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誘敵深入

姬璧在得知大軍渡河擊潰了淮國大軍後,大爲高興。而前線的將領經過交手後也發現,淮國大軍的實力遠不如自己,原本就輕視淮國爲蠻夷,現在更是看不起淮國了。

來之前他們還聽齊國、魯國的人說,淮國善戰不可力敵,結果一場大戰之後....就這?

本來這些天子六軍就有些瞧不上諸侯軍,現在直接變成鄙視了,這就讓原本就有裂痕的邦周聯軍中,間隙更深。

當然這其中也不乏有些人頭腦清醒,向姬璧勸解道:“大王,淮國大軍曾威壓齊魯郯莒紀,怎會一戰而潰敗?定然是誘惑我大軍深入,我軍遠道而來,水土不服,道路不熟悉,還請大王下令,大軍緩行!”

姬璧現在心中高興,對於大臣的勸諫也聽得進去,知道大臣是爲自己好,而淮國就在那裡,也跑不了,當即同意道:“命令大軍緩行,多派斥候探查!”

“諾!”

隨着周天子命令下達,大軍在淮水南岸安營紮寨,並且大軍爲了方便渡河運輸糧草,在這淮河之上建立起三座浮橋。

大軍在淮河休整一番之後,再次開始南征。經過修整後,周軍恢復了體力,士氣也旺盛。

緊接着,周軍在荒野上和淮國大軍遭遇,接下來的遭遇戰周軍再次獲勝,而且這一次獲勝更爲輕鬆,周軍戰至半酣,奴隸大軍就開始潰敗。

這一次周軍發起追擊,淮國軍隊潰敗不止,若不是淮泗之地水道縱橫,不利於戰車,這些奴隸大軍估計潰敗的更慘。

第二場大戰再次大獲全勝,整個邦周大軍都很是興奮,畢竟若是照這麼下去,攻滅淮國並不是什麼難事,天子這次賞賜豐厚,說不定就能一躍成爲貴族,而貴族說不定就能封邦建國。

姬璧在得知大軍大獲全勝,繳獲兵器旌旗無數,大爲高興,直接對前線大軍進行封賞,然後親自率領大軍渡過淮水。

一些大臣心中依舊起疑,想要勸阻,可是姬璧已經沒有心思聽了,直接命令大軍渡河。

十萬大軍很快盡數通過,姬璧一時間志得意滿,心中暢快無比。先祖武王,大軍伐紂,大軍所向無敵。周公旦統帥天子六軍,東征破奄,一路滅國無數,現在輪到他姬璧了。

以後的史書上也會記載他姬璧統帥大軍,橫掃淮夷,滅國無數,比他的父親更強。

接下來,周軍再次和淮軍大戰,連連獲勝的周軍士氣鼎盛,淮國大軍再次大敗。周軍此時已經南下百里,距離魯國國度已經有四百里之遙,大軍已經深入淮泗之地。

邦周大軍連連獲勝,姬璧非常高興,到了這個時候,即便是那些還冷靜的大臣們也覺得自己是不是過於擔憂了,這淮國只是徒有虛名,實際上卻不堪一擊。

而一起前來的齊侯、魯侯、郯侯、莒侯等心中也很是震驚,對於邦周天子六軍的實力大爲震驚,連續三場大戰大勝而歸,已經讓他們將天子六軍視爲天兵了。

就在衆人們都覺得這場攻滅淮國之戰要輕鬆解決的時候,先鋒大軍一頭撞到了泗陽城上。連續獲勝讓邦周大軍日漸驕縱,根本不將淮國大軍放在眼裡,見到泗陽城後,大軍沒有猶豫,直接就發動進攻。

結果不言而喻,周軍先鋒被以逸待勞的淮國大軍輕鬆擋下。周軍在泗陽城下碰的的是頭破血流。泗陽城城高,又有泗水引水,周軍連續攻了三次,卻是連城牆都沒摸到,就死傷無數。

先鋒遇挫,讓周軍士氣有些低落,但是這些周軍並不相信淮軍的實力,而是覺得這次失敗乃是倉促攻城所致。緊接着大軍紮營,然後開始打造攻城器具。

三天之後,經過休整後的周軍再次發起攻城。無數週軍擡着雲梯、土石前來攻城,然後再次被淮軍擊敗。

對於守城戰鬥,子珏當初可是留下大量作戰方式,滾木礌石、金汁火油,甚至對付挖掘地道、壘土攻城的應對之法都進行了描述。

周軍這些攻城技巧纔到哪了?淮國大軍根本沒有花費多少力氣就將他們打退。

這下子周軍明白一時間是攻不下泗陽城了,只得向後方彙報。正志得意滿,做着自己要比肩祖先美夢的姬璧也清醒過來。

在得知先鋒受挫之後,頓時大怒:“區區一座城邑,如何擋住我邦周十萬天兵?讓大軍壓上,將泗陽城拿下!”

伴隨着姬璧的命令下達,邦周大軍很快就來到了泗陽城下,數萬大軍雲集,想要將泗陽城圍住,結果卻發現,泗陽城背水而建,只能圍住三面。

大軍圍攏三面之後,數萬大軍從三個方向開始進攻泗陽城,可惜泗陽城中淮國大軍也是精銳,周軍苦戰一天,依舊是無法寸進。

姬璧得到消息後,臉色很是難看,然後向大臣問道:“淮人龜縮於城,城池高大,諸卿可以破敵之策?”

“王上,泗陽城高,外有護城河,可以先將護城河填平。聽聞泗陽城護城河乃是引來泗水而來,不如派人將其截斷,然後填平護城河再行攻城!”

“王上,淮人居高臨下,弓箭犀利,不如壘土做臺,高過城牆,到時候讓弓箭手居高臨下壓制淮人,然後大軍再攻城!”

“好,兩位果然是我邦周大才,傳令下去,就按照顧卿和蘇卿說的辦!”

有了蘇、顧兩人的獻策,邦周大軍很快就堵住護城河引流,護城河沒了源頭,很快就乾涸,然後邦周大軍驅使奴隸開始填滿河道,又壘土做臺,準備再次攻城。

衛翼看着邦周大軍的做法,點點頭道:“這邦周還是有能人啊!”

“將軍我們怎麼做?難道任由他們填平河道,壘土做臺嗎?”一名將軍問道。

“你去帶人,突襲一遭,記住不可戀戰!”

“諾!”

很快就在邦周大軍填埋河道的時候,泗陽城大門突然開啓,下一秒一隊士兵就從城門處衝了出來,然後直奔護城河,一陣箭雨落下,緊接着淮國精銳就衝了上去,不過片刻功夫,就將那些奴隸和士兵盡數殺死。

這隊士兵也不戀戰,擊潰這些奴隸和士兵後,然後在邦周大軍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快速撤回到了城中。

第3章 邗都之戰第9章 發展與鹽第25章 和議第39章 暗流第45章 國人暴動,厲王出逃第12章 洞天福地第59章 對峙,齊國暗潮第26章 淮國並鍾離第82章 父慈子孝,淮國底線第1章 繼承遺產第3章 水淹周軍第24章 氣運玄鳥第10章 齊魯宮闈之亂(待更新)第75章 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第79章 李耳任祭酒第47章 招賢令第35章 突襲穎澤第12章 伐吳第65章 姑蘇城,魚米之鄉第32章 姬烈革新第20章 吞併紀國第80章 秦楚之盟第44章 公羊革新(2)第39章 落水而亡第2章 淮國伐吳第86章 楚國稱霸第13章 避其鋒芒第35章 邗國求援第6章 齊國會盟第32章 姬烈革新第36章 歷史總是驚人的一致第82章 父慈子孝,淮國底線第35章 邗國求援第39章 暗流第46章 揚州城和邗溝第64章 諸侯朝貢第50章 父慈子孝第41章 未雨綢繆第56章 周室荒唐第27章 周室與諸侯的平衡第10章 齊魯宮闈之亂(待更新)第56章 周室荒唐第79章 李耳任祭酒第74章 應對第17章 首戰得勝第35章 突襲穎澤第46章 揚州城和邗溝第7章 淮齊之盟第10章 改革第80章 秦楚之盟第50章 父慈子孝第8章 戰俘,暗中挑撥第92章 孫武逃淮,崔杼弒君第30章 攻城戰第76章 狠毒第54章 奇觀誤國啊第67章 淮國伐巢第75章 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第33章 築壩蓄水第82章 父慈子孝,淮國底線第38章 水軍第56章 周室荒唐第41章 歐冶與公羊第44章 戰車漂移第2章 周軍追至第20章 截糧道,斷後路第42章 華夏名劍第41章 未雨綢繆第58章第28章 王釗薨第58章第27章 周室與諸侯的平衡第2章 周軍追至第22章 全軍覆沒第5章 挑撥離間第50章 周室東遷第42章 華夏名劍第94章 伍員奔淮第56章 周室荒唐第14章 禮樂崩壞自此而始第12章 伐吳第44章 公羊革新(2)第50章 父慈子孝第14章 禮樂崩壞自此而始第35章 突襲穎澤第75章 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第4章 邗都之戰(2)第49章 褒姒第17章 首戰得勝第42章 什麼檔次第42章 什麼檔次第63章 淮國稱霸第31章 謀劃邗國第52章 配五國相印第48章 孫叔敖第15章 邦周伐淮第54章 奇觀誤國啊第50章 周室東遷第38章 王晟薨第55章 晉國風起
第3章 邗都之戰第9章 發展與鹽第25章 和議第39章 暗流第45章 國人暴動,厲王出逃第12章 洞天福地第59章 對峙,齊國暗潮第26章 淮國並鍾離第82章 父慈子孝,淮國底線第1章 繼承遺產第3章 水淹周軍第24章 氣運玄鳥第10章 齊魯宮闈之亂(待更新)第75章 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第79章 李耳任祭酒第47章 招賢令第35章 突襲穎澤第12章 伐吳第65章 姑蘇城,魚米之鄉第32章 姬烈革新第20章 吞併紀國第80章 秦楚之盟第44章 公羊革新(2)第39章 落水而亡第2章 淮國伐吳第86章 楚國稱霸第13章 避其鋒芒第35章 邗國求援第6章 齊國會盟第32章 姬烈革新第36章 歷史總是驚人的一致第82章 父慈子孝,淮國底線第35章 邗國求援第39章 暗流第46章 揚州城和邗溝第64章 諸侯朝貢第50章 父慈子孝第41章 未雨綢繆第56章 周室荒唐第27章 周室與諸侯的平衡第10章 齊魯宮闈之亂(待更新)第56章 周室荒唐第79章 李耳任祭酒第74章 應對第17章 首戰得勝第35章 突襲穎澤第46章 揚州城和邗溝第7章 淮齊之盟第10章 改革第80章 秦楚之盟第50章 父慈子孝第8章 戰俘,暗中挑撥第92章 孫武逃淮,崔杼弒君第30章 攻城戰第76章 狠毒第54章 奇觀誤國啊第67章 淮國伐巢第75章 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第33章 築壩蓄水第82章 父慈子孝,淮國底線第38章 水軍第56章 周室荒唐第41章 歐冶與公羊第44章 戰車漂移第2章 周軍追至第20章 截糧道,斷後路第42章 華夏名劍第41章 未雨綢繆第58章第28章 王釗薨第58章第27章 周室與諸侯的平衡第2章 周軍追至第22章 全軍覆沒第5章 挑撥離間第50章 周室東遷第42章 華夏名劍第94章 伍員奔淮第56章 周室荒唐第14章 禮樂崩壞自此而始第12章 伐吳第44章 公羊革新(2)第50章 父慈子孝第14章 禮樂崩壞自此而始第35章 突襲穎澤第75章 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第4章 邗都之戰(2)第49章 褒姒第17章 首戰得勝第42章 什麼檔次第42章 什麼檔次第63章 淮國稱霸第31章 謀劃邗國第52章 配五國相印第48章 孫叔敖第15章 邦周伐淮第54章 奇觀誤國啊第50章 周室東遷第38章 王晟薨第55章 晉國風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