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四十五章 託付

晃悠悠的大轎走的很快,衆人抵東華門時,京營兵奉命在外等候,英國公自己隨待着大轎進入東華門,由東華門直接往西走就是乾清宮門,到了乾清宮門就是內朝,英國公也不能進入,只能對着一個太監繳旨。

“皇后諭,”信王剛下轎不久,一個太監就氣喘吁吁的跑出來,對英國公道:“着英國公宿於外朝,不必還府。”

這就是要英國公繼續宿衛了,另外信王在此時也知道了,皇后還諭令成國公和幾個侯伯在宮門四周駐守,並且也連夜值宿,不得回家。

這樣一來,整個宮廷內外可謂是相當的穩固了。

“信王殿下請快些進東暖閣,皇爺早就在等着了。”

從辰時出發,抵乾清宮時才過九點多一些,但天啓皇帝已經等不得了。

皇帝的身體又一次惡化,而且比此前要兇險的多。

等穿着四團龍袍的信王出現在眼前時,天啓突然大哭,淚水於臉上橫流,伺候在一側的張皇后見狀心酸不已,也跟着淚流不止。

皇帝待人抹去自己臉上的淚水之後,對着皇后道:“皇后到外殿等候吧,吾和兄弟有一些話要說。”

皇后知道這是要交待國事,自己以婦人的身份留着不妥,當下只向信王點了點頭,臉上掛滿淚水而出。

“五弟。”天啓情緒一激動,精神狀態反而好了許多,他的臉色還是紫黑色,這是嚴重缺氧的症候,看着信王,天啓道:“你皇嫂秉性強直剛烈,內廷之中在此之前有吾護着她,她是內廷之主,當然不會有人爲難她……現在吾要去了,你皇嫂就得靠你來照顧了。以後,不要叫人欺負了她,否則吾在地下也是難安。”

信王也是流下淚來,不管怎樣眼前這是他的親兄長,一直以來都在照顧他的血親,在這世間他早就失去了母親,然後父親也離世很久,真正有血脈相連的關係,又很親近的親人,也就是眼前這一位了。

“皇兄,”信王哭着道:“你一定能康復如初。”

“瞎,這時候還說這種話做什麼?”天啓喘了幾聲,不悅的道:“五弟趕緊答應我,不然我不安心。”

“兄長放心。”信王這時無法再回避,他跪下道:“弟在這裡起誓,終弟一世,奉皇嫂如母,絕不敢有半點不敬之處,弟之王妃,亦要奉皇嫂如母,尊重敬愛。”

“這樣就好!”天啓打斷了信王的話頭,沒叫他最後起誓。

身爲天家子弟,自尊都是烙在骨子裡的,只要信王有這種話就好,起誓反而傷了這小兄弟的尊嚴。

看到信王含淚而泣,天啓盯着信王看了半天,說道:“魏忠賢可用之材,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吾弟當任之用之,倚爲心腹,不要因爲成見和舊日陋規而去之,否則天下必定會大亂!”

信王心中的一點脈脈溫情被瞬間打的粉碎,他慢慢低下頭去,假作低泣,內心已經是一片冰冷。

可恨的是皇兄到現在還不省悟,魏忠賢這般的閹人也能處理國政,並且皇兄簡直是在託孤,這不僅是對他信王的侮辱,簡直就是對皇明法統的侮辱!

“太祖高皇帝說過此輩只能供灑掃……”天啓當然明白眼前兄弟的看法,在此之前他一直試圖扭轉信王對魏忠賢的刻板印象,此時也是在做最後的努力。皇帝擡着頭,面色黑紫,相當吃力的道:“不過本朝任用宦官也是從文皇帝開始,自文皇帝時,內官充任監軍,乃至使者,或掌廠衛,鄭和率數萬人出海六次,都是建立赫赫之功。就如刀一樣,快刀在手,怎麼用是使刀的人,你說是不是?”

關於大明的這個傳統,信王也無話可說,而且他也確實覺得身邊的宦官們更親近和可信。可是……信王垂首無語的同時,也是暗下決心,不管怎樣,無論如何,自己不會叫此輩掌握大權,導致乾綱失序!

“自王振之後,也有汪直,劉謹,谷大用,馮保之流禍亂一時。”天啓道:“可是也有不少有名聲在望的太監,甚至在士大夫中賢名素著,所以,吾弟不要帶着成見看太監。若無此輩,你怎麼對付那些大臣?彼輩飽學詩書,口中俱是道理,然而士大夫也並非全是品性高潔心口如一的。你看張居正,神宗皇爺在年幼時,其總是拿大道理壓着。結果後來一查,張居正就算沒抄出多少銀子來,其家產也非俸祿能所得。神宗皇帝大爲失望。吾弟喜讀書,但治國大道非書中所能盡得,書要讀,天下要靠讀書人來治理,但誰來治讀書人?當然是在太監中擇一能者。魏忠賢,不求其私德,但問其公心。從天啓四年到如今,三四年間,國家賦稅增加數百萬年一年。”

天啓儘量眼大眼睛,對着信王道:“從去年開始,減免三釐田賦,各處少收的田賦減了近二百萬兩一年。然而國用並未受太大影響,仍然在增加。其還是要從工商雜稅着手,打算一年再增加二三百萬,可以徐徐用來修邊牆和練兵。若無忠賢,國用早就不足了!再有,三大殿燒燬,這幾年來,魏忠賢左右騰挪,湊了六百萬兩修三大殿,若無此人,國家哪有這筆銀子來修殿。我堂堂皇明上邦,億萬生民的大國,大朝會用的三大殿都毀損了無錢修補,說出來祖宗心中都不安哪。三殿告成,吾到地下也能見神宗皇帝了……”

天啓的遺詔後人關注的很多,不過很多人都以爲是官樣文章,其實作爲一份大明帝國最後一份正式的遺詔,可關注的地方相當的多。

三大殿的修復是在遺詔上特別提起的事情,這很明顯就是天啓朝的一個樣板工程。

除了天啓在遺詔裡強調的,兵事漸彌,地方安靜,三大殿修復,這都是天啓這幾年的政績工程。

在萬曆年間三大殿就燒燬了,在原本的基礎上的修復是天啓年間完成的,而在萬曆末年收取的遼餉給北方的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在天啓年間,遼餉其實是每畝減少了三釐,原本每畝九釐,天啓年間減到了六釐,減收了一百五十萬兩左右。

雜項收入,在天啓年間是一百八十萬兩左右,其中房鋪稅和典當酌分,這是向工商業者收取的稅費,此外鹽稅和茶稅,也是比萬曆年間多收了好幾十萬兩。

而到了崇禎朝,總的稅賦額度差不多,前兩年略有回調,也是崇禎和新上任的大臣知道民間很苦,所以回調了給大家喘口氣。

到了崇禎二年和四年之間,收入又重新上來了,因爲大量的農民造反,各處興軍,崇禎二年被女真人入侵,戰後一片瘡痍,要修城重建,另外還要整編兵馬,用錢的地方太多,所以崇禎二年之後又將收入回調。

但回調的收入雜項收入和鹽茶稅都減少了,而農田賦稅則大爲增加,從天啓後期的每畝六釐增加到了十二釐,對百姓來說,可謂盤剝更重。

後人說的崇禎年不收工商稅當然是鬼扯,可是幅度大爲減少,也確實是事實。

到後來剿餉和練餉加徵,三餉一年增收兩千萬,朝廷用度開銷還是不足,薊遼宣大等鎮一年哪能得了這麼多錢?

大量的開銷被貪污和浪費了,崇禎的治國無能,在這一點上就無有可推辭的地方!

信王對兄長的話,幾乎一點兒也聽不進去!

對一個篤信儒家學說,相信名君賢臣模式的親王來說,大明帝國家傳的治國心術是根本沒有什麼參悟,而且信王的天份不好,脾氣又固執,性格有些偏激,所以在此時根本無從體會兄長的良苦用心。

外朝用文官,這沒有問題,但內廷的皇權怎麼用,皇帝的意志怎麼體現,這其中是有大學問的。

帝王之道,術法理要並用,所謂獨尊儒術從來就沒有過,那是在民間哄傻子的說法。其實漢宣帝的話纔是真實的,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

這纔是一千多年來的真相,純儒治國,以前沒有過,以後當然也不會有。

大明皇帝的皇權延伸,就是用太監,太監寄居皇權之上,用司禮監和御馬監,還有廠衛的力量來制衡文官。

否則不說別的,大禮議時期,嘉靖皇帝拿什麼來制衡那幾百個在宮門口鬧事的文官,拿什麼來壓制楊廷和?

以天啓年間的情形來說,皇帝對文官之間的傾軋相當不滿,對言官的訓斥曾有多次,此輩滿口大道理,卻總是淪爲黨爭工具,滿紙荒唐言無實物,天啓大爲不滿。而就國事而言,東林黨人比楚黨浙黨齊黨又強在哪裡?卻每天糾纏黨爭之事,天啓對他們的不滿也是逐漸積累起來的。

用魏忠賢將此輩一掃而空,就是皇帝情緒化的體現,這事天子也有失分,就是做的太過火了一些,沒有留下一些制衡閹黨的力量。

到目前來說,魏忠賢掌握的權力畢竟太大,在內廷和外朝,魏忠賢都掌握了過多的權力,如果再把手伸到京營和拱衛皇宮的上三衛和御馬監,那麼事情就可大可小了。外朝的勳貴文官仰其鼻息,廠衛在手,兵權在手,內廷無人敢於抗衡,那麼就算廢立皇帝又有何不可?雖然按大明的現狀,對外有很多親藩,如果魏忠賢敢改朝換代就一定有人起兵討伐,所以改朝換代的可能不大,但終究是極大的隱患,這也是天啓皇帝過於信任魏忠賢而留下的隱患。

第一千一百五十章 黑衣第三百六十四章 一官第十六章 擲還第七百三十六章 過河第二章 說賠累第八百一十二章 掠奪第七百零一章 濟農第二百一十三章 風雨第一千二百四十五章 應運第四百零二章 誅心第一千六百四十章 窺探第一千五百一十九章 細雨第五百五十六章 遇伏第一百六十二章 京師夜第一千一百零四章 開市第一千六百一十四章 急信第七百零五章 奔逃第一千四百六十五章 壓力第一千六百五十九章 誅心第一千三百九十章 歸誠第五百八十章 計較第一百八十九章 相遇第一千六百零六章 自得第六百四十五章 杖斃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御史第一千三百二十三章 小車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抽刀第一千二百零六章 俘虜第一千三百四十二章 山下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蠻子第一千一百四十六章 出宮第一千六百一十四章 急信第一千三百零九章 放棄第三百四十三章 提點第五百二十七章 訪客第一千三百八十六章 舊日第九百二十章 不足第一千八十章 深入第三百七十五章 背影第一千一百二十章 死鬥第二百八十章 鎖甲第二百三十五章 準備第四十九章 敲打第一千四百五十六章 早晨第五百五十二章 夜奔第三百五十五 私門第九百九十七章 立約第四百五十六章 正北第六百七十三章 滾落第四百九十九章 退股第一千二百八十一章 先導第一千五百四十一章 汗崩第七百九十七章 放飯第二十八章 出門押貨第七十三章 靈丘第五百三十三章 磊落第五百九十八章 搶粥第一千三百二十七章 攻城第三百三十二章 正兵第一千二十章 羣狼第一千四百三十四章 同心第八百三十一章 痛罵第五百九十七章 觀看第一千七百二十八章 天譴第五百五十四章 復仇第七百六十七章 篝火第八百六十三章 沓來第一千零五章 名士第一千一十章 高興第五百六十章 出列第一千四百一十五章 行程第一千五百八十章 張岱第一千六十七章 雨中第二百零一章 官袍第一千三百九十章 歸誠第五百一十八章 僞折第一千四百七十八章 愚蠢第五百零四章 重將第一千三百七十三章 明天第八百六十章 工業第六百八十章 決鬥第一百零九章 忙碌第一千九十章 窮追第一千四百八十一章 歡聲第五百七十一章 請田第三十九章 獎賞第六百七十一章 猛獸第三百六十八章 向東第四百三十四章 嘈雜第一千六百三十七章 落水第一千三百六十九章 將行第一千三百三十六章 擔憂第一千三百一十五 傳播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細作第一千一百四十四 掛錶第六百九十九 俯首第九百三十五章 簡報第一千一百五十五章 懲罰第八百九十五章 成功第三百八十章 田契
第一千一百五十章 黑衣第三百六十四章 一官第十六章 擲還第七百三十六章 過河第二章 說賠累第八百一十二章 掠奪第七百零一章 濟農第二百一十三章 風雨第一千二百四十五章 應運第四百零二章 誅心第一千六百四十章 窺探第一千五百一十九章 細雨第五百五十六章 遇伏第一百六十二章 京師夜第一千一百零四章 開市第一千六百一十四章 急信第七百零五章 奔逃第一千四百六十五章 壓力第一千六百五十九章 誅心第一千三百九十章 歸誠第五百八十章 計較第一百八十九章 相遇第一千六百零六章 自得第六百四十五章 杖斃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御史第一千三百二十三章 小車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抽刀第一千二百零六章 俘虜第一千三百四十二章 山下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蠻子第一千一百四十六章 出宮第一千六百一十四章 急信第一千三百零九章 放棄第三百四十三章 提點第五百二十七章 訪客第一千三百八十六章 舊日第九百二十章 不足第一千八十章 深入第三百七十五章 背影第一千一百二十章 死鬥第二百八十章 鎖甲第二百三十五章 準備第四十九章 敲打第一千四百五十六章 早晨第五百五十二章 夜奔第三百五十五 私門第九百九十七章 立約第四百五十六章 正北第六百七十三章 滾落第四百九十九章 退股第一千二百八十一章 先導第一千五百四十一章 汗崩第七百九十七章 放飯第二十八章 出門押貨第七十三章 靈丘第五百三十三章 磊落第五百九十八章 搶粥第一千三百二十七章 攻城第三百三十二章 正兵第一千二十章 羣狼第一千四百三十四章 同心第八百三十一章 痛罵第五百九十七章 觀看第一千七百二十八章 天譴第五百五十四章 復仇第七百六十七章 篝火第八百六十三章 沓來第一千零五章 名士第一千一十章 高興第五百六十章 出列第一千四百一十五章 行程第一千五百八十章 張岱第一千六十七章 雨中第二百零一章 官袍第一千三百九十章 歸誠第五百一十八章 僞折第一千四百七十八章 愚蠢第五百零四章 重將第一千三百七十三章 明天第八百六十章 工業第六百八十章 決鬥第一百零九章 忙碌第一千九十章 窮追第一千四百八十一章 歡聲第五百七十一章 請田第三十九章 獎賞第六百七十一章 猛獸第三百六十八章 向東第四百三十四章 嘈雜第一千六百三十七章 落水第一千三百六十九章 將行第一千三百三十六章 擔憂第一千三百一十五 傳播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細作第一千一百四十四 掛錶第六百九十九 俯首第九百三十五章 簡報第一千一百五十五章 懲罰第八百九十五章 成功第三百八十章 田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