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德國一支普通的陸軍師的火力裝備可見:2旅4團(步兵),每團轄1個迫擊炮連,發射桶6具。而機槍則普及到班。重火力是師轄1個炮兵團,裝備75MM**炮或105MM加農炮60門。
而中國最好的陸軍師,同樣的架構(此時中國師從德國,均是2旅4團制),每團只有1個重機槍連(馬克沁水冷式),機槍4至6挺,師屬炮兵團有54門75MM山炮或野炮。
記住,這樣的師,中國目前只有6個,其它的還算一流的部隊,只配置一個18門的炮兵營,更差的那些“炮兵部隊無炮、騎兵部隊無馬”的雜牌部隊就不提了。
還有需要知道的是,德國的陸軍師,向來是在優勢炮兵部隊對敵方的火力壓制下進行交戰的,這些軍屬火炮,口徑都在125MM以上…
而且德國的後勤保障能力、部隊的機動能力、官兵的訓練素養,都不是中國軍隊可以媲美的。同樣的一個師,德國師可以抵得上中國3至4個師!這就是國力的差距,不容置疑。
這還是近代中國最好的時候,正史上到中美朝鮮戰爭,志願軍一個軍尚不能吃下美軍成建制的團,甚至中國還沒有全殲過美軍一個營的先例!
因此,段祺瑞在此時要參戰,是要耗大本錢的,難免會被取黎而代之的馮國璋總統不滿。
之前,一直在努力調解府院之爭的張國淦力勸段祺瑞迎黎元洪覆位。他說:“相對而言,和黎元洪共事其實比較容易,因爲他手中無兵,而且剛經受過挫折,會吸取教訓;而馮國璋既有兵權,又是新官上任,遇事必然逞強好勝,因此更難對付。”
張國淦的分析入情入理,完全是出於對段祺瑞的一片愛護之忱。如果段祺瑞能夠接受,學古人將相和,也許可以開創一個雙贏的新局面。可惜他對黎元洪罷免自己耿耿於懷,終於因私而廢公,挾憤而忘義,拒絕了這個建議。
老北洋馮國璋入政北京,與外交部長王士珍一道,北洋“龍、虎、狗”三兄弟開始了理論上應該如漆似膠的蜜月生涯。他們重敘“北洋三傑”舊情,表示“咱們老兄弟三個連肢一體,不分總統、總理、總長,只求合力辦事,從今而後再也不會有什麼府院之爭了”。
事實上卻不然。
交情是交情,政治是政治。段祺瑞重新上臺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加重內閣的權力,讓總統完全成爲擺設。由於段祺瑞曾經致電逼迫清帝退位、抵制袁世凱稱帝、討伐張勳復辟,連續三次對民國的發展有莫大貢獻,故有“三造共和”之美譽。“三造共和”是段祺瑞的政治資本,是他擡高自己打擊別人的法寶,故他常以此自詡。
他和黎元洪爲權力大起爭執,黎元洪敗陣,是因爲沒有後盾;但是當實力也不弱的馮國璋上臺後,兩人逐漸因政見不和而大起爭執。
段祺瑞與馮國璋兩人雖然同屬北洋陣營,卻是分別隸屬於不同的派系:直系與皖系。兩位冤家在袁大總統屍骨未寒之際其實就正式翻臉,連帶着各省的將軍們也紛紛站隊,從而形成中國近代歷史上蔚爲壯觀的北洋軍閥直皖兩大派系。
這時候,直系勢力主要分佈在江蘇、山東、北京、河北、江西,在京津算是主場;而皖系則佔有陝西、安徽、浙江,以及段祺瑞連任七屆陸軍總長在中|央政|府所培植起來的深厚的人脈和勢力。除此之外,以孫逸仙爲首的“護法運動”力量也將在廣東組建護法政|府並擔任大元帥,與北方形成對峙。
直系爲英美所支持;皖系則由日本扶持;而廣東政權,則同時與英日相呼應,但爲國際社會主流所不承認。如果時空不轉移的話,在不久後即倒向蘇俄,從而形成孫逸仙“聯俄容共,扶助農工”的政策。
此時的奉系,尚未完成力量的整合,並未在政治舞臺上有比較大的能量。但是前三者的紛爭,標誌着近代中國正式進入最混亂的軍閥時代。
現有力量,段祺瑞自忖未必能對馮國璋佔有優勢,如果有機會再增加幾支軍隊,形勢就不可同日而語了,這也是段祺瑞力主支持對德宣戰的私心。由於此時國家兵力大都爲各省督軍掌握,完整意義上的“國防軍”尚不存在,段祺瑞便想趁機重開爐竈另行招兵買馬,這樣,著名的“中國參戰軍”新鮮出爐了。
這支符合段總理心願的隊伍初定是六個師,這樣就完全對其它北洋軍造成壓倒性的優勢。但是因爲代價過大而遭到馮國璋的吐槽,呵,國庫的錢都給你擴軍去了,要對付誰啊?!最後沒辦法,參戰軍最後縮編成了三個師及三個混成旅。
同北洋軍類似的是編制,但是火力明顯增強了,因爲炮兵實實在在增加了,不是虛掛。這三個師都轄一個完整的炮兵團,仿日式編制36門炮;旅增一個12門炮的山炮營;團則增一個4門炮編制的步兵炮連;很重要的是機槍下放到營級。從整體裝備實力看,它勝過北洋軍的任何一個師。
混成旅轄3個步兵團及裝備有炮兵營、工兵營、通訊營,與當初張漢卿帶領下的衛隊旅的建制幾近雷同(當然是雷同,本來當初張漢卿就是克隆他的獨|立旅嘛)。重炮一時籌措不及,也同張漢卿一樣,先建架構再說,未來編制是轄一個野炮營。至少,未來打着“中國參戰軍”的名義,要餉要槍方便不是?
此外還有一支含重炮營、裝甲汽車連的訓練處。
段祺瑞藉着歐戰的機緣,接管了這支中國參戰軍(因爲司令是他的親信徐樹錚),實力大增。如果最後練成,他的勢力將會凌駕於各方之上,成爲繼袁世凱之後中國最有權勢的人,沒有之一。
編制出來了,也在天津小站開始招兵買馬了,一個很正常也很讓人頭痛的問題始終沒能解決,那就是經費。大炮一響,黃金萬兩。要建設一支能夠在小範圍內與歐洲列強相媲美的新式軍隊,光裝備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虛弱的國庫是不行的,當初老袁爲了應付西南與東南的“護國戰爭”,幾乎掏光了家底,錢從何來?
重武器中國沒有能力建造也缺少添置的經費就算了,輕武器也造不來,還要向東鄰日本購買,這真是中國的恥辱。但是形勢比人強,沒有辦法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