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論戰

聽到李庭芝的分析,我突然想道,歷史上的襄陽城能夠堅守五、六年之久,除了城池堅固,呂氏兄弟盡力以外,或許還有忽必烈故意拖延時間,等待宋軍來救援之故吧,呂文德說得對,我和忽必烈的想法很有可能是一樣的,圍點打援,都想在襄陽城外乘機消滅對方的有生力量,這樣一來,襄陽之戰說不定比我想象的要艱難一些了,

不過,這樣也好,省得我還要想辦法讓忽必烈重兵圍襄,

“你要戰,我便戰。”就讓襄陽城外成爲我朝火器的試驗田吧,

我收回心思道:“各位,現在假設白河城也被藍軍所佔,李愛卿、夏愛卿,除了插在沙盤上的旗幟外,旁邊的每一面小旗幟代表五百名士卒,稍大些的旗幟代表二千名士卒,最大的旗幟代表一萬名將士,紅藍旗幟都一樣,四位愛卿,你們可以開始了。”

在沙盤上進行模擬戰,對於呂文德等人來說,還是第一次,儘管我也知道,這種模擬戰的出入可能會很大,或許根本不能代表什麼,但我還是讓他們試上一試,

李庭芝、夏貴均是當世名將,特別是李庭芝,深得當年的孟珙元帥器重,而呂文德、呂文煥也是身經百戰之人,不然也無法堅守襄陽長達六年之久,我讓他們進行模擬演練,一來是想看看他們對襄陽之戰的做法,二來也是想看看李庭芝和夏貴之間的默契度,雖然在安豐之戰中,夏貴對李庭芝派出其麾下最精銳的破虜軍相助頗爲感激,但如果我下令李庭芝擔任江淮軍區司令,資歷爲尊的夏貴表面上一定會說是,然而在戰爭的實際進程中,我卻擔心廬州軍難免會出現陰奉陽違的情況,

古代的通訊落後,戰爭爆發後,一旦沒有明確權力,在發生矛盾時,就很有可能會出現誰也不服誰的情況,等到我收到他們的戰報再來做出決定時,爲時已晚也,

歷史上的襄陽之戰,宋朝軍隊各自爲政,即使有上下從屬關係也不聽調遣,乃是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我自然不會重蹈覆轍,讓後來的學者哀嘆不已,

夏貴和呂文德較爲姓急,又都對襄陽一帶的地形頗爲熟悉,搶先在沙盤上動作起來,手裡不停地變換着旗幟,雖然速度很快,卻也不失章法,顯得有條不紊,足以可見兩人對排兵佈陣的熟練程度,夏貴和呂文德、呂文煥乃是同鄉,都是淮南西路安豐軍(今安徽壽縣)人,呂文德從軍後跟隨的是趙葵,而夏貴從軍後則在趙葵之兄趙範麾下任職,兩人都是因爲軍功累積,從底層一步步升上來的,又加上常常協同作戰,所以相互之間十分熟悉,

李庭芝和呂文煥則不動聲色,只是安靜地看着沙盤上旗幟的變化,

夏貴分出三萬藍軍守在鹿門山和白鶴城,另有兩萬士卒圍住襄陽,但並沒有發起攻擊,作爲主攻部隊的是七萬大軍,其目標直指樊城,剩下的三萬士卒則在襄陽城外待命,

從樊城中的紅旗數量可以看出,守軍有一萬五千人,樊城位於漢水北岸,比起襄陽城小了許多,城池之堅固度也遠遠不如,兩城之間有一座浮橋相連,可以互相支援,

夏貴的目的十分明顯,佯攻樊城,誘使紅軍從襄陽出兵增援,

呂文德當然明白夏貴的意圖,各城門緊閉,只從浮橋上來回支援,倒也讓藍軍無所作爲,

“要拿下樊城,當首先燒燬漢水上的浮橋,水師,水師的重要姓就在這裡。”夏貴小聲嘀咕道,“李大人,有何高招。”

李庭芝笑笑:“夏大人,這襄陽城號稱鐵打的襄陽,藍軍強攻,勢必會殺敵八百,自損三千,以一倍至兩倍的兵力強攻襄陽,難以獲勝,樊城地小,七萬大軍人數過多,根本無法施展開來,在下認爲,在正常情況下,只能圍而不強攻,先在鹿門山、白河城以及百丈山建築工事,採取步步爲營的方式,縮小包圍圈,將紅軍困在襄陽、樊城之中,同時,着力打造戰船,阻斷水路樞紐,徹底封鎖襄陽與外界的聯繫,等襄陽城中糧食、軍需等物資用盡之時,又加上長期得不到外部的消息和援助,其內部就會出現問題,心裡必會產生一種絕望的感覺,到那時,再集中兵力,先取樊城,最後逼迫襄陽投降。”

夏貴想了想道:“李大人言之有理,先利用鹿門山、白河城等堡壘,圍點打援,消滅紅軍的外援,並讓城內的紅軍長期孤軍奮戰,最後自行崩潰。”

歷史上的襄樊之戰,其經過和李庭芝的預測基本一致,

首先,蒙古人在襄陽外圍設置了榷場,這就導致了蒙古人在襄樊地區很快站穩了腳跟,後來又在榷場修築土牆,最終使襄陽城成爲一座孤城,可以說戰事未起,宋朝已經輸了一招;其次是宋廷指揮無力,前去救援的部隊各自爲政,先後有張世傑、夏貴、范文虎等人奉命援救襄陽,卻都不敵而退,後李庭芝奉命再度援助,卻因范文虎不聽其號令,也致敗退而歸,

當然,襄樊大戰的失敗,歸根到底就是宋廷的[***]無能,這點是無容置疑的,

我見差不多了,便道:“這場戰爭勝負的根本不在於襄陽城本身的得失,而在於襄陽城外的包圍與反包圍。”

呂文德道:“請陛下明示。”

“自忽必烈發表南征公示以來,朕與軍務院、兵部進行了長時間的商議,決定以襄陽爲餌,在襄樊一帶展開一場包圍與反包圍的消耗戰,既然是餌,那就要給蒙古人一點甜頭,這就是爲何朕容忍蒙古人在襄陽城外設立榷場的原因,各位都知道,蒙古軍隊的長處,在於其騎軍,號稱野戰無敵,而在陣地戰時,戰馬的作用卻不再突顯,當然,作爲誘餌的襄陽自會陷入苦戰之中,這點呂愛卿要做好思想準備。”

呂文德見我將榷場之事攬在身上,感激地看着我道:“陛下儘管放心,哪怕襄陽成爲一座孤城,臣也可以保證,十年八年毫無問題。”

“呂愛卿,不需這麼久,朕估計頂多三、五年而已。”我笑笑,指着地圖上的襄陽道,“各位請看,對於即將發生的襄樊大戰,朕的想法是,由襄陽軍區六、七萬正規軍以及兩城的團防、精壯百姓等固守城池,朕會親自率領臨安軍區、御林軍及水師前往襄樊增援,一定要在襄樊城外儘量多地消滅蒙古人的有生力量。”

第一次聽我說要御駕親征的陸秀夫急忙勸道:“陛下乃是萬金之軀,怎可輕易前往前線,臣認爲在朝中選一良將掛帥出征即可。”

範文煥和呂文德立即附議道:“陸大人說得對,陛下不可涉險。”

“陛下不可涉險。”夏貴等人也道,

“怎麼,莫非你們認爲我朝將士保護不了朕嗎。”

陸秀夫道:“不是,臣不是這個意思。”

“這事暫且不議。”我手一揮,說道,“對於襄陽之戰,朕很有信心,當然,朕也不會盲目的衝動,如果蒙古人除了中路軍的十五萬人之外再有援軍的話,朕也會從揚州、廬州軍區抽調援軍的,總之,朕會以樂觀的態度,謹慎的方式來對待這場戰爭的,下面,我們再來商議另一件事,那就是在戰爭爆發後,朕估計也就是後年吧,朕打算將揚州軍區、廬州軍區合併爲江淮軍區,這事你們意下如何。”

李庭芝和夏貴相互看了看道:“臣等贊同陛下的決定。”

我點點頭,直截了當地將問題拋了出來:“合二爲一自然是爲了戰爭期間的統一指揮,這一定是利大於弊的,但讓朕一直猶豫不決的是,江淮軍區該由誰來擔任制置使呢,是李愛卿,還是夏愛卿,又或是從朝中另派他人。”

夏貴不加思索地言道:“陛下,臣年歲已高,江淮軍區今後會擔負起北伐重任,因此老臣推舉正值壯年的李庭芝李大人出任此職,臣定會無條件地支持,李大人熟悉江淮地形,文武全才,實爲不二之人選。”

沒想到事情竟是如此簡單,我問得直接,夏貴回答得也很爽快,

夏貴爲官多年,自是人老成精,從夏青、夏鬆那裡,夏貴早就知道,我在登基後秘密創建了龍牙組織,而李庭芝乃是最早加入龍牙的軍界大腕之一,可謂我在軍中的第一寵臣,雖說夏貴能感覺到,我對他也頗爲重視,但和李庭芝還是無法相比的,

朝中歷來便有成立江淮軍區的呼聲,在前來參加會議之前,夏貴和其子夏鬆認真商議過此事,如果朝廷提出兩大軍區合併之事,就順水推舟,

陸秀夫道:“李大人文武雙全,又深得孟珙大帥的真傳,臣也贊同。”

賈似道也道:“老臣也贊同。”

“好,在戰爭爆發後,揚州、廬州軍區合併,成立江淮軍區,由李庭芝出任制置使,夏貴出任副制置使。”

揚州、廬州兩大軍區合併後,人數可至十萬人以上,絕對是大宋朝最大的軍區,

“臣李庭芝、臣夏貴遵旨。”

“恩,李愛卿,昔年孟珙元帥征戰沙場多年,卻沒能留下傳人,你也算得上是其半個徒弟了,朕想,你能否將孟帥的技藝傳承下去呢。”

第374章 救治第64章 你若來了 ,便是春天第211章 安撫爲上?第119章 邊關急報第189章 四絕陣第261章 印應雷第524章 混戰第459章 御駕親征第218章 先手之利第229章 顯文閣第233章 同樂樓之亂第548章 兵不血刃第499章 偷襲火藥監第318章 攻勢與守勢第292章 聖公洞第72章 臨安大學第364章 第七軍區第128章 雲氏火槍第55章 日有食之第199章 田醉顏遊記第289章 教育爲本第64章 你若來了 ,便是春天第7章 朝堂風波第324章 逆天換脈第94章 南宋水師第447章 大哉乾元第457章 英雄第368章 再出臨安第325章 無頭案第86章 瘋狂之夜第361章 姜央大巫師第131章 賈似道的捷報第257章 大處着墨第423章 下江南檄第377章 植物人第79章 滅寇第54章 我相信你第445章 偉大的神第76章 初出茅廬第96章 命相之術第117章 未竟全功第95章 演福寺第406章 東征序曲第539章 試炮試槍第192章 反腐總動員第526章 書院山長第438章 定計困襄陽第543章 血鋒短匕第521章 北伐第379章 北上第24章 和諧家宴第392章 帝王學第552章 洺州巷戰第48章 實驗室第247章 生日獻歌第110章 赤松山第467章 前敵會議第429章 微不足道第300章 鳳舞九天第95章 演福寺第382章 公孫堂主第293章 不死不休第72章 臨安大學第132章 李北洋第357章 無罪推定法第523章 雨夜籌謀第195章 任重道遠第68章 以剿代練第270章 琉球、流求?第71章 誠威鏢局第154章 破局第504章 戰書第347章 信州同樂樓第213章 又見李庭芝第189章 四絕陣第564章 機會永存第208章 獅峰分行第367章 科技新報第463章 追封英王第452章 初露鋒芒第237章 游擊隊第384章 成事也在人第156章 太守碑第521章 北伐第243章 襄陽之論第177章 民族矛盾第350章 震天雷第558章 沁園春第408章 秋疾第525章 王家宗祠第254章 新任統制第405章 燕山飛雪第520章 戰俘第524章 混戰第535章 出兵許昌第397章 索無極第192章 反腐總動員第143章 郝經北迴第353章 薩滿至尊第345章 聖者
第374章 救治第64章 你若來了 ,便是春天第211章 安撫爲上?第119章 邊關急報第189章 四絕陣第261章 印應雷第524章 混戰第459章 御駕親征第218章 先手之利第229章 顯文閣第233章 同樂樓之亂第548章 兵不血刃第499章 偷襲火藥監第318章 攻勢與守勢第292章 聖公洞第72章 臨安大學第364章 第七軍區第128章 雲氏火槍第55章 日有食之第199章 田醉顏遊記第289章 教育爲本第64章 你若來了 ,便是春天第7章 朝堂風波第324章 逆天換脈第94章 南宋水師第447章 大哉乾元第457章 英雄第368章 再出臨安第325章 無頭案第86章 瘋狂之夜第361章 姜央大巫師第131章 賈似道的捷報第257章 大處着墨第423章 下江南檄第377章 植物人第79章 滅寇第54章 我相信你第445章 偉大的神第76章 初出茅廬第96章 命相之術第117章 未竟全功第95章 演福寺第406章 東征序曲第539章 試炮試槍第192章 反腐總動員第526章 書院山長第438章 定計困襄陽第543章 血鋒短匕第521章 北伐第379章 北上第24章 和諧家宴第392章 帝王學第552章 洺州巷戰第48章 實驗室第247章 生日獻歌第110章 赤松山第467章 前敵會議第429章 微不足道第300章 鳳舞九天第95章 演福寺第382章 公孫堂主第293章 不死不休第72章 臨安大學第132章 李北洋第357章 無罪推定法第523章 雨夜籌謀第195章 任重道遠第68章 以剿代練第270章 琉球、流求?第71章 誠威鏢局第154章 破局第504章 戰書第347章 信州同樂樓第213章 又見李庭芝第189章 四絕陣第564章 機會永存第208章 獅峰分行第367章 科技新報第463章 追封英王第452章 初露鋒芒第237章 游擊隊第384章 成事也在人第156章 太守碑第521章 北伐第243章 襄陽之論第177章 民族矛盾第350章 震天雷第558章 沁園春第408章 秋疾第525章 王家宗祠第254章 新任統制第405章 燕山飛雪第520章 戰俘第524章 混戰第535章 出兵許昌第397章 索無極第192章 反腐總動員第143章 郝經北迴第353章 薩滿至尊第345章 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