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立誰?

立太子這事兒爭論了十年,終於有了結果,不僅羣臣開心,就是武則天也是長舒一口氣,這個難題總算是解決了。

然而,武則天開心得早了點,難題馬上又來了。

“敢問陛下,是立廬陵王還是皇嗣爲太子?”有大臣心急,立時問道。

“這……”武則天嘴巴張得老大,把李旦和李顯瞧瞧,半天說不出話來。

李旦和李顯都當過皇帝,要是立太子的話,兩人都有資格,武則天一時難以決斷。

“陛下,臣以爲長幼有序,太子當立廬陵王。”狄仁傑上前一步,大聲上奏。

“長幼有序?”武則天點點頭,道:“有理。”

李顯是唐高宗第七子,是武則天的第三子,若是按長幼有序的話,的確是該立李顯。

“國老此言差矣。”一個大臣上前一步,大聲反駁狄仁傑。

羣臣一瞧,這個反駁之人並不是朝中重臣,而是一個地方大吏,羣臣大爲陌生,又是好奇,問道:“此人是誰?他好大的膽子,竟敢反駁國老。”

狄仁傑才智非凡,而又功勳昭著,在朝中的威望很高,他的話很少有人敢反駁,這個大朝反駁,還真是讓人想不到,羣臣驚奇不已。

“他是姚崇。一個很能幹的地方官員。”有大臣認得姚崇。

“姚崇?”李隆基聽在耳裡,大爲驚奇,睜大眼睛把姚崇好一通打量。

只見姚崇身長八尺,很是高大威武。而又不乏儒雅之氣。看上去既象文士又象武將。而且。其人還有一身正氣。

“好一個姚崇,不說才能,只是這長相就讓人肅然起敬。”李隆基在心裡暗贊。

姚崇是李隆基朝的頭號大臣,也是“開元盛世”最有名的大臣,與房玄齡、杜如晦齊名。後人認爲整個唐朝雖然人才濟濟,若論宰相的話,只有房玄齡、杜如晦、姚崇和宋璟四人最爲了得。

由此可見,姚崇是如何的了得。

李隆基再把張說瞧瞧。眉頭皺了皺,暗自尋思:“這兩貨會不會再命中犯衝?”

姚崇號稱唐朝最有才幹的宰相之一,卻是與張說是死對頭。兩人到死都在相互算計,遂有“生張說不如死姚崇”的典故。

兩人之間的仇恨說到底,就那麼一點兒小事,還在兩人不得勢的時候,張說參過姚崇一本,自此以後,兩人就是勢成水火,相互敵視。

張說一生參過的人還會少嗎?記張說的仇也沒有多少。姚崇一輩子被人彈劾還會少嗎?姚崇又不記別人的仇。卻記住了張說,兩人就因此事而結了一輩子的仇。

李隆基曾經親自把兩人叫到一起。給兩人排解,要兩人放下這段恩怨,卻是沒用。兩人當着李隆基的面答應不記仇了,揹着李隆基還是愛怎麼鬥就怎麼鬥。

“姚大人,你此言過也。”狄仁傑也是一愣,敢如此直言狄仁傑不對的人並不多,立時反問道:“自古以來,長幼有序,漢高因之不廢惠帝,姚大人不會不知道吧?”

“國老,你此言更加不對。”姚崇卻是聲調有些高,反駁更加得力了,道:“漢高早欲廢惠帝,因留侯之計而不得不放棄。惠帝即位,呂氏當道,諸呂亂政,賴周勃陳平方纔重安劉氏,文帝即位,大漢得安。國老,姚某說得可對?”

漢高祖劉邦對漢惠帝劉盈很不滿意,認爲他是個軟娃娃,撐不起漢家江山。事實也證明,劉邦是對的。劉邦想要廢掉劉盈,立劉如意爲太子。卻是因爲張良一計,呂太后請出“商山四皓”爲劉盈助威,劉邦最後不得不放棄廢劉盈的想法。

劉盈太軟弱,他就一傀儡皇帝,大權落在呂太后手裡,呂太后大封呂氏,諸呂作亂,差點篡了漢家江山。直到呂太后死了,周勃陳平兩人發動政變,這才把呂氏勢力剷除,立漢文帝,漢朝這才安寧。

“這……”姚崇說的是事實,狄仁傑無法反駁。

能說得狄仁傑無法反駁的人並不多,羣臣大爲詫異,把姚崇好一陣打量。

“姚崇不愧是大唐名相,這口才非常好。”李隆基大爲讚賞。

“姚大人,你這話不對。前朝不立長而立幼,是以敗亡。”張柬之忙來幫腔。

“張大人,你此言差矣。”宋璟立時接過話頭,反駁道:“楊勇雖是長子,卻是無才無德,奢華無度,文帝不得不立楊廣。楊廣才智非凡,弱冠平南陳,一天下,率軍北征,大破突厥,威名天下傳。即位以後,楊廣收西域,設郡縣;開大運河、北擊突厥、東擊高麗,前朝之強,千古罕有。就是太宗皇上,對楊廣也是讚賞頗多。”

隋煬帝在後人心目中是一個奢華無度的暴君,然而,平心而論,隋煬帝對中國歷史做出的貢獻很大,就是唐太宗也是佩服。

隋煬帝還在弱冠之時,就率領幾十萬大軍平定南陳,統一國家。那時候,他率領下的隋軍號令嚴明,秋毫無犯,百姓稱頌。而且,他平定南陳後,把南陳的圖書收集起來,派人整理,這爲南北朝大亂之後漢文化的恢復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爲了收攏南陳讀書人的心,他與南陳讀書人談詩論賦,這些讀書人佩服得五體投地,因此而歸心,這對江南之地的穩定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隋煬帝繼位之初,多有建樹,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收回西域,這是隋文帝想做而沒有做到的事情。而且,隋煬帝還在西域設立郡縣,這是中國歷史上的創舉,自此以後,郡縣制在西域推行開來。

至於建大運河、北擊突厥、東征高麗,都是利國利民的大事,儘管隋煬帝因爲東征高麗而失敗。卻是不能抹煞他的歷史功績。

“敢問張大人。若是楊勇繼位。前朝能有如此多的功績麼?”宋璟大聲質問。

“這……”張柬之啞口無言。

楊勇在才情上遠遠不如楊廣,這是公認的,若楊勇繼位,很有可能沒有那麼多的建樹。

“那以宋大人之見,該當立誰?”有大臣問道。

“以宋某之見,當立皇嗣。”宋璟大聲道:“皇嗣謙恭孝友,從無失德,而陛下賜皇嗣儀比太子。居東宮,不是太子實爲太子,何須再議太子一事?”

李旦自從被廢以後,十幾年來就居於東宮,儀比太子,被尊爲“皇嗣”。至於皇嗣是個什麼官,既不是太子,卻又凌駕於羣臣之上,和太子沒有太大的區別。

這就是李旦的優勢。

“沒錯。”姚崇和張說他們齊聲贊同。

“宋大人此言差矣。”一個叫竇懷貞的官員上前一步,道:“按宋大人之意。不顧長幼之序,而以才德論。可對?”

這個竇懷貞是太平公主的人,他此刻跳出來,多半沒好事。

“沒錯。”宋璟道。

“若論才德,誰能與公主比?”竇懷貞的聲調有些高,道:“公主聰慧過人,英明果決,大有陛下之英風,當立公主爲皇太女!”

“沒錯!”一片附和聲響起,聲勢不小。

太平公主早就有心,暗中佈局,拉攏了很多人,支持她的人不在少數。

“從古至今,就未有立皇太女之事。”狄仁傑不幹了。要是不能把太平公主打下去的話,這長幼之序就難以保證了。

“國老,你這話就不對了。”又一個太平公主的死忠,叫蕭至忠的官員立時反駁,道;:“陛下以一介女流而成女皇,這也是從未有過之事,陛下能開一代先河,爲何就不能立公主爲皇太女呢?”

在武則天以前,中國歷史上就沒有女皇,這的確是開了一代河。若是再開個先河,立太平公主爲皇太女,未嘗不可。

“……”狄仁傑一時語塞。

“要說賢明,公主是了得,可比得了楚王麼?”張說接過話頭,道:“楚王十三歲而率軍北征,解豐州之圍,攻佔黑沙城,堵住突厥,遂有磧口大勝之仗。太宗皇上如此年歲,也未有如此之功。這太子非皇嗣莫屬,皇嗣之後有楚王,一傳兩帝,代代賢明,還請陛下三思。”

“這……”一片語塞聲響起,狄仁傑、張柬之,以及太平公主一夥齊齊無言。

李隆基有多了得,已經用戰功做出了回答,若是立李旦爲太子的話,就是一傳兩君。以李隆基之才,一定會把唐朝治理得花團錦簇。

武則天的眉頭擰得很緊,把李顯瞧瞧,再把李旦看看,再把太平公主瞅瞅,最後還把李隆基瞄了瞄,一臉的煩躁,拍拍額頭,道:“散了!散了!此事以後再議。”

原本以爲決定立李氏爲當子可以長舒一口氣,安靜一陣子,卻是沒有想到,煩惱還在後頭,究竟立誰爲太子一事又來了。

都知道,這事現在要議還真沒有結果,還是以後再說,羣臣施禮告退。

“見過楚王。”姚崇大步而來,衝李隆基見禮。

“免了。”李隆基揮手,正要好好生勉勵幾句姚崇,卻見姚宗和張說如同鬥雞似的盯着對方。

“不會吧?這就對上了?”李隆基看在眼裡,覺得不太妙。

“哼!”張說和姚崇同時一扭頭,甩甩袖子,揚長而去,彷彿遇到大仇人似的。

“張說,你怎如此對姚大人?”李隆基問道。

“礙眼。”張說氣恨恨的道。

“姚大人,張說與你無怨無仇的,你何必置氣。”李隆基衝姚崇道。

“看見他就生氣。”姚崇眼睛朝上翻,直接把張說無視了。

這一世,張說沒有參過姚崇,兩人還是不對付,難道真是命裡犯衝?

第64章 有孫若此,夫復何憾!第65章 武三思兵敗第52章 默啜的迷惑第81章 隆基擋道第26章 誰更狠?第53章 戰後總結第49章 灰頭土腦第57章 無理挑釁第17章 滅吐蕃?第31章 毀滅打擊第6章 一語解惑第40章 南天竺滅亡第61章 君臣失和第60章 血染大漠(下)第25章 吐蕃滅亡第23章 武則天有點煩第60章 血染大漠(下)第66章 人才濟濟第5章 機會來了第38章 風雨欲來第15章 尊重第56章 阿拉伯帝國使者第68章 龍武軍第40章 太平公主的選擇第49章 灰頭土腦第18章 去最危險的地方第26章 中央開花(下)第22章 帝國精銳:千騎第56章 隆基獻策第35章 阿羅那很害怕第24章 望風而降第14章 和談?第50章 不識時務第2章 萬騎第62章 武則天的提議第45章 自食惡果第27章 你比我狠!第47章 第二輪交鋒第59章 巨患第73章 默啜親征第14章 奔赴邊關第4章 國難思良將第34章 投楚王第7章 親情第62章 揭皇榜第26章 中央開花(上)第88章 李家有兒名隆基第87章 磧口大捷第21章 名聲漸起第4章 商議軍機第22章 帝國精銳:千騎第85章 大決戰(中)第62章 揭皇榜第46章 第一輪交鋒第16章 告刁狀第13章 薛仁貴兵敗處第31章 出兵天竺第41章 好一個狠人第58章 破大食之策第47章 武則天的決斷第65章 氣象一新第9章 進軍大非川第36章 濫竽充數第38章 風雨欲來第61章 君臣失和第68章 強硬迴應第53章 戰後總結第84章 重重圍困第42章 復國號還都第20章 侄子不如兒子親第9章 盛大慶典第53章 突厥的對策第10章 請命擊邊第14章 自取其辱第88章 名滿天下第7章 英雄歸來第86章 狗屁詩文第39章 西天竺滅亡第71章 圖窮匕現第69章 波斯都護府第83章 大軍齊至第41章 喪家之犬第41章 好一個狠人第21章 大破吐蕃(上)第53章 突厥的對策第1章 後突厥汗國第49章 灰頭土腦第8章 獻俘第87章 《水調歌頭》第37章 李旦求助第67章 波斯王子第3章 突厥犯邊第63章 妙解名題(中)第18章 振聾發聵第42章 治理天竺第62章 揭皇榜第63章 妙解名題(上)第48章 金吾將軍第18章 去最危險的地方
第64章 有孫若此,夫復何憾!第65章 武三思兵敗第52章 默啜的迷惑第81章 隆基擋道第26章 誰更狠?第53章 戰後總結第49章 灰頭土腦第57章 無理挑釁第17章 滅吐蕃?第31章 毀滅打擊第6章 一語解惑第40章 南天竺滅亡第61章 君臣失和第60章 血染大漠(下)第25章 吐蕃滅亡第23章 武則天有點煩第60章 血染大漠(下)第66章 人才濟濟第5章 機會來了第38章 風雨欲來第15章 尊重第56章 阿拉伯帝國使者第68章 龍武軍第40章 太平公主的選擇第49章 灰頭土腦第18章 去最危險的地方第26章 中央開花(下)第22章 帝國精銳:千騎第56章 隆基獻策第35章 阿羅那很害怕第24章 望風而降第14章 和談?第50章 不識時務第2章 萬騎第62章 武則天的提議第45章 自食惡果第27章 你比我狠!第47章 第二輪交鋒第59章 巨患第73章 默啜親征第14章 奔赴邊關第4章 國難思良將第34章 投楚王第7章 親情第62章 揭皇榜第26章 中央開花(上)第88章 李家有兒名隆基第87章 磧口大捷第21章 名聲漸起第4章 商議軍機第22章 帝國精銳:千騎第85章 大決戰(中)第62章 揭皇榜第46章 第一輪交鋒第16章 告刁狀第13章 薛仁貴兵敗處第31章 出兵天竺第41章 好一個狠人第58章 破大食之策第47章 武則天的決斷第65章 氣象一新第9章 進軍大非川第36章 濫竽充數第38章 風雨欲來第61章 君臣失和第68章 強硬迴應第53章 戰後總結第84章 重重圍困第42章 復國號還都第20章 侄子不如兒子親第9章 盛大慶典第53章 突厥的對策第10章 請命擊邊第14章 自取其辱第88章 名滿天下第7章 英雄歸來第86章 狗屁詩文第39章 西天竺滅亡第71章 圖窮匕現第69章 波斯都護府第83章 大軍齊至第41章 喪家之犬第41章 好一個狠人第21章 大破吐蕃(上)第53章 突厥的對策第1章 後突厥汗國第49章 灰頭土腦第8章 獻俘第87章 《水調歌頭》第37章 李旦求助第67章 波斯王子第3章 突厥犯邊第63章 妙解名題(中)第18章 振聾發聵第42章 治理天竺第62章 揭皇榜第63章 妙解名題(上)第48章 金吾將軍第18章 去最危險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