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大明,出征!
時間這個東西其實是最禁不起消耗的。
當你覺得時間很多的時候,時間往往就從各種地方以各種形式溜走,相反你覺得所剩時間不多的時候,給你的感覺反而是很長很長。
朱瞻壑管這種感覺叫做……充實。
當然了,時間的流速是恆定的,所謂時間變快變慢只不過是人類的感受,實際上時間不會因爲任何人而改變。
二月十六。
小冰河期這個東西,人類對其的感受其實不是很大,一是因爲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現在還只是小冰河期的初期。
但如果有朝一日你突然回頭,想起了過去的事情,你就會對小冰河期有一個大概的認知。
朱瞻壑猶記得,當年老爺子第一次御駕親征的時候是二月初一出發,而這次大明立國之後的第二次皇帝御駕親征,卻一直拖到了二月中旬。
原因,就是氣候。
站在通州碼頭的船上,朱瞻壑心中萬般感慨。
他和自己的堂兄同一天出發,但他卻並沒有和自己的父親一樣去看着宣德皇帝人生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誓師。
此時此刻的他只是在感慨,感慨時間過得是那麼的快。
永樂八年的那次出征彷彿就在前天,他們一家去雲南就藩彷彿就在昨天。
但一晃眼,他已經要三十歲了。
“走吧。”朱瞻壑看了看運河上那零散的冰凌,輕嘆一聲。
此前他雖然對小冰河期的到來充滿了緊迫感,但卻仍舊有一絲放鬆,因爲在這個問題上他一直是以一位未來者的角度來看的。
而在未來者的視角中,彷彿只有大明末年的崇禎那任,或者是那幾任皇帝纔算是小冰河期。
但殊不知,在不知不覺間,小冰河期的腳步已經越來越近了。
他已經要三十歲了,小冰河期也已經初露獠牙,時間給他帶來的緊迫感愈發壓抑。
……
順天府,延慶衛。
延慶,這個地方對很多人來說可能都很陌生,但這裡還有着另一個名字。
居庸關。
和當年在應天府出征不一樣,這次是在順天府,代表着所有的準備以及出征的速度都要快上很多很多。
騎着馬,佇立在二十萬明軍的面前,朱瞻基仰頭望天,深深地吸了一口氣。
在之前的十八年裡,因爲朱瞻壑在外不停地征戰,大明的內部倒是比較安穩,除了當年新稅制的實行之外幾乎沒有什麼波瀾。
這其實也是朱瞻基拿自己那個堂弟沒有辦法的一個點,因爲人家常年在外打仗是沒錯,但消耗的將士最開始是烏斯藏都司的,後來都是阿三。
糧食就更不用說了,先不說帶給大明如今繁華的新糧是人家找回來的,就說人家打仗也從來沒有動用過朝廷的一粒糧食。
先不說朱瞻壑最喜歡的作戰方式就是以戰養戰,通過搶別人的糧食來補給自己,就說除了當年的大越國和倭國之外,朱瞻壑就壓根兒沒用過朝廷。
而當年的大越國和倭國,那是太宗皇帝讓朱瞻壑去征討的,既然是你讓人家去打仗,那做好後勤補給是應該的。
而且……
如今,當朱瞻基站在大明將士的面前,當戰爭的勝負以及二十萬將士十萬多民夫的生死都壓在他肩上的時候,他才知道自己堂弟的成功並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簡單。
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將目光投向了面前的大明將士們。
此時此刻,朱瞻基突然有了一種由衷的慶幸。
他慶幸自己的堂弟這麼出色,出色到了連續十幾年的征戰卻沒有動用任何朝廷的將士,這才能留下這麼強大的力量。
以至於……讓他的最後一戰都如此的體面。
整了整身上的盔甲,朱瞻基抽出了腰際的佩劍,直指長空,扯動繮繩,催動胯下的戰馬,在大明將士的方陣之間奔馳了起來。
“明軍威武!”
帶着幾分嘶啞的聲音響起,讓人一聽就能感覺到發出喊聲的這人多少有些後力不濟,但在此時此刻,這樣的聲音還是能夠如此的打動人心。
“陛下威武!”
“明軍威武!”朱瞻基只感覺自己的皮膚上起了一片又一片的雞皮疙瘩,這種感覺讓他聲嘶力竭地高喊。
“陛下萬歲!”
“明軍威武!”
“萬萬歲!”
咴……
長長的嘶鳴聲響起,朱瞻基胯下的戰馬猛地擡起前蹄,隨後重重的砸在地上。
“十八年了……”
看着嚴陣以待的將士們,朱瞻基的聲音有些低沉。
“大明立國至今已經六十年了,整整一甲子……”
“六十年了,不管是洪武還是永樂,亦或者是洪熙,從未有任何一朝能夠像現在這樣,連續十幾年沒有外敵侵犯,連續十幾年,僅僅只打了兩場仗,還都是平內亂……”
“但朕很清楚,這,並非朕之功……”
“十八年了,朕的堂弟,大明的吳王世子,在外征戰已經足足十八年了。”
“從永樂八年隨太宗皇帝北征草原到南平大越國、東征倭國,再到現在的遠征西方……”
“朕很清楚,正是因爲有了吳王世子的連年征伐,大明才能夠十八年僅僅只打了兩次平亂之戰。”
“但是今日……”
說到這裡,朱瞻基的聲音猛然變得高昂了起來。
“朕,效仿太宗皇帝,御駕親征……”
“所爲的,就是讓威脅我大明一甲子之久的草原徹底平定!因爲朕知道!這大明的安定,並非一人能夠肩負得起來的……”
“此戰,是朕,也是你們,大明將士闊別十八年之久的北征之戰!”
“此戰,會有很多人死去,或許是敵人,也或許是你們,是將領,甚至是朕……”
“然,對此戰,朕只有一個要求!”
“無論你們看到了什麼,是前軍被破,是左右翼軍和左右掖軍被牽制,是中軍被壓制,還是全軍潰敗,甚至是朕也提刀衝鋒……”
“不要着急,不要慌張,你們要做的,就是隨朕衝鋒!誓死方休!”
低沉的嗓音,高昂的氣勢,彷彿瘟疫一樣迅速感染了所有的大明將士,讓所有人舉起手中的武器,沖天長嘯。
“衝鋒!衝鋒!衝鋒!!!”
看着面前的場景,朱瞻基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擡起了左手。
訓練有素的大明將士們,隨着朱瞻壑的動作迅速安靜了下來,前前後後不過三息的時間。
“現在……”緩緩放下左手,朱瞻壑微微低頭,聲音低沉。
“出發!”
李彬和徐亨對視一眼,顯然是對今日朱瞻基的表現很是意外,但他們作爲此次隨徵的將領,卻不能說什麼。
一個統率三千營,一個統率五軍營,除了自永樂年間就由柳升統率的神機營外,可以說此次出征的核心力量都是吳王一脈的人在統領。
他們是臣,而且並非皇帝之臣,自然是什麼都不能說的,就算是說,那也得是別人起頭。
想到這裡,他們二人同時轉頭,看向了延慶衛城牆上的朱高煦。
然而,從誓師開始就站在城牆上看着的朱高煦,卻不知道在什麼時候離開了。
李彬和徐亨再次相視一眼,同時策馬,跟上了將士們,朝着龍門衛的方向而去。
出了龍門衛,就出了長城,在漢人的眼中,哪怕韃靼舊地的那片草原大明已經佔據了十八年之久,但在他們看來,長城之外,仍舊是敵人的地方。
黃昏。
伴隨着西沉的夕陽,朱高煦回到了順天府,回到了皇宮。
雖然“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是後世網友們評價大明朝的時候纔有的,但順天府的建立也算是太宗皇帝本着這種想法纔有的。
而居庸關並非關外,離順天皇城並不遠,這才能讓朱高煦在天黑之前返回,也是他會去看朱瞻基誓師的主要原因。
隨着朱高煦的回來,順天皇宮迅速的動了起來,大量的貢女和內侍來來往往搬運着東西。
皇帝已經御駕親征,吳王一脈也要遵從當初的承諾,也可以說是交易,準備離開順天府,南下應天府了。
朱高煦並不擔心朱瞻基反悔,突然殺個回馬槍,他能不能在已經誓師的情況下突然下令撤兵?顯然是不能的。
他要真的這麼做了,那史書上就會記下這一筆,雖然不能同一而論,但他和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也差不多了。
唯一的區別是,周幽王是爲了博美女一笑,而他是爲了權利。
其次,就算是朱瞻基反悔了朱高煦也不怕,因爲那就等於是朱瞻基徹底撕破臉了,而在如今的情況下,撕破臉反對是對吳王一脈有利。
所以,在見證了朱瞻基誓師之後,朱高煦就立刻着手準備離開了。
都是遲早的事情,沒有必要拖着。
但是,在離開之前,他還有一件事要做。
隨着日漸西沉,一道詔書從皇宮中出來,被髮往六部之中的禮部。
同時,清寧宮的東西被迅速清理,有的被搬到了幹清宮,有的被留下,也有的被扔掉。
具體怎麼被區分,宮女內侍不知道,因爲他們得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就是得到的命令,所有的東西都被區分好了。
他們只知道,等到天黑,再等到天亮,大明就會徹底改變。
從明天開始,皇帝是皇帝,是雖不在京中,但卻入住幹清宮的皇帝,而不是那個已經有了自己年號兩年,但卻依舊住在清寧宮的皇帝。
從明天開始,清寧宮是清寧宮,它會重新恢復這座宮殿建立之初的目的:太子寢宮。
從明天開始,大明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