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氣象一新

李隆基他們議事,費時好長,當李隆基率領羣臣離開武則天住處時,天已經黑了很久了。然而,李隆基驚奇的發現,羣臣還在等着,就沒有人回家歇息。

“你們沒走?”李隆基有些驚訝。

“陛下,我們在等着呢。”

“就是呀。陛下剛即位,不慶賀,立時投入國事中,一心要擊破大食,如此千古美事,我等豈能不盡心盡力?”

“陛下,商議得如何了?”

羣臣立時圍了上來,七嘴八舌的問道。

他們不僅在問,而且還滿臉的期待。

想想也正常,李隆基剛剛即位,打破每當新君即位就要大肆慶賀的千古慣例,立時投入公幹。而且,唐朝面臨一個前所未有的強大對手,唐朝的壓力不小,李隆基要擊破大食,如此美事兒,誰能不想早點知道呢?

是以,羣臣很有默契的沒有回家歇息,而是在等着李隆基,等他陳說國策。

“既然你們如此有心,那就上朝吧。在朝上細說。”李隆基把羣臣一掃視,個個急切不說,還精神抖擻,瞧他們那樣兒,恨不得立時甩開膀子大幹一場似的。

“好啊好啊。”羣臣歡呼。

李隆基率領重臣在商議國策,用現代的話來說,那是綱領性的東西。接下來的鋪排,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政策落地”,雖然羣臣不一定能全部知曉那些機秘,要是能知道一星半點,也是一件快事。

於是乎。李隆基再度到達朝堂。羣臣跟進。向李隆基見禮。

“免了。”李隆基坐在寶座上,把羣臣一掃視,只見他們精神不錯,笑道:“經過與祖母、父皇他們商議,大唐的國策已經確定。姚崇,把你的十事再說一遍。”

姚崇十事是開元盛世的基調,國內改革的核心,讓羣臣知道是應該的。

姚崇應一聲。把十事再說一次。

“姚大人好生了得!”

“沒錯!這十事已經把眼下最爲緊要的問題說透了呀。”

“我在朝中這麼多年,就未見有人說得如此通透,就是國老也不行呀。”

姚崇的話剛一落音,羣臣就是好一通讚賞,對姚崇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這十事,是開元盛世的基調。不要說在當時,就是在後世,也有很多後人讚不絕口。其中有名的要數歐陽修了,他在重修唐史時,見《舊唐書》並沒有記載這十事。爲姚崇鳴不平,專門開闢段落記載這十事。還大加讚揚。

“嗯。”李隆基聽着羣臣的讚揚聲,大爲滿意,姚崇這一手就足以讓羣臣心服,那麼姚崇具體鋪排時就不會有干擾。

“姚崇見事通透,目光深遠,你們說他可當得丞相?”李隆基眼睛睜大,打量着羣臣,要好好看看羣臣的反應。

“當得。”一片響應聲響起。

姚崇見事比起狄仁傑還要通透,誰敢不服?此人不當丞相,還有誰能當?

“姚崇,從今日起,你就是大唐的丞相了。”李隆基正式當着羣臣的面宣佈。

雖然早就確定要讓姚崇當丞相,但當着羣臣宣佈,纔是真正的任命,這事也就確定了。

“陛下英明。”羣臣只覺這一任命非常英明。

“陛下,姚大人當丞相,固然不錯,臣也贊成。那國老任何職?”有大臣很關心狄仁傑的去留。

狄仁傑爲官數十載,無論是政績還是德操,都讓羣臣心服。他的去留,的確是一件大事,牽動羣臣之心。

“國老年事已高,精力不濟,難以承擔接下來的重任。想必你們都知道,接下來的鋪排將是異常沉重,這需要年富力強的人來做,國老已辭相。”李隆基給羣臣解釋一句,道:“國老雖然辭相,他仍可爲朝廷出謀劃策,可以輔助姚崇。”

“陛下深謀遠慮,臣等贊成。”羣臣知道李隆基說得在理,大爲贊成這處置。

狄仁傑的才幹沒得說的,他完全可以勝任接下來的鋪排。然而,他的年歲太大了,精力不濟了,若是讓他來完成革除積弊的話,一個不好就會要他的命。

讓他辭相,輔助姚崇,倒是一個兩全之策。既可以發揮狄仁傑的才幹,又不致於讓他勞累過度。

“武事,多涉機密,就不讓你們知曉了。”李隆基眼中精光一閃,道:“王孝傑年事已高,更有舊傷在身,身子骨大不如往昔,難以勝任接來的繁重軍務,他已辭去兵部尚書一職。”

“啊!”羣臣好一陣驚訝。

李隆基這也太雷厲風行了,他纔剛剛登基,就把文武兩相全換人了,這在唐朝歷史上就沒有過。就是唐太宗,在經過玄武門之變登基後,也沒有如此雷厲風行,也是有一段緩衝時間,羣臣還真是驚訝。

仔細一想,李隆基連慶賀都省了,換掉兩相,也在情理中。

“陛下行事雷厲風行,臣等佩服!”對李隆基如此作風,羣臣反而歡喜。

這纔是做大事,幹實事的嘛。

“敢問陛下,兵部尚書由何人接任?”

“是呀。大唐要與大食大戰,兵部之事是重中之重,不在國策的鋪排之下呀。”

“陛下,應當早定兵部尚書。”

羣臣忙着上奏。

兵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用古人的話來說,這是“天下兵馬大元帥”,掌管唐朝兵馬的人物,關係太大了。

而且,唐朝要與阿拉伯帝國大戰,早日確定兵部尚書,讓他早點把事兒做起來,這對唐朝有利。

“張說文武全才,更是追隨朕數載征戰,立下大功。由他接任兵部尚書。”李隆基緩緩開口道。

“陛下英明。”羣臣把張說瞧瞧。心悅誠服。對這一任命沒有異議。

張說文武全才,在朝中的聲望很高,都知道他是策論天下第一,目光深遠,有大器局。而且,他是風骨凜然,武三思對他威迫利誘,要他誣告李旦父子。張說卻是堅持正義。要知道,在當時武氏橫行,氣焰滔天,張說能如此做,那是何等的難得。

這幾年,張說追隨李隆基征戰,立下赫赫軍功,在軍中的威望很高,由他來主持兵部之事,再好不過了。

“姚崇。你把國策的具體鋪排說說。”李隆基衝姚崇道。

“遵旨。”姚崇應一聲,開始具體鋪排。道:“張大人,你負責吏治。鄒大人,你負責律法……”

一個接一個的指派,頭頭是道,如同早就深思熟慮了似的。

而且,他指派負責的人,對這方面很熟悉,還非常善長,是非常合適的人選。

“了得!了得!”李隆基看在眼裡,大爲滿意,這個姚崇不愧一手打下了開元盛世的基礎,確非幸致。

今日才被任命爲丞相,他就能如此鋪排,太厲害了,沒有幾人比得了。

“姚大人對羣臣瞭若指掌,佩服!佩服!”狄仁傑看在眼裡,大爲歎服。

狄仁傑主持國政多年,論起對羣臣的熟悉,自我感覺好象還不如姚崇,他不得不服。

“姚大人任人唯公唯賢,臣等佩服。”羣臣也是讚賞有加。

在這些任命的大臣中,有不少人曾經與姚崇不對付,與他作過對,他一點也不記仇,只看才幹與品德,這份胸襟,誰能不服氣?

“姚大人的心胸比大海還要寬廣。我等昔日沒少得罪姚大人,竟然被姚大人派以重任,慚愧!慚愧!”這些與姚崇有過節的大臣感慨萬端,心服口服,徹底服氣了。

“姚某主政,只看才幹與品行,有才幹,品行良好者,自當處高位。”姚崇臉一沉,一臉的嚴肅,道:“私怨之事,姚某要正告諸位,休得再言!休得涉及公務!”

“遵命。”羣臣一凜,慨然領命。

唯有一人不屑,那就是張說,衝姚崇咧了咧嘴角,眼睛朝上翻。

張說這一小動,羣臣沒有發現,李隆基卻是看見了,有些無奈的搖了搖頭,在心裡苦笑。

姚崇和張說,都是才華蓋世之輩,而且度量奇大無比,可這兩貨命裡犯衝,就是尿不到一個壺裡。總是不對付,你看我不順眼,我看你不順眼。

在歷史上,這兩貨有仇,是因爲互相參過對方。而如今,彼此之間就沒有仇恨,更沒有彼此參過對方,可還是看對方不順眼,除了解釋爲命裡犯衝,李隆基找不到別的解釋了。

“姚崇說得對!”李隆基把姚崇瞄了瞄,又把張說瞄了瞄,道:“朕不管你們是否有舊怨,朕要告訴你們的是,私怨不得誤公務。若有人違反,不管是誰,誅九族!”

這是在警告姚崇和張說,你們要私下裡鬥,你們就鬥。但不得有損公務,不然的話,朕就不客氣了。

歷史上,李隆基親自出面,爲這兩貨排解,都沒有用,兩貨表面上答應,背地裡還是在鬥。直到死,依然在爭鬥。

這纔有“生張說不如死姚崇”的典故。

這兩貨鬥歸鬥,但是呢,翻遍史書也沒有這兩貨因爲私怨而有損公務的記載。也就是說,這兩貨把握得很好,絕不會因私而廢公。

對於這點,李隆基還是放心的。只要不損壞公務,他們要鬥,那就當作這兩貨的一種“緣分”了。

“遵旨。”姚崇和張說欣然領旨,還狠狠瞪了對方一眼。

國策的鋪排,姚崇安排好了。至於軍略方面,這涉及到軍事機秘,不能公開,李隆基沒有要張說陳述,今天的朝議就算結束了。

接下來就是執行的問題了,有姚崇在後面盯着,羣臣不敢不盡心盡力,積弊在迅速革除,沒過多久,就有氣象一新之象了。

第57章 離間計(下)第4章 國難思良將第20章 優素福很恐慌第6章 一語解惑第55章 李旦禪位第24章 大戰古爾(上)第68章 龍武軍第38章 御前對質第22章 迴歸故國第43章 瘋了!瘋了!第21章 大舉進攻第61章 世界名題第11章 雄心第16章 告刁狀第5章 機會來了第18章 僧辯第66章 人才濟濟第65章 武三思兵敗第81章 天賜良機第39章 宮變(上)第17章 豐碩戰果第49章 灰頭土腦第79章 東宮風光第69章 波斯都護府第10章 席捲大非川第23章 在劫難逃第63章 妙解名題(上)第63章 妙解名題(下)第57章 離間計(下)第58章 大唐憾事第30章 默啜的憤怒第26章 陳玄禮第26章 誰更狠?第64章 一將一相第41章 喪家之犬第21章 要幹大的第47章 第二輪交鋒第49章 灰頭土腦第13章 毀滅日第40章 殺!第36章 武則天的決斷第63章 妙解名題(中)第18章 紛紛歸降第14章 自取其辱第42章 斬盡殺絕第7章 突厥復國?第53章 狠狠打臉第42章 智珠在握第38章 歡迎下地獄第1章 李隆基第1章 大食東進第88章 李家有兒名隆基第1章 後突厥汗國第1章 後突厥汗國第33章 口出狂言第82章 驚天血戰(上)第5章 凱旋班師第39章 西天竺滅亡第69章 大練兵第26章 不可能?第74章 奇襲黑沙城第13章 毀滅日第25章 吐蕃滅亡第26章 誰更狠?第35章 武則天好傷心第9章 狠人當先鋒第58章 分裂種子第41章 好一個狠人第73章 暗殺泥涅師第4章 武承嗣第19章 狄仁傑第64章 各有盤算第50章 窮追不捨第15章 信?不信?第16章 “傳”兵法第26章 好大一頂綠帽子第25章 增援豐州第60章 開元基調第45章 首戰大食第79章 東宮風光第29章 突厥退兵第38章 東天竺乞降第41章 鐵證如山第46章 偷雞不成蝕把米第60章 血染大漠(中)第88章 李家有兒名隆基第43章 一路向西第35章 武則天好傷心第41章 睿宗復位第21章 大舉進攻第52章 打擊報復第81章 天賜良機第63章 妙解名題(中)第50章 假公濟私第26章 誰更狠?第18章 僧辯第19章 狄仁傑第31章 毀滅打擊第30章 脅迫第18章 去最危險的地方
第57章 離間計(下)第4章 國難思良將第20章 優素福很恐慌第6章 一語解惑第55章 李旦禪位第24章 大戰古爾(上)第68章 龍武軍第38章 御前對質第22章 迴歸故國第43章 瘋了!瘋了!第21章 大舉進攻第61章 世界名題第11章 雄心第16章 告刁狀第5章 機會來了第18章 僧辯第66章 人才濟濟第65章 武三思兵敗第81章 天賜良機第39章 宮變(上)第17章 豐碩戰果第49章 灰頭土腦第79章 東宮風光第69章 波斯都護府第10章 席捲大非川第23章 在劫難逃第63章 妙解名題(上)第63章 妙解名題(下)第57章 離間計(下)第58章 大唐憾事第30章 默啜的憤怒第26章 陳玄禮第26章 誰更狠?第64章 一將一相第41章 喪家之犬第21章 要幹大的第47章 第二輪交鋒第49章 灰頭土腦第13章 毀滅日第40章 殺!第36章 武則天的決斷第63章 妙解名題(中)第18章 紛紛歸降第14章 自取其辱第42章 斬盡殺絕第7章 突厥復國?第53章 狠狠打臉第42章 智珠在握第38章 歡迎下地獄第1章 李隆基第1章 大食東進第88章 李家有兒名隆基第1章 後突厥汗國第1章 後突厥汗國第33章 口出狂言第82章 驚天血戰(上)第5章 凱旋班師第39章 西天竺滅亡第69章 大練兵第26章 不可能?第74章 奇襲黑沙城第13章 毀滅日第25章 吐蕃滅亡第26章 誰更狠?第35章 武則天好傷心第9章 狠人當先鋒第58章 分裂種子第41章 好一個狠人第73章 暗殺泥涅師第4章 武承嗣第19章 狄仁傑第64章 各有盤算第50章 窮追不捨第15章 信?不信?第16章 “傳”兵法第26章 好大一頂綠帽子第25章 增援豐州第60章 開元基調第45章 首戰大食第79章 東宮風光第29章 突厥退兵第38章 東天竺乞降第41章 鐵證如山第46章 偷雞不成蝕把米第60章 血染大漠(中)第88章 李家有兒名隆基第43章 一路向西第35章 武則天好傷心第41章 睿宗復位第21章 大舉進攻第52章 打擊報復第81章 天賜良機第63章 妙解名題(中)第50章 假公濟私第26章 誰更狠?第18章 僧辯第19章 狄仁傑第31章 毀滅打擊第30章 脅迫第18章 去最危險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