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啓稟李帥,此爲戰報,請您過目。”
戰爭終止三天後,封常清手書戰報,向李瑄稟告道。
“封判官有勞了。”
李瑄展開戰報,仔細觀讀。
封常清雖非狀元,其貌不揚,但才華橫溢,記錄戰報簡細而明確。
比劉單的捷書記錄,有過之而無不及。
捷書中詳細地陳述河流、山坡、敵我駐軍地點、勝敵的情況和李瑄戰術,條理分明。
爲讓皇帝龍顏大悅,得到賞賜,描述作戰環境,艱苦困難。不忘“得蒙聖恩”。
將士們奮勇殺敵,多筆墨描寫。
對李瑄的身先士卒,封常清根據典軍的記錄,如實記錄。
同時,對勝戰的統計,亦非常清晰。
此戰,大唐最先招降拔汗那、布哈拉、粟特諸國等,此爲勝戰的第一步。
從碎葉城攻堅,到最後的圍攻,共斬殺大食聯軍五萬四千七百餘人。
俘虜大食聯軍三萬五千餘人。
俘獲大食馬共兩萬一千餘匹。
其中完好無缺,可以再利用的戰馬有一萬八千餘匹。
戰馬中有許多牝馬,這些都是上好的馬,配合公馬,能培育出大批優良的大食馬。
李瑄知道,後世幾乎所有輕型馬種中,都有大食馬的血脈。
可見大食馬對普通馬有優秀的改良作用。
大食馬雖然高大威武,但李瑄更看重大食馬的潛力。
它以其驚人的奔跑速度和持久的耐力在這個世界的馬種中脫穎而出。它們能夠在各種地形和氣候條件下長時間保持奔跑狀態。
同時,大食馬聰明伶俐,易於接受訓練,並能迅速適應各種環境,無論是高山雪地,還是草原沙漠。
華夏的馬,一直是一代代培育而成。
馬政是“經國要政”,李瑄會一直重視。
此戰雖持續長,但大唐的傷亡,遠遠低於大食。
這繼承李瑄征伐多年,低戰損的傳統。
李瑄將齊雅德·伊本·薩里逼得走投無路,最終用半天時間,結束戰鬥。
從頭到尾,唐軍的職業士兵,只陣亡三千人不到,輕傷重傷五千多人。
安西諸國聯軍陣亡七百餘人,傷八百餘人。
葛邏祿部和突騎施諸部一共陣亡六百餘人,傷五百餘人。
自古英雄,無法一直做到李瑄這一點。
所以,不論是安西諸國聯軍,還是葛邏祿、突騎施諸部,都非常畏服李瑄。
WWW☢ tt kan☢ C○
和李瑄交戰,是十分可怕的事情。從將領到士卒,沒有一個能提起勇氣。
開戰以後,一二百斤的彪形大漢,被李瑄當沙包一樣扔,鐵騎所過,人馬披靡。
李瑄斬將奪旗的畫面,被以訛傳訛,越傳越神。
甚至還有李瑄抓住敵軍騎兵主將阿杜,連人帶馬一起撕成兩半的消息。
反正很離譜。
李瑄最多把人撕成兩半,把馬撕成兩半就很胡扯了。
但李瑄沒有澄清,讓胡人對他保持敬畏。
只要他踏在這片土地上,不論發生什麼事,都不要妄想有異心。
“封判官,你還要加一點。我軍修整以後,立刻從千泉古道,進入怛羅斯一帶。大食竟然無故犯我大唐,攻我附屬國,是可忍孰不可忍,定要雷霆懲罰,請聖人同意此次進攻。”
李瑄看完戰報後,向封常清提醒道。
不論是什麼原因,終究是大食聯軍,主動邁入安西都護府。
大唐講究出師有名,連高仙芝屠石國,還安一個無番邦禮。
從道義上,大唐回攻大食,沒什麼不對。
兵貴神速。
呼羅珊的主力全軍覆沒至在安西,此時薩末鞬城和怛羅斯一帶,正是空虛的時候。
哪怕大食調兵支援,李瑄也有信心應對。
這是李瑄與大食作戰的第二階段。
兌現向李隆基的承諾,飲馬雷翥海(今鹹海),才能得到李隆基的信任,同時布更大的局。
想辦法復國薩珊波斯,削弱大食帝國力量的同時,對大食有一些牽制。
“遵命!”
封常清沒有猶豫,拱手領命。
齊雅德·伊本·薩里犯下的錯誤,李帥一定不會再犯。
見識到李帥的統帥,他對大唐的反擊,充滿信心。
“李帥,此俘虜的大食兵卒,該如何去用?他們每天哪怕一餐都會消耗大量的粟米,我們雖一直在發動安西、北庭的力量,運輸糧食。但我們的糧草終究有限,戰時的消耗,是平時的三倍。如果我們一直駐紮在碎葉水,最多八個月,安西北庭的糧食將無法爲繼,如果李帥要繼續西進,糧食最多可以用五個月。”
封常清向李瑄請示道。
三萬多人,就是三萬張嘴,每一次都能吃掉一座大山。
由於李瑄進行征伐,使士兵們無法屯田。
即便屯田讓西域的漢人百姓、西域百姓自理,也最多完成三成。
這也意味着糧食收成將要下降。
也提醒李瑄在西進的時候,心裡有數。
齊雅德·伊本·薩里無法保持戰略定力,很大原因是糧食斷絕。
“從碎葉過千泉古道,至怛羅斯的道路,只是天然形成,其中多有不便。我欲令大食俘虜,鑿破山石,組成能快速通行的道路,完善絲綢之路的同時,方便我大唐真正掌控蔥領以西的粟特國家,以及吐火羅諸國。”
“我大唐只有在河中地區移民紮根,用儒學趕走大食教,將華夏的禮樂帶至河中,讓他們主動學習字正腔圓的漢語,學神采飛揚的漢字,才能使他們真正歸於華夏,百世不變。”
“至於糧食緊缺問題,取出財帛,讓顏判官和劉判官,以最大力度和糴。河西敦煌軍每年糧食有餘,供給朔方。現請求聖人將敦煌贏餘的糧食,轉運到龜茲。”
李瑄向封常清說道。
一般糧食轉運到龜茲、碎葉非常困難。但敦煌距離龜茲不遠。
既然西州的糧食能轉運到龜茲、碎葉,那緊挨着西州的敦煌,一定也可以。
李瑄還需要半年的時間。
關鍵時刻,還能宰殺牲畜,供給士卒。
這次陌刀軍砍死不少戰馬,現還是天寒地凍。
這些馬肉夠士兵食用很長時間。
“遵命!”
見李瑄安排周道,封常清就不再多說了。
李瑄的目光更長遠,他不求武力上的征服,而是文明上的同化。
像是以前的五胡,併入漢族。
華夏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夷狄入華夏,則華夏之;華夏入夷狄,則夷狄之。
漢人從來不是血脈的稱呼,在民族大融合的過程中,漢文化會侵入胡人的血液中。
當大一統再次來臨,大唐建立以後,不論是鮮卑的獨孤、長孫、尉遲,還是匈奴的赫連、呼延、當於,亦或者羌族的荔非、鉗耳、夫蒙,幾代以後,他們只有一個稱號—漢!
封常清是跛腳,註定了他是儒將,他明白只有如此,西域才能成爲下一個河西走廊。
至於修山道數以萬計的死傷,就不在封常清考慮範圍內了。
大唐要掌控河中,遲早要有聯通河中的要道。大食人不死,就得漢人和西域人去死。
“這是我的奏功表,補充完捷書後,以我的名義呈給聖人。”
在封常清離開的時候,李瑄拿出一份捷書。
既戰必有功封,李瑄要繼續將士們的士氣。
獲得勳章,獲得職事官的賞賜。
哪怕金銀絹錦不到,賞賜先讓他們知曉。
封常清拿到奏功書後,恭敬退去。
李瑄出營寨,帶着親衛,看依舊在埋屍體的士卒。
大唐的地界,必須要給這些屍體處理掉。
如果是大食士兵,他們身上的鐵甲、皮甲,都要被脫去。
這些都可以廢物利用。
大食帶來的許多書籍,都被李瑄下令好好保存,屆時翻譯出來。
他們隨軍的數百匠人,躲過修路的命運。
這些匠人會一些大食的技術,會製造鎖子甲、札甲,能鍛造寶刀。
大唐可以用到他們。
至於唐軍死亡的將士,登記造冊後,用馬皮和絹裹住,埋葬在碎葉水旁,李瑄會爲他們舉行葬禮,以安軍心。
出征沒有棺材,馬革裹屍,也是軍人的榮耀。
葬禮的那一天,將士們涕零,李帥帶着他們,親眼見證馬革裹屍。
屍身埋在西域,靈魂一定可以返回故土。
在葬禮上,李瑄還下令宰殺牛羊牲畜祭天,預示着功績的同時,也預示着下一次戰鬥,必旗開得勝。
七百里加急的信件,飛速趕往長安……
薩末鞬城。
康國的王宮中,呼羅珊總督無法如平時一樣,閱讀典籍。
數月時間,他再聽不到齊雅德·伊本·薩里的消息。
打探情報的探子,和送信的使者,如同泥牛入海一樣。
這個威名赫赫的黑衣大食開國功臣,耐心已被磨光。
他能計算到,齊雅德·伊本·薩里所率遠征軍的糧食所剩無幾。
除非齊雅德·伊本·薩里能掠奪到大唐的糧食。
“總督,齊雅德將軍會平安歸來,甚至戰勝大唐,攜帶安西的地圖歸來,您不必憂慮。”
呼羅珊總督的心腹幕僚阿林·伊布拉向他安慰道。
最近呼羅珊總督飯量驟減,阿林·伊布拉擔心總督熬壞身子。
呼羅珊總督是呼羅珊行省的精神信仰,他在呼羅珊行省發號施令,比哈里發艾布·阿拔斯都管用。
“十萬兵馬,全是呼羅珊的勇士。他們跟隨我推翻邪惡,本要享受榮華富貴,現無法歸來,我怎麼會不心痛呢?”
呼羅珊總督痛心疾首地說道。
他能得到呼羅珊人愛戴,說明他有獨特的魅力。
愛人如愛己,纔是真信士。
呼羅珊已經做到。
但偏激的思想,早已融入他的言行舉止。
或許他都不知道,自己違背了教義。
呼羅珊總督的一生堪稱傳奇。
他不是正統的大食人,而是出身于波斯血統的奴隸家庭。
這種身份逆轉,華夏自古以來都很少有人能比較。
呼羅珊總督的成名不是運氣,他信仰虔誠,精明強幹,精通武略。是以得到哈希姆家族聯盟的器重。
在朝拜聖城後,呼羅珊總督回到呼羅珊地區傳教,他先到呼羅珊的胡扎阿部族進行活動,後到麥赫萬,得到波斯農民的擁護。
一步步完成自己的夢想。
呼羅珊總督還克服出身卑微帶來的不滿,把呼羅珊的一些貴族爭取過來歸信了大食教。他把地方傳統和波斯文化、大食教相融合,模糊了大食人和非大食人的矛盾。
使其真正成爲呼羅珊地區對領袖。
他第一個揭竿而起,戰功最大,按照華夏的傳統,呼羅珊總督就該強硬下去,與艾布·阿拔斯爭霸,成爲哈里發。
但呼羅珊總督輸在了血脈上,他一個波斯奴隸後裔,哪比得上艾布·阿拔斯這個和先知有着同樣血脈的貴族。
起義的果實,理所當然地被阿拔斯家族攫取。
呼羅珊總督有自己的雄才大略,他崇拜安拉之劍哈立德,既然是呼羅珊行省的總督,那一定要像安拉之劍一樣征服。
而大唐的安西都護府,是呼羅珊總督唯一東進的路。
“事前我們未想到李瑄這麼狡猾,他主動放棄河中,用葛邏祿引誘我們。”
阿林·伊布拉嘆一口氣。
“這點我有想過,但我軍都是起義戰勝邪惡的精銳,不比唐軍兵馬少,齊雅德將軍和阿杜將軍又是久經沙場的悍將。我一次次希望推門而入的是齊雅德將軍的傳令兵,事已至此,我還有什麼不敢承認呢?遠征軍已經敗了,且敗得非常慘,甚至有可能全軍覆沒。”
呼羅珊總督一語中的地說道。
“總督,您不能這麼說,我大食聯軍有信仰,主會保佑我們!”
阿林·伊布拉面色驚恐地說道。
“虔誠的信徒,要學會自己解決問題。主不會拯救愚不可及的人。如果我軍正在和唐軍對峙,齊雅德將軍一定會傳信給我們,他知道信件對我們的重要性,而非現在杳無音信。如此,還不能證明遠征軍已經大敗嗎?”
呼羅珊總督沉聲說道,說話的時候,握緊拳頭。
他不甘心!
三萬騎兵,是呼羅珊行省的精銳,還有五萬步兵勇士。
呼羅珊行省所剩下的兵馬不足一萬,另外還有三萬剛招募的志願者,沒有經受訓練。
“李瑄既然誘導我們,那他一定會得寸進尺,翻山越嶺到達河中,我們應該怎麼做?”
阿林·伊布拉不得不接受這個現實,因爲呼羅珊總督的判斷一向正確。
“這個號稱天將軍的唐將非同一般,快馬稟告哈里發,請求其他行省招募志願者,調兵遣將,我們大食一定要保住河中,將大唐阻礙在山峰之外。”
呼羅珊總督目光堅定地說道。
遠征可能失敗,並沒有打倒他的信念。
他知道河中陷入危機之中。
他只能祈禱齊雅德·伊本·薩里給大唐帶來巨大損失,大唐是慘勝。
給他們調兵遣將的時間。
薩末鞬城、怛羅斯城,屯放着大量的糧食物資。
本來是要運到安西都護府,但大唐切斷古道,使糧食物資只能暫時屯放。
隨着援軍的到來,大食還需要屯更多的物資糧食在河中。
呼羅珊第一次感覺到如芒在背,還是隻聞其名,不見其人的情況下。
“遵命!”
阿林·伊布拉領命道。
消息傳送到大食首都庫法的時候,艾布·阿拔斯勃然大怒。
李隆基那麼侮辱他,他給予呼羅珊地區那麼多支持,竟然打了一個大敗仗。
幾個月沒消息,用屁股都能想到齊雅德·伊本·薩里凶多吉少。
艾布·阿拔斯將呼羅珊總督訓斥一番後,想到呼羅珊總督的功績和能力,還是決定繼續用他。
畢竟遠征軍是齊雅德·伊本·薩里領導,跟呼羅珊總督有關,但關係不是很大。
艾布·阿拔斯將罪責都歸到齊雅德·伊本·薩里頭上。
艾布·阿拔斯雖忌憚呼羅珊總督功高震主,但對他的能力非常看重。
“大食是主的子民,豈能容異教徒污衊……”
艾布·阿拔斯一聲令下,大食諸地主力,開始往薩末鞬城調集。
諸行省雖沒有呼羅珊地區兵強馬壯,擰爲一股繩,也不容小覷。
大食人好戰,每一次徵兵,都能徵集很大一部分“志願者”,他們稱之爲穆特瓦爾。
另外,艾布·阿拔斯,又令大埃米爾率領五萬騎兵近衛軍,前往薩末鞬城支援。
大埃米爾是名義上的大食軍隊統領。
大食有首都有一支近衛軍,共十萬人,其中騎兵有一半,算是傾巢而出。
這支近衛軍騎兵很大一部分都是呼羅珊人,裝備比呼羅珊騎兵更精良。
大食近衛軍騎兵中,還有一部分突厥奴隸組成,大食很看重突厥在基因裡的騎射本領。
艾布·阿拔斯爲了表示對呼羅珊總督的信任,特意吩咐親信大埃米爾聽從呼羅珊總督的調令。
大埃米爾只提意見,指揮騎兵。
由於李隆基在李瑄的攢動下,侮辱艾布·阿拔斯,大食又想全力保衛剛得到的河中,使這個新興的帝國,在建國僅僅兩年後,就開始一場國戰。
宿敵拜占庭帝國虎視眈眈,一旦失敗,黑衣大食必會有難以承受的結果。
但戰爭就是這種,爲了國家的尊嚴,爲了廣袤的土地和人口,雙方都在賭。
並且都認爲自己必贏。
……
西域還是冰天雪地的時候,長安已是草長鶯飛。
長安的才子佳人,曲江盡遊春天,一切都是歌舞昇平。
人們看到曲江的“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無不想到那個堪稱傳奇的男子。
離開長安已有一年,長安的百姓皆思念。
因爲楊國忠首席宰相當得太差了。
五楊囂張跋扈,從王公貴族到平民百姓,無不咬牙切齒。
百姓們不理解,小相公好好的,爲什麼被楊國忠這個庸人擠下去。
十一載元正剛過,裴寬在楊國忠進讒言下罷相。
裴寬已經當宰相夠長了,但朝政被楊國忠這個小人把持,他不甘心。
但他知道,他沒有能力對抗楊國忠和五楊。
除非李瑄歸來!
而李瑄離開長安的時候,一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明確自己變法的意志,即便戰爭勝利,也難以回來。
裴寬只能含恨離開長安,到地方當太守。
朝廷許多文人官吏,在等待“春風”,但楊國忠一有機會,就將變革派趕出長安。
這是李隆基默許的。
一月下旬,由於陳希烈柔和易於控制,在李林甫死後,靠近楊國忠,被楊國忠推薦爲右相。
李隆基沒怎麼思考,就同意楊國忠的推薦。
楊國忠爲增加自己的影響力,將吏部尚書改爲文部尚書,自己兼任。
將兵部尚書改爲武部尚書。
將刑部尚書改爲憲部尚書。
自楊國忠拜相後,李隆基認爲天下太平,無復可憂,遂冬居華清宮,春回興慶宮,以聲色自娛,一切政事都委之楊國忠,自己高居無爲。
去年在華清宮的時候,一個月都未見到李隆基的身影。
許多勸諫的信件,只能到達楊國忠手中。
但也有例外,李隆基一直關心着安西的戰事。
哪怕再昏庸的君王,也癡迷於開疆擴土,以及身後的大事。
誰不想成爲千古一帝呢?
李瑄的奏書至長安後,未入中書門下,由羽林郎交給內侍省,再由高力士,轉交給李隆基。
“碎葉水之戰大獲全勝,大食十萬兵馬全軍覆沒。那大食國王還敢在朕面前叫囂嗎?”
“七郎雖滿腹才華,但還是更適合當將領啊!古往今來,唯有七郎能以數千死傷,全殲十萬大軍。”
南薰殿中,濛濛醉意的李隆基看到捷報後,一下轉醒。
誘敵深入,使大食孤立無援。還好他英明,沒信邊令誠的密奏。
李隆基認爲,大食敗亡這麼多兵馬,河中諸國,大唐唾手可得。
“是啊……打仗還得看七郎,其他不知兵法,沒有武略,連趙括、馬謖之流都算不上,不能相信。”
高力士在一旁向李隆基說道。
最近流言蜚語可不少,他不想李隆基被這些空穴來風的話誤導。
“不錯!祿山剛奏請率范陽、平盧精兵去征伐奚族、契丹,一雪前恥。七郎就又要乘勝追擊,飲馬雷翥海。再加上南詔閣羅鳳大逆不道,冒犯大唐,由鮮于仲通率劍南軍征伐。或許今年又能像天寶元年的時候,連聽三份捷報。”
李隆基想起此事,頗爲自得,絲毫沒意識到窮兵黷武。
更沒想到,曾經已被李瑄安撫,忠於大唐的南詔爲何會突然叛變。
天寶元年的時候,王忠嗣、皇甫惟明、王倕,分別在朔方、隴右、河西,連連獲得勝仗,爲李隆基鍍上赫赫武功。
旁邊的高力士欲言又止,最終也不敢多說。
李隆基也曾因爲高力士的勸諫,而雷霆大怒。
他有自知之明,也存在僥倖心理。
“七郎所奏皆應允,爲立功的將士加官進爵,兩京府庫準備好絹錢,轉運龜茲。儘快打造諸等級勳章,快馬加鞭送往碎葉。”
“罷七郎紫金光祿大夫,加爲驃騎大將軍,賞金千兩,彩鍛千匹,絹萬匹,玉器百件。奪回河中,再敗大食,另有重賞。”
李隆基“君輕爵位”,李瑄立下這麼大的功勞,他不在乎倉庫,開口重賞,以示自己的威嚴和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