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禎接到良妃娘娘薨了的消息時,正在書房看第二刊京報,這刊京報主要就是刊登了他在廣州遇刺的經過,文中,將所有的疑點都暗指向了日本,卻偏偏不點明,因爲胤禎再清楚不過,越是有爭議的東西,越是能激發人們的興趣,也越能掩蓋真相。
這篇文章呈給康熙審批的時候,康熙亦是頗爲猶豫,胤禎可是一再解說,最後,保證效果不佳,再連續報道,康熙纔算勉強同意通過。
看完京報,胤禎本想出去轉轉看看宣傳效果,就接到宮中傳來的消息,良妃娘娘薨了。聞報,胤禎不由微覺錯鄂,這事,他還真記不起,不過,八哥的生母一薨,他就得服喪守制,看來,八黨將會消停一段時間了。
平穩最好,不僅康熙希望平穩,胤禎也希望能夠平穩個幾年,他好騰出手來,將遠洋艦隊形成規模,呵呵,遠洋艦隊一旦形成規模,他就是拱手上繳給康熙,康熙到時候只怕又會心甘情願的交回到他手中來。
八黨若是能夠安靜下來,十四黨自然不會攪風攪雨,朝局大體也就能夠平穩下來,至於三哥,胤禎從來就沒放在心上,老四雖然是心頭大患,但他一貫低調,現在也無須顧慮。
良妃亦算是衆皇子的庶母,按例也該服喪守制一年,不過也只是流於形式,胤禎沉吟半晌,便吩咐包福全去安排全府換素色,他自個則轉到後院去通知嫡福晉海若,順帶也換素服進宮,康熙雖然未令衆皇子俱服,但怎麼也該去拜祭一番。
海若聞報後,便傳令着後院的上下人等盡皆除去吉服,首飾,自個卻去侍侯胤禎換衣,一邊幫着胤禎更換衣帽,她一邊隨口問道,“夢嬌妹妹可好?此次回京,怎得未聽王爺提起。”
“很好。”胤禎木偶似的站着,任由還若整理,漫不經心的說道:“來回奔波,帶上她拖累行程,所以索性就沒讓她回京。”
海若抿嘴輕笑道:“不會是有了吧?”
有了?胤禎一楞,才道,“沒聽說,應該沒有,有了就要帶他回府登記了。”
“那道也是。”海若輕嘆了口氣,才道:“三年了,王爺可別太累了,要多注意身體。”
三年?什麼三年?聽到這沒頭沒腦的話,胤禎頗有點莫名其妙,不過,很快就反應過來,海若是指這三年來,都沒有一個福晉懷孕。
想到這裡,胤禎心裡也是一緊,三年了,平常也沒少耕耘,這麼多福晉怎得都沒人懷上?
難道是自己身上出了什麼問題?他眉頭不由微皺,子嗣可是大問題,這年頭,死亡率奇高,子嗣不旺,對手若是以此攻訐,可是個大問題。
想到這裡,胤禎不由又轉到老四身上,老四的子嗣一直以來也很艱難啊,這麼多年來,成人的就只一個弘時,弘曆現在才幾個月大,弘晝更是還未滿月。
這個念頭僅僅只是一閃而過,他便放棄了,這法子有傷天和,要陰老四,有的是辦法,何必用這種有傷天和的法子?
“王爺,你想什麼呢?這麼出神。”海若輕聲喚道。
胤禎回來神來,輕笑道:“沒什麼,這幾年東奔西跑的,差事又多又煩瑣,不免勞累焦慮了些,放心,我才二十四呢,回京就悠閒了。”
京報不僅刊載有朝廷的諭旨、奏章,而且還有士林中名家大儒的文章,以及一些雜談趣聞,第一刊發行就吸引了各個階層的人的興趣,能識文斷字的尤其喜愛。
因爲籌備的時間緊,印刷跟不上,京報目前在京城只發行二千份,扣除王公大臣府邸和各個衙門的必須之外,真正在市面上發賣的不過就一千零點,而且售價僅二文,因此,一上市便被搶購一空,買不到京報的,則只好去茶樓、酒樓,希圖能夠借閱。
一時間京城各大小茶樓、酒樓、會館皆是爆滿,各家的掌櫃很快就發現了,很多來客都是衝着京報而來,有機靈的當即就高價從客人手裡收購京報,請人大聲朗讀,以此招攬生意。這法子簡單有效,很快就在京城各大小茶樓、酒樓、會館、戲園地公共場合流行起來。
‘大隆盛茶樓’是外城最大的茶樓,掌櫃的更是隔一半的時辰,就着人將京報讀一遍。這期京報沒什麼出彩的地方,唯一吸引人的便是十四爺在廣州遇刺的那篇文章。
十四爺在廣州遇刺的事情,前幾天曾經傳過一陣,後來步軍統領衙門抓人,大家也就只敢私下議論,不成想,京報竟然把這事給登了出來,自然也就分外的引人注目。
各處茶樓,酒樓議論的最多的也就是這件事,‘大隆盛茶樓’自然也不例外,上下兩層大堂都在議論此事,讀書人怕事,只帶着耳朵聽,反倒是一些商人、閒人、縉紳大發議論。
“你說那些個倭寇吃飽了撐的,沒事去刺殺十四爺做啥?”
“你怎麼就肯定是倭寇了?”
“這不明明說的清清楚楚,又是什麼六角飛鏢,又是煙幕彈,還有倭刀,不是倭寇是什麼?”
“用這些東西的,不一定就是倭寇。再說,誰知道是不是說的真的?”
“怎麼不是真的?這上面說的兩頭縱火焚燒江英街,火銃聲不絕於耳,都跟前段時間傳聞是一樣的,難道都不是真的?再說了,咱大清,誰不知道出京王爺的護衛都是數以百計的,幾十個人就敢去刺殺?”
“哎,你們還真是孤陋寡聞,十四爺在江南建造遠洋艦隊的事,你們沒聽說過?聽說造的戰艦比前明鄭和的寶船還大,倭寇爲什麼要刺殺十四爺?怕十四爺去打他們日本唄。”
“聽說十四爺的遠洋艦隊是下西洋的,這下好了,惹火了十四爺,肯定要先打東洋了。”
“那羣畜生,就該狠狠的打,燒了整整一條街吶。”
“就是,不打才叫沒天理了。”
所有的人都議論的歡騰,誰也沒留意到有人在暗中記錄這些議論,康熙對這件事可是高度關注,一早就讓步軍統領衙門、五城兵馬司的人便裝收集各種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