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軍隊的指揮與調遣

中國古代軍隊的指揮與調遣

中國古代軍隊的指揮與調遣

文章提交者:lfmwasp加貼在歷史風雲之中國史鐵血論壇

中國古代國家高度重視軍事問題,從第一個統一全國的皇帝秦始皇開始,歷代的政治體制都是在皇帝之下“三權分立”:行政權、軍事權、監察權並列。正如元世祖忽必烈說的: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是我的左手,樞密院(最高軍事機構)是我的右手,而御史臺(最高監察機構)是我用來醫治這兩隻手的。

即使是軍事權直接歸皇帝管轄,仍然不能使皇帝放心。因此還需要將軍事的權力再加分解,讓它處在重重的相互監視之下,即使是降低軍事機器的運轉效力也在所不惜。於是形成了歷代複雜的軍事指揮與調遣制度。其主要的原則大概有這樣一些:

將戰略決策權和軍事指揮權分離,

將軍隊平時的組織訓練權與戰時指揮權分離,

將軍隊的人事權與軍隊的指揮權分離,

將戰區的指揮權與作戰部隊的指揮權分離。

1、文武分途

中國直到春秋時期還處在部族國家階段,各級貴族掌握政治權力。周天子以下的公、侯、伯、子、男各級貴族分封於各地組建國家,號爲“諸侯”。周天子的朝廷有公、卿、大夫等貴族主持朝政,各個諸侯國的國君也依*卿、大夫等貴族執掌政務,分工有管軍事的司馬,管司法的司寇等,但這些貴族各自有封地、采邑,全都世襲職位,號爲“世卿世祿”。

卿有上、中、下之分,大夫也有上、下之等,一般並沒有明確的文、武官職分類,平時在朝處理政務,有些被天子或國君指定爲執政,統攬全局;在戰爭時期一般卿受命爲“帥”或“將”(都是指揮的意思)領軍出戰,據《公羊傳》解釋,如果領兵的貴族地位高、而且軍隊規模大,就稱之爲“帥”;如果領兵貴族地位高而軍隊規模不大,就稱之爲“將”。由於上卿經常領兵,因此也尊稱爲“將軍”。臨戰時將、帥會分派大夫爲“尉”、“御”、“右”等戰術指揮職務。

戰國時期原來的舊氏族貴族逐漸退出政治舞臺,以原來的“士”爲主體壯大起來的新貴族全面執掌各國政務。比如秦國實行二十等軍功爵位制,建立起新貴族等級制度。這些新貴族並沒有世襲地位,他們的貴族地位來源於他們對於國王的效忠與文治武功,他們的封地只是他們俸祿的補充,他們的爵位稱號也與過去的不同。開始的時候他們也和過去的貴族一樣,在朝執政,出朝領兵。

隨着各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加強,新貴族向職業官僚轉化。同時由於戰爭日益頻繁,作戰的規模和地域不斷擴大,作戰時間不斷延長,作戰形式日益複雜,而士兵成分也多樣化,需要有專職的軍官擔任指揮。原來只是臨時戰地指揮員的“尉”逐漸成爲專職的軍官。

到戰國末年,各國都建立職業軍官體系:“尉”爲武官的統稱,指揮一“部”軍隊的爲“部尉”或“校尉”,另外縣有“縣尉”,郡有“郡尉”,爲當地的司令官;以上有“都尉”,可以指揮某一戰區或戰役方向;朝廷設立“國尉”(或尊稱“太尉”),相當於軍隊的總司令,與丞相平級。秦國後來還設立衛戍京城的“中尉”,警衛宮廷的“衛尉”等專職武官官職。

雖然職業軍官系統已經形成,但當時仍然保留以爵位表示級別的慣例,“將”主要是指戰地指揮官。

比如商鞅是以“左庶長”的身份主持變法,這是當時秦國的第十級爵位稱號。4年後他因主持變法有功被提升爲“大良造”(第十六級爵位),並領軍圍攻魏國的安邑(今山西夏縣)。公元前340年商鞅又被任命爲“將”,領軍進攻魏國。他設下圈套,騙過去的老朋友、魏國的將軍公子卬到陣前來與他敘舊,活捉了公子卬,然後乘機大舉進攻,打了個大勝仗。於是被封爲最高爵位“列侯”,封商於地方15“邑”。

秦國名將白起,在公元前294年爲左庶長,“將而擊韓之新城”。獲勝後爵位升至“左更”(第十二級爵位)。第二年又爲“將”,指揮秦軍與韓﹑魏兩國聯軍在伊闕大戰,斬首24萬,還俘虜了聯軍統帥公孫喜,攻取5座城池。於是被任命爲“國尉”。下一年爵位升至“大良造”,再次指揮進攻魏國,攻取大小61座城池。以後連年進攻魏、趙、楚國,迫使楚國遷都。秦國將楚國原都城郢改爲南郡,封白起爲列侯,號“武安君”。長平大戰,白起又被秘密任命爲“上將軍”指揮最後決戰。後來白起因與當時的丞相應侯範睢有矛盾,被免去官職與爵位,降爲“士伍”(平民),最終被迫自殺。

又如趙國名將趙奢因在公元前269年的“閼與之役”中戰勝秦軍,被封爲列侯,號“馬服君”;另一個功臣許歷爲國尉,兩人得以與廉頗、藺相如同位。

秦軍軍官出征時往往是以爵位來表示級別,如公元前260年,“左庶長”王齕進攻韓國上黨。第二年秦國又使“五大夫”王陵攻趙國邯鄲。

戰國末年各國逐漸直接以武官的官職來表示級別,“將軍”除了表示是戰地指揮官的意思以外,也可以直接來表示級別。職業軍官制度已經完全形成。

秦國自秦莊襄王即位(公元前249年)後派出作戰的指揮官,都稱將軍,不再用爵位表示級別。公元前247年魏國召回避禍僑居趙國的信陵君魏無忌,以“上將軍”名義指揮5國聯軍,大敗秦將軍蒙驁指揮的秦軍。

秦王政發動全面征服六國的統一戰爭時,也不再將有戰功的將軍封侯、或賜予封地。公元前226年秦國打算滅楚國,因以數千人猛追燕太子丹而出名的勇將李信,宣稱只要20萬人就足以滅楚,秦王很高興,結果第二年秦軍在平與打了個大敗仗,兩個堡壘被攻破,7個都尉被殺。秦王只得親自到老將軍王翦隱居的地方去請他出任滅楚統帥。王翦要求配備60萬大軍,又向秦王請求“美田宅園池”,說:“爲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只好及時以請園池爲子孫產業耳。”到了前線還5次派使者回都向秦王請求肥田美宅,做出一副只知道撈取實惠、沒有野心的樣子,以安秦王之心。

秦始皇征服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朝代。在秦朝政府機構中,文、武兩個職業官僚系統已經完全形成。朝廷武官系統有與丞相、御史大夫並列爲“三公”的太尉,有警衛宮廷門戶的郎中令,有指揮宮廷衛兵的衛尉,有衛戍京城地區的中尉,有監督武官的護軍都尉。有些帶”尉”的官職則是文官,比如廷尉掌司法審判,主爵中尉掌爵位封賞,一直是文官官職。

在出徵作戰時則會任命大將軍、上將軍、將軍、裨將軍等表示級別的不同名號的指揮官。地方也採用文武分別的制度,郡尉、縣尉分掌地方軍隊的指揮並負責地方的防衛與治安。在各地交通要道還設置關卡,派出“關都尉”進行守衛警戒。

漢代基本沿襲秦制,仍然以“尉”作爲武官統稱,而明確文武官員以其每年的俸祿數量來表示級別。太尉(以後改稱大司馬)作爲最高武官,列“三公”,年俸號爲“萬石”(實際4200斛)。三公以下的“九卿”,年俸號“中二千石”(實際2160斛),武官列爲九卿的有光祿勳(郎中令改稱)、衛尉。執金吾(中尉改稱)雖然不列爲九卿,但也是“中二千石”。這些朝廷最高級武官的主要副手稱“丞”,一般有2人,級別爲“千石”(實際960斛)。此外武帝時又設置城門、中壘、屯騎、步兵、越騎、長水、胡騎、射聲、虎賁“八校尉”,級別略低,號“二千石”(實際1440斛)。地方郡尉級別相比“二千石”的郡守略低,爲“比二千石”(實際1200斛);縣尉級別也低於縣令(六百石),爲“比六百石”(實際600斛)。

還有很多“尉”並不是真正的武官,除了從秦朝沿襲來的廷尉、主爵都尉等以外,漢武帝還設置“奉車都尉”掌管皇帝的車,“駙馬都尉”掌管皇帝的馬,“水衡都尉”掌管皇帝的園林,級別都爲“比二千石”。有的從武官變爲文官,比如漢武帝設置”司隸校尉”,原來是武官,負責偵緝、鎮壓京師地區重大政治犯罪,後來被禁止帶兵,改爲監督京師附近地區的監察官。

西漢時的“將軍”稱號仍然具有戰地或某一方面軍司令官的性質,還不算是武官的正式官稱,因此級別並不固定。比如與匈奴作戰時衛青作爲全軍統帥,號“大將軍”;有的以戰略方向爲號,比如“貳師(西域有貳師城)將軍”、“度遼將軍”;有以所指揮部隊爲號的,比如“材官將軍”、“樓船將軍”、“驍騎將軍”等等。

將軍作爲司令官有組織指揮所的權力,可以自行組織“幕府”(因爲設置在軍營帳篷中而得名),任命“司馬”、“長史”等參謀人員。

以後將軍長期設置,成爲一種正式官職。東漢正式明確“大將軍”爲朝廷最高級官員,後來一般只用來封賞執掌朝政的外戚(皇后的親屬)。以下有驃騎、車騎、衛將軍、伏波、撫軍、中軍、四徵、四鎮、龍驤、典軍、上軍、輔國等等一系列將軍稱號,如果加上“開府儀同三司”(開府是可以建立正式衙門機構的意思)的名號,也與三公平級。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將軍名號最濫的時期。曹魏在大將軍下設“中領軍將軍”來統帥中央軍集羣,又將護軍都尉改爲護軍將軍,來主持武官的選拔委派。以後這兩種級別最高的將軍也逐漸增設。其他有左、右衛將軍,驍騎將軍、遊擊將軍等。實行九品官制後,凡大將軍或開府將軍都列一品,驃騎、車騎、領軍、護軍等將軍爲二品,左、右衛以及前、後、左、右將軍爲三品,校尉爲四品。在將軍府擔任參謀工作的長史、司馬、主簿、參軍等武官爲五、六品。基本軍官則仍然是以“尉”爲名,最低的塞尉爲九品。到了後來將軍越封越多,晉代將軍僅名號就有40種,而將軍名號與所承擔的指揮職務完全無關,甚至習慣上前、後、左、右將軍是授予文官的稱號,比如東晉時王羲之就是“右軍將軍”。而南樑的將軍名號居然多達240種,在區分品級外又分成44班。北魏有60多號將軍,都是用來“褒賞勳庸”,並沒有軍事指揮職權。

這一時期實際擔任戰區或方面軍指揮職務的官職改稱“都督”。起先這是一個全軍總指揮職務,如公元216年曹*曾命令夏侯惇以大將軍身份“督二十六軍”,222年曹真以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以後越設越濫,一個州、一個郡大小的軍區也設都督。晉代制度:以“都督諸軍”、“都督中外”爲全軍指揮,“監諸軍”爲臨時指揮,以下戰區都督有“使持節”、“持節”、“假節”3個等級,“使持節”有權殺地方長官以下,“持節”有權殺無官位人,“假節”只能處死違反軍令者。這種制度被以後南北朝各代繼承,除了指揮朝廷直屬軍隊的一些將軍職稱外,只有加了都督銜的將軍纔是真正的武官。北周又另設“行軍總管”作爲方面軍指揮。

隋唐時期朝廷府兵12個衛各設正三品的大將軍。以下各衛設將軍,從三品;長史,從六品上;錄事參軍事,正八品上;以下另有參軍、司階、校尉、旅帥、隊正、副隊等大小軍官。地方各府(隋朝稱“驃騎”、“鷹揚”等府,唐朝稱折衝府)設折衝都尉,按照軍府上、中、下等,由正四品上至正五品下;副手爲果毅都尉,從五品下至從六品下;下設別將,正七品下至從七品下;長史,正七品下至從七品下;兵曹參軍,從八品下至從九品下。下屬有校尉、旅帥、隊正等低級軍官。

這些是平時的武官,戰時以親王擔任總指揮的稱元帥,在戰區內統管文武官員的,稱總管。邊境軍區設置“節度使”,因爲“受命之日,賜之旌節(代表皇帝的信物)”,得以有軍事指揮的專斷權力。下有大使、副使、判官等屬官,指揮駐軍。原來是由文臣擔任的,在唐玄宗統治的後期逐步改爲由武將專任。安史之亂後內地也普遍設置節度使,成爲一種高級武官的職稱。但是實際上並沒有正式級別。其級別要看節度使所掛的其他官職,比如早期節度使往往掛有尚書銜,那就是級別最高的官員了。後期的節度使有的掛中央軍12衛大將軍銜,有的掛太尉、或“中書門下同平章事”的宰相頭銜,級別相當混亂。

出於唐末五代軍閥割據、武夫專政的歷史教訓,宋朝統治者有意實行“以文壓武”的政策,總的來說武官的實際級別大大降低。另外又實行“官”、“職”分離的制度,使得武官的級別與所任軍職並沒有必然聯繫。最高級別的武官仍然是“太尉”,但只有從二品,而且只是個榮譽稱號,無論文武都可以封授。同時保留了前朝的種種將軍、校尉名號,但只是作爲武官的“贈典”,只有榮譽稱號的意義,甚至有的號爲“大將”,實際上只是個沒有品級的官。

武官的級別以“某某使”(北宋後期改爲某某大夫)來表示品級,如傳統的稱號:節度使(從二品)、承宣使(正四品)、觀察使(正五品)、以及防禦使、團練使、刺史等(均從五品),或者是宋代新創的內客省使(正五品)、四方館使(正六品)等等,低級軍官爲“某某副使”。到北宋末將高級武官改爲帶有“武”字系列的“某某大夫”,低級軍官改爲“某某郎”。但都是虛銜,僅僅表示俸祿數額。

真正的最高軍職爲朝廷“三衙”長官,即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的“都指揮使”,往往只掛有個四、五品的官銜。而且明確文官可以管轄武官,而武官絕不得管轄文官。在品級比自己高的文官面前,武官只好俯首聽命。

遼、西夏、金、元幾個少數民族皇朝統治時期,一般都在沿用中原皇朝種種武官名號同時,保持本部族的特色。比如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沿用了唐宋以來的都點檢、都指揮使、種種將軍名號,明確殿前都點檢爲正三品,都指揮使爲從三品,以下的左、右衛將軍等等各有品級.在各要害地設置統管軍民的總管,正三品;或設軍鎮,設節度使,從三品。而部族軍隊則仍然以猛安、謀克來指揮。

元代最高軍事統帥機構樞密院大多由武官來擔任樞密使、副使,可以稱之爲最高級別武官,爲從一品。指揮朝廷各衛的都指揮使、以及各地的蒙古軍“萬戶”、都指揮使都爲正三品,“千戶”爲正五品,“百戶”爲正七品。同時也沿襲前代將軍、校尉之類的名號,作爲武散官給武官加銜。

明朝以武立國,但接受宋代教訓,沒有采用以文抑武的政策,相反大幅度提高武官級別,而且明太祖朱元璋還明確規定文臣不得封公侯,最高只能封伯爵。設置最高軍事機構爲中軍、左軍、右軍、前軍、後軍五都督府,每府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副手都督同知,從一品,都督僉事,正二品。朝廷各衛的指揮使都是正三品,各省的軍事長官都指揮使爲正二品,要高於本省的行政長官布政使(從二品)。地方各衛的指揮使也是三品官,千戶所的千戶爲正五品,百戶所的百戶爲正六品,都遠高於知縣(正七品)。小說《**梅》中惡霸西門慶後來弄到一個“千戶”的軍銜,縣官見了他也要敬禮。這樣明代成爲歷史上武官級別最高的朝代之一。

不過和歷代一樣,這套武官系列到了明中期後就運轉不靈,朝廷陸續在各地設置“總兵”作爲某一部隊的總指揮,以下也不再按照原來的序列任命軍官,而是另行委派參將、遊擊、守備等中級軍官作爲基層部隊的指揮官。另行委派千總、把總之類名目的軍官來組織指揮小部隊。而在這些武官之上具有戰區指揮權的卻往往是朝廷派出的文官擔任的“提督”、“總督”、“經略”。

清朝入關後,八旗兵軍官序列相當高,各旗都統爲從一品,各地駐防八旗的將軍也是從一品(原爲正一品,乾隆時期改爲從一品)。具有指揮某城八旗全權的副都統,爲正二品。以下有總管(正三品)、副總管(正五品)、城守尉(正三品)、防守尉(正四品)、參領和協領(從三品)。綠營兵軍官序列則沿襲明末慣例,以提督(從一品)爲最高級別軍官,以下爲總兵(正二品),副將(正三品),以及參將(正三品)、遊擊(從三品)、都司(正四品)、守備(正五品)等級別軍官,基層軍官“千總”(從六品),“把總”(正七品),級別也很高。

總的來說武官的級別與明代相當,但是比較注意協調與文官序列的地方行政官員的級別關係,一般儘量做到平級。也和明代一樣,清朝統治者一般儘量避免委派武官爲一個大的戰區的指揮官,而是習慣於從朝廷派出文官來指揮戰區或軍區。

清初已形成慣例,幾個省組成的大軍區由掛朝廷右都御史銜的總督(從一品)來指揮,省軍區則由掛朝廷兵部右侍郎銜的巡撫(正二品)來指揮。理論上而言,總督與提督平級,巡撫與總兵平級,但實際上這些武官見了總督、巡撫都要下跪行參見禮。即使在地方也是如此,把總見平級的知縣,也不可平禮。

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四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一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四節第7章 席捲猛如虎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二節東漢時期北方少數民族騎兵和漢朝步兵介紹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一節漢代官員的俸祿第20章 胡笳十八拍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七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一節(上)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九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三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七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五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四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七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八十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五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四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五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四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七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一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三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二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二十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四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五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四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三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節(下)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三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五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三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四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六節中國古代軍隊的指揮與調遣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八節-第二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五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一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四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八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七節(中)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四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八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三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八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五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九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三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四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八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八節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一作者錢穆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六節(下)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一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八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七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八節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二作者錢穆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九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四節第11章 捷報入京師西漢的官職表第3章 風起雲涌第四十節(下)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九節漢代官員的俸祿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四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九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四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八節(下)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七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五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六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七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一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二十二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七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七節
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四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一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四節第7章 席捲猛如虎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二節東漢時期北方少數民族騎兵和漢朝步兵介紹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一節漢代官員的俸祿第20章 胡笳十八拍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七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一節(上)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九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三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七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五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四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七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八十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五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四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五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四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七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一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三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二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二十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四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五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四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三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節(下)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三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五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三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四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六節中國古代軍隊的指揮與調遣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八節-第二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五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一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四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八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七節(中)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四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八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三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八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五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九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三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四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八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八節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一作者錢穆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六節(下)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一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八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七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八節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二作者錢穆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九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四節第11章 捷報入京師西漢的官職表第3章 風起雲涌第四十節(下)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九節漢代官員的俸祿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四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九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四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八節(下)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七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五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六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七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一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二十二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七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七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