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章 八旗丁口如何安置的問題

很多賣斷貨的商鋪在缺少足夠貨源的情況下也是拼了。

這些商鋪的東家、掌櫃帶着夥計們或是趕着自家店鋪的兩輪馬車,或是租用馬車行的四輪貨車,或是推着手推車一起上陣,店鋪裡只留一個夥計看店,其餘的全部涌向了通州的運河碼頭。

只要有南面來的貨船抵達,成百上千人都是呼啦啦跑到岸邊,扯開嗓子聲嘶力竭的向船上押運的行商喊話,報出自家的商鋪名稱以及對船上貨品的求購價格。

一時之間通州碼頭人滿爲患,各種大小畜力和人工車輛將碼頭堵得水泄不通,到處是喧囂叫嚷的人羣,因爲牽扯到利益的爭奪,商鋪之間爲爭搶貨物而發生吵架動手的事件層出不窮,維持秩序的官兵不得不用槍桿、木棒抽打,這才讓現場不至於出現大的混亂狀況。

第二批返鄉的是包括白桿兵在內的川軍。

由於在寧遠城外與八旗中的六旗肉搏一場,白桿兵戰損嚴重,一萬名白桿兵陣亡兩千餘,傷者也高達三千多人,整個戰損率超過了五成,他們用勇敢無畏的行爲捍衛了白杆無敵的英明。

而作爲二線部隊的六千名川軍由於沒有被佈置在第一線,所以整體傷亡倒是不大,不過戰功也同樣沒有,總兵秦翼明一下的將領也並沒有得到職務上的拔擢,全軍也只是領取了賞功銀,繳獲也是約等於無。

相比起秦軍士卒採購了大量的米麪油紙食鹽等用來填肚子的生活物資,一萬多川軍多是把銀錢花在了肉食、胭脂水粉、布帛、鞋帽、綢緞等等商品上。

與遭受連年乾旱的秦地不同,川蜀大地由於獨特的自然條件和氣候,在這場已經持續了十年的極端天氣中並未受到太大波及,降雨量雖然比常年有所減少,但並沒有出現一年滴雨未降的極端狀況。

在都江堰這個中國歷史上最爲偉大的水利工程調節下,廣袤肥沃的成都平原大部分田地都得到了有效的灌溉,田地中出產的稻米產量足夠供應大部分聚居於此的蜀人食用,所以川軍對糧食的渴望並不強烈,食無憂的他們把目光對準的是消費品,這也讓在先前搶購大潮中獲利甚微的商鋪揚眉吐氣了一把。

川軍將官士卒很多彼此之間都是親戚關係,在購物時也是以這種家庭模式出現,往往是同一類商品一買就是一大堆,付錢後再由商鋪僱車裝載着貨物跟着他們回營,等到啓程的時候也是如此。

在這種有組織的情形下,不論採購還是後面的裝車也都是節約了不少時間,所以一萬多川軍在規定的五天時間還沒到時,便已經以籍貫爲單位陸續離開,等到第六天的時候,川軍已經全部離京。

他們將沿着與秦軍同樣的路線向西,然後從漢中折向南面後進入四川,不管是四海商行還是郵遞所,以及車馬行的馬車,在把他們的物資運送到漢中府後就將返回。

因爲在到達漢中府之後,不論是四輪還是兩輪馬車都已經無路可走,所有的物資都要靠人力和畜力運載,包括傷殘者在內的所有人,都只能沿着崎嶇狹窄的道路前行。

好在朱由檢也考慮到了這一特殊情況,他特地下令徵調了大量的馱馬,並製作了若干擔架和柺杖,供那些不願留在京師養濟院中渡過餘生、寧願跋山涉水也要回到老家傷殘將士使用。

陣亡將士的骨灰也由他們的親友鄉黨一同攜返。

川軍返鄉後會分駐四川各府,沒有重大戰事將不再被徵召。

白桿兵和川軍已經爲大明付出了太多,也該享受安定的生活了。

秦良玉本欲解甲歸田、回家養老,但被朱由檢態度堅決的予以駁回。

對於這位原先的歷史中毀家紓難以報國恩的老英雄,餘生在京師享受榮光纔是最好的結局。

和川軍一起入蜀的還有一批兩萬多人的特殊人羣:被俘獲的八旗婦孺老弱。

這也是朱由檢深思熟慮後作出的決定。

四川特殊的地形成爲了安置這批被俘人員的絕佳之地。

這批老弱婦孺將會被分別安置在成都府、重慶府下轄的各個州縣鄉村,在這裡她們將要學會種田紡織等普通人的生活方式,並且會在官府的要求下與當地人通婚,這樣經過幾代的改變後,她們將會徹底融入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之中。

這次被安置到川蜀的只是第一批被俘人員,後續還將會有大量的人員被送到四川、湖廣、京畿等地。

在這次覆滅後金的戰爭中,除了隨着豪格、多爾袞兄弟逃往極北的約十餘萬人口外,大多數滿蒙八旗丁口在戰爭中存活下來成爲了俘虜,總數量大約在一百五十萬左右。

蒙八旗被俘獲的丁口都會被遷至張家口堡外一帶,在嚴密的監管下從事畜牧業生產,用以換取必須的生活物資。

需要往內地遷移的是過百萬的滿八旗。

爲了徹底保證大明東北的安全,朱由檢決意把滿八旗的同胞們全都作爲異地安置的對象,讓他們去往更加溫暖溼潤的西南地區生活,不用再常年遭受嚴寒的侵擾。

爲了讓民族更好的融合,也爲了讓滿八旗的同胞們過上更幸福的生活,朱由檢也是操碎了心。

這個遷移過程需要花費數年的時間,耗費大量的錢糧物資,但這是必須去做的大事,此項百萬人口大遷移工程的重任將由文淵閣大學士、閣臣侯恂坐鎮指揮,戶部統籌調度,錦衣衛負責監護,沿途所經官府配合完成。

朱由檢曾經讓兵部統計傷殘將士留京榮養的事宜,但得到的反響卻是極爲平淡。

在這個死也要魂歸故土的時代,除非無奈,大多數人的想法就是戀家,絕大部分傷殘將士都選擇了回到家鄉安置,只有極少數家中已無親人的傷殘將士選擇了留下,之後他們便被送往了各個養濟院中,由專人負責照顧他們往後的日常生活。

按照朱由檢制訂的規矩,傷殘將士們得到的待遇足夠他們安度餘生,甚至就算娶妻生子,養活一家人也不算很困難,既然將士們有自己的想法,朱由檢也就順遂了他們的心願。

川軍離京後,輪到原宣大、甘肅鎮、陝西鎮、延綏鎮、寧夏鎮等被裁撤的邊軍們登場了。

對於被裁撤一事,邊軍們並沒有太大的牴觸情緒和心理,畢竟他們當初從軍時或者是因爲世襲,或者是爲了能在軍中混碗飯吃,很少有人是奔着建功立業、封妻廕子才入的伍。

現在既然是四海平定,在拿到一筆鉅額安家銀之後,回家娶個婆姨、生幾個娃,再開上幾十畝荒地,一家人有吃有喝的,這可是以前做夢都想不到的好日子,可現在已經近在眼前了,有這樣的好事,那還當兵幹啥?要是再有徵戰死在戰場上咋辦?

退役邊軍採購回返後,餘下的就是天雄軍以及京畿地區的將士了,因爲他們距離最近,所以被放在了最後。

等到除了沒參戰的軍隊之外,所有參戰軍隊都離開京師之後,喧囂了月餘的京城終於恢復了往日正常的生活秩序。

在這場規模巨大、時間超長、消耗無數銀錢的採購大潮中,成千上萬的商戶從中獲取了巨利,所有商家都賺的盆滿鉢滿,毫不誇張的說,這一個月賺取的利潤抵得上甚至超過他們往常半年的還多,可以稱得上是前無古人了。

發生在崇禎十一年的這場採購盛宴,直到多年後仍是許多商戶之間津津樂道的談資。

這次的半年假期自九月算起,直到崇禎十二年二月各地的春耕結束,將士們纔會返回京師。

就在將士們大肆採買時,新內閣成立後的第一次會議也在乾清宮昭仁殿拉開了帷幕。

第七百九十五章 海戰史上的奇蹟第一百九十二章 祖制第一百八十九章 佛郎機炮第六百九十二章 恩賞、佈防圖第六百九十六章 解民之難第六百八十八章 殿下,你夜裡還敢安睡嗎?第二百零九章 民生論第六百零三章 孔府門前的流血事件第八百零七章 攻入交趾第五百九十五章 證據在手、開始抄家第六百一十二章 表態站隊第二百三十七章 主帥第六百七十七章 高爐鍊鋼工藝的改進第八百零四章 太子大婚、萬民同賀第四百九十五章 豐收在望第八百七十七章 與日本的“江戶條約”第二百六十二章 近戰第三十二章 匠戶第一百五十一章 愁城第二十六章 西安左衛2第六百五十一章 關鍵技術絕對不能外泄第七百二十四章 兵臨城下、搜撿土著第七百六十五章 戰前閒話第一百三十三章 北上第四百九十四章 聖駕親臨第七百四十九章 學堂的永久免費制度第四百八十六章 好消息第三百二十五章 探底第三百一十四章 悠閒第四百五十七章 登陸遼東第六百六十二章 世家公子和海盜之間的關係第三百三十一章 會商第七百七十八章 荷蘭人想找大明做幫手第七百九十九章 太子大婚日期、倭國的態度第三百零六章 斷腕第四百八十一章 錯誤的排陣第七百五十二章 吃肉與喝湯的道理第二百七十章 圍城第一百六十九章 懷柔第七百五十三章 西北建設兵團第六百零二章 都是皇帝的工具第七十七章 陳奇瑜第五百二十七章 大明第一輛四輪馬車上路第七十一章 京營1第四百一十章 彈幕第七百九十九章 太子大婚日期、倭國的態度第三百三十二章 內政第六百零三章 孔府門前的流血事件第四百二十四章 不謀而合第三百二十八章 返京第七百七十五章 交出漢奸,舉族北遷第七十五章 赴援第六百五十七章 皇帝要大開殺戒第七百九十章 大明新藩屬國條例第二百八十三章 溺斃第四十七章 收留第五百五十章 改制以及新的戰略第五百四十九章 孫傳庭、盧象升的反應第一百九十章 改變第七十六章 行軍第一百零二章 再登第四百三十七章 阿濟格的夢想第一百章 心安第四百一十一章 白杆第八百二十章 四海商行對大明發展的特殊貢獻第二百零五章 逃荒第七十五章 赴援第三百六十二章 修改第六百八十九章 孫傳庭納妾第二十一章 密旨第三百三十五章 拔擢第四百四十八章 料敵與佈置第七百九十六章 去抄英國人的小金庫第二百零九章 民生論第六百零九章 朱由檢下了狠手第二百一十五章 強搶第二百八十一章 準備第三百八十九章 慘勝第四百七十二章 善後第六百零一章 聖上,這事得找塊擋箭牌第一百六十一章 受降第二百零五章 逃荒第六百五十六章 想提前打通蘇伊士運河第七百九十七章 直擊老巢、簽署不平等條約。第七百四十九章 學堂的永久免費制度第四百五十章 皮島第六百二十四章 堅定不移地站在皇帝這邊第四百九十一章 朱由檢的籌謀第二百九十四章 外夷第五百六十七章 國子監裡不是有人嗎第六百七十章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解剖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是當年的薩爾滸第六十五章 上門第五十一章 親情第六百七十二章 擴大支柱產業規模第十章 初見文臣第一百四十八章 收穫第七百七十三章 公公,請您上路吧!第一百三十九章 圖謀第三百四十七章 新規
第七百九十五章 海戰史上的奇蹟第一百九十二章 祖制第一百八十九章 佛郎機炮第六百九十二章 恩賞、佈防圖第六百九十六章 解民之難第六百八十八章 殿下,你夜裡還敢安睡嗎?第二百零九章 民生論第六百零三章 孔府門前的流血事件第八百零七章 攻入交趾第五百九十五章 證據在手、開始抄家第六百一十二章 表態站隊第二百三十七章 主帥第六百七十七章 高爐鍊鋼工藝的改進第八百零四章 太子大婚、萬民同賀第四百九十五章 豐收在望第八百七十七章 與日本的“江戶條約”第二百六十二章 近戰第三十二章 匠戶第一百五十一章 愁城第二十六章 西安左衛2第六百五十一章 關鍵技術絕對不能外泄第七百二十四章 兵臨城下、搜撿土著第七百六十五章 戰前閒話第一百三十三章 北上第四百九十四章 聖駕親臨第七百四十九章 學堂的永久免費制度第四百八十六章 好消息第三百二十五章 探底第三百一十四章 悠閒第四百五十七章 登陸遼東第六百六十二章 世家公子和海盜之間的關係第三百三十一章 會商第七百七十八章 荷蘭人想找大明做幫手第七百九十九章 太子大婚日期、倭國的態度第三百零六章 斷腕第四百八十一章 錯誤的排陣第七百五十二章 吃肉與喝湯的道理第二百七十章 圍城第一百六十九章 懷柔第七百五十三章 西北建設兵團第六百零二章 都是皇帝的工具第七十七章 陳奇瑜第五百二十七章 大明第一輛四輪馬車上路第七十一章 京營1第四百一十章 彈幕第七百九十九章 太子大婚日期、倭國的態度第三百三十二章 內政第六百零三章 孔府門前的流血事件第四百二十四章 不謀而合第三百二十八章 返京第七百七十五章 交出漢奸,舉族北遷第七十五章 赴援第六百五十七章 皇帝要大開殺戒第七百九十章 大明新藩屬國條例第二百八十三章 溺斃第四十七章 收留第五百五十章 改制以及新的戰略第五百四十九章 孫傳庭、盧象升的反應第一百九十章 改變第七十六章 行軍第一百零二章 再登第四百三十七章 阿濟格的夢想第一百章 心安第四百一十一章 白杆第八百二十章 四海商行對大明發展的特殊貢獻第二百零五章 逃荒第七十五章 赴援第三百六十二章 修改第六百八十九章 孫傳庭納妾第二十一章 密旨第三百三十五章 拔擢第四百四十八章 料敵與佈置第七百九十六章 去抄英國人的小金庫第二百零九章 民生論第六百零九章 朱由檢下了狠手第二百一十五章 強搶第二百八十一章 準備第三百八十九章 慘勝第四百七十二章 善後第六百零一章 聖上,這事得找塊擋箭牌第一百六十一章 受降第二百零五章 逃荒第六百五十六章 想提前打通蘇伊士運河第七百九十七章 直擊老巢、簽署不平等條約。第七百四十九章 學堂的永久免費制度第四百五十章 皮島第六百二十四章 堅定不移地站在皇帝這邊第四百九十一章 朱由檢的籌謀第二百九十四章 外夷第五百六十七章 國子監裡不是有人嗎第六百七十章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解剖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是當年的薩爾滸第六十五章 上門第五十一章 親情第六百七十二章 擴大支柱產業規模第十章 初見文臣第一百四十八章 收穫第七百七十三章 公公,請您上路吧!第一百三十九章 圖謀第三百四十七章 新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