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二章 修改

“諸位愛卿平身!適才溫卿所言之狀況確實令朕欣慰不已。現下不管從哪個方面來看,大明正在朝着一個更好之方向大步前進!而今日之所以能有此成就,皆賴諸卿以及全體官吏齊心協力、團結奮進之結果!新的一年還望諸卿戒驕戒躁,以更強之使命感、責任感作爲動力,以爲天下百姓謀福祉爲目標,勤勉職事,勇於擔當,早日將我大明建成民富國強之國度,使我漢家文明之光照亮此世界之每一處角落!諸卿,努力吧!”

朱由檢本想做一番讓人血脈僨張的慷慨陳詞,但畢竟前世身份的侷限性擺在那裡,腦子裡缺乏相應的詞彙,情感表達上也是乏善可陳,所以只能勉勉強強的發表了一通感言,心下卻是尷尬不已。

“臣等謹遵聖喻!”

站立着的羣臣卻是個個表情沉肅,之後異常鄭重地齊聲應諾施禮,以示將皇帝的囑託記在了心中。

雖然朱由檢覺得自己講的不好,但在羣臣的感知中,這番話已經是很能鼓舞人心了。

大明曆代皇帝從未有人用如此方式對羣臣發表過這樣的演講,也從未有人說出過羣臣們應該具有的使命和擔當,更無人提及過要將漢家的文明照亮世界。

雖然他們並不知道世界的概念,但並不妨礙他們能夠明白這個詞的意思,而且這句話聽上去讓人振奮不已。

“崇禎十年已成過去,而新的一年最爲重要之事當屬兩件:一爲關外與建虜之會戰,二仍爲屯田安民之事;此兩項一內一外,事關社稷江山之安危,故此須置於首要位置,諸卿可圍繞此兩件大事建言獻策,統籌佈局、全盤謀劃,以使其早日功成!下面先由楊卿開始吧!”

待羣臣紛紛坐定,朱由檢爲今天的會商定下了調子,並點名兵部尚書楊嗣昌率先發言。

“臣遵旨!”

風度翩翩的楊嗣昌起身向朱由檢行禮之後,來到御座前數步之外站定,左手自袖中摸出一份題本後雙手展開,清咳一聲後開始了講說。

“啓奏聖上,臣等與關外會戰一事已是屢次會商,現會戰方略已大體成型。臣等以爲,此次戰事我軍應採取以逸待勞、儘量拖長戰事時間爲基本策略,不與建虜正面決戰,而是誘敵深入,迫其戰線拉長至寧遠鎮前後,尋機以優勢兵力聚殲小股建虜,積小勝爲大勝,待其師老兵疲之際以精銳官軍摧之!”

楊嗣昌簡單明瞭的將兵部的戰略計劃說出之後,停住話語靜待朱由檢的詢問以及其他人的質疑。

“兵部此策緣由何來?卿且細說一二!”

朱由檢對於楊嗣昌的發言頗感意外。

對於即將展開的關外戰事,他曾經數次召集過相關人等參與會商,而整個戰役正面決戰,兩翼突襲、速戰速決的主基調已經訂下,沒想到兵部居然做出瞭如此大的改動。

在朱由檢的設想中,以勇衛營車營爲前鋒,餘下的人馬與京營作爲主力由正面推進,秦軍居左、川兵居右,於義州錦州之間的開闊地帶展開陣型,正面硬槓女真八旗以及蒙古騎兵和漢軍旗,以明軍佔據優勢的火器給建虜造成重大殺傷,隨後根據戰場態勢再決定餘下的戰術。

按照後世的普遍觀點來看,建虜的戰鬥力並沒有宣傳中那樣強大,依據明軍現有的裝備水平以及高昂的士氣來看,就算無法正面擊敗建虜,也不會有歷史上鬆錦大戰中的潰敗發生。

他就是想以人命換人命,消耗掉建虜的有生力量,然後在其得知兩個老巢都被偷襲而士氣大沮的情形下,全軍壓上突擊,爭取一戰將其徹底打殘。

這個作戰計劃已經在相關人員得到普遍認可,兵部也經常與那些統兵大將密切溝通,以研究制訂相應的戰術來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

“啓奏聖上,臣等之所以改變原先之策略,也是經過全面思考過後方纔做出的修改,經再三確認後,臣等以爲此策最佳!”

楊嗣昌語氣堅定的回稟道。

“本兵之意,莫非是擔心官軍非建虜正面之敵,萬一敗陣便會氣沮潰陣不成?”

還未等朱由檢接話,下坐的孫傳庭率先將問題拋了出來,並且正好與朱由檢的疑問相同。

“夫戰者、未慮勝先慮敗,孫學士之疑確爲其一也!啓奏聖上,現下大明官軍雖精銳雲集於關外及京畿一帶,但恕臣直言,我軍大部俱未曾與建虜正面交鋒過,對其陣型戰法極爲陌生。孫子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我軍此番既欲剿滅抑或重創建虜,那麼知己知彼方爲上策,而若想如此,須得與之多次交鋒方能知之,否則勝負難料也!”

面對陳奇瑜的發問,楊嗣昌神色坦然的承認,這確實是兵部改變戰略的一個原因。

現在的大明幾乎已經爬到了泥潭的頂部,只要再一發力,就會從深達十餘丈的大坑中徹底脫身,在這個關鍵時刻,每一次發力都要慎之又慎,否則很可能功虧一簣。

一旦大軍與建虜正面對決失敗,後果將不堪想象,這是誰都承受不起的罪責,真要那樣的話,等待兵部幾位堂官的唯一下場只有斬首棄市。

勇衛營已經幾度與建虜正面交鋒,但幾場戰鬥都是在地勢極爲有利的條件下進行的,最後雖然都獲勝,但自身傷亡也是不小。

這從側面反應了建虜的戰鬥力確實十分強悍,遠非境內流賊所能比擬的。

秦軍雖然也是精銳之師,但若是正面與建虜相抗,勝負也是兩說着,川軍也是面臨着同樣的問題。

正面大規模的會戰,一旦兩翼被敵突破,那正面的主力將會遭受到側擊,結果不言而喻。

無論是勇衛營還是京營、秦軍、川軍,這都是大明僅有的精銳官軍,若這些隊伍遭受滅頂之災,那剛剛好轉的局面將會重新迅速惡化下來,到時候說不定山海關外的領土也將易手,建虜的兵鋒會直抵關外,京師也會面臨一日數驚的狀況,人心惶惶之下,任何事都是有可能發生的。

斟酌再三之後,兵部終於對原先的方略做了修正,選擇了這個最爲穩妥的作戰方案上呈皇帝。

這個方案最大的特點就是以穩爲主,儘量避免與建虜野戰。

兵部的方略是,自錦州向南直到寧遠,在這條路線上的每個堡城都佈置重兵防禦,充分發揮火器的優勢,固守堡城,然後在有把握的情況下重兵圍殺兵力少的建虜。

“楊部堂之方略總體而言無甚差錯,只是十餘萬官軍再加上數萬民夫,近二十萬人聚於關外之地,若是長久消耗下去,每日所費可是十分驚人,不知戶部能支撐多少時日?餉銀倒還好說,糧草可是萬萬不能欠缺,此一點還望聖上及諸位思之!”

第六百八十二章 醫院開張,御醫坐診第五百六十二章 巨大而複雜的移民工程第一百二十九章 陳倉第七百四十九章 學堂的永久免費制度第四百一十七章 巡鋪所第五百九十八章 納稅就從天家開始第四百九十八章 一身板甲的小曹將軍第三百零一章 誘惑第二十六章 西安左衛2第六百一十四章 乾股與分紅第六十五章 上門第七百四十七章 反響和思考第七十四章 後事第八百六十二章 以堂堂之陣擊敗你第一百四十三章 中產第七百一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七百一十章 懿安皇后的主意第六百四十三章 敗逃、得信第八百九十三章 太子做官第五百二十一章 城門爭奪戰第一百九十五章 自盡第二百一十一章 回家第二百五十章 寧遠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一百八十五章 分割第六十八章 輕鬆第四百三十八章 危急關頭第八百九十四章 該落幕了第一百七十二章 出塞第一百四十章 宋應星第四十一章 大戰5第八百零五章 來大明見世面的藩屬國貴賓第七百五十章 醫療和教育決不能商業化第二百二十三章 殺雞第四百六十八章 奪門第三百二十五章 探底第七百一十一章 廢除選秀女制度第五百五十章 改制以及新的戰略第三百九十九章 料敵第八百一十二章 倒幕先鋒第五百二十五章 皇宮裡的一把火第六百章 八旗丁口如何安置的問題第二百七十章 圍城第三百五十五章 留膳第三百五十九章 寺務第四百九十四章 聖駕親臨第四百零一章 開戰第三十七章 大戰1第四百九十四章 聖駕親臨第二百四十三章 薊鎮第四百九十六章 西夷特使想拜見皇帝第八百六十七章 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第一百九十四章 說服第四百八十二章 重甲擋不住第四百九十六章 西夷特使想拜見皇帝第三百五十三章 恩賞第二百七十七章 覲見第五百零五章 會商裁兵第二十六章 西安左衛2第六十六章 逮獲第二百六十九章第七百六十章 笛卡爾的新生活第四百二十二章 莊元洲的思慮與選擇第二百一十四章 楚王府第七百一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四百二十二章 莊元洲的思慮與選擇第一百二十一章 伏擊1第三百一十五章 偶遇第七百四十六章 準備就緒第一百五十八章 留名第七百七十一章 前世故人來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政第四百四十六章 驚變第二百一十四章 楚王府第三百六十五章 登陸第三百五十一章 提刑分司第三百七十三章 爭搶第五十二章 攻城第一百一十章 鹽商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狀第二百二十二章 封駁第五百零七章 秋後算賬第二百三十掌 登船第四百二十一章 錢莊銀票的目的和作用第七百三十一章 建立國中之國第七百八十章 保護貿易自由、敲竹槓第六百八十六章 兩個漢奸奴才教導新主子第二百三十七章 主帥第七百八十九章 培育海外新興市場第六百零七章 以拿賊的名義第五百二十五章 皇宮裡的一把火第三百章 證據第二百五十四章 困擾第四百八十五章 待不住了第五百九十四章 北鎮撫司的手段第五百六十五章 皇帝不高興第一百一十八章 迎敵第八十九章 聚衆第二百三十一章 登島第二百二十三章 殺雞
第六百八十二章 醫院開張,御醫坐診第五百六十二章 巨大而複雜的移民工程第一百二十九章 陳倉第七百四十九章 學堂的永久免費制度第四百一十七章 巡鋪所第五百九十八章 納稅就從天家開始第四百九十八章 一身板甲的小曹將軍第三百零一章 誘惑第二十六章 西安左衛2第六百一十四章 乾股與分紅第六十五章 上門第七百四十七章 反響和思考第七十四章 後事第八百六十二章 以堂堂之陣擊敗你第一百四十三章 中產第七百一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七百一十章 懿安皇后的主意第六百四十三章 敗逃、得信第八百九十三章 太子做官第五百二十一章 城門爭奪戰第一百九十五章 自盡第二百一十一章 回家第二百五十章 寧遠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一百八十五章 分割第六十八章 輕鬆第四百三十八章 危急關頭第八百九十四章 該落幕了第一百七十二章 出塞第一百四十章 宋應星第四十一章 大戰5第八百零五章 來大明見世面的藩屬國貴賓第七百五十章 醫療和教育決不能商業化第二百二十三章 殺雞第四百六十八章 奪門第三百二十五章 探底第七百一十一章 廢除選秀女制度第五百五十章 改制以及新的戰略第三百九十九章 料敵第八百一十二章 倒幕先鋒第五百二十五章 皇宮裡的一把火第六百章 八旗丁口如何安置的問題第二百七十章 圍城第三百五十五章 留膳第三百五十九章 寺務第四百九十四章 聖駕親臨第四百零一章 開戰第三十七章 大戰1第四百九十四章 聖駕親臨第二百四十三章 薊鎮第四百九十六章 西夷特使想拜見皇帝第八百六十七章 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第一百九十四章 說服第四百八十二章 重甲擋不住第四百九十六章 西夷特使想拜見皇帝第三百五十三章 恩賞第二百七十七章 覲見第五百零五章 會商裁兵第二十六章 西安左衛2第六十六章 逮獲第二百六十九章第七百六十章 笛卡爾的新生活第四百二十二章 莊元洲的思慮與選擇第二百一十四章 楚王府第七百一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四百二十二章 莊元洲的思慮與選擇第一百二十一章 伏擊1第三百一十五章 偶遇第七百四十六章 準備就緒第一百五十八章 留名第七百七十一章 前世故人來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政第四百四十六章 驚變第二百一十四章 楚王府第三百六十五章 登陸第三百五十一章 提刑分司第三百七十三章 爭搶第五十二章 攻城第一百一十章 鹽商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狀第二百二十二章 封駁第五百零七章 秋後算賬第二百三十掌 登船第四百二十一章 錢莊銀票的目的和作用第七百三十一章 建立國中之國第七百八十章 保護貿易自由、敲竹槓第六百八十六章 兩個漢奸奴才教導新主子第二百三十七章 主帥第七百八十九章 培育海外新興市場第六百零七章 以拿賊的名義第五百二十五章 皇宮裡的一把火第三百章 證據第二百五十四章 困擾第四百八十五章 待不住了第五百九十四章 北鎮撫司的手段第五百六十五章 皇帝不高興第一百一十八章 迎敵第八十九章 聚衆第二百三十一章 登島第二百二十三章 殺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