完全不似江浙、福建、廣東等東南沿海地區,尤其是長江下游和珠江下游地區,這兩個地區一個靠近上海,一個靠近香港,能夠就近採購機器,瞭解外國的生產工藝,所以是發展近代輕工業的寶地。湖北、四川身處內陸,雖有長江之便利水運,但是到底要比江浙、粵閩麻煩不少,導致在他之前湖北除了幾個火柴廠之類的小實業工廠外,幾乎輕工業基礎一清二白!

在各種有利條件和相對較高的工資吸引下,形形色色的人羣涌入川鄂。除了大量希望能夠獲得土地的墾荒農家之外,也有相當數量的工人,人數雖然不多,但是這批最早的產業工人的到來着實帶來了不少的生產經驗,令生產能力提升了不少!

李漢曾經做過一個計算,如果他能夠在1914年之前,在所管轄的地區內建設完成從產值達到一億銀元規模的輕重工業,也就是相當於他擁有了整個民國幾乎所有工業的一般生產力。那麼,依託着相對雄厚的工業體系跟財力的支持,一戰之前他很有可能便能夠問鼎中央,奪來整個民國的統治跟領導權!不過重工業的投資回報週期畢竟太長了,少則兩年,多五六年,雖然遠景可觀。但眼前卻急需儘快產生效益的輕工業。出於這層考慮,猶豫了許久之後,他還是開啓了一個潘多拉魔盒,在今年二月底便分別向奧匈帝國、美國、日本洋行各自採購了部分的捲菸生產機械,準備將後世共和國赫赫有名的成功國營企業搬到這個時間段的民國來。

如今在民國市場上佔據主要地位地是外國捲菸,尤其是英美捲菸公司。雖然吸食香菸還沒有後世那麼嚴重,但每年流失的銀子高達千百萬兩。這也是爲什麼這些年來歐美各國列強明面上已經不再往民國直接出口鴉片的原因了,一來名聲不好,二來捲菸在他們眼中已經成爲了最好的替代品了!

菸葉是捲菸製造成本的最大項目,一般在成本地五成左右,爲了掠奪廉價菸葉,英美菸草公司在山東、安徽、河南、湖北、四川等地廣泛推廣種植菸草,開始是以贈送種子並保證以現金善價收購爲誘餌,誘使一般農民改種菸葉。等到菸葉產區擴大。這些地方的農民,特別是中農和貧農將生計完全或大部分轉移到種植菸草上後。英美菸草公司地收購網就不斷壓低菸葉地收購價格,迫使農民賤價出售。除壓價收購外,還用“降級抑價”的手段,任意評定農民的菸葉等級,美其名曰“科學評價”,實際上是將高級菸葉評爲低級菸葉,進一步壓價收購,獲得更多利潤。由於各級之間評判標準含糊、隨意性大,加之語言不通,農民雖有怨言但還是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只能默默忍受。

種植美種菸草,不僅需要花費大量勞動,並且需要豆餅等高價肥料,收割以後,還得用煤炭烘烤,總之,生產成本數倍於糧食作物,這種壓價行爲,着實令人氣憤。更讓人不平的是,菸葉的價格在降低,但捲菸的價格並未減少,一條哈德門煙,售價在一元以上,而成本不到40分,利潤率達到150%-250%,簡直可以稱得上是暴利。

湖北、四川的優勢在於非常適合種植菸草,這種特殊性作物的經濟價值非常高,雖然對人體健康有害,但是生產捲菸的好處是明擺着地:政府既可以獲得大量稅收又能避免白銀大量外流,在社會上,可以讓香菸作爲鴉片地合適替代品,香菸雖仍有毒害,但這種毒害較之於鴉片卻要輕許多,價格也要便宜不少,不存在鴉片所造成的那種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地局面,對社會風氣的改良具有巨大好處。

不過新的問題在李漢準備成立自己的捲菸廠之後又來了,他沒有合適的人才跟技術人員成立捲菸廠!歐美國家對於菸草技術的管制還是比較嚴格的,畢竟是個每年都能創利至少千萬的行業,最後李漢在思考了半個月之後,決定改變了自己原本想要將捲菸廠製造成完全官辦的國營企業,而是跟其他下面的招股企業一樣,吸引進其他的民族資本跟技術來共同富裕。

於是下令向社會上發佈官辦聯合捲菸廠招股的信息之後,果然吸引來了幾個了不得的人物,正是曾經弄出了南洋菸草公司的簡氏兄弟!

簡氏兄弟的南洋兄弟菸草公司也算是國內頭一遭了,只不過設備落後,技術受制於人,生產出來的香菸無法與外國貨相比。英美公司爲了技術保密,所有的生產流程都不允許中國人蔘觀,甚至淘汰下來的機器也用榔頭敲碎,當廢鐵變賣,企圖永久佔領中國市場。李漢的機器若不是分開購買,並且重要機器都是委託在奧匈帝國內採購的,也根本買不到合格的一流機械來。

最後一番談判之下,南洋兄弟公司以全部的技術跟工人入股,佔去了百分之二十五的股份,川鄂聯合軍政府佔去了百分之六十,其餘一成五招募了四十五銀元,共作價約三百萬銀元的‘聯合菸草’正式成立,並且在當月便生產出來了‘黃鶴樓’跟‘江南’兩種香菸,其中較差一點的江南售價15分,黃鶴樓售價55分,倒也在川鄂兩省之中賣得紅火,逐漸從洋貨手中搶來了過半的市場!

可惜,軍政府在輕工業上的成功,依舊掩蓋不了在重工業上的短腳!

另一方面,隨着西路軍在西藏的不斷取得勝利,英、美、俄等列強乘機哄擡鋼鐵的價格,使得川鄂兩省內的‘成都兵工廠’、‘漢陽兵工廠’兩大已經開始復工的兵工企業空有生產槍炮的機器,卻得沒有足夠的材料製造槍炮,重慶的鋼鐵廠已經搭建完成了一小半,部分機械已經可以投入鍊鋼之中,只不過重慶附近的煤鐵礦建設的速度卻很慢,目前纔不過剛剛接收到第一批機械,現在的產能還不抵大冶日產能的五分之一,預計要到年底才能面前達到大冶現在的鍊鐵效率;大冶冶金也因爲大量的機械更新、產能升級、工廠翻新等,導致目前的鍊鐵速度完全不能滿足已經復工的漢陽兵工廠。兩個兵工企業沒有足夠原材料生產的尷尬的情況觸動了川鄂上層,李漢更是下了鐵命令,加班加點,擴招現在的勞工總數,哪怕是軍政府勒緊褲腰帶,也要在年底前將重慶鋼鐵廠的產能恢復到它的前身漢陽鐵廠的巔峰時期。

鑑於大冶鐵礦以現在的機械,要冶煉成軍工合格的鋼鐵需要耗費比市價高出將近三成的價格,李漢只能繼續往鄖陽、陝西派送更多的從全國各地招募來的精通地質勘探的年輕隊伍,鐵礦...軍政府,不,是中國重工業需要大量優質的鐵礦!

陝西省,山陽縣。

崎嶇的山路上,在二十幾名身穿軍裝的年輕士兵的保護之下,一隊由六個同樣年輕,最大的一個看上去也不過纔剛剛三十出頭的眼睛男帶領之下,一隊人牽着幾匹騾馬,上面的框子中放着各種工具和器材,實在裝不下了還有兩個年輕人乾脆各自肩扛着一臺取土器,他們這一隊人有的只是在國內的測繪學堂內學過地質學,有的則是往歐美留學過的高材生,一個月前都還彼此不認識呢,現在卻爲了給中國找到鐵礦,被李漢從全國各地請到了川鄂來,這一個多月來他們都是在湖北、陝西兩省交界的地區轉悠,一個月前鄖陽府傳來又發現了一處黑色頁岩型釩鈦磁鐵礦的消息。消息傳來之後當真是鼓舞了不少人氣,這是鄖陽府從今年二月至今發現的第四個鐵礦了,雖然其中兩個都只是中型規模的鐵礦,不過也比他們這些個在陝西奔波了許久尋常鐵礦的成績要好得多。

到目前爲止,他們這一隊人只在漢中發現了一處中型鐵礦,不過開採難度比較大,暫時軍政府不會批准挖掘的!

這一隊人中負責的是從美國專門學習地質勘查歸來的年輕人--賀飛,除此外其餘幾人分別是陳正、王載明、陳晨、劉一飛跟李凱!

八月的天正是陝西最熱的時候,在熾熱的太陽下扛着儀器一走就是十幾公里路,不少人已經惹得衣服上多了一層白色的汗漬,尤其是一個小戰士汗水順着他黝黑消瘦的面頰不住往下流淌,挺拔的鼻尖上不時掛着晶瑩的汗珠。

他們這一羣人從一大清早就開始趕路,走了六七個鐘頭了,沿途都是山路根本沒辦法騎馬,只能靠兩條腿一路走下來。索性是累了一點,但是終於還是在中午最熱的太陽到來前趕到了地方了!

一到地方,隊伍中兩個身體比較弱的隊員一屁股跌倒在地上面色煞黃一片,有懂行的知道是中暑了,趕忙上前給他灌了半水壺的鹽水,又扶到樹蔭下休息去了,好一陣才恢復過來。

他們這一次的目的地就在眼前,一個幹得熱火朝天的礦坑,一羣民工正進進出出,把挖出的石頭一擔擔挑出來。

看到一行人終於抵達了,從礦坑附近的一處人羣中走過來一個身穿一身軍裝的軍官,他笑着伸出手邊跟賀飛握手,邊道:“幾位專家到了我就放心了,這礦坑眼看着挖了二三十米深了,可是至今還沒看見礦,你們看是不是再換個地方找找。”

賀飛搖了搖頭,他曾在美國隨他的導師進行過幾處鐵礦的勘查,經驗十分豐富。此時他打開箱子,拿出一份圖紙展開,地圖上大致記載了方圓幾十裡的山川河流地容地貌。他又擡頭向四周看了看,不由皺了皺眉,如果這地下真的蘊含着大量鐵礦,這裡應該是最佳的開採位置,除非這裡壓根就沒有鐵礦。

旁邊在英國學習過地質學的李凱有些疑惑:“軍政府是不是被那些洋人勘探隊給騙了呢?雖然從地質學的角度上來看,這裡可能會存在礦藏,但是那些洋人勘探度據說也不過往這邊轉了一圈,如何能夠確定這窮鄉僻壤裡就有鐵礦山?”

賀飛沒有回答李凱的疑惑,雖然他也無法想通那些洋人是怎麼知道這裡有鐵礦的,但他還是走到礦坑邊上察看起新挖出來的石頭。漸漸地,賀飛的神色變得凝重起來,眼神越來越亮,因爲他發現挖出來的這些石頭雖然含鐵量都不高,但後面挖出的石頭比前面挖出的,鐵含量都有不小幅度的攀升,這種情況他只見到過一次,那就是一個月前在鄖陽府內看到的剛剛挖出來的黑色頁岩型釩鈦磁鐵礦石,不過這裡稍微又有些不同,仔細辨認了一陣之後,他頓時臉上說不出的精彩,這是...銅...

一瞬間,一個詞語在他腦海中猛地浮現了出來!

多礦種礦田?!

這時,一個民工挑着一擔石頭走了出來,長年和石頭打交道的賀飛在看到的一瞬間,霍然站起,幾步走了過去。正在另一邊照顧兩個中暑同伴的其他幾個年輕地質考察隊的成員也跟着湊了過來,當他們看到陸允手中的礦石,也不由呆了。

“郭連長,麻煩你安排一下,我要親自到井下確認一下!”

賀飛深吸了一口氣,看向幾個同伴,這一次連方纔還有些疑惑的李凱都跟着激動了起來。倒不是爲了軍政府承諾獎勵的每人五百元,而是他們真的在這個窮鄉僻壤之中發現了鐵礦,而他們的名字,也將隨着這一座極有可能是儲量極大的鐵礦礦藏而永記史冊!

“好,沒問題!”

郭連長在這個山間待了大半個月了,看他們幾人的表現發現有戲的他頓時臉上也跟着樂了起來,能夠爲軍政府再發現一個優質鐵礦,他們這段時間來跟山間的毒蟲、蚊子戰鬥的苦都值了!

最後賀飛親自帶着到井下,實地勘查了一番。最終得出結論,這是一個很可能綿延數裡甚至數十里的儲量極大的多礦種礦田,不但擁有鐵礦,還擁有不菲的銀銅伴生礦!

而同樣的事情在鎮良縣也上演了一次,這些都是李漢一手導演的,本來李漢還想在把攀枝花和西藏的鐵礦也點出來,但後來考慮這兩地的基礎條件實在太差,就算建成了鋼鐵廠,恐怕鋼鐵也運不出來,所以暫時只開發鄖陽府和陝西省內軍政府駐軍佔領的地區了!

鄖陽鋼鐵已經開始圈地建設廠房了,預計未來規模不會小於重慶鋼鐵跟大冶冶金,不過離建成看起來很遠,建設鋼鐵廠不僅要機械要技術工,還要有交通跟運輸,後世陝西直到他穿越前都沒能開發這陝西省內的幾處寶藏,一是因爲當地政府估計將錢都拿來購買公車、出國學習刺激國外經濟發展了,二來也的確有當地的交通跟地理環境導致必須狠下心來修築一條鐵路才能保證源源不斷的礦石送到鄖陽府。

川鄂現在的重工業企業看起來還很少,除了重慶鋼鐵、成都兵工廠、漢陽兵工廠、鄖陽鋼鐵、大冶冶金、漢陽鋼鐵、富強磷礦以及聯合鹽業這些加在一起勉強算是八個,其中富強磷礦跟聯合鹽業都不能算是重工業企業,只不過軍政府在其中投入了巨資購入機械罷了!

這寥寥可數的幾家甚至還沒完全建成的企業對於正在乾等着一戰慢慢走來的李漢跟中國來說,無疑是太少了。雖然李漢打算即便是盲目擴張通過軍政府的重點官辦弄出一箇中國式的畸形重工業怪獸來,輕工業什麼的完全可以等待一戰之時藉助着一戰之風大肆趕上來。不過因爲缺乏技術力量的支持,重工業並不像輕工業門檻那樣低,以現階段中國的工業底子和科學教育水平,如果大肆發展重工業,只會重演“大鍊鋼鐵”那樣的鬧劇。

最後李漢只能利用輕工業的發展和軍備採購的刺激先將兩大兵工廠和四個鋼鐵冶金支柱發展壯大起來,再利用這些企業積累的技術和經驗,由點及面,逐步擴大重工業規模。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可以培養出中國自己的大型企業,提高國際競爭力,在低關稅甚至是無關稅的情況下集中保護自己的民族重工業。另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這樣的重工業,是由於輕工業發展的需要和軍備採購的刺激建立起來的,而不是因爲人爲的或是政府政策等原因。

在重工業的發展過程之中,李漢大量的借鑑了後世的共和國跟蘇聯式的政府幹涉!政府幹涉雖然不可避免的產生重複建設、低質建設,但是也可以大大縮短重工業的建設週期。但也歷史上蘇聯和中國的重工業就是政策干涉的產物,幾乎是兩三個五年計劃,就完成了巨型重工業企業的建設。雖然不到幾十年時間,各種各樣的問題冒了出來,因爲不是市場規律的產物,所以這些企業除了國家處於戰爭狀態的時候,其它時間都是開工不足,開工不足就導致他們大半處於虧損狀態。企業虧損也就無力更新老化的設備、發展新的技術,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惡循環。

但是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這些問題不是現在一窮二白的他需要考慮的,他現在唯一要做的便是發展、發展再發展,不遺餘力的要趕在一戰之前建造出一個蘇聯式的重工業怪獸出來,哪怕會烙下根基不穩的爛攤子,有着一戰的大發展機會,他有的是時間收拾這些爛攤子。

沒辦法,誰讓這個國家已經落後了世界將近一個世紀了!

第401章 吞併甘肅(四)第585章 發現第397章 南進?北上!第744章 旅順陷落2第570章 山東危機(2)第518章 刺袁(中)第190章 一網打盡第618章 第二次遠東危機(3)第65章 黃明堂第264章 重炮齊鳴第575章 妥協與應戰第267章 勝利了第540章 過渡內閣(上)第109章 視察新兵(下)第231章 清軍來了第680章 蘇俄第195章 劉家廟失陷(下)第448章 大戰(五)第443章 大戰序幕第681章 刀第250章 三路人馬第528章 和談(二)第338章 成都戰役(四)第447章 大戰(四)第738章 攻破瓦房店第667章 國務院改革草案第517章 刺袁(上)第376章 會第四百六十八章第426章 揭曉第543章 詹天佑第513章 河南糜爛第363章 餘波(下)第746章 血染海疆2第21章 遭遇革命新軍(上)第五百九十二章第233章 戰起(2)第586章 海軍出動第614章 外蒙危機第78章 漢川起義第170章 二十三日第163章 宜昌密信第219章 孝感集合(下)第107章 摩擦第19章 暗殺奎盛第331章 抵達重慶第734章 嗜血狼羣第94章 上海灘第3章 拯救村民第391章 拉薩戰役(二)第199章 劉偉元來訪第591章 變局第135章 骯髒的政治(下)第359章 湖北變(中)第549章 國防與教育第212章 軍務會議、居正逼宮(上)第710章 不宣而戰2第379章 迫在眉睫第703章 皇姑屯事件(下)第433章 輸血第55章 全面進攻(上)第288章 打到河南去第738章 攻破瓦房店第42章 武昌起義第一槍第544章 年輕的哈里曼(上)第266章 大獲全勝第24章 汽車工業之夢第518章 刺袁(中)第419章 三年計劃(上)第三百七十八章第310章 鄂西之變第120章 漢口來的鹽商?第647章 反攻2第506章 雷霆(2)第522章 走向和談(上)第432章 倒袁風起第591章 變局第498章 不惜開戰(下)第150章 惡戰一家嶺(2)第32章 買槍(上)第739章 抉擇上第75章 紫禁城內(中)第624章 三路開戰(3)第95章 應城某處第291章 變(2)第605章 日本妥協第226章 密議(上)第160章 馬榮成疾走拿荊門第345章 交鋒(2)第704章 吹響了戰爭的號角第696章 原敬上位第431章 刺宋案第197章 卡倫?比利斯?韋伯第227章 密議(下)第620章 三路開戰(1)第406章 溥偉之死(上)第686章 借刀第618章 第二次遠東危機(3)第152章 惡戰一家嶺(4)
第401章 吞併甘肅(四)第585章 發現第397章 南進?北上!第744章 旅順陷落2第570章 山東危機(2)第518章 刺袁(中)第190章 一網打盡第618章 第二次遠東危機(3)第65章 黃明堂第264章 重炮齊鳴第575章 妥協與應戰第267章 勝利了第540章 過渡內閣(上)第109章 視察新兵(下)第231章 清軍來了第680章 蘇俄第195章 劉家廟失陷(下)第448章 大戰(五)第443章 大戰序幕第681章 刀第250章 三路人馬第528章 和談(二)第338章 成都戰役(四)第447章 大戰(四)第738章 攻破瓦房店第667章 國務院改革草案第517章 刺袁(上)第376章 會第四百六十八章第426章 揭曉第543章 詹天佑第513章 河南糜爛第363章 餘波(下)第746章 血染海疆2第21章 遭遇革命新軍(上)第五百九十二章第233章 戰起(2)第586章 海軍出動第614章 外蒙危機第78章 漢川起義第170章 二十三日第163章 宜昌密信第219章 孝感集合(下)第107章 摩擦第19章 暗殺奎盛第331章 抵達重慶第734章 嗜血狼羣第94章 上海灘第3章 拯救村民第391章 拉薩戰役(二)第199章 劉偉元來訪第591章 變局第135章 骯髒的政治(下)第359章 湖北變(中)第549章 國防與教育第212章 軍務會議、居正逼宮(上)第710章 不宣而戰2第379章 迫在眉睫第703章 皇姑屯事件(下)第433章 輸血第55章 全面進攻(上)第288章 打到河南去第738章 攻破瓦房店第42章 武昌起義第一槍第544章 年輕的哈里曼(上)第266章 大獲全勝第24章 汽車工業之夢第518章 刺袁(中)第419章 三年計劃(上)第三百七十八章第310章 鄂西之變第120章 漢口來的鹽商?第647章 反攻2第506章 雷霆(2)第522章 走向和談(上)第432章 倒袁風起第591章 變局第498章 不惜開戰(下)第150章 惡戰一家嶺(2)第32章 買槍(上)第739章 抉擇上第75章 紫禁城內(中)第624章 三路開戰(3)第95章 應城某處第291章 變(2)第605章 日本妥協第226章 密議(上)第160章 馬榮成疾走拿荊門第345章 交鋒(2)第704章 吹響了戰爭的號角第696章 原敬上位第431章 刺宋案第197章 卡倫?比利斯?韋伯第227章 密議(下)第620章 三路開戰(1)第406章 溥偉之死(上)第686章 借刀第618章 第二次遠東危機(3)第152章 惡戰一家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