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錦衣衛千戶馬燧,薛延陀背叛回紇

bookmark

“李尚書認爲還有哪些不足的地方?亦或者回紇會有何行動?”

李瑄向李泌詢問道。

回紇主動出擊的可能性並不是沒有。

李瑄也不太瞭解這個歷史上的牟羽可汗。

只知道此人野心勃勃。

於局勢不利的時候,選擇主動出擊,需要一定魄力。

“回至尊,回紇西可入西域。然大唐有北庭都護府重兵把守,還有葛邏祿汗國這個附屬,回紇騎兵翻越金山,長途跋涉攻擊的可能性不大。”

“回紇亦不可能避重就輕,進攻東面的靈武都督、太原都督。”

щшш✿ ttκǎ n✿ ¢Ο

“他們考慮到靈武重兵雲集,可能會進攻居延海,以居延海至張掖的通道,進入張掖,攻擊涼州城……”

李泌將自己的推測告訴李瑄。

這引來一部分將領的議論。

在他們看來,大唐天軍是征伐者,回紇主動出擊可能性太小。

軍中上下都很看不起移地健這個回紇新可汗。

“兔子急了還會咬人。古往今來,雙方差距過大的時候,將領們會選擇出奇制勝。回紇受華夏文化的薰陶,不可能束手就縛。出奇制勝,或許成爲其反敗爲勝的夢想。朕覺得李尚書的話需要重視。”

“我們是王師,用百姓的賦稅出征,繼承百姓的希望與期盼。若讓回紇騎兵殺入涼州。即便滅了回紇,也是朕,和在座諸位的恥辱。”

李瑄很重視李峴的話,在將領們不以爲然的時候,用威嚴的語氣沉聲道。

驕兵必敗,不能有任何輕視。

這也是他御駕親征的原因,不論什麼時候,他都正視敵人的實力。

將領們這才肅然。

回紇如果有魄力,出奇制勝,符合邏輯。

“啓奏至尊,李尚書分析有理有據。居延海距離白亭海一千五百里,如果居延海遭受回紇騎兵突襲,居延海駐紮的五千兵馬不一定能擋住。”

樞密使封常清屬於儒將。

李泌雖然是兵部尚書,但李瑄沒有授予李泌大將軍的軍銜。

很明顯,李瑄將李泌當謀臣、文官看待,今後還會有重用。

封常清的樞密使職位,是當前大唐武將體系的極限。與李泌沒有什麼衝突。

他打心底認爲李泌富有謀略,處事面面俱到。

“樞密使認爲該如何未雨綢繆?”

在戰術的佈置上,李瑄徵求封常清的意見。

“快馬傳令居延海的兵馬,不要出城與回紇兵馬戰鬥。勾引回紇肆無忌憚南下……”

“召涼州城、金城、敦煌、張掖、酒泉的步兵,於合黎山埋伏。”

封常清想了一下張掖的地圖,向李瑄回答道。

須知,大唐此徵草原,調集的是武威軍和敦煌軍的騎兵。

還有大量的步兵,留守於河西走廊各地。

一般情況下,步兵要被騎兵牽着鼻子走。

但步兵一旦佔據山河險要,就能憑藉強弩對騎兵進行重創。

合黎山南臨張掖水,又名人祖山,塗山。是河西走廊張掖段的北山。

而張掖水旁本有守捉城。但建康軍建立以後,此守捉城就已經廢棄。

不過依舊有天城鎖鑰、要道咽喉之稱。

從張掖城順着張掖水而上,到居延海的道路,被稱爲“居延古道”,自古有商人北上,與胡人進行互市交易。

合黎山和張掖水的山河橫亙,使道路狹小,適合設計埋伏。

“朕同意樞密使的建議。如果是虛驚一場,不過是獎勵士卒一些出兵的費用。和征伐草原的功績相比微不足道。下令敦煌軍、武威軍中的步兵,提前在合黎山居延古道上駐紮。郭都督,你立刻返回合黎山,主持那裡的兵馬。”

李瑄下達軍令。

河西走廊是李瑄的基本盤,郡縣官吏經得起考驗,胡部不敢放肆。

即便兵馬盡數抽掉,也不用擔心後院起火。

除非唐軍大敗,天可汗死亡,纔會出現蠢蠢欲動之心。

“至尊英明,我等遵旨。”

郭虛己和李朱師很高興。

這樣他們的步兵也有用武之地。他們倒是希望回紇會突襲居延海。

“諸軍厲兵秣馬,等待錦衣衛和探馬的消息,隨時準備戰鬥。”

李瑄解散會議的時候,鄭重地吩咐一句。

在同一時間,移地健正在祭天。

回紇西南部,金山(今阿爾泰山)東南方向。

三名男子戴着皮帽,騎着戰馬,到達此地。

不遠處,一隊皮衣皮帽的騎兵,手持彎刀,迅速向這三名男子奔馳而來,將這三名男子團團圍住。

“爾等何人?”

這隊騎兵的頭領,揮指彎刀,向這三名男子喝道。

“我乃大唐錦衣衛千戶,奉天可汗之命令,見薛延陀酋長。”

爲首的男子將自己的帽子摘下,短鬍鬚,束髮,明顯是漢人的面龐。

“隨我來!”

騎兵頭領聽到天可汗這三個字後,不敢怠慢,立刻下令麾下收起兵器,引三名男子去見自己的酋長。

他們正是回紇的附屬,薛延陀人。

曾經薛延陀成立汗國,一時鼎盛,連回紇都是薛延陀汗國的附屬。

現物是人非,薛延陀汗國被大唐滅亡後,只能以部落的形勢存在,四處依附。

回紇汗國建立後,薛延陀反過來成爲回紇的附屬。

薛延陀人看回紇風雨飄搖,大唐征伐回紇,讓他們想起一些不太美好的記憶。

面對移地健的大可汗令,他們不反對,不迴應,不行動。

完全是見風使舵的心態。

不一會兒,大唐的三名錦衣衛被帶入薛延陀的牙帳中。

薛延陀的酋長爲烏時健,他帶領族人在金山東南的牧場休養生息,好不容易恢復一些力量。

這裡緊鄰大唐的天山省,他們要面臨北庭軍和敦煌軍。

距離居延海也不到千里。

“見過薛延陀酋長。”

領頭的錦衣衛千戶,名馬燧。

他身長六尺二寸,儀表堂堂,富有風度。

馬燧出身于軍人世家,父親馬季龍曾經武舉及第。

天寶年間,馬燧有次和幾個哥哥讀書,放下書嘆氣說:“國家將有難了,英雄應立功於世,平定天下,怎能辛辛苦苦當儒生呢!”

那時的馬燧,就看出大唐底層的矛盾與節度使的禍患。

馬燧沉着勇敢多智謀,博覽各種書籍,擅長兵法,他一直渴望從軍。

也仰慕李瑄這樣的英雄,只恨自己成材太晚。

在李瑄得到李隆基禪位後,馬燧對錦衣衛感興趣,並加入錦衣衛。

河北除賤爲良時,馬燧擒住狗急跳牆的樂安太守崔克華,因此一路晉升,至金龍司千戶,授予中校軍銜。

“大唐與回紇開戰,你怎麼敢來見我?”

烏時健見馬燧等人後,沉着臉說道。

“天可汗封葉護太子爲大可汗,而移地健不尊天可汗詔令,僞造英武可汗遺詔,人神共憤。大唐只是受葉護太子邀請,平定叛賊移地健,非與回紇大戰。與薛延陀更無關係。”

馬燧不卑不亢,緩緩向烏時健說道,末了,馬燧還補充一句:“酋長是尊奉正統葉護太子,還是尊奉叛賊移地健呢?”

“勞煩使者回去稟告天可汗,我薛延陀不會摻合葉護太子和移地健爭權奪利。”

烏時健對何方忌憚,只想保全薛延陀部實力。

草原上以輕騎爲尊,他想着不論哪一方衰落,薛延陀都將有機會。

就算無法復立汗國,也可以脫離回紇的控制。

烏時健不想向任何勢力繳納賦稅,自己的部落都無法吃飽穿暖,還要供養其他部落。

最多是向大唐進貢。

“輔佐正統平定叛亂,還需要這麼小心翼翼?這樣的大事,以薛延陀這樣的大部落,還想置身事外嗎?”

馬燧笑着向烏時健反問。

兩邊都不想得罪,就是兩邊都得罪。

大唐要的不是中立,而是向鬱督軍山西面進攻,爲大唐牽制一部分兵馬。

使大唐更容易取得勝利。

“怎麼,使者只有三人,還想威脅我嗎?”

烏時健好歹也是酋長,對馬燧的語氣十分不爽,他拿出自己的威勢,瞪着馬燧說道。

“我爲唐使,持唐劍,只是好言相勸!天可汗御駕親征,作爲天下共主,草原諸部服膺,不是應該的嗎?還是說酋長不將天可汗放在眼裡,視天可汗詔令如廢紙?”

馬燧握着劍柄,舉重若輕,無懼烏時健的威脅。

大唐多仰慕漢風,特別是馬燧這樣的人,願意效仿漢代的使者,九死不悔。

天可汗,可不是說說而已。

薛延陀臣服回紇已久,之前回紇只是名義臣服大唐,讓薛延陀認爲自己的兵馬歸自己管。

但天可汗這三個字,猶如千鈞之重,讓烏時健心悸。

移地健宣揚“天可汗將死草原”的鬼話,他從未相信。

“如果酋長不同意,請放開道路,讓我西域五萬鐵騎,從薛延陀的領地通行。”

見烏時健臉色難看,馬燧又火上澆油地。

事實上,大唐不可能從西域調五萬鐵騎。

但大唐和天可汗,就是馬燧的底氣。

“薛延陀自大唐建立以來,就與大唐擁有深厚的友誼,並多次向大唐納貢稱臣。對天可汗,薛延陀一直敬若神明,任何違抗天可汗者,都是大逆不道。”

一聽西域鐵騎要借道,烏時健立刻被嚇道。

他從座位上起身,面色蒼白,話語也軟了下來。

西域鐵騎,是大唐最能打的軍隊之一。

若從薛延陀地盤上借道,以薛延陀的族部數量,必被吞噬得渣都不剩。

“酋長願意尊奉正統嗎?”

馬燧依舊是這句話。

在貞觀年間,薛延陀是出了名的反覆無常。

投降、叛亂;投降,叛亂,不斷重複。

把李世民都整破防了,於貞觀二十二年,把薛延陀汗國覆滅。

作爲臨近天山省的薛延陀,馬燧覺得該強硬逼迫其倒向大唐。

否則就要被清算。

“我部願意尊奉正統,聽從天可汗的詔令。”

烏時健無奈地說道。

大唐當今太強大了,薛延陀內部,多半認爲回紇會在大唐的攻勢下滅亡。

所以才違抗移地健的命令,不想爲回紇陪葬。

“酋長不必這麼嚴謹,大唐尊奉天道,天可汗擁有天命。如移地健那種逆臣,纔是大唐攻伐的對象。薛延陀一定可以長盛不衰。”

馬燧又向烏時健安撫道。

“敢問使者,我薛延陀該如何去做?”

烏時健苦笑一聲,向馬燧問道。

“立刻率騎馳進鬱督軍山西面,攻擊死忠於移地健的部落。”

馬燧回答道。

“明白!”

烏時健點頭。

與此同時,大唐的另一波錦衣衛到達葛邏祿人的部落。

葛邏祿人分三姓。

又叫三姓葛邏祿。

原本的葛邏祿右廂在金山以北,在施力可汗的帶領下,投靠李瑄。建立葛邏祿汗國。

而葛邏祿左廂,在鬱督軍山以西。他們依附於回紇汗國。

他們的實力也不弱,擁有一萬左右的騎兵。

葛邏祿左廂本來也想當牆頭草,但是在錦衣衛的軟硬皆施下,葛邏祿人只能投靠大唐。

一切就緒後,北庭都督李晟,奉命率領一萬輕騎出天山,與薛延陀人、葛邏祿人,向鬱督軍山西面進軍。

……

然錦衣衛說服葛邏祿人、薛延陀人的好消息還未傳至白亭海。分佈在居延海以北的大唐探馬。以及在回紇境內的大唐遊騎發現回紇大規模兵馬南下。

特別是居延海的兵馬,發現的時候,回紇騎兵距離居延海不到三百里。

一來一回的傳遞消息,回紇騎兵可能已經到達居延海。

李瑄得到消息後,再次召開軍事會議。

“李尚書料事如神,真乃吾之張良。”

李瑄當着衆將的面,不驚反喜。

距離上次軍事會議已經有二十多天。雖然時間緊急,但大唐能完成佈置。

在場的將領也非常欽佩李泌。

別看短短二十多天。

如果在回紇到達居延海的時候,再去佈置。

回紇騎兵八成能衝入張掖,到達涼州城。

即便大唐的步兵可以依託張掖城、涼州城守衛。

但回紇所過之處,必然生靈塗炭。

屆時,白亭海一帶的主力騎兵,需要大量回援,對回紇騎兵圍追堵截。

“回至尊。不僅是居延海方向,我軍探子探查到有更多回紇騎兵南下。臣斷定居延海方向的回紇騎兵,只是吸引我大唐的注意力。待我大唐回軍河西走廊,他們主力將突襲白亭海,將我軍儲存一年的糧草輜重,毀於一旦。”

李泌心平氣和,沒有絲毫驕傲。他又徐徐向李瑄分析道。

回紇通過一場勝利,拖延大唐的進攻,才能穩住局面。

“絕對是這樣,回紇竟然如此陰險。”

李朱師拍手,他對李泌佩服得五體投地。

早在收復九曲之戰的時候,李朱師就見過李泌,覺得李泌這個道士將來不得了。

沒想到是以這樣的方式,位極人臣。

“既猜測回紇目的,我軍主力佯裝從白亭海撤軍。實則藏匿在休屠澤南面,等待回紇攻擊白亭城,再突然出擊。必可複製天寶年間白亭海的戰績。”

封常清向李瑄建議道。

謀定而後動,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能窺探敵軍動向,勝利的天平已經完全向大唐傾斜……

第118章 獻給李帥金字告身第190章 授上柱國,封楚國公,兼河西 隴右採第281章 豪擲黃金兩千兩第304章 楊玉環第二次出宮,李隆基的“脆弱”第71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178章 假李瑄入青海,真李瑄襲九曲第170章 神兵天降,騎兵大戰第204章 李隆基出城迎接,拜御史大夫第321章 大食的最後一搏,馬璘第55章 頗黎第57章 甲騎衝陣第54章 暗度陳倉第103章 對吐蕃的戰略第407章 恩蘭達札路恭死亡,天寶十六載第424章 王昌齡結算前世仇,江南地區的喪鐘第386章 親至潼關,李泌獻策第62章 五萬騎兵第333章 騎兵戰術,追逐與被追逐第194章 李瑄的威名,望而止戈第118章 獻給李帥金字告身第376章 不同的朱雀街遊行,與李隆基論開元宰相第10章 詠柳第395章 安祿山披甲,騎兵大戰第271章 誰是首席宰相?楊玉環的助攻第96章 五百金 兩美女的賄賂第298章 上元節,翠微亭觀燈火第285章 新科舉的題目第39章 王忠嗣第404章 立太子大典,明年應該改元第471章 天亮了,淮陰謝氏第471章 天亮了,淮陰謝氏第7章 早春贈王補闕第469章 微服私訪,淮陰渡第430章 吐蕃的絕唱第11章 押官薛錯第90章 再見楊玉環第204章 李隆基出城迎接,拜御史大夫第75章 生擒大可汗第224章 大非川之戰,將再次重現第305章 李相的威嚴,逮捕五楊之一第443章 軍制改革,御駕親征第490章 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內,青銅大炮的威力第110章 李適之罷相第220章 上不疑我,勳章制度第407章 恩蘭達札路恭死亡,天寶十六載第69章 李光弼夜見程圭第25章 渭水離別第73章 威震草原第330章 換將,改城第251章 尺帶珠丹俯首,李瑄向李隆基請求第113章 組建四萬匹戰馬的臨洮軍第165章 背刺,羽林千戶所第197章 殺死李瑄,君子豹變第330章 換將,改城第353章 勝業坊中的豪宅,岳父的困難第340章 波斯詩人爲天將軍歌功頌德第207章 聖人失望李林甫,李林甫的危機第400章 密謀登基,殺雞儆猴第410章 三辭三讓,收集年號第176章 狼煙沖天,赤嶺爭奪戰第455章 火藥的威力,一聲破敵第262章 中秋夜宴第180章 樹敦城破,謀劃九曲第487章 廢除波斯王,接管木鹿城第71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244章 封王,天下各國的態度第309章 算計高仙芝,西域之路第289章 權勢滔天 滿庫金銀珠寶第347章 李隆基的賞賜,山雨欲來風滿樓第293章 天將軍第384章 李峴拜相,更改軍制,開緝捕科第172章 人馬俱碎,沙丘強弩第274章 李林甫送侄女,楊玉環的失落第358章 我們殊途同歸,等待東北的鼓聲第176章 狼煙沖天,赤嶺爭奪戰第2章 靈翠樓第458章 北巡,祭天,瀚海都護府,草原都護府第339章 大食帝國與羅馬帝國的反應第138章 回到湟水城,百姓夾道相迎第301章 天寶九載,重要的抉擇第427章 涑沫江之戰大勝,渤海大將投誠第235章 楊玉環的白月光,突襲烏海城第474章 揚州城,李白的消息第315章 西域戰爭起第351章 天將軍迴天街圖,與李隆基的對話第292章 對吐蕃的懲罰,上貢第118章 獻給李帥金字告身第217章 梨樹爭奪戰,楊氏家奴第491章 兵敗如山倒,大食帝國的末日第50章 獲得寶馬第445章 新朱雀大街,供奉凌煙閣第343章 擒大食宰相,大食元帥的選擇第411章 稱帝,改元,華夏曆第277章 聖人和貴妃參加婚禮第294章 岳父大人的如坐鍼氈第253章 表字,授予玉麟勳章第283章 安祿山與楊釗不死不休第210章 四鎮節度,控地萬里,勁兵重鎮,皆第294章 岳父大人的如坐鍼氈
第118章 獻給李帥金字告身第190章 授上柱國,封楚國公,兼河西 隴右採第281章 豪擲黃金兩千兩第304章 楊玉環第二次出宮,李隆基的“脆弱”第71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178章 假李瑄入青海,真李瑄襲九曲第170章 神兵天降,騎兵大戰第204章 李隆基出城迎接,拜御史大夫第321章 大食的最後一搏,馬璘第55章 頗黎第57章 甲騎衝陣第54章 暗度陳倉第103章 對吐蕃的戰略第407章 恩蘭達札路恭死亡,天寶十六載第424章 王昌齡結算前世仇,江南地區的喪鐘第386章 親至潼關,李泌獻策第62章 五萬騎兵第333章 騎兵戰術,追逐與被追逐第194章 李瑄的威名,望而止戈第118章 獻給李帥金字告身第376章 不同的朱雀街遊行,與李隆基論開元宰相第10章 詠柳第395章 安祿山披甲,騎兵大戰第271章 誰是首席宰相?楊玉環的助攻第96章 五百金 兩美女的賄賂第298章 上元節,翠微亭觀燈火第285章 新科舉的題目第39章 王忠嗣第404章 立太子大典,明年應該改元第471章 天亮了,淮陰謝氏第471章 天亮了,淮陰謝氏第7章 早春贈王補闕第469章 微服私訪,淮陰渡第430章 吐蕃的絕唱第11章 押官薛錯第90章 再見楊玉環第204章 李隆基出城迎接,拜御史大夫第75章 生擒大可汗第224章 大非川之戰,將再次重現第305章 李相的威嚴,逮捕五楊之一第443章 軍制改革,御駕親征第490章 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內,青銅大炮的威力第110章 李適之罷相第220章 上不疑我,勳章制度第407章 恩蘭達札路恭死亡,天寶十六載第69章 李光弼夜見程圭第25章 渭水離別第73章 威震草原第330章 換將,改城第251章 尺帶珠丹俯首,李瑄向李隆基請求第113章 組建四萬匹戰馬的臨洮軍第165章 背刺,羽林千戶所第197章 殺死李瑄,君子豹變第330章 換將,改城第353章 勝業坊中的豪宅,岳父的困難第340章 波斯詩人爲天將軍歌功頌德第207章 聖人失望李林甫,李林甫的危機第400章 密謀登基,殺雞儆猴第410章 三辭三讓,收集年號第176章 狼煙沖天,赤嶺爭奪戰第455章 火藥的威力,一聲破敵第262章 中秋夜宴第180章 樹敦城破,謀劃九曲第487章 廢除波斯王,接管木鹿城第71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244章 封王,天下各國的態度第309章 算計高仙芝,西域之路第289章 權勢滔天 滿庫金銀珠寶第347章 李隆基的賞賜,山雨欲來風滿樓第293章 天將軍第384章 李峴拜相,更改軍制,開緝捕科第172章 人馬俱碎,沙丘強弩第274章 李林甫送侄女,楊玉環的失落第358章 我們殊途同歸,等待東北的鼓聲第176章 狼煙沖天,赤嶺爭奪戰第2章 靈翠樓第458章 北巡,祭天,瀚海都護府,草原都護府第339章 大食帝國與羅馬帝國的反應第138章 回到湟水城,百姓夾道相迎第301章 天寶九載,重要的抉擇第427章 涑沫江之戰大勝,渤海大將投誠第235章 楊玉環的白月光,突襲烏海城第474章 揚州城,李白的消息第315章 西域戰爭起第351章 天將軍迴天街圖,與李隆基的對話第292章 對吐蕃的懲罰,上貢第118章 獻給李帥金字告身第217章 梨樹爭奪戰,楊氏家奴第491章 兵敗如山倒,大食帝國的末日第50章 獲得寶馬第445章 新朱雀大街,供奉凌煙閣第343章 擒大食宰相,大食元帥的選擇第411章 稱帝,改元,華夏曆第277章 聖人和貴妃參加婚禮第294章 岳父大人的如坐鍼氈第253章 表字,授予玉麟勳章第283章 安祿山與楊釗不死不休第210章 四鎮節度,控地萬里,勁兵重鎮,皆第294章 岳父大人的如坐鍼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