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0章 抉擇下

“因爲突如其來的歐戰,明世界的秩序已經開始崩潰,。我們清楚的看到了,隨着大英帝國深陷戰爭泥潭之中,自歐洲到亞洲,舊世界原本在大英帝國統治下的秩序正在崩潰之中。在北歐,一個紅色的邪惡政權已經奪去了對沙俄的控制權,正在極力對外輸出它的赤化革命!在美洲,那個新崛起的工業強國已經完成了軍事武裝,欲將美洲經營成爲自己的後花園!”

“在中東跟中亞,此起彼伏的革命正在不斷摧毀列強國家的殖民體系;在南亞印度支那受到來自中國跟蘇俄革命的影響,南亞正在醞釀一場大風暴;在遠東,日本人不斷奪取了原本屬於荷蘭王國的東印度羣島殖民地,還在積極向太平洋跟印度支那半島擴張。與此同時,革命之後的中國,還在不斷謀求被佔領土的迴歸,以及與其相當的大國地位!”

“這是最混亂的時代,作爲大英帝國遠東派遣外交官中的一員,我很遺憾的發現,隨着帝國深陷戰爭泥潭,我們已經無力干涉遠東秩序脫離我們的掌控。尤其是東亞地區,打着收回失土名義,圍繞着東亞領導權的霸主爭奪,中國與日本之間掀開的一場全面戰爭!”

“11年,一如變緩莫測的111年一樣。歐洲已經看到了戰爭結束的希望,隨着同盟國在戰場上的敗退,我們的精力需要逐漸回到亞洲。我們認爲戰前對盟友日本的指望,因爲日本人的對外擴張野心和國內政局一直的動盪不安,已經化爲了泡影,這個國家已經成爲了遠東局勢不穩的一個禍根!”

“值得一提的是,新崛起的中國給了我們很多新的選擇。歷史證明了,過去我們選擇了日本,挫敗了中國的崛起同時也遏制了沙俄的擴張。如今隨着日本日漸崛起爲一頭龐然大物,並且開始威脅到我大英帝國在太平洋、在遠東的利益,我們認爲,在中日圍繞東亞領導權的戰爭中,大英帝國需要保持絕對中立,甚至可延續過去帝國一貫之政策,務必保證兩個黃種人國家之間的勢力平衡。”

“倘若能夠保證中國不倒向蘇俄,那麼,維持這個國家在遠東陸地上的龐大軍事力量,有助於遏制邪惡的紅色政權對明世界的滲透,但爲了防止這個國家的尾大不掉,我們認爲還應該限制其在海洋跟天空之上的發展。至於日本,維持一支強大的海軍艦隊,有利於封鎖國土遼闊的蘇俄跟中國走向海洋,同時也能起到牽制美國在亞洲擴張的作用,!”

“綜上所述,我們認爲大英帝國有必要在這一場中日全面戰爭中扮演一箇中立者的角色。我們不僅要竭力維持中日兩國的勢力均等,還要保證中國能夠全身心的投入這場戰爭當中,以儘可能的削弱日本激進勢力對遠東跟太平洋和平的威脅,同時,強大的日本,必然會令新崛起的中國損失慘重。”

“我很遺憾的看到,不少國內的觀察家和舊的殖民主義者認爲有必要用更加強硬的手段來敲打中國這個新崛起的國家,國內政策的轉變令中國隊我大英帝國之間的不信任逐漸加劇,而一旦帝國選擇了站在盟友日本一邊,力主向革命之中國政權施加壓力,那無疑將是一場災難。”

“對於西方國家而言,在李漢總統地強力外交手段之下,一個日漸崛起的中國不符合西方國家的利益。但是我們必須看到一個過分強大的日本,同樣也不符合帝國的利益。”

“在新來到的11年,不僅是歐洲明正在發生轉折,亞洲的發展也正走向了最大的轉折點。還請首相及諸位大臣三思……”

——大英帝國駐華首任大使巴爾特回憶錄《我在中國的九年》當中收錄的一篇他於11年中日全面戰爭期間發往國內的長稿。(這本書雖然有些事實當中充滿了著者過於主觀的意圖。但是著者提供的大量第一手資料,讓本書成爲中外衆多近代史研究者非常重視的一份史料性著作)

巴爾特大使坐在總統府的會客室裡面,心神不屬的享受着總統府提供的香濃的咖啡。和他在一起的,還有美國法國兩國大使。眼看着中日戰爭都快打響小半個月了,他們才接到民國那位大總統的接見。

中日戰事突然爆發,而且竟然是中國率先挑起的,這令西方協約國家在震驚之餘,更多的是不知所措。他們雖然對中日合約提出了保證,但是誰也沒有想到,事態突然就像烈火一樣發展到了這樣的地步!

會發生這種結果,其實並不出乎他們的意料之外,。事實上早在111年這個國家發生了革命之後,就有人猜想到了這一天的到來。一個革命之後走向強大的國家,必然要與欺辱這個國家的列強尤其是割佔了民國大量領土的日俄兩國走向戰爭。

只是,任誰也沒有想到,這一天會到來的那麼快。

畢竟114年的中日山東之戰才結束沒幾年,隨後在又爆發的中俄戰爭之中,中國雖說趁機收回了大量被俄國所佔領的領土,但本國的損耗也絕對不小。

事實是很明顯的,革命之後的中事力量經過過去的發展逐漸強大,尤其是他們掌握了亞洲最強大的空中力量,在掌握天空之後悍然向日本佔領下的遼東半島跟臺灣朝鮮等地發起了突襲。如今的整個民國政府其實就是披上了一層政府外衣的軍事集團,不少在華外交官都認爲過去的勝利令這個國家的決策層空前自信,他們甚至不再考慮失敗後會如何,也許在它們眼中開戰便是勝利。

一個革命之後開始驕傲甚至自大的國家!

這是在華不少外交官的心聲,但巴爾特卻不這麼認爲。英國人一直有收集情報的習慣,所有人都只知道日本在華經營了一個強大的情報絡,卻不知道除了日本人以外,英國、法國、俄國、德國在華都有自己的情報,尤其是最早打開這個國家國門的英國人,大英帝國的天然強大,令他們哪怕是進行情報收集,也有爲數不少的二鬼子自願投入英國麾下爲其效力。

從英國在華情報發過來太多的信息,巴爾特跟他的武官們普遍認爲,這一場中日全面戰爭中方已經準備了多年,無論物資的儲備還是軍事調度上,都遠遠超出了外人的想象。表現最明顯的莫過於,在開戰之後不久,中國調集了至少超過五萬噸的戰略物資運往東北。傾斜在遼東半島跟朝鮮已有上萬噸的炸彈,民國國防軍在遼東半島上的軍事勝利,就是後勤跟充足準備的勝利。

對於民國政府的瘋狂舉動,所有西方國家都感到了極大的震驚。在他們還在揣揣不安的討論應對方法,試圖找到一條折衷的道路的時候,。民隊已經在戰場上節節勝利,利用日本人的準備不足,從戰場上所獲得的一切,已經嚴重過了日本人的心理線,兩國國家之間似乎沒有了調和的可能性。

按照道義和條約背後的國際法而言,西方國家沒有選擇,他們本應該站在盟友日本一邊,向中國施壓甚至同民國開戰。但是,日本的確是協約國的盟國,只是這個國家的過分強大,跟其前幾年向南洋跟太平洋地區的擴張,都嚴重的刺痛了西方國家的利益。所以,不少的白人政客們認爲,沒必要爲了兩個黃種人國家的東亞霸權爭奪戰而令白人流血,他們最好的選擇就是冷眼旁觀兩個國家的戰爭。而他們最希望看到的結果,莫過於兩個國家最終打到精疲力盡,國力嚴重後退的同時,也失去了對抗西方列強的實力。

這場戰爭當中,西方世界的利益到底關係着哪個國家?白人的政治家們開始了新一輪的討論,得出的結論就是,最好兩個國家能夠兩敗俱傷。

因爲綜合考慮,一旦中國擊敗了日本收復了失土,那麼下一步他們的選擇就是全面同其他列強國家談判,廢除列強在華的各種特權,尤其是英國首當其衝,可別忘了英國手上還割據有香港,勝利的民國是絕不可能允許英國人繼續佔領香港的。

而如果日本取得了勝利,他們他們在遠東的力量將大大增強。在華的外交官們毫不懷疑,日本人會獅子大開口的把整個滿蒙全划走,以報復性的懲罰戰敗的中國。而一旦給他們佔領了滿蒙這塊富饒的土地,令日本人的殖民地一躍擴增了數倍。那麼結合他們優勢的海軍力量,加上他們桀驁不馴而且有些瘋狂地軍人政權,對西方世界的亞洲統治體系將是現實而巨大的威脅。

不過,美國大使最近謹慎的提出了一個觀點,這位前不久曾經接到民國那位大總統親自接見的美國大使,顯然從民國得到了很多的保證,他重新提出了一種主張,即有限的支持中國,以確保中國在這一場中日戰爭中的勝利。

第145章 酒宴(2)第452章 大戰(九)第704章 吹響了戰爭的號角第494章 爾虞我詐第291章 變(2)第636章 混亂的中亞第58章 恩威並重(中)第587章 照會第166章 西安舉義第183章 打草驚蛇(中)第353章 不安的預感第117章 掃平內患(3)第236章 證據第72章 後手第252章 圖謀武勝關第588章 酣戰第311章 接管宜昌第474章 和談第306章 影響與實業第117章 掃平內患(3)第738章 攻破瓦房店第611章 一年第156章 鶩蚌相爭、漁翁得利(2)第484章 遠東準盟友(中)第663章 亞瑟·貝爾福第583章 青島之戰(6)第255章 小戰第711章 不宣而戰3第227章 密議(下)第566章 一觸即發(2)第645章 南北第666章 今日天晴第374章 內部會議(上)第399章 吞併甘肅(二)第427章 法西斯化(上)第509章 雷霆(5)第175章 三人同行(下)第419章 三年計劃(上)第509章 雷霆(5)第361章 餘波(上)第601章 日本反應第62章 城內形勢第206章 又一份不對等的提案第84章 進城第410章 過激反應第66章 爭端第542章 過渡內閣(下)第72章 後手第672章 俄國十二月革命第685章 軍事會議(下)第73章 有人惦記第346章 聯合鹽業成立與北使碰面第659章 應付第152章 惡戰一家嶺(4)第351章 暗流涌動(上)第127章 先行一招(下)第729章 遼東惡戰4第463章 桌下4第549章 國防與教育第711章 不宣而戰3第327章 離開漢陽前的準備第195章 劉家廟失陷(下)第367章 貨幣第59章 恩威並重(下)第730章 這是最好的時代第605章 日本妥協第289章 以殺止殺第486章 孔昭綬案與國會第685章 軍事會議(下)第593章 李大總統的算盤第66章 爭端第531章 應對(上)第579章 青島之戰(3)第316章 大動作第234章 戰起(3)第516章 京漢陷落(下)第94章 上海灘第438章 大戰起第472章 半自動步槍與談判第12章 離開第737章 罵名我來當2第302章 勸進(下)第290章 變第451章 大戰(八)第7章 指點第555章 劫第118章 掃平內患(4)第442章 討袁敗局與建設銀行第724章 偷襲戰果(1)第400章 吞併甘肅(三)第31章 來自奧匈帝國的某卡爾(下)第七百二十二章第434章 大戰前的準備第710章 不宣而戰2第578章 青島之戰(2)第三百令七章 實業第703章 皇姑屯事件(下)第33章 買槍(下)第452章 大戰(九)第49章 中和門阻敵
第145章 酒宴(2)第452章 大戰(九)第704章 吹響了戰爭的號角第494章 爾虞我詐第291章 變(2)第636章 混亂的中亞第58章 恩威並重(中)第587章 照會第166章 西安舉義第183章 打草驚蛇(中)第353章 不安的預感第117章 掃平內患(3)第236章 證據第72章 後手第252章 圖謀武勝關第588章 酣戰第311章 接管宜昌第474章 和談第306章 影響與實業第117章 掃平內患(3)第738章 攻破瓦房店第611章 一年第156章 鶩蚌相爭、漁翁得利(2)第484章 遠東準盟友(中)第663章 亞瑟·貝爾福第583章 青島之戰(6)第255章 小戰第711章 不宣而戰3第227章 密議(下)第566章 一觸即發(2)第645章 南北第666章 今日天晴第374章 內部會議(上)第399章 吞併甘肅(二)第427章 法西斯化(上)第509章 雷霆(5)第175章 三人同行(下)第419章 三年計劃(上)第509章 雷霆(5)第361章 餘波(上)第601章 日本反應第62章 城內形勢第206章 又一份不對等的提案第84章 進城第410章 過激反應第66章 爭端第542章 過渡內閣(下)第72章 後手第672章 俄國十二月革命第685章 軍事會議(下)第73章 有人惦記第346章 聯合鹽業成立與北使碰面第659章 應付第152章 惡戰一家嶺(4)第351章 暗流涌動(上)第127章 先行一招(下)第729章 遼東惡戰4第463章 桌下4第549章 國防與教育第711章 不宣而戰3第327章 離開漢陽前的準備第195章 劉家廟失陷(下)第367章 貨幣第59章 恩威並重(下)第730章 這是最好的時代第605章 日本妥協第289章 以殺止殺第486章 孔昭綬案與國會第685章 軍事會議(下)第593章 李大總統的算盤第66章 爭端第531章 應對(上)第579章 青島之戰(3)第316章 大動作第234章 戰起(3)第516章 京漢陷落(下)第94章 上海灘第438章 大戰起第472章 半自動步槍與談判第12章 離開第737章 罵名我來當2第302章 勸進(下)第290章 變第451章 大戰(八)第7章 指點第555章 劫第118章 掃平內患(4)第442章 討袁敗局與建設銀行第724章 偷襲戰果(1)第400章 吞併甘肅(三)第31章 來自奧匈帝國的某卡爾(下)第七百二十二章第434章 大戰前的準備第710章 不宣而戰2第578章 青島之戰(2)第三百令七章 實業第703章 皇姑屯事件(下)第33章 買槍(下)第452章 大戰(九)第49章 中和門阻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