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百里康在擊退江灘上敵人之後,所下的命令則是集合所有段氏軍三萬餘人,向對岸發起反擊。
全軍反擊,以攻代守,不成功則成仁。
百里康的指揮風格確實古怪,但又不能說他是錯誤的。
在這種形勢之下,瀾滄江防線在敵人的進攻下,已經千瘡百孔,難以維持,就算這時百里康帶來的是一萬明軍,要想嚴密防禦住瀾滄江,也是不可能的。
何況只有三千人。
進攻與防守本來就是不對等的,哪怕明軍戰鬥力再高,也不可能防禦得住整條瀾滄江防線。
就象一萬明軍足以擊潰三萬,甚至五萬高氏軍隊,但這不能代表一萬明軍能防禦得住三萬或者五萬高氏軍從整條瀾滄江同時發起進攻。
點對點的戰爭拼得是戰力,面對面的戰爭,拼得是人數。
無疑,在這個方面,高方是個老手。
所以,百里康只能以攻代守,只有這樣,才能在局部阻滯敵人向東進攻的速度
。
而這本來打算讓三千明軍執行的先鋒任務,出於傷亡數量的考慮,百里康只好將這任務交給了段氏軍。
百里康爲了保險,本三千人的任務,他集結了三萬多段氏軍,也就是段氏所有的軍力,派三萬人去執行反擊,剩餘的數千人被命令轉進大理府,聽候徐守仁的命令,進行協防。
這個命令遭到了大部分段氏軍將領的質疑。他們認爲,如果全軍反擊,傷亡暫且不計。如果敵人從瀾滄江各處分散進攻,那麼從瀾滄江到大理府,幾乎成了不設防的局面。
百里康解釋道,如果不反擊,那麼大理府一樣在劫難逃,三萬多段氏軍已經勉力難支,今天如果不是三千明軍對正面江灘反擊成功。那麼,現在高氏軍主力就已經在渡江東進了。
既然防守不住。不如拼死一搏,如果反擊成功,段氏軍主力成功突破西岸,雖然不足以掃滅高氏軍。但只要守住西岸,掌握住瀾滄江,敵人就無法對大理府產生威脅。
因爲,就算敵人從上、下流過江,但他們的補給就成了問題,沒有補給的軍隊,是無法對大理府產生威脅的。
解釋之後,百里康強硬命令各個將領執行作戰方案,而反擊時間定在次日凌晨辰時一刻。
這些段氏軍的將領雖然疑惑。但無法拒絕百里康的命令,大理國雖然還稱之爲國,但已經不再是原來的大理國了。現在的大理國已經成爲明國的藩國,段思聰動身前往明國金陵府之前,已經下令軍隊奉行明國特使的命令,而百里康就是明國特使之一。
既然無法阻止大理國成爲明國藩國的事實,那麼任何一個將領都想在這個節骨點上建立些功勳,以備日後在明國軍隊中有一席之地。
也正是因爲這個原因。將領們無條件地順從了百里康的命令,開始準備次日渡江反擊的事宜。
而對岸的高方正爲今天三萬“炮灰”遭遇挫敗而雷霆震怒。原本已經登陸的大軍,竟被如此數量的明軍趕下了江。
在高方看來,就算明軍戰鬥力再高,也不過是三千人,自己過河的人數至少有一萬五千人,五對一,就算用牙齒咬,也能將三千明軍咬死。
爲此,高方挾怒斬了數十個帶頭回逃的將士。
但這卻挽回不了這支“農夫”軍隊的鬥志,士兵的士氣迅速降低到了冰點。
高方心知想要依靠這支部隊戰勝敵人是不可能的,他所依仗的只能是手下一萬多正規軍和一萬多的兩鎮府兵。
冷靜下來的高方,對明軍恨之如骨,如果明國不是腳踩兩條船,第一次瀾滄江大勝之後,自己完全可以率軍東進,此時或許已經坐在本該是段思聰坐的龍椅上了。
看來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明國在大理的軍隊也就這區區幾千人
。
否則,不僅僅是擊退自己過江的軍隊,而是大軍趁勝追擊過江了。
既然如此,那麼這一仗自己還有希望,只要在明軍趕來增援前佔領大理府,自己就有一線生機。
想到此,高方勒令三萬“農夫”軍修整一夜之後,次日早上繼續向東岸進攻。
這是高方明面上的動作,暗地裡,他召見兩鎮節度,對明天的作戰有了另外的安排。
高方令兩鎮節度率一萬府兵由瀾滄江上游渡江作戰,目標是佔領蘭溪郡,然後就顧固守等候自己的命令。
而高方自己則率一萬餘正規軍,從瀾滄江下游渡江作戰,以形成夾擊東岸守軍的形勢。
將各部族的六千私兵交給了兒子高智平,對明日三萬“農夫”軍進行督戰,如果僥倖成功則高智平率軍渡江,如果不成功,則高智平率軍掩護“農夫”軍撤回西岸。
萬一事出不測,高方密令高智平棄“農夫”軍率六千私兵撤回騰衝府固守。
雙方主將對明日的戰事安排,在互不知情的情況下有了天然的對立。
也就是說,瀾滄江正面的一場血戰已經避免不了了。
而百里康所做的安排,已經奠定了正面戰場的勝利,但瀾滄江上、下游被敵人突破,也在所難免了。
次日凌晨,段氏軍首先發起了第一波攻擊。
被先行集結起來的一萬正規軍做爲進攻主力,被投入到了一線。
而其餘二萬士兵正在緊張地整肅之中,他們將做爲第二波發起進攻。
百里康的策略明顯與高方不同,他將三萬段氏軍中最有戰鬥力的正規軍做爲先鋒投入戰場。
先聲奪人,這是一種策略,對於需要爭取時間的百里康來說,也只能如此。
而百里康有高方所不能企及的優勢,那就是麾下將領不存在異心。
相比於高方來說,百里康對軍隊的掌控,更得心應手。
戰鬥由段氏軍士兵泅渡向西岸挺進開始了。
高氏軍本是打算在一個時辰之後纔開始進攻,但既然對方已經開始,那隻能放下正要吃或者正在吃的飯碗,倉促應戰了。
高方已經離開南下迂迴,做爲他的替代者——高智平接手指揮權。
手機閱讀:
發表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