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核心問題上去看。
此時的朝廷,正在做三件事。
第一次人口普查!
第一次不動產權登記!
第一次不分階層舉官!
而就在咸陽地界熱火朝天的進行的時候。
宣傳大院之內。
同樣也在發生着一件影響意義深遠的大事。
知識,永遠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上。
因爲很多時候,你將高等知識遞在大多數人手中的時候,也會被棄之如敝履。
溫和的宣傳大院內。
嬴城站在一座只有三尺多高的地方
下方。
是數萬的儒生,法生,農生。
這些人都有一個明顯的特點。
腹有詩書氣自華!
而經歷了一個多月的時間,這些人似乎已經認定宣傳大院就是他們接下來讀書學習的場所一樣,已經安定了下來。
然而。
這些人毫不知情,這對他們來說,僅僅只是開始而已。
包括張良,陸賈,赤松子在內的所有宣傳員們,都好奇的盯着臺上的嬴城。
不知道嬴城究竟想要幹什麼。
嬴城一向沒有什麼說廢話的習慣,對於什麼官面上的話,全然沒有在意,等所有人都聚攏的差不多了,嬴城便招了招手。
頓時。
一車又一車的書籍,被拉到了現場。
“想必,你們所有人都很好奇,宣傳大院真正的意圖是什麼?”
“或許有人會有說,圖窮見匕,我該露出我的爪牙了。”
“多餘的話本公在此不想多說。”
“從現在起,宣傳大院內的藏書不再對諸位開放,這裡呢,有一本關於禮的書,諸位不妨看看,記下來,理解下來。”
聽着嬴城的講話,下方有人當即有不滿之音出現。
一個多月的時間,所有人都沉浸在書海之中,如今突然說不能看就不能看,自然有人鬧意見。
但此時。
更多的人,目光則是盯在了一車車馬車拉着的書籍上面。
“宣傳大院真正的目的,現在才真正的浮現啊,此前那什麼書籍華夏字典,都只是開場。”
不乏有人輕語,早就知道宣傳大院的目的不簡單,此時見到嬴城的大動作,自然而然的就跟他們聚集在宣傳大院的目的聯繫在了一起。
而就在所有人的注視下。
一車又一車的書籍,被馬匹拉着行走在各個行道之中。
依次下發給所有人。
“禮?”
“禮?”
“禮?”
人羣之中響起一聲又一聲的驚疑不定的疑惑聲。
沒明白嬴城給他們發這樣一本書籍要做什麼。
一個個茫然的瞅着書冊封面一個碩大的‘禮’字。
然而。
聰明人在拿到‘禮’書之後,已經開始翻閱厚重的禮書!
張良在拿到禮書之後,眉頭緊皺的從頭開始翻閱。
紙張在宣傳大院已經不是什麼秘密,而紙質的書籍且堪稱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書籍也不是什麼秘密,此時一本很多本禮書,也不足以令人驚奇。
真正讓張良忍不住心中一驚的是,便是翻開書籍的第一眼,看到了一行字。
“天下之禮,何爲禮,禮非制度,不論尊卑,應是道德之標準,遵禮者方爲人,爲人者才受國法之保護與約束。”
簡簡單單的一句話。
就讓張良整個人如被雷擊的呆滯在了原地,一臉驚駭的盯着高臺上穩穩坐着的嬴城。
這句話的意義太大了,也太沉重了。
甚至驚世駭俗!
如果將這句話僅僅理解爲字面上的意思,那就太膚淺了。
“這什麼書啊,好像從來沒有見過,而且這是誰寫的,
看看這第一句話,什麼是天下的禮儀,禮不是制度,不應該以尊卑來論,禮是道德的標準,只有遵從禮儀的人才是人,而不遵從禮儀的人不是人,不再受國法的保護和約束,這不就是胡扯嗎?”
張良旁邊的幾個孫氏之儒的儒生忍不住的低語,一目十行的在閱讀第一頁的內容,忍不住的吐槽。
準備將這本書棄之如敝履,毫無價值。
“哎!”聞言的張良輕聲一嘆,回頭道:“謹言慎行吧,或許從今天開始,這天下,將儒非儒,法非法,只有秦禮,秦法,乃至於只有秦人!”
“禮記,祭義中有言,‘天下之禮,致反始也,致鬼神也,致和用也,致義也,致讓也。致反始,以厚其本也;致鬼神,以尊上也;致物用,以立民紀也。致義,則上下不悖逆矣。致讓,以去爭也。合此五者,以治天下之禮也。雖有奇邪,而不治者則微矣。’”
“而這便是天下之禮!”
“何爲禮呢,在周禮中,便是以典章制度爲禮,既有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關考工記六篇。其中六篇各有敘官,即有天官冢宰中記,
‘惟王建宮以捂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爲民極。乃立天官冢宰,使帥其屬而掌邦治,以左王均邦國。治官之屬:大宰,卿一人。小宰,中大夫二人。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
“這就是周禮,制度之禮,以地位的高低依序制定禮儀,並命令其中的職權內容。”
“而現在,禮非制度,這句話真正的意思,便是否定周禮,不再以制度爲禮儀的標準。”
“而我儒家的禮儀,則以君臣父子長幼尊卑爲禮,不論尊卑,便是不再以尊卑爲禮儀的標準。”
聽到張良的解釋,周圍的儒生不由一陣驚恐。
“這怎麼可以,否定周禮,否定儒禮,天下可敢稱禮?”
真正明白之後,衆多儒生都是心中發毛。
張良壓住了衆人的疑惑,搖頭道:“什麼是禮的標準,道德!”
“道德之意,最早可追朔至老子所着道德經一書,‘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後荀子纔在‘勸學’篇中連用二字,‘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這纔有道德之名。”
“什麼是人呢,‘畢生好學,才成其爲人;丟棄了學習,又與禽獸何異。《尚書,是政事的記錄;《詩經,中和之聲的極致;《禮記,是法制的前提,各種條例的總綱,纔算達到了道德之頂峰。”
“若是解讀這句話的意思,那便是!”張良頓了頓,深沉的道:“重新制定禮儀,既不以周禮爲禮,也不以儒禮爲禮,而是制定道德之標準的禮儀,尊爲天下之禮的標準,只要學習和理解天下之禮,便爲人,才能受到秦國律法的保護和約束。”
聽到張良的解釋,在張良身邊的衆多儒生紛紛眉頭緊皺,掀起了無邊驚濤。
重新制定天下之禮,這是曠古奇今之事。
誰也沒想到,秦國竟然要制定天下之禮。
要知道,天下之禮的正統,在儒禮。
儒家的禮儀就是繼承周禮而來,而自從始皇帝一統天下,他們孫氏之儒則是將《殷禮的天人之禮融入其中,又結合君權神授之說,這纔有了中央一統爲天子的概念。
真正意義上來說,祭祀之禮源於殷,尊卑之禮源於周。
但他們儒家繼承周禮,經過歷代先賢的整理和重述,這才形成了儒禮!
但無論如何,現今天下之禮,皆以儒禮爲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爲天下之禮。
如今。
這紙張成書的禮書,卻在重新制定禮儀的標準。
然而,這僅僅是其次。
“天,地,君,親,師!”
“仁,義,禮,智,信!”
“溫,良,恭,謙,讓!”
“忠,孝,廉,恥,勇!”
一個又一個儒生們,兩眼直勾勾的盯着上面的二十字內容。
彷彿一瞬間靈魂受到了暴擊。
一時間,一個個盯着簡簡單單,通俗易懂的二十字,愣在了原地。
人羣之中的張良倒吞了一口涼氣。
感覺一副浩蕩天下之禮要從紙張上面的跳脫出來,顯化在他面前。
二十字。
只有二十字。
可他覺得,這二十個字,堪比一部禮記。
儒家關於禮所有的闡述,在這二十字面前,都暗然失色。
“太片面了,太片面了,初次見到這二十字,我才深覺,儒家之禮,竟然是那麼的片面!”
“而這,纔是真正的禮!”
張良輕語,身爲儒家學士數一數二的首領,論知識的淵博程度,無人出他左右。
不要說儒家各類經典,就算是天下各類經典,如管子,道德經這樣的着作,他都是熟讀在心。
可正是如此。
此時看到這二十禮,卻讓他有恍然頓悟般感覺。
彷彿……這二十禮,纔是真正的天下之禮。
“天,人間禍福的主宰,自然的支配者,天法自然,福澤衆生,天地日月交換,晝夜之分,四季交替,應敬畏,此中有神鬼,應敬畏,此中有風雨雷電,應敬畏,此中有祭祀,應敬畏,此中人死後昇天,應敬畏,此中先祖有靈,應以敬畏,諸如此類種種,應敬畏。”
“地,五穀六畜,生養於地,衆生生靈,生養於地,厚德以載物,應敬畏,此中有乾坤萬物,應敬畏,此中有山川江河,應敬畏,此中有林木灘塗,應敬畏,此中有風水陰陽,應敬畏,諸如此類種種,應敬畏。”
“君,自伏羲女媧始,華夏之民以炎黃子孫而居,經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明君,至始皇而爲帝,萬世而傳,自茹毛飲血的莽荒時代至華夏文明乃至人類文明,自我華夏而開始,尊君王爲華夏族長,在華夏族長的帶領下華夏文明走過以石爲器,衣不蔽體,鑽木取火,刀耕火種的時代,走過了夏禮、天禮、制禮、亂禮的時代,終在始皇帝之時,統一華夏,爲華夏族長,以爲天下之人共同尊敬的君王,在君王的帶領下,必定會再走過萬世乃至萬萬世,令我華夏子民過上更好的生活,令我華夏文明走向更遙遠的地方。”
“親,自華夏大地夫婦之倫未定,父未可知,大率老、壯、幼三輩,母子親密,爲母系之世;自華夏大地女子入居男子耕作,組織以男子爲主,父子親密,爲父系之世;自男子爲主,一族之組織,血緣之親密,分遠近親疏,爲族系之世;通有始祖,始祖之之後高曾祖及祖父及父身及衆子及衆孫及玄曾,是有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爹孃舅舅母,兄弟姐妹,子女侄侄女,此爲父子孫,父族,母族,妻族,宗族同宗爲親,親而爲族。”
“師,傳道授業解惑爲師,人並非生來知之,如何沒有疑惑,有疑惑就要跟着老師學習,老師應該爲學生解答疑惑,學生不應該因爲遠近親疏而挑選師父,老師不應該因爲遠近親疏而挑選學生;三個不同職業的人在一起,所擅長不一樣, 其中擅長者便可以爲師;學生請教老師問題,老師解答,學生有收穫,便有學生和老師,學生就要和尊敬自己的長輩一樣尊敬老師,老師就要像疼愛兒女一樣疼愛學生。”
“仁,以仁慈之心待人待物,……
誦讀着浩瀚的二十禮總領。
張良猶如打開了一扇大門一樣。
明白了禮究竟是怎樣的禮。
二十禮。
沒有廣泛的概括。
而是將二十個字拆開全部進行了解讀。
怎樣的行爲舉止是在‘仁’的範疇,怎樣的行爲是在‘義’的範疇。
逐字逐句的解釋了一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彩,彩,彩!”
張良忍不住的一連三聲喝彩,發自肺腑的涌出。
禮記,周禮,孟子,儀禮等諸多傳世禮作,都有關於禮的解釋。
可是。
沒有一部關於禮的書籍,將天下之禮講的如此清楚透徹,講的如此明白。
再一次。
張良擡頭看向穩穩坐着的嬴城。
心底掀起了驚濤駭浪。
他現在終於明白,面對衆多儒生,農生,法生們複雜的思想,嬴城自始至終的澹定,究竟來自於哪裡。
禮書!
是的,禮書!
這本書,總結了夏禮,殷禮,周禮,儒禮,法禮等近乎所有禮的內容,經此以二十禮爲核心,將整個天下禮學闡述其中。
更重要的是。
這禮書,並非束之高閣之物。
而是真正的通俗易懂,便於流通在現今所有層次內,非一家一族盛行,是真正可通行天下之物。
這,纔是真正的底氣所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