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等待着好的結果,他的部下卻都不是傻子。
爲了給自己在將來的勢力重組中得到信賴,以蒙自鎮守使胡若愚、昆明鎮守使龍雲、昭通鎮守使張汝驥、大理鎮守使李選廷4人爲首的實力派紛紛電請北京政|府表明和談願望,並向唐繼堯陳述意見,提出改組省政|府、靠攏中央國民政|府、還政於民的建議。
這實質上是變相向中央靠攏,奪了他的權。
張漢卿人在漢陽,卻對西南局勢瞭如指掌。他對滇軍四巨頭的歸順意願表示欣賞,並密派人與龍雲聯繫,表示只要龍雲表明立場,歸順中央政|府,趕唐繼堯下臺,將會以通令形式除保留其軍人職務不變外,還可兼任雲南省長一職,並要求人民軍不踏入雲南半步。
這其實已是龍雲所能得到的最好的結果了:兵權在手,驅逐唐繼堯不是難事,難得是在戰後如何善後?閻錫山盤踞山西許多年了,根深蒂固的他最後還不是被“中央軍”三下五除二拆了個稀巴爛?張漢卿的保證使他吃了定心丸:想來以堂堂正正中央之命令,自不會出爾反爾如此吧?
唐繼堯也感到部下軍心不穩,爲防尾大不掉,下令撤銷軍級建制,其主要目的便是針對時兼雲南第5軍軍長的龍雲。
龍雲感受到了壓力,也迫使他作出了決定。於是故意剋扣軍餉,鼓動部下將不滿發泄到唐督軍頭上。滇軍只發了半個月的軍餉,軍心搖動。於是8月25日龍雲和胡若愚調兵進昆明,並電張汝冀、李選廷共同行動。
8月26日,蒙自鎮守使胡若愚、昆明鎮守使龍雲、昭通鎮守使張汝驥、大理鎮守使李選廷四鎮守使結盟發動“八﹒二六政變”,派兵進逼昆明發動兵諫。胡若愚領銜通電中稱:“懲辦貪污,屏除官小…”,“反對唐繼堯獨裁,推行改革,開放民意”。
由於孟坤與龍雲裡應外合,唐繼堯反擊計劃告吹。9月11日四鎮守使在宜良縣法明寺開會,到12日唐繼堯不得已接受胡若愚、龍雲等之雲南省政|府組織大綱,交出了雲南大權。
9月15日龍雲被選爲雲南省務委員,兼雲南陸軍講武學堂校長。張作霖也按照當初步驟,明令他兼理雲南省務,於18日開始辦公,而唐繼堯則成爲有名無實的“總裁”。
龍雲得勢,滇中另一員老將胡若愚不滿了。當初是胡若愚傾力使唐繼堯當上了雲南王,資歷遠較龍云爲深。後因唐培植親信,排斥異己,危及胡、龍、張、李四鎮守使。遂與三鎮守使達成反唐協議,聯合掀起了倒唐的“八﹒二六”政變。
驅唐之力,胡若愚居功甚偉,但是中央的一通電令,使他的種種努力化爲烏有,有點像爲他人作嫁衣的感覺。龍雲、胡若愚之間爲爭奪雲南的統治大權,矛盾日增----這是張漢卿所期望的。
龍雲的力量很大,不是胡若愚可以正視的。9月17日,宣佈向中央效忠的龍雲派兵查封了國民黨雲南省黨部和省農民協會,從此正式將國民黨在西南的力量消除殆盡。被部下拋棄的唐繼堯一病不起,就此去世。
龍雲、胡若愚、張汝驥等已無退路,紛紛通電錶示擁護中央。張漢卿果然不負前言,電請中央任命龍云爲雲南省主席,並表示爲體恤邊陲窮苦,人民軍暫不入主雲南。自此雲南軍政大權均在龍雲,他也比正史上提前4年成爲“雲南王”。
不過龍雲只得意了兩天。9月24日凌晨,第三十九軍軍長鬍若愚聯合張汝驥突然派兵襲擊龍雲的住宅,因槍械久用炸膛,龍雲左目受傷,被胡若愚、張汝驥等人擒獲,部將盧漢、朱旭、高蔭槐、周文人、孟坤等人逃出昆明,在楚雄等地集結兵力。
張漢卿對發生在滇中的大亂竊喜不已,不過仍代表中央駁斥胡若愚之行爲“私扣國家軍政大員,禍亂地方,以致天怒人怨,宜懸崖勒馬,放還龍主席,庶可減前事之過,有益於滇民之和平。”
爲了表示聲援,並明文任命龍云爲滇軍第38|軍軍長(非國防軍序列),轄第97師(師長鬍瑛)、第98師(師長盧漢)、第99師(師長朱旭)、第100師(師長孟坤),所以龍雲雖然被囚,但實力不損,胡若愚、張汝驥不敢加害,龍雲的夫人李培蓮也多方奔走營救。
此時人民軍在武漢軍區商震、宋哲元兩個軍及廣州軍區喬方、於兆麟兩軍的合力下,已攻克黔北重鎮遵義,人民軍前鋒已抵達烏江北側,與黔軍主力隔江相峙。不過人民軍似是並不急於南下,而是向黔西進逼,收復了西部大片土地。
另一支向北直逼重慶,有與孫良誠、常經武部兩面夾擊之意。在昆明政變後,人民軍也加快了進攻的力度。商震軍在佔領遵義後持續西進,已抵達川、滇、黔邊境處的昭通,與胡瑛等滇軍合兵一處。
9月26日雲南正式易幟,龍雲的主要將領盧漢等請滇軍元老|胡瑛代理第三十八軍軍長,指揮部隊反擊昆明,將胡若愚擊敗,29日胡若愚挾持龍雲撤離昆明。
滇軍雖然暫時擁戴胡瑛爲代理,但龍雲被囚,實際上全部滇軍處在羣龍無首之地步。張漢卿乘機命令人民軍自昭通向昆明進發,沿途收復六盤水、曲靖等地,打開了西向貴陽及南窺昆明的門戶。
劉湘部雖然擊敗了楊森,卻在人民軍的攻擊下接連敗北。先是在綿陽打了大敗仗,後又與孫良誠再戰於德陽。勝敗未定之計,南充又陷,使自己安身的老巢重慶直接暴露於人民軍的威脅之下。不得已,主力再退成都。
然而楊森重整旗鼓,復從樂山殺回,腹背受敵的成都已無險可守。
劉湘聯合黔軍袁祖銘將楊森擊敗後,於8月中旬在自流井召開善後會議。但在會議上,劉湘與袁祖銘因分贓不均,關係迅速惡化。因爲人民軍已越過廣西進入貴州境界,袁祖銘決定於9月上旬率黔軍全部離川返黔。
此次助川,袁祖銘出人出力,卻得不到理想中的好處,心中仇恨不已,於是決定在離川時大撈一把。
當時,重慶由劉湘、袁祖銘合駐。劉湘有潘文華、鮮英、李雅材、蘭文彬等師、旅,而袁祖銘亦有兩師一警衛旅。9月10日,袁祖銘返抵重慶,立即下令增調黔軍四個團入城,在浮圖關、兩路口、磁器口等要地配置重兵,戰爭一觸即發。
而這時,劉湘正滯留成都,處理善會議未完事情。
重慶各界深恐戰禍再起,乃分推代表,向川、黔軍呼籲和平。袁祖銘佯裝接受民意,邀川軍將領會商,達成協議,城內除留少數軍警和警衛隊外,所有川、黔軍各部均於9月12日移駐城外。
但11日劉湘部隊正移駐時,袁祖銘突然策動鮮英師何金鰲部譁變投袁,鮮英僅率殘部一營突圍與蘭文彬會合。
12日,袁祖銘又派兵攻擊劉湘部守城衛隊,佔領駐渝機關,收繳川軍守衛部隊槍械,追擊已撤退至白市驛等地的蘭文彬、鮮英師,將劉湘的主力部隊全部逐出了重慶。
這事,史稱江巴事變(又稱渝變)。
劉湘主力被袁祖銘逐出重慶以後,劉湘決定驅逐袁祖銘出川。但是,當時劉湘的部隊被分別隔於上、下川東,無法集結,被迫又向在統一之戰中戰敗投靠中央政|府的楊森謀求合作。楊森亦想乘機再起,加上川軍將領鄧錫侯、田頌堯等因與劉湘分贓失和,亦歡迎他回川。
於是,劉、楊在成都簽訂了“丙寅公約”。公約規定:歸還原來楊森所屬的兵權,與劉湘合作收復重慶後,下川東則爲他統治範圍。
9月15日,楊森返回川東萬縣,召舊屬六部來歸,很快得八萬餘衆。9月18日,川軍兵分上川東、下川東兩路,由劉湘、楊森分別統領、夾擊重慶,劉文輝亦在川南發起進攻。9月23日,劉、楊聯軍兵臨重慶,此時袁祖銘已退兵與人民軍戰於遵義。
川、滇、黔三係爭鬥不休,這也正是收復西南的戰略:扶植楊森亂川、打擊實力不太強的黔軍、招除桂系、看護滇系。如今川、滇、黔都大體如願,就看桂系怎麼動作了。
川、黔系由合到分,滇系又內鬥,使坐觀形勢的桂系諸大員大跌眼鏡。本來桂系李白黃三巨頭還想着在人民軍攻勢稍慢時漫天要價,但是見了這三系已經陷入內戰的漩渦而不能自拔,抗拒中央在此時便是一個笑話了。
楊森、劉湘分分合合,幾番內鬥下來,雙方實力均損失不少。正好給人民軍以可乘之機。孫良誠率兵先入成都,常經武佔領廣安,川北已在人民軍控制之下。
面對人民軍即將進入重慶,劉湘無計可施。上、下川北及川東盡失,重慶已在人民軍三面包圍之中。在成都爲人民軍取得後,唯一可行之策是西遁川西,與堂叔劉文輝合兵一處,退往西康。
但以西康貧瘠之地,究竟能存活多久尚在五五之數。不過這樣一來,他劉湘又將是民國另一偏安之軍閥,將與中央爲敵。
他雖然滿心希望重鑄昔日光環,但形勢比人強,不容他不多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