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3章 經略7

江寧,石頭城,因爲前方的戰事變化,與四野聚攏而來的兵馬,而重新變得繁忙碌碌起來的行在之中

“什麼,他有意自己過來。。”

監國的嗓門難得大了一線。

“行在練兵一事,自當是始作俑者,爲國出力當先了。。”

通政司都承旨陳觀泰正色回覆到

“御營諸軍,他也算是熟捻。。且不乏淵源”

聽到這裡監國不由心中一動,卻是不免考慮其這個可行性來。對方畢竟是銃戰起家,而歷經轉戰天南地北的,單論對治軍練兵的心得,舉國自當是無出其右的。

而且以不足而立之年,就臨危受命而特任簡拔與軍前置制一路,國朝之中就已經少不得非論與爭議了,如果調回來專領御營諸軍的編練,相比也會減少許多阻力和非論的.但是若是考慮到其他問題和因素?

“衷心可嘉,不過其請就免了吧。。”

監國還是搖搖頭,將自己從這個誘人想法裡擺脫出來。

“餘還需要人坐鎮北地呢。。爲前方呼應”

“舍他又能取誰呢。。”

至少於公而論,他暫時還沒有臨陣換將的必要和打算,也不必去承受失去淮東飛地,這張重要底牌和應對手段的風險。

更何況,監國想要編練的是,幾隻指如臂使的善戰之師,卻又不希望某個挾銃戰起家的威名與資望,在御營諸軍中明顯處於強勢的存在,在這些親要之軍中影響過大,這也不是君臣長久善存之道啊。

而且依照國朝制度,外任守臣入內則要例行加銜優撫的,他已經是御營左統制了,再加上去就少不得領受掌握實權的副都統制,或是負責行在防要的中軍統制官,將嚴重影響御營軍鮮有的結構與格局。

但是如果調任級別不變的話,那就是形同變相的懲罰與冷遇了,在這種關鍵位置上表現出功賞不明,亦是爲上位者的大忌,顯然目前是時機還不到。

“既然軍前抽調有所不便,那就派人過去好了。。”

監國很快就有了決定,他並非是不知變通之輩。

“着令,從御營前、後、右軍,選派得力之士。。赴淮上軍前操習銃戰。。”

“初定員額五百。。”

“大將在外,長久善存之道,就是邊疆不可一日無事,將士不可短不聞警患。”

我看着這張陳條,有些嘆息道,這已經是某種誅心而論了。

北上的船團有相當部分,已經陸續回程,並且爲我帶來了東海三藩地的之一,一海之隔的新羅藩,乃至本土大陸安東藩的消息和迴應。

他們滿載着皮毛,羽毛、藥材,珠貝、雲母、瑪瑙、沙金、蜂蠟等特產歸來的。因此,很好代表了這次出行的成果的態度。

前朝的安東都護府,下轄9個都督府,羈縻十數屬國;而在此基礎上開拓而來的安東道,則是主要是建立在故渤海國與契丹大八部的故地上,分設六府五十五州,分治兩百餘縣,而最遠的流鬼、庫索等郡治,已經北至永久凍土邊緣,東到勘察加半島上的部帳與居民點。

經過歷代的開發與經營,孜孜不倦的歸化與徵拓,如今的安東道內已經成爲戶口百萬,耕墾數千裡的東北第一大道,也是北朝一隻想要征服平定的重點目標和戰略方向。

而這些開化富庶之土,大多數被掌握在衆多分藩諸侯的領下,雖然對待南朝的態度莫衷是一,而且會隨着繼任者的態度和傾向,有所變遷,或臣藩、或親附,或結好、或中立,或疏離,乃至對立和敵視。

但作爲長久以來的貿易對象,顯然擁有足夠的消費市場和資源物產的輸出規模。特別是早前在他們,被北朝攻打壓迫甚急之下,對外輸出交換資源的需要一直就很大。

按照前朝沿襲下來的體制,這些邊藩諸侯又被分爲兩大類,既所謂國中分封的內藩之臣,和率部帳戶口田土投附的外藩之屬。

而安東最盛時足足有上百家分藩,經過了數代前的大分裂之後,仍舊有數十家諸侯沿襲了下來,雖然對內紛爭不斷而時有衝突,但是一亦外部進犯,就立刻中斷爭議聯手對外。

而作爲曾經安東諸侯的領頭人,位於渤海腹地遼郡的大羅氏雖然已經持續衰微多年,但在底盤和人口上說,好歹還是當地舉足輕重的大藩。也是親附南朝大梁的諸侯失落代表之一。

再加上之前梁山海市開始的淵源與往來,因此,重新獲得聯繫和通商許可,並不是太困難的事情。

而根據船團帶回來最新的消息,自從北朝因爲抵禦北伐的需要,而收縮了延邊的重兵之後,如今的安東各藩,正在合力侵併和奪取,被北朝所據有多年的安東道西南各州,並伺機侵入北朝掌控下的平盧道與松漠都督府,如今正與駐屯當地的軍民,打的不可開交而攻戰正酣。

因此,對外海貿通商的需求十分旺盛,與送上門來的青州船團,可謂是一拍即合。基本上就是將原本梁山後港的功能,放大若干倍之後,分攤轉移到我控制區裡的其他幾個大小港口中去。

而且,除了南北互通有無的中繼轉口貿易外,日後本地的煤炭和相對廉價的鐵料等等,也可以作爲大宗出口產品的參考。

這樣再加上之前與夷洲、扶桑藩的往來,以東海三藩爲基礎的初步貿易圈,就基本相繼建立起來了,再加上夷洲——廣府——婆羅洲在內,三點一線的南海貿易線路,一個上下游都受我間接把持和壟斷的海貿循環,就此成型了。

而這一次,作爲遼郡大羅氏,對於我這個南方同宗的通好態度,隨船還帶回來了數百匹安東種馬,這卻是一筆尤爲可貴的財富。

作爲塞外草原與東北山地的折衝之隅,渤海故地自古以來就多地盛產良馬名駒,也是歷代遼東、渤海之地的土貢特產之一。

但顯然不是什麼馬,都可以作爲種馬。須的用野外捕獲的天然野馬羣,與廄養的馴熟家馬,經過精心的育種與飼餵,充分的鍛鍊和驅馳,優選出其中正當壯齡的良駒,經過數代配對繁衍之後,將諸如耐力、負載、爆發力、不畏寒與抗病等,某些優選的遺傳特徵給穩固下來,才能成爲真正意義上的優良種馬。

而且種馬的繁殖配種也不是像小說裡一般無限制的,每年發情的季節就是那麼短短一段時間,而越是靠北的寒冷地帶,這個週期就越短,然後還要收到環境飲食的影響,來決定最終的受孕率。

而且超過一定年限和次數之後,原本種馬就再也無法使用下去,而只能作爲退居二線低強度使用的馱挽馬,一直使用到自然老死。

因此,優質的種馬往往也代表着一筆,活生生的潛在戰略資源,而且通過適當的培育與飼養,是可以不斷增值和孳息的動產。在古典時代的馬匹,與鹽鐵等物資一起,同樣國家戰略層面的重要資源之一,代表了戰爭中的機動力與更多的戰術選擇,以及進攻方向上的主動性。

另一個時空那個在宋粉口中,總是在被人堵在家門口打,而保持勝率高的鐵血大送,最好的洗地理由,就是吃了沒有產馬地的虧云云

而現如今,在我治下各州擁有的牛馬畜羣,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光是各種挽馬、馱馬、軍馬、戰馬之屬,就達到了十數萬的數量。

其中除了從北軍那裡陸續繳獲的各色北地戰馬,和從各路藩胡手中奪取的塞北、草原馬之外,還有少量來自扶桑的蝦夷馬,搜刮自淮南的淮馬,在長江以南所獲的平山馬,嶺內配備的東江馬,以及青州本地特有的大驢和騾子。

再加上這批優質的安東種馬,已經具備了某種種羣培育的基本條件和基礎了。根據大羅氏本家的表態,只要我能夠提供他們所需的資源,至少還可以繼續輸送更多數量的安東馬來源。

因此,我已經決定在鎮撫府的名下,另行增設立一個畜務司的直屬結構,以專事統籌管理我下轄境內的所有的牲畜資源,與六行判官之一兵判下轄的馬曹,以及營田使所轄的畜管,構成前後方的協同與銜接關係。

同時,嘗試性的在臨沂建立畜務司下轄的第一個獸醫站,以負責日常的防疫、育種諸事,並在官辦聯校的百工科裡,開始增加獸醫藥的常識課目,以培養相應的人才。

而具體獸醫站的負責人,兼帶獸醫課的講習,當仁不讓的由隨軍以來的天字第一號獸醫,一直沉溺於自己的領域裡,處於某種神隱狀態的悲風同志來勝任了。

據說,現今的他正在按照我提供的思路,研究如何促使牲畜反季節發情與用人工授精的手段,來提高牲畜孕育出產率的技術門檻,當然至於他具體能夠採取的手段和措施,我就不會去多想了,相信一定會很是曲折與令人不敢直視的。

因此,我唯一多少會有所擔心的是,一貫被軍中知情者們隱隱視爲,某種人形自走的感官瘟疫與會移動的兩腳精神污染源的他,會不會因此流毒甚廣,而培養出一批潛在的愛馬仕來。那個場面太美,讓我簡直不敢再想了。

但是基礎學科的進步,往往都是伴隨着某種,傳統倫理和人道情節下限爲的代價,我也只能兩害取其輕,解決最優先的問題。

當然,隨着各項工作和不知的按部就班,更多的好消息也不是沒有的。

比如我委任的萊州團練使姚平仲,在登萊境內的掖縣、黃縣、蓬萊、膠水等,沿渤海一線初步站穩腳跟,括地安民肅清地方,練兵數千,所聚得戶口也有數萬人,已經初步滿足沿岸的屯田開發和修繕港口的需要了。

只要有足夠的資源和人力的後續投入,他們就可以繼續深入內陸,向東的牟平、文萊、或是南線的萊陽、即墨一帶拓展。

不過,我對他的指示是不要急於擴張,繼續就地鞏固沿海,把內沿渤海幾個港口的基本功能和用途恢復起來再說。

這樣我們可以不用辛苦的翻越內陸山區,而直接利用沿海的海運功能,進行大宗的人員和物資流動。

然後利用我這裡輸送過去的俘虜,將當地蘊藏比較淺的三山島和芙蓉金礦,給就地開發出來爲最大優先。

我需要足夠的貴金屬來輸入各種物資,同時作爲南北貿易中轉的流通準備金。

除去一片動亂的中原腹地不說,在稍微穩定一些的地區,真金白銀之類的貴金屬,還是最好也最通用的比價支付手段。等有了穩定的產出後,我就直接可以考慮就地鑄幣,來完成東海貿易圈的經濟佈局與滲透。

“海州急報。。”

這時,一個突然而來的消息,卻打斷了我的好心情。

第616章 悵懷16第1050章 殤國10第116章 碎夢第1139章 潮新9第555章 歸還(5)第472章 漸變2第597章 期新7第548章 序間8第176章 間歇第1247章 新章7第221章 兩處閒愁第221章 兩處閒愁第1238章 底定8第838章 雲起8第653章 出援3第45章 漸行第1237章 底定7第671章 出援21第797章 肘腋7第755章 徒變5第287章 戰淮北第179章 再遇第588章 變數8第547章 序間第462章 歸亡10第911章 臨峙11第814章 啓新4第632章 悵懷32第961章 沉驚11第1028章 瀾動8第965章 沉驚15第335章 心思第88章 在家第761章 憂亂第794章 肘腋4第838章 雲起8第991章 跌宕第161章 初入本惡第903章 臨峙3第164章 展開?轉折第591章 期新第710章 啓東(10)第654章 出援4第174章 開端?第1214章 平盧4第312章 淮北紛紛五第863章 撥亂3第115章 夢醒第1021章 瀾動第1110章 歸遠10第589章 變數9第185章 隱殺第1037章 瀾動17第1256章 再決6第203章 只若初見第1171章 會江寧第612章 悵懷12第1167章 滄瀾11第421章 戰局4第688章 新氣4第215章 交代第1074章 立新4第三百三十七章第603章 悵懷3第181章 途戰第667章 出援17第39章 嘗辯第209章 世風日下?第1245章 新章5第912章 臨峙12第1138章 潮新8第769章 憂亂9第637章 悵懷37第1138章 潮新8第673章 出援23第41章 出奔第772章 萌動2第1186章 會江寧10第284章 投效、人心第650章 後手10第165章 街戰第三百三十七章第1238章 底定8第993章 跌宕3第122章 人市第1031章 瀾動11第292章 戰淮北五第236章 夜半無人私語時第600章 期新10第1277章 卷蕩7第1034章 瀾動14第938章 驚破18第1262章 又決2第877章 撥亂17第267章 戰淮南三第491章 聞驚第297章 戰淮北十一第959章 沉驚9第252章 結好、影射第544章 風雨8
第616章 悵懷16第1050章 殤國10第116章 碎夢第1139章 潮新9第555章 歸還(5)第472章 漸變2第597章 期新7第548章 序間8第176章 間歇第1247章 新章7第221章 兩處閒愁第221章 兩處閒愁第1238章 底定8第838章 雲起8第653章 出援3第45章 漸行第1237章 底定7第671章 出援21第797章 肘腋7第755章 徒變5第287章 戰淮北第179章 再遇第588章 變數8第547章 序間第462章 歸亡10第911章 臨峙11第814章 啓新4第632章 悵懷32第961章 沉驚11第1028章 瀾動8第965章 沉驚15第335章 心思第88章 在家第761章 憂亂第794章 肘腋4第838章 雲起8第991章 跌宕第161章 初入本惡第903章 臨峙3第164章 展開?轉折第591章 期新第710章 啓東(10)第654章 出援4第174章 開端?第1214章 平盧4第312章 淮北紛紛五第863章 撥亂3第115章 夢醒第1021章 瀾動第1110章 歸遠10第589章 變數9第185章 隱殺第1037章 瀾動17第1256章 再決6第203章 只若初見第1171章 會江寧第612章 悵懷12第1167章 滄瀾11第421章 戰局4第688章 新氣4第215章 交代第1074章 立新4第三百三十七章第603章 悵懷3第181章 途戰第667章 出援17第39章 嘗辯第209章 世風日下?第1245章 新章5第912章 臨峙12第1138章 潮新8第769章 憂亂9第637章 悵懷37第1138章 潮新8第673章 出援23第41章 出奔第772章 萌動2第1186章 會江寧10第284章 投效、人心第650章 後手10第165章 街戰第三百三十七章第1238章 底定8第993章 跌宕3第122章 人市第1031章 瀾動11第292章 戰淮北五第236章 夜半無人私語時第600章 期新10第1277章 卷蕩7第1034章 瀾動14第938章 驚破18第1262章 又決2第877章 撥亂17第267章 戰淮南三第491章 聞驚第297章 戰淮北十一第959章 沉驚9第252章 結好、影射第544章 風雨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