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脣亡齒寒

王韜看了這名大臣一眼,然後起身對徐公躬身一禮,這才說到:“韜此次前來,的確是前來求助,卻非是要將徐國拖入其中。”

“而是徐國本身處其中卻不自知,韜此次前來,是爲了向徐公陳述利害!”

“狡言惑衆,我徐國乃是東方大國,邦周前來是與淮國交戰,與我徐國何干?你不過是想要讓我們徐國出兵幫助你們罷了!”

王韜再次衝徐公一禮道:“徐公,難道徐國都是這種短視之人嗎?”

“你...”聽到王韜的話,周圍的大臣頓時義憤填膺,怒氣衝衝的看向他。

“好了,爾等都坐下!”徐公的聲音響起,周圍的大臣紛紛偃旗息鼓,坐了回去。

“王相,還請直言!”徐公繼續說到。

“徐公,徐國乃是夏君所封方國,與邦周並無干係,也無親緣。如今邦周大軍前來,難道只是來對付淮國嗎?”王韜不等衆人回答,繼續說到。

“徐國並未向邦周稱臣,此番大軍前來,如此好的機會,徐公覺得邦週會怎麼做?徐國和淮國之間就如同人的嘴脣和牙齒,若是嘴脣沒有了,牙齒還能保住嗎?

徐國是東方大國,東方衆多方國以徐國爲首,有三十二國朝貢,視您爲盟主,天下間能有此威勢者,只有邦周天子。徐國有此鼎盛,這已經威脅到了周天子的威嚴,邦周尊崇周禮,徐國已經威脅到了周禮,如今邦周大軍前來,周天子會放任徐國不管嗎?

或許周天子爲了對付淮國,暫時不會進攻徐國,若是淮國被滅掉,邦周還會放過徐國嗎?到時候徐國要怎麼辦?”

“沒有淮國擋住邦周諸國南下,徐國能夠安然自處嗎?徐國和淮國相互爲羽翼,等到邦周剪除了羽翼,沒有羽翼遮擋,徐國還能獨存嗎?”

“徐公,韜認爲邦周大軍前來,這對徐國和您是不利的,若是您放任邦周攻滅周圍的方國,任由邦周做大,這對徐國很危險,希望您能慎重考慮。”

徐公認同了王韜的說法,只是對於出兵幫助淮國依舊有些猶豫。畢竟邦周十萬大軍的威懾力還是很高的。

看到徐公的表情,王韜知道徐公心中已經意動,當即說到:“徐公,先主文王薨逝之前,已經預料到了邦週會大舉來攻,已經留下應對之法,邦周大軍敢來,就讓他們有來無回!”

“文王當年留下了應敵之法?”聽到這話,徐公大爲驚訝。對於子珏的威名,他作爲徐公可是一清二楚的,要知道當初子珏僅靠千餘人就屢次大敗邦周。東方諸國數十年不敢南下,可謂是威名赫赫。

後來淮國東征西討,吞併諸多淮夷部落,從無敗績,五十年間,就成了地方三百里,人口五十萬的大國。很多人都認爲他得到了天命。現在子珏薨逝不過五年,他的威名更容易讓人相信。

在得到確認答覆之後,徐公沒有猶豫,果斷答應下來。

訂立了盟約之後,王韜並沒有在徐國久留,直接返回了淮國,接下來的事情,會由王釗派人聯絡。

淮國,淮安。

對於邦周趁着子珏薨逝大舉進攻,子珏在活着的時候就已經有預料,當初還特意和大臣進行過推演,以及應對之法,所以王韜說的也並非是假話。

子珏清楚淮國的優勢劣勢,同樣清楚邦周的優勢劣勢,只要避免用劣勢和對方優勢對抗,用自己的優勢對敵人的劣勢,基本上就立於不敗之地。大軍作戰,很多時候並不是依靠奇謀妙計,而是比誰犯得錯誤更少。

淮國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已經有大城五座,城邑三十座。因爲子珏的戰略,淮國一直在往南發展。最南端已經到了長江。北面發展的雖然沒有南方快,但子珏同樣重視北方。

在淮安北方建立了幾座堅固的城邑,這是用來應對北方邦周方國南下的。當初子珏在建造這些城市的時候,都是互爲犄角,城牆堅固,糧草充足,城中還有水源。依照這個時期的攻城技術,想要攻下這些城邑,至少要數萬大軍長期圍困才行。

王釗只要按照當初商議的應對之法來防禦周軍,勝算很大。

在得到徐國願意聯盟之後,淮國衆人信心更充足,當即國家機器開始發動,爲接下來的大戰進行準備。

......

掃除了一切障礙之後,姬璧可謂是意氣風發,這短時間以來,他一掃登基以來被束縛的感覺,很是肆意了一番。然後等到糧草籌集完畢,帶領大軍向東方進發。

在姬璧看來,天子六軍乃是這個時代裝備最好的軍隊,而且人數衆多,淮國不過區區蠻夷,打敗淮國有什麼難得,不是有手就行嗎?

大軍花了一個月時間,來到東方,然後分別駐紮在齊、魯、郯三國中休整,準備接下來發動討伐淮國之戰。

而在大軍休整的時候,其他諸侯也帶着自己的士兵應召前來,整個東方,已經匯聚了超過十萬大軍。

與此同時,淮國也完成了秋收,堅壁清野,所有的糧食和人全都已經進入各個城邑或者大城之中,完成了戰前準備。

三萬大軍也已經全部召集完畢,與此同時,王釗還徵發了大量民壯,這些民壯雖然戰鬥力比不上那三萬大軍,但是用來守城卻是綽綽有餘。

王釗知道自己軍略只是尚可,因此將大軍指揮權交給了大將衛翼,衛翼正是羽的兒子,當年羽俘獲單侯,被子珏賜姓衛,算是贏姓衛氏。

衛翼從小就很有天賦,又經過書院學習,跟着子珏幾番歷練,精心培養後,已經成了一名優秀的將軍。

子珏查看過他的屬性,他的軍略屬性巔峰爲92,統帥爲90,武力略低爲78。可以說是極爲出色的統帥。這也是爲何子珏一點都不擔心邦周趁他薨逝後大軍征討的原因。

有衛翼在,只要王釗不去瞎指揮,搞什麼微操,邦周大軍根本贏不了。

衛翼接過虎符,當即命令大軍堅壁清野,同時派出細作前去收集邦周大軍消息。伴隨着軍令下達,戰爭的陰雲已經籠罩在東方。

王四年,天子伐淮,淮相韜使于徐,謂徐公曰:淮、徐國之表也,淮亡,徐必從之。徐淮脣齒相依,脣亡齒寒也。徐公乃發兵。——《左傳·剌王四年》

第13章 避其鋒芒第10章 齊魯宮闈之亂(待更新)第58章第31章 齊國之謀第36章 歷史總是驚人的一致第91章 美人 名劍第54章 奇觀誤國啊第10章 齊魯宮闈之亂(待更新)第83章 徐國覆滅第23章 雲淵會盟第45章 番國:你覺得我比息侯還蠢?第90章 孔子問道老子第34章 貪婪第72章 質子第52章 配五國相印第23章 剌王南征不復第68章 鬥勃:你不講武德!第8章 籌謀第90章 孔子問道老子第53章 楚國風漸起第20章 吞併紀國第32章 姬烈革新第4章 封邦建國第59章 對峙,齊國暗潮第3章 水淹周軍第44章 戰車漂移第23章 雲淵會盟第32章 優勢在我第46章 揚州城和邗溝第45章 國人暴動,厲王出逃第50章 父慈子孝第5章 挑撥離間第32章 姬烈革新第70章 晉國暗子第21章 撤退第32章 優勢在我第68章 鬥勃:你不講武德!第12章 伐吳第72章 質子第38章 王晟薨第13章 洞天之主第86章 楚國稱霸第93章 孫武相淮 鐵器時代第8章 籌謀第67章 淮國伐巢第60章 望之不似人君第29章 王權交替第51章 死不瞑目第64章 諸侯朝貢第5章 挑撥離間第51章 死不瞑目第63章 淮國稱霸第48章 新王登基第37章 國人動亂第86章 楚國稱霸第48章 新王登基第7章 淮水之戰第23章 剌王南征不復第28章 王釗薨第50章 周室東遷第65章 姑蘇城,魚米之鄉第43章 公羊革新第18章 誘敵深入第16章 攻心爲上第51章 死不瞑目第62章 火龍降世第33章 改糧種桑第64章 諸侯朝貢第56章 周室荒唐第35章 邗國求援第67章 淮國伐巢第15章 梅里第84章 秦楚攻晉第34章 死間第18章 誘敵深入第77章 西子第13章 避其鋒芒第58章第15章 邦周伐淮第56章 周室荒唐第15章 梅里第39章 暗流第17章 首戰得勝第91章 美人 名劍第48章 新王登基第41章 未雨綢繆第54章 奇觀誤國啊第86章 楚國稱霸第19章 尊王攘夷第28章 稱霸天下,齊侯伐淮第43章 公羊革新第44章 公羊革新(2)第56章 周室荒唐第49章 褒姒第29章 王權交替第41章 未雨綢繆第11章 亂齊第31章 齊國之謀第84章 秦楚攻晉第44章 戰車漂移
第13章 避其鋒芒第10章 齊魯宮闈之亂(待更新)第58章第31章 齊國之謀第36章 歷史總是驚人的一致第91章 美人 名劍第54章 奇觀誤國啊第10章 齊魯宮闈之亂(待更新)第83章 徐國覆滅第23章 雲淵會盟第45章 番國:你覺得我比息侯還蠢?第90章 孔子問道老子第34章 貪婪第72章 質子第52章 配五國相印第23章 剌王南征不復第68章 鬥勃:你不講武德!第8章 籌謀第90章 孔子問道老子第53章 楚國風漸起第20章 吞併紀國第32章 姬烈革新第4章 封邦建國第59章 對峙,齊國暗潮第3章 水淹周軍第44章 戰車漂移第23章 雲淵會盟第32章 優勢在我第46章 揚州城和邗溝第45章 國人暴動,厲王出逃第50章 父慈子孝第5章 挑撥離間第32章 姬烈革新第70章 晉國暗子第21章 撤退第32章 優勢在我第68章 鬥勃:你不講武德!第12章 伐吳第72章 質子第38章 王晟薨第13章 洞天之主第86章 楚國稱霸第93章 孫武相淮 鐵器時代第8章 籌謀第67章 淮國伐巢第60章 望之不似人君第29章 王權交替第51章 死不瞑目第64章 諸侯朝貢第5章 挑撥離間第51章 死不瞑目第63章 淮國稱霸第48章 新王登基第37章 國人動亂第86章 楚國稱霸第48章 新王登基第7章 淮水之戰第23章 剌王南征不復第28章 王釗薨第50章 周室東遷第65章 姑蘇城,魚米之鄉第43章 公羊革新第18章 誘敵深入第16章 攻心爲上第51章 死不瞑目第62章 火龍降世第33章 改糧種桑第64章 諸侯朝貢第56章 周室荒唐第35章 邗國求援第67章 淮國伐巢第15章 梅里第84章 秦楚攻晉第34章 死間第18章 誘敵深入第77章 西子第13章 避其鋒芒第58章第15章 邦周伐淮第56章 周室荒唐第15章 梅里第39章 暗流第17章 首戰得勝第91章 美人 名劍第48章 新王登基第41章 未雨綢繆第54章 奇觀誤國啊第86章 楚國稱霸第19章 尊王攘夷第28章 稱霸天下,齊侯伐淮第43章 公羊革新第44章 公羊革新(2)第56章 周室荒唐第49章 褒姒第29章 王權交替第41章 未雨綢繆第11章 亂齊第31章 齊國之謀第84章 秦楚攻晉第44章 戰車漂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