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小鬼子從前後兩個方向,幾乎同時將刺刀刺進了這個戰士的前胸和後背,兩個小鬼子一用力,將這個戰士挑離了地面,這一場景正好被一排長看了個正着,一排長憤怒,一排長髮一聲吼:“小鬼子!”
一排長掄着鬼頭刀就向這兩個小鬼子撲來,兩個小鬼子看一排長是個傷兵,頭上包着繃帶,一條胳膊還吊在脖子上,雖說掄着是一把鬼頭刀,但這兩個小鬼子根本就沒有把一排長放在眼裡。兩個小鬼子有了一次成功的合作,殺死了一個八路軍戰士,所以他們不懼這個八路的傷兵,一個小鬼子竟回過身來,沒有等待那個小鬼子的配合,率先就向一排長刺來一刀。
一排長用刀背向外一撩,撩開這個小鬼子刺來的刺刀,刀刃橫着向這個小鬼子的肚子劃了過來。小鬼子也不是吃素的,小鬼子用槍桿一檔,擋住了一排長向他划來的一刀,向外一送,後撤身體準備脫身,一排長刀收回,身體向前跟進一步,掄起鬼頭刀來,以泰山壓頂之勢,直向小鬼子的腦袋劈來。
冷兵器對搏、廝殺,雙方剛一接觸相互對壘之時,手中的冷兵器往往是一寸長一寸強,當雙方近距離身體都可以相互接觸時,長的兵器反倒有些笨拙,短兵器、尤其是刀,反倒有些揮灑自如,一排長玩得就是以己之長,克敵之短,掄起鬼頭刀來,以泰山壓頂之勢劈向小鬼子。
一排長的鬼頭刀,以泰山壓頂之勢,幾乎是直上直下地劈向小鬼子的腦袋。小鬼子想撤身逃跑是來不及的,最經典也是最實用的一個動作就是用槍桿架住落下來的刀刃,這個小鬼子也毫不例外地應用了這一動作,一排長大喜,小鬼子上當了,小鬼子不識一排長的寶刀,一排長的鬼頭刀斬金剁玉都好不在話下,追命快刀手的日本刀都被削斷,更別說小鬼子的槍桿,一排長手上暗一用力,只聽“咔嚓”一聲,小鬼子的槍桿被砍成兩截,要知道一排長手上的功力,絕不是一年兩年了,更何況他手上的鬼頭刀小鐵如泥。鬼頭刀砍斷了小鬼子的槍桿,鬼頭刀在慣性的作用下,還直接劈進了這個小鬼子的腦袋瓜上,小鬼子的腦袋瓜當即就被從中間劈開,花開兩支倒向兩邊,小鬼子一邊一隻眼睛閃着不解和困惑:小鬼子至死不明白,這個八路用得刀爲什麼如此鋒利呢!
一個小鬼子被劈死了,另一個小鬼子驚懼一排長手裡的寶刀,這個小鬼子可不想送死,這個小鬼子就不想與一排長對搏,調頭就逃。
忽然,一聲槍響,那個逃跑的這個小鬼子中彈倒下了,一排長看得清楚,槍是他們自己人打得,開槍的是一個鬼子指揮官。小鬼子戰鬥素質高,戰場紀律特別嚴明,對戰場退卻者就地正法,連個爲什麼都不准問,這也是小鬼子想提高保持戰鬥力沒有辦法的辦法。
鬼子自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以來,隨着太平洋戰線的擴大,日本徵兵空前,雖說日本實行的是軍國主義國策,國民從小就接受軍事訓練,徵來的國民穿上軍裝就是一個兵,但兵員的質量大不如以前,紀律散漫不說,
打仗,特別是殘酷的大仗,時有士兵臨陣逃脫,部隊的戰鬥力比1940年前根本就沒法比。爲了嚴明紀律,提高戰鬥力,小鬼子的各級指揮官對臨陣逃脫者,特別不能容忍,見一個斃一個也就不足爲怪了。
那個打死逃跑士兵的鬼子軍官突然一聲喊,喊了一聲什麼,一排長不懂日語,但一排長卻清楚地看到所有的小鬼子都在嘩嘩地退子彈,鬼子的這一動作實在是讓一排長吃驚不已。
二戰期間,日軍在白刃戰前先把子彈退掉然後拼刺刀,是一個引人注目的戰術。說起來這是其步兵條令的規定,在熱兵器時代,這一規定因爲看起來迂腐而令人困惑。然而,它決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也不全是扞衛“武士道的尊嚴”,而是日本軍隊根據實戰檢驗做出的結論,這和日軍的兵器,作戰特點是相吻合的。日軍在白刃戰前退出子彈,是指雙方開始班以上規模近距離格鬥的時候,而不是隻要一準備肉搏,衝鋒的時候就退掉子彈,那純粹是自殺行爲。
就當時各國軍隊在衝鋒的時候不但不能退出子彈,而且整個過程中要全力射擊,儘量壓制對方火力。戰爭是殘酷的,日軍對這一點的認識和其他國家軍隊並無區別。事實上太平洋戰爭中,無論塞班還是沖繩,日軍發動步兵衝擊的時候,都是一邊射擊一邊前進,並且把輕機槍手放在一線,以增強壓制火力(因爲一線日軍一直沒有裝備衝鋒槍)。這倒不太用擔心誤傷自己人。二戰中,步兵衝擊的散兵線即便以所謂“密集隊形”發動攻擊,其隊形也遠比冷兵器時代鬆散,士兵前後重疊的概率不高。真正採用那種傳統意義的密集隊形,衝擊的效果往往很糟。比如瓜達爾卡納爾日軍對“血嶺”的密集隊形衝擊,中國軍隊在忻口會戰中對1002高地的強襲,過於密集的隊形,造成己方後方人員的武器無法使用,而對方的武器命中率則大大提高,徒然增加自己的傷亡。
根據日軍自己的統計,在白刃戰開始以後,保留步槍子彈造成的損失比收穫更大。明令白刃戰開始後子彈退膛,正是依據這個判斷。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兩個:第一,日軍使用的步兵輕武器性能限制。第二,日軍對白刃戰的戰術認識。白刃戰中,日軍標準的刺殺準備姿勢爲一手握前護木,一手握槍托前段彎曲部,槍托稍下垂在支撐腿側面,半斜向面對對手,刺刀尖略與眉平。這樣,槍從斜上方到斜下方,正好護住頸、胸、腹要害,而刺刀一甩就可以突刺。
問題是如果擺一下這個姿勢,就會發現原來這樣一比劃,槍口根本就不是朝向對方,而是朝向斜上方的天空。因此,格鬥起來,射擊的機會很難比突刺的機會更多。而如果作射擊準備,手指必須放在扳機上,這就造成了兩個嚴重問題,一,只要雙方武器一相交磕碰,就會走火;二,手指不能全力握槍,影響了持槍姿態,拼殺中使不上全力。另外,三八式步槍太長,轉動槍口瞄準對方的力距也長,如果對方不是出現在正前方,轉動槍口的時間太長,可能槍口還未到位
,自己已經被刺倒,這時候使用槍托進行打擊無疑是更爲方便的作戰方法。可見鬼子白刃戰中能夠有效射擊的機會很少,保留槍膛中的子彈,取得戰果的機會微乎其微,反而影響了肉搏動作的質量。這纔是日軍在白刃戰前槍彈退膛的真正原因。
無獨有偶,發現在白刃戰中射擊得不償失的並不是日本一家,中國軍隊也發現了這一問題。中國軍隊沒有白刃戰必須退掉子彈的條令,但是西北軍部隊廣泛在白刃戰中使用砍刀,實際上也是主動放棄了射擊的戰術。因爲不可能一手揮大刀,一手拿一支步槍射擊。當然這也是因爲西北軍出身的部隊刀法獨到,是當時唯一在白刃戰中可以佔到鬼子上風的中國部隊。其他部隊,包括八路軍,刺殺技術與訓練在二戰前期都遠不如鬼子。因此即便容易誤傷自己人,也要保留格鬥中開槍的戰術,以達到“幾條命換他一條命也夠本"的目的。這裡面,中國軍隊的槍支質量較差,彈丸初速低,近距離擊中後往往留在對方體內,殺傷力反而更大也是一個原因。順便說一下,西北軍的刀法脫胎自軍閥混戰時期的李景林部,獨成一家,專破日式白刃戰拼刺術。具體的刀法其實只一招,出刀的時候刀身下垂刀口朝自己,一刀撩起來,刀背磕開步槍,同時刀鋒向前畫弧,正好砍對方腦袋。其威力在於揮刀的同時盪開對方武器,因爲和劈砍是一個動作,對手來不及回防就中招了,比喻剛纔一排長砍殺第一個小鬼子,也幾乎沿用了就是這一刀法。
不管怎麼說,小鬼子怕大刀隊,並不是一般的宣傳,而是確有其事。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軍隊和鬼子交戰中表明,如果雙方都使用輕武器,受過良好訓練的中國軍隊並不亞於鬼子。比如衆所周知的四行倉庫之戰,鬼子久攻不克,並不是謝晉元團長有三頭六臂,比別人更爲善戰,而是因爲四行倉庫三面臨租界,鬼子不能使用重型武器。這種情況下,雙方的戰鬥力幾乎沒有差別,鬼子在侵華戰爭中的優勢,主要在重武器。
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也發現同樣問題。美軍的衝鋒槍槍身較短,白刃戰拼刺刀吃虧,最初近戰中往往用長點射彌補其不足。鬼子實施夜襲等行動時,多爲奇襲,使美軍來不及用密集彈幕將鬼子切斷於戰線之前。一旦進入混戰,沒有經驗的士兵用衝鋒槍掃射造成的己方傷亡往往比敵人造成的還大。在貝蒂歐,美軍指揮官肖普上校曾經威脅如果有士兵再亂開槍,就把他的槍扔到海里,而且從此再不發一顆子彈。美軍通過總結,認爲白刃戰中最好的方法是用手槍對抗日軍的刺刀。 美軍在實戰中證明手槍在白刃戰中作用最好。它的長度短,可以輕易轉向任何一方射擊,射擊姿勢也可以五花八門,裝藥少,即便近距離擊中第一個對手後也不易貫穿擊傷後面的自己人,而威力範圍遠超過刺刀。至於裝彈,如果彈倉子彈都打光,還有刺刀逼過來,那就只能認命了。不過,美軍制式手槍填彈七發,等於有連發七刀的能力。而一次白刃戰中很少有人能有機會連發七刀,這個概率太低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