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與王維,最後的王維

bookmark

暮春三月,蝶舞鶯啼。

李瑄擺駕前往藍田縣輞川山谷,去探望病重的王維。

王維稱病請辭已許久。

他爲秘書省的秘書監。而實際上秘書省的一切,都由賈至、裴寬處理。

這一次李隆基駕崩,王維沒有前去。

藍田與長安,近在咫尺。

但對病重的王維,是遙不可及的距離。

歷史上的王維,此時已經去世。

但國家昇平,使王維多活了幾個月,但終歸是年事已高,加上孤伶伶的一人,雖有友人,但許多是無所寄託。

輞川別業,青燈古佛。

王維、李白,是盛唐氣象下,最具代表的兩位大詩人。

有了他們,詩歌纔可以飛揚。

而開元天寶,之所以被後人稱頌,就是因爲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賀知章、王之渙、王昌齡、高適、岑參這些大詩人生活在這個時代。

更別說還有一批如張九齡、張說、崔顥、張若虛、常健、王瀚、韓翃、李頎等聲名遠播的詩人。

但詩人們一個個離去,物是人非,令人黯然神傷。

即便現在李瑄讓秘書少監賈至,發起古文運動。

由杜甫這個詩歌集大成者,開創近體詩新篇章。

但往事一去不復返。

所以李瑄是懷着沉重的心態,到達輞川山谷。

幾十年前,唐代詩人宋之問,在輞川山谷,建立輞川山莊。

宋之問見輞川林泉之勝,天然秀美,因地而建一座天然園林。

一直以來,都充滿詩情畫意。

而詩畫一絕的王維,早在開元后期,就有隱居田園的心思。

他接手輞川別業,開始經營。

用自己的俸祿,二十多年來,一點一點發展到現在。

李瑄到達輞川山谷的入口後,令禁軍在外駐守。

只帶着幾名羽林郎和秘書省官吏,起居郎進入山谷。

飛鳥去不從,連山復秋色。

山勢高峻,林木森森,多青松和秋色樹。

花草爭妍鬥豔,奼紫嫣紅。

現是春季,卻一樣應景。

隨着往深處邁入,還能聽到潺潺溪流聲。

整個輞川別業,除了一個寺廟中,有五名僧侶外,還有王維和兩名僕人,另外就剩下兩名秘書省的官吏在此。

由於李瑄沒有事先通知,山谷中的人不知道李瑄到來。

還是一名僕人發現谷外天子之旌落於此處,趕忙去通知王維。

花甲之年的王維,託着老病的身軀,在兩名僕人的攙扶下,從屋舍中走出。

即便如此,依舊步履蹣跚。

幸虧居住於平坦的谷底,否則根本無法行走。

李瑄在一名秘書省官吏引路下,看到被攙扶下的王維。

他立刻快步上前,向王維說道:“摩詰且慢,何故如此?”

算下來,李瑄在出徵回紇的前半年,在朝堂上見過王維一面。

後來王維身體不好,李瑄讓他回輞川修養。

以前的王維,即便年老,也氣質出塵,舉手投足,有云淡風輕。

有的是行到水窮處,坐到雲起時的超然灑脫。

現在的王維,行將就木,暮氣沉沉。

從精氣神,到衣着上,與山野老翁沒有區別。

晚年的王維,更加信仰禪宗,不吃葷腥肉食,甚至連酒都不喝了。

作爲人類,不食葷腥,對身體並沒有好處。

因爲李瑄知道不食葷腥,會營養不均衡,疾病更多。

不如用偶爾的特例,去概括全部。

如李泌、王維這樣信仰濃厚者,李瑄又不可能強迫他們。

“至尊大駕光臨,臣自當要迎接。只是老病纏身,無法盡心。”

王維向李瑄回答道。

“今日我着便服,不是以君的方式而來,而是以朋友的身份,探望至交好友。禮數就不必了。”

李瑄握住王維的手,動情地說道。

王維是與他交往最多的詩人,甚至超過李瑄與其他詩人交往的時間總和。

他的音律,大部分出自王維的教導。

“快將摩詰扶入屋舍……”

說完,李瑄吩咐僕人,將王維攙扶至屋子內。

王維也深受感動。

他的意識彷彿回到十九年前,也是春天,那“天街小雨潤如酥”的場景,是他回不去的過往。

當初未想到,李瑄有這樣的成就。

盛世中,人們渴望的是王侯將相。

李瑄則是與天較量。

君輕民重,是李瑄一直說的一個詞語。

人們常道太宗之風,也不過如此。

只能去用想象中“堯舜時代”,與李瑄比肩。

日新月異,已變得不太一樣。

在這光輝的歲月中老去,是王維的一種遺憾。

他想像賀知章一樣的年紀,看一眼二十年後的大唐。

但也終究是奢望了。

更遺憾的是沒有子孫後代,無法將大唐蒼生的處境告訴九泉之下的王摩詰。

李瑄與王維聊着,到達王維居住的屋舍內。

王維的輞川別業,並不奢華,甚至說很樸素。

只能說是耗時耗力打造。

大道至簡,自然之象,或許就是王維心中的世外桃源。

鍾情于山水,這種心靈上的境界,會給後世人心靈上的慰藉。

即便是千年以後,山水詩歌,水墨山水畫,依舊令人追捧。

桃園牧歌,也是華夏兒女壓力大時的心靈聖地。

“摩詰有什麼需求?請告訴我。”

李瑄攙扶王維在牀前坐下的時候,向他詢問道。

“山野之人,又哪有什麼需求呢。能在臨死之前,見至尊一面,是最大的滿足。”

近些時日,多次昏昏欲睡。

特別是前段時間,他準備去興慶宮祭拜李隆基。

剛上車,就已昏倒。

不得已折返。

濟生堂的藥物已經沒用了,自己的身體自己清楚,他明白自己時日無多。

此時此刻,王維能看到李瑄,是非常滿足的。

王維還有一個弟弟,兩人從小被孤母撫養長大,感情甚篤。

兩人先後都進士及第,一時傳爲佳話。

但王維知道自己弟弟急功近利,現在只是五品官,但從來沒有向李瑄推薦。

順其自然,弟弟能走到哪一步,看自己了。

“摩詰別這麼說,你有佛祖保佑,會逐漸痊癒的。”

李瑄向王維安慰道。

王維元氣虧損,暗疾從生。御醫告訴過他,王維已經病入膏肓,以現在的醫術,無法醫治,除非華佗再世。

“我看《大唐月報》上,有古文興起,至尊的《師說》《馬說》,令人歎爲觀止。還有一衆詩人,特別是杜子美的詩歌,行體令人陌生,但字句皆工,思想無雙。我的時代已經過去。”

王維微微一笑,他知道李瑄在安慰他。

即便明日死,就明日死吧。

他只是想看大唐的將來。

實在不行,於九泉之下,問一下其他唐人也可。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自古以來,文學是隨着時代變化和人們所遭遇的時代不斷改變的。沉重、蒼涼、繁華盛世,有爲而無不爲,種種體現,全看國家的變化了。”

李瑄緩緩地向王維回答道。

他曾有意締造百家爭鳴。

但他知道那個時代回不去,也不可能回去。

這個時代,是大一統的時代,思想要統一。

這樣才能向新時代邁進。

“至尊能這麼想,是天下之福,百姓之福。”

在王維心中,李瑄是聖君。

堯舜事蹟不詳,而李瑄是真正存在於當世。

他能剋制慾望,能與平民百姓同甘共苦,一切能從國家百姓的利益出發。

開元中後期,宰相韓休敢於犯顏直諫。

李隆基若有任何失德的地方,韓休的勸諫,很快就會到達李隆基的面前。

甚至李隆基打獵的時候,都得偷偷摸摸。

爲此高力士忿忿不平,他看到李隆基因不能縱情玩樂,日漸消瘦,向李隆基說不能縱容韓休損失天子的威儀。

但李隆基卻說出那句千古名言:吾貌雖瘦,天下皆肥。

事實證明,一個人說什麼沒用。還要看怎麼去做。是以“知行合一”,纔是最高境界。

歷史上不少大人物、詩人,所說與所說,可謂是背道而馳。

李隆基剛說出這句名言不久,就把韓休罷相,韓休僅在相位八個月。

然後就是開元后期的放飛自我。

李瑄與李隆基截然相反。

現在長安流行着一句諺語:天子無威儀,蒼生且富裕。

人們說李瑄這個天子,是天下最沒有威儀的皇帝。

沒有三宮六院;廢除太監製度;釋放無數宮女出宮;讓大量御醫出宮,給貧賤百姓看病;儀仗隊削減三分之二;關閉了所有的行宮,關閉華清宮、大明宮。

這種節省的,不僅僅是明面上的開支。

在上行下效的情況,滿朝文武,人人自勉,不敢奢靡。

無數財富得以用於民生,改善道路、建立濟生堂、鄉學、慈幼堂,建立日常用度的工廠,更改農業的技術,鼓勵百姓種植新品種的瓜果蔬菜。

一切的一切,都是良性循環。

王維也是開了眼界,皇帝竟然還能這樣?

以前天下供養皇帝,養一座長安城的王公權貴。

現在則是建立行省,發展中心城市,以國家財政賦稅支持,去反哺地方。

以前地方上年年獻寶,現在則不必。

“至尊,我年輕的時候,也不想隱居於山水之間,然朝堂詭譎,半生蹉跎,仕途又起起落落。自我明白先帝任我高官,是因爲我天下文宗的身份後,想要粉飾太平,我就心灰意冷,躲藏於這輞川之中,行走在終南山之上。我也沒能力輔佐至尊了,我是無能之人。”

臨終之前,王維又向李瑄說起真心話。

世人認爲他是超凡脫俗的隱士,半隱半官,境界高深。

但誰甘心這樣?

當李瑄攫取權力,王維雖是秘書監,但他卻不選擇輔佐。

看到李瑄在政治上的鐵血,王維終於明白,他沒有這樣頂級政治能力。

去地方上爲一太守,又有心無力。

李瑄要的是賈至這種能強幹、務實的人,要麼就是嚴莊這種心狠手辣者。

“這是摩詰的使命,不必介懷。天下的大臣、宰相,如過江之鯽。而唯有一個王維!”

李瑄笑道。

他早就知道詩人們的心思。

大多詩人、文人,第一要務是當官,當官不成,遇到挫折,才成長爲大詩人。

如前世杜甫的詩“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哪怕詩寫得再好,以文章出名,也非之第一心願。

不能說詩人們迷戀權力。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時代的理念,就是如此。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讀書就是當官的,這是農耕時代的侷限性。

人們認爲如姚崇、宋璟一樣的人,才能留名青史。

如果李白、王維,這類詩人,知道自己後世遠遠比姚崇、宋璟出名,不知作何感想?

“懷安,去將我的《輞川圖》拿來。”

王維釋懷,吩咐僕人將他最得意的作品拿出來。

僕人立刻從櫃子中取出包裹的《輞川圖》。

“這是我最好的作品,今送給至尊了!”

王維又示意僕人將《輞川圖》呈給李瑄。

他認爲李瑄是懂畫的,因爲李瑄評價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李瑄接過《輞川圖》,緩緩將其打開……

圖中,亭臺樓榭掩映於羣山綠水之中,古樸端莊。

樓閣外,山下雲水流肆,偶有舟楫過往。其內的人物,弈棋飲酒。投壺流觴。一個個的都是儒冠羽衣,意態蕭然。

真從畫中,看到山水詩篇。

這是王維開先河之作。

《輞川圖》畫了許多年了,但他一直不捨得贈人。

因爲靈感在一瞬間迸發,他再也無法複製《輞川圖》。

現在《輞川圖》中的一切,輞川山谷並沒有,但對比之下,又相得益彰。

現在將之贈給李瑄。

“多謝摩詰的贈禮。摩詰的詩畫傳千秋,我會細心保管,念之觀看。”

李瑄一眼看去,非常喜愛。

盛唐除了吳道子,就是王維的畫作更出名。

現在的書畫只是文人之間的贈品,但未來的《輞川圖》,絕對是無價之寶。

接下來的兩天,李瑄都居住在輞川別業,陪伴王維。

王維依舊詼諧,說起杜甫的趣事。說起孟浩然的囧事,說起王昌齡的古板……

唯獨沒有說起李白。

畢竟他們的朋友是共同的,文獻上卻看不到任何交集。

難道是文人相輕嗎?

恐怕並不是。

他不與李瑄討論政事。他也不討論自己的禪,他知道李瑄不信佛。只道書畫音律、過往人事。

李瑄終究不能如普通文人,在輞川別業中,一住就是幾月。

兩天後,他只能含淚告辭。

杜甫說“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但那是因爲很遠啊!

長安與藍田很近。

但李瑄卻不能感情用事。他也終於感受到爲什麼皇帝稱爲孤家寡人了。

第344章 裡海以南,哈里發之死第302章 楊玉環的櫻桃饆饠,安祿山封王,蝶戀花,最後的法令第36章 皋蘭州都督府騎兵第26章 回樂城中第56章 唐軍陣形第411章 稱帝,改元,華夏曆第285章 新科舉的題目第370章 馬嵬驛政變,李瑄遇李隆基第339章 大食帝國與羅馬帝國的反應第149章 楊玉環封貴妃第50章 獲得寶馬第124章 決戰第158章 裴靈溪第246章 刺客,水調歌頭的創作第477章 李白離開人間,故地重遊第249章 吐蕃成爲附屬,回到長安第83章 靈翠樓宰相之子再鬥毆第50章 獲得寶馬第159章 終南山上的神仙,李泌第143章 涼州城發展規劃,回到長安第45章 節制一軍第278章 結婚前的幻境第179章 天生神力,力託城門第49章 賣馬人第213章 與楊玉環的秘密,守護貴妃第230章 二十萬騎兵的大戰第212章 安撫楊玉環,欲長鎮河隴第207章 聖人失望李林甫,李林甫的危機第465章 再臨洛陽,智慧宮中第404章 立太子大典,明年應該改元第94章 真正的大盜第378章 封王大典,再見尺帶珠丹,任命刑部尚書第239章 生擒吐蕃贊普,三十三萬大軍全軍覆沒第121章 甲騎具裝,驚天噩耗第283章 安祿山與楊釗不死不休第437章 智慧宮,至尊親送崔漢衡第144章 楊釗的野望,李隆基召見第305章 李相的威嚴,逮捕五楊之一第158章 裴靈溪第77章 升官,忠武將軍第423章 河北河南光復,中原大地的耕種實力第442章 葉護太子的決定,草原變成都護府第486章 對天可汗的崇拜第20章 皇帝問策第440章 薩彥嶺上的不甘,回紇大可汗死第68章 斬將,當者辟易第479章 使者回京,定鼎大勢的一戰第363章 李適之出逃長安,天水王收河西兵第117章 擒拿監軍第121章 甲騎具裝,驚天噩耗第300章 火樹銀花,楊玉環心中的花火第185章 先登之功,三日克三城第234章 吐蕃在等雪,長安的歌謠第353章 勝業坊中的豪宅,岳父的困難第442章 葉護太子的決定,草原變成都護府第441章 謀劃回紇,召移地健入長安第286章 彈劾李瑄,堂兄犯法第227章 逼吐蕃入大非川,打通古絲綢之路第469章 微服私訪,淮陰渡第435章 雲南都護府,葉護太子,百國盛會開啓第459章 回長安,李隆基駕崩第49章 賣馬人第250章 朱雀大街的沸騰,杜甫第119章 吐蕃大舉入侵第50章 獲得寶馬第101章 使我宰天下,亦如今日第141章 吐蕃向大唐上貢 求和第271章 誰是首席宰相?楊玉環的助攻第134章 化爲鬼魂,陣前結草第303章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第二子;楊氏遠親第446章 劃分行省,久違的征程第297章 與“五楊”的矛盾,利益的衝突第369章 聖人去哪了?行至馬嵬驛第374章 斬太子親信,與叛軍首戰第81章 左千牛衛將軍,封爵第344章 裡海以南,哈里發之死第187章 收復九曲,設立九曲郡 洮陽郡第135章 萬騎圍堵,斬將拔旗第387章 燕軍的挑戰,陣斬敵將第305章 李相的威嚴,逮捕五楊之一第334章 決戰河中,極致的輕騎兵第438章 真理問世第472章 護駕,新一輪的鬥爭開始第269章 宰相父雪中迎接宰相子第237章 吐蕃首席大相死,再斬元帥第461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414章 大唐玄龍旗,稅制改革第413章 追諡,封后,立太子,拜相,改制秘書監 天策府,都錦衣衛第310章 安西 北庭節度大使,經略大使,燈火闌珊處第345章 新的格局,暴富,唐軍撤回安西第362章 誓師清君側,天策軍,九萬騎兵入河西走廊第426章 征伐東北諸胡,渤海國第46章 再遇薛錯第24章 廣運潭第148章 楊玉瑤的誘惑,鳳凰東來第451章 錦衣衛千戶馬燧,薛延陀背叛回紇第92章 蹊蹺的海賊第453章 銅牆鐵壁,人間地獄第97章 竟敢偷襲本將第254章 朝堂的爭辯,再兼三使
第344章 裡海以南,哈里發之死第302章 楊玉環的櫻桃饆饠,安祿山封王,蝶戀花,最後的法令第36章 皋蘭州都督府騎兵第26章 回樂城中第56章 唐軍陣形第411章 稱帝,改元,華夏曆第285章 新科舉的題目第370章 馬嵬驛政變,李瑄遇李隆基第339章 大食帝國與羅馬帝國的反應第149章 楊玉環封貴妃第50章 獲得寶馬第124章 決戰第158章 裴靈溪第246章 刺客,水調歌頭的創作第477章 李白離開人間,故地重遊第249章 吐蕃成爲附屬,回到長安第83章 靈翠樓宰相之子再鬥毆第50章 獲得寶馬第159章 終南山上的神仙,李泌第143章 涼州城發展規劃,回到長安第45章 節制一軍第278章 結婚前的幻境第179章 天生神力,力託城門第49章 賣馬人第213章 與楊玉環的秘密,守護貴妃第230章 二十萬騎兵的大戰第212章 安撫楊玉環,欲長鎮河隴第207章 聖人失望李林甫,李林甫的危機第465章 再臨洛陽,智慧宮中第404章 立太子大典,明年應該改元第94章 真正的大盜第378章 封王大典,再見尺帶珠丹,任命刑部尚書第239章 生擒吐蕃贊普,三十三萬大軍全軍覆沒第121章 甲騎具裝,驚天噩耗第283章 安祿山與楊釗不死不休第437章 智慧宮,至尊親送崔漢衡第144章 楊釗的野望,李隆基召見第305章 李相的威嚴,逮捕五楊之一第158章 裴靈溪第77章 升官,忠武將軍第423章 河北河南光復,中原大地的耕種實力第442章 葉護太子的決定,草原變成都護府第486章 對天可汗的崇拜第20章 皇帝問策第440章 薩彥嶺上的不甘,回紇大可汗死第68章 斬將,當者辟易第479章 使者回京,定鼎大勢的一戰第363章 李適之出逃長安,天水王收河西兵第117章 擒拿監軍第121章 甲騎具裝,驚天噩耗第300章 火樹銀花,楊玉環心中的花火第185章 先登之功,三日克三城第234章 吐蕃在等雪,長安的歌謠第353章 勝業坊中的豪宅,岳父的困難第442章 葉護太子的決定,草原變成都護府第441章 謀劃回紇,召移地健入長安第286章 彈劾李瑄,堂兄犯法第227章 逼吐蕃入大非川,打通古絲綢之路第469章 微服私訪,淮陰渡第435章 雲南都護府,葉護太子,百國盛會開啓第459章 回長安,李隆基駕崩第49章 賣馬人第250章 朱雀大街的沸騰,杜甫第119章 吐蕃大舉入侵第50章 獲得寶馬第101章 使我宰天下,亦如今日第141章 吐蕃向大唐上貢 求和第271章 誰是首席宰相?楊玉環的助攻第134章 化爲鬼魂,陣前結草第303章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第二子;楊氏遠親第446章 劃分行省,久違的征程第297章 與“五楊”的矛盾,利益的衝突第369章 聖人去哪了?行至馬嵬驛第374章 斬太子親信,與叛軍首戰第81章 左千牛衛將軍,封爵第344章 裡海以南,哈里發之死第187章 收復九曲,設立九曲郡 洮陽郡第135章 萬騎圍堵,斬將拔旗第387章 燕軍的挑戰,陣斬敵將第305章 李相的威嚴,逮捕五楊之一第334章 決戰河中,極致的輕騎兵第438章 真理問世第472章 護駕,新一輪的鬥爭開始第269章 宰相父雪中迎接宰相子第237章 吐蕃首席大相死,再斬元帥第461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414章 大唐玄龍旗,稅制改革第413章 追諡,封后,立太子,拜相,改制秘書監 天策府,都錦衣衛第310章 安西 北庭節度大使,經略大使,燈火闌珊處第345章 新的格局,暴富,唐軍撤回安西第362章 誓師清君側,天策軍,九萬騎兵入河西走廊第426章 征伐東北諸胡,渤海國第46章 再遇薛錯第24章 廣運潭第148章 楊玉瑤的誘惑,鳳凰東來第451章 錦衣衛千戶馬燧,薛延陀背叛回紇第92章 蹊蹺的海賊第453章 銅牆鐵壁,人間地獄第97章 竟敢偷襲本將第254章 朝堂的爭辯,再兼三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