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投康熙所好

康熙一生極爲重視農業,認爲無農不穩,無農不富,而且年年都要抽出時間來親自躬耕,還在豐澤園搞了幾塊實驗田培植稻種,並且大力推廣雙季稻的種植面積,可說是對農業重視到了極點。

一聽胤禎說的都是些農業方面的著作,注意力馬上就被吸引了過來,他放下手中的筆,饒有興致的說道:“這些可不是雜書,你居然能有自己的想法,看來最近也沒閒着,來,給朕說說有你的想法。”

“是,皇阿瑪,這些想法是兒臣偶爾得之,不妥之處,還請皇阿瑪指正。”胤禎謙虛一番之後便胸有成竹的朗聲說道:“自古以來,就是民以食爲天,我朝人口衆多,且每年都在以三、五百萬計的速度增加,而新墾之田地卻極爲有限,長此以往,則糧食與人口的矛盾必成爲朝廷的一大心病。

再有,土地兼併歷來就是歷朝歷代的一大頑症,我朝目前正是處於中興之期,土地兼併還不是很嚴重,但是三、五十年之後呢?到時候一邊是土地高度集中,一邊是數量龐大的無地農民,一旦遇上天災,後果無法想象。”

聽到這個開頭,康熙的神情已是肅穆起來,全神貫注的傾聽着。

“怎麼解決這個矛盾?土地兼併到後期幾乎是必然現象,歷來也無有效的解決措施,而中原又無法推行‘減丁政策’,唯一的出路便是提高土地的產量。

要提高土地的產量,種子是關鍵,而種子的培育需要大量的農學人才長期不懈的研究,我朝現在最爲缺乏的就是農學人才,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我朝的讀書人只讀孔孟,不辨麥黍,而農民又不識字。

現有的農學著作大都是前人所著,而且都是一家之言,自然也就有一定的侷限性和片面性,兒臣想,能不能仿國子監例,建農學院,專門培養農學人才。”

農學院?康熙眉頭一揚,頗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心下不由暗贊,這想法不錯,不失爲治本之策。

見康熙臉上似有喜色,胤禎暗道有戲,繼續說道,“我朝地域遼闊,氣候複雜,但主要產糧區可分爲南北兩塊,其中江南又是國家糧賦的根本之地,若是在江南建立一所農學院,招納對農業有興趣和有志於農學的讀書人,以現有的農業著作爲教科書,對他們進行教育。

如此,不出數年,定可培養出大批的農學人才,對於這些人,朝廷給予一定的官身,優異者或留院爲師或集中起來進行農學研究,平庸者亦可分派各縣宣傳、推廣、指導、普及當地的農學。

另外,朝廷對在農業方面做出突出貢獻者給予重獎,這樣雙管齊下,我朝定將掀起農學熱,而農業,必將在我朝達到鼎盛,爲後世子孫奠定萬世基業。”

“好,眼光獨到,想法新穎,思維開闊,堪稱大手筆。”康熙滿面潮紅的脫口讚道。

胤禎可不敢大刺刺的領受這讚賞之語,忙一躬身,謙遜的道:“皇阿瑪讚賞,兒臣不敢當,能入皇阿瑪的法眼,也算是兒臣盡的一份孝心。”

康熙興奮的站起身來,笑道:“十四不必謙遜,這是治國良策。”說着他四下了望了望,見沒什麼好賞賜的,便拿起書桌上的一柄玉如意,“這如意賞你。”

胤禎欣喜的趨前幾步,跪接過玉如意,“謝皇阿瑪賞賜。”

康熙含笑問道:“這農學院你有什麼設想?”

“回皇阿瑪,兒臣認爲,初建規模不宜過大,必須有一定數量的實驗田,農學院進行分科,暫時先分成水稻,旱地農作物,經濟作物,畜牧四科,學員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各地的實際情況來選擇科目,每個人只能選一個科目。

其次,江南是國家糧食的根本之地,首批學員應以江南各省爲主,其他行省兼顧即可,第一所農學院最好建在江南,學員的吸納也不宜操之過急,每縣每年最好限額一名。

另外,對於農學院,朝廷可直接下達研究課目,學員可給予八品或九品官身,分發各縣宣傳、推廣、指導、普及農學。對於這些官員,朝廷可以規定,必須在職五年,然後可根據考評予以升降,日後朝廷即可多出一批知農、懂農的官員。

最後,各縣分派農學官員一事,可先在江南試行,若在江南見效,再行全國推廣不遲。”

康熙聽的不住頜首,待胤禎說完,滿面含笑的道:“治大國若烹小鮮,先試行再推廣,不貪大,不務虛,以你這個年齡,也算難得。”走了幾步,康熙又接着着道:“寫個摺子呈上來吧。”

“這是兒臣寫好的‘倡農書’。”胤禎趕緊取出寫好的摺子,雙手遞了過去,“請皇阿瑪指正。”

康熙將摺子放在案頭,笑道:“先跪安吧,這事,朕再議議。”

待得胤禎退出後,康熙將‘倡農書細細看了一遍,在康熙眼裡,這份倡農書稍顯激進,有些地方明顯存在不足,沉思良久,纔開口道:“李德全,將這摺子送內閣,轉發六科,公開發抄,在邸報上全文刊發。

在邸報上刊發,康熙一是想堂堂正正示之以公,探探各地督撫的反應。第二個想法卻是不好明說,經過半年的清洗整頓,朝廷上下凡是參與到皇子黨爭的大臣都惶恐不安,借這份肯定會引起爭議的倡農書吸引朝廷上下的眼球,轉移他們的注意力,以穩人心。

什麼叫一石激起千層浪?倡農書在邸報上一刊登,立時引起了朝野上下的轟動,農學院什麼的,倒沒幾個人關心,但是農學院的學員一出來就授予八品官身,這就有點駭人聽聞了,要知道每三年一屆的科考,三甲同進士出身的也不過三百來人,外放一般也不過是從七品左右。

最根本的是天下的讀書人從此又多了一條晉身之路,同時朝廷官員也將多出幾千來,這意味着朝廷的開支將大幅增加。

所以倡農書在邸報上一刊出,朝野上下登時就一片沸騰,叫好的有之,謾罵的當然也不少,但更多的則是議論。

第466章 進退兩難第284章 比竇娥冤第169章 會審第550章 掌控局面第427章 胤禛私訪第395章 事態升級第129章 刺殺(上)第400章 微服私訪(三)第92章 德妃第304章 老父教子第321章 善後第4章 初露崢嶸第283章 下馬威第496章 徵日(五)第484章 口是心非第449章 刻意引導第664章 貪官之論第604章 晾幾天第665章 大清鄉紳第102章 發飆第378章 重金懸賞第340章 脣槍舌箭第297章 天津之變第409章 宗室制度革新第415章 探望廢太子第52章 好色貪婪第640章 傲慢的英國佬第283章 下馬威第84章 回京第616章 江南第488章 有志不在年高第108章 各方反應(下)第420章 請君入甕第578章 蠲免第203章 埋刺第57章 戰功封爵第498章 徵日(七)第57章 戰功封爵第76章 康熙偏心第498章 徵日(七)第547章 人非草木第607章 想不通第196章 隆科多請客第109章 熙朝清官第667章 微服私訪?第202章 李衛第620章 下血本第27章 小朝會第730章 皇見皇第699章 自做孽第649章 滿漢之爭第620章 下血本第420章 請君入甕第288章 馬尼拉的白旗第496章 徵日(五)第386章 意外之喜第393章 大動干戈第666章 針鋒相對第318章 太子未路第347章 長篇大論-第179章 堅韌八阿哥第650章 醞釀第519章 朝會遇險第652章 相親的第351章 試探第374章 遠征不妙第63章 老八解凍第627章 擔憂歐洲第79章 食色性也第76章 康熙偏心第112章 超前引導第167章 舞弊手段第395章 事態升級第33章 貪污也是有定例的第347章 長篇大論-第81章 上屋抽梯第534章 意外收穫第570章 天道第495章 徵日(四)第258章 嗜戰之主第512章 意外反應第359章 鄔思道的謀劃第100章 公開審判第639章 若昂五世的算盤第566章 收服第309章 聚積人心第575章 裁彎取直第196章 隆科多請客第123章 旱情第93章 探望十三第217章 仇人相見後記八第540章 舉薦將領第172章 託合齊會飲案(一)第655章 滿漢通婚第336章 索要太子第715章 捷報第301章 各有盤算第594章 輸捐熱潮第469章 意外
第466章 進退兩難第284章 比竇娥冤第169章 會審第550章 掌控局面第427章 胤禛私訪第395章 事態升級第129章 刺殺(上)第400章 微服私訪(三)第92章 德妃第304章 老父教子第321章 善後第4章 初露崢嶸第283章 下馬威第496章 徵日(五)第484章 口是心非第449章 刻意引導第664章 貪官之論第604章 晾幾天第665章 大清鄉紳第102章 發飆第378章 重金懸賞第340章 脣槍舌箭第297章 天津之變第409章 宗室制度革新第415章 探望廢太子第52章 好色貪婪第640章 傲慢的英國佬第283章 下馬威第84章 回京第616章 江南第488章 有志不在年高第108章 各方反應(下)第420章 請君入甕第578章 蠲免第203章 埋刺第57章 戰功封爵第498章 徵日(七)第57章 戰功封爵第76章 康熙偏心第498章 徵日(七)第547章 人非草木第607章 想不通第196章 隆科多請客第109章 熙朝清官第667章 微服私訪?第202章 李衛第620章 下血本第27章 小朝會第730章 皇見皇第699章 自做孽第649章 滿漢之爭第620章 下血本第420章 請君入甕第288章 馬尼拉的白旗第496章 徵日(五)第386章 意外之喜第393章 大動干戈第666章 針鋒相對第318章 太子未路第347章 長篇大論-第179章 堅韌八阿哥第650章 醞釀第519章 朝會遇險第652章 相親的第351章 試探第374章 遠征不妙第63章 老八解凍第627章 擔憂歐洲第79章 食色性也第76章 康熙偏心第112章 超前引導第167章 舞弊手段第395章 事態升級第33章 貪污也是有定例的第347章 長篇大論-第81章 上屋抽梯第534章 意外收穫第570章 天道第495章 徵日(四)第258章 嗜戰之主第512章 意外反應第359章 鄔思道的謀劃第100章 公開審判第639章 若昂五世的算盤第566章 收服第309章 聚積人心第575章 裁彎取直第196章 隆科多請客第123章 旱情第93章 探望十三第217章 仇人相見後記八第540章 舉薦將領第172章 託合齊會飲案(一)第655章 滿漢通婚第336章 索要太子第715章 捷報第301章 各有盤算第594章 輸捐熱潮第469章 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