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諸侯之定(二)

由大唐營州都督李誠中、渤海國文籍院少監裴頲、渤海國右領軍衛大將軍高堯義聯名發出的詔令迅速在五京十六府傳遍。如果說之前的“勤王令”發佈之時,渤海各方勢力還存有觀望之念的話,這次加上了“大唐營州都督”名義的傳檄卻引起了舉國震動。

南京,南海府。左千牛衛大將軍楊玄恩招來自家大郎道:“爲父即刻帶兵北上,大郎率右千牛衛鎮守南京,一應諸事,可酌情自處。”

楊家大郎道:“大人可是要去西京?”

楊玄恩道:“不錯,大唐李都督到了,爲父若是不前往拜見,恐失了禮數。”

“若是南方只留右千牛衛,那開城金賊怎麼辦?還有泥水附近的數萬流民,一旦衝過來,全府必將糜爛啊。”

楊玄恩道:“爲父知道南方形勢窘迫,但此次不得不去。大郎盡力維持吧,一月之內,爲父必定懇求李都督派兵南下,平滅邊境之禍。三千破一萬啊,那可真是……嘖嘖,唐軍到後,金賊便是癬疥之疾爾!”

東京,龍原府。左、右金吾衛大將軍李元廣興沖沖點起五千軍馬誓師向西,其弟憂心黑水、鐵力等族不穩,李元廣喝道:“二郎糊塗了麼?唐軍已至渤海,某到要看看,究竟哪族還敢作亂!兩千破兩萬啊!這可是兩千破兩萬!”

中京,顯德府。左監門衛大將軍烏彥青看完檄文之後,高聲招呼僕役:“來人,快快灑掃庭院,某這府邸要迎候大唐都督,唔,某搬去三弟府上,速去知會一聲!還有,準備筆墨紙硯,某要給父親大人修書!一千破三萬啊!這可是一千破三萬啊!”

各府各州之太守、刺史都紛紛動了起來,遠的整理糧秣、民夫準備到時接應。近的乾脆直接上馬來到西京,一時之間,西京成了渤海國地方軍將、官吏們朝拜的中心。

十二月三日。當南京左千牛衛大將軍楊玄恩到來時,營州軍、勤王軍誓師,向東進發。

十二月七日,大軍行至興州。李元廣率五千金吾衛來投,加入勤王軍行列。

十二月十日,烏彥青大開中京城門,恭迎李誠中入城,並以其子爲主將。率軍一萬跟隨。

十二月十五日,大軍行至湖州,涑州、銅州、率賓府等州府太守、刺史率民夫押送牛羊糧秣勞軍。

十二月十八日,大軍至上京城下時,戰兵已經超過三萬,民夫幾達五萬!

大相朱承明不甘束手,以左神策軍爲主力,收西京潰敗而回的右神策軍及左右驍衛殘兵。發上京青壯。得兵五萬,出城迎戰。

有營州軍驕人的戰績以爲後盾,各支勤王兵馬無不士氣高昂,戰意沖天。

千牛衛大將軍楊玄恩第一個請戰:“都督,末將願爲頭陣,不破敵軍誓不罷休!”

金吾衛大將軍李元廣哪肯讓楊氏專美於大唐都督面前。忙搶上一步道:“都督,還是以末將爲先鋒吧。末將願立軍令狀,此番必勝!”

烏彥青之子。左監門衛中郎將烏滎力也在諸將身後跳着腳道:“都督,都督,莫忘了小將,小將手中可是有一萬兵馬!”

右領軍衛中郎將高明薰魁梧的身軀此刻發揮了重要作用,他一把將烏滎力拔開,讓烏滎力險些一屁股摔倒,又奮力從李元廣和楊玄恩中間擠了進來,口中嚷嚷道:“兩位世叔讓讓,某有軍務稟報都督。”

烏滎力、李元廣和楊玄恩本待破口大罵,忽然想起這廝似乎傳言中已爲李都督看重,不日就要赴營州爲將,只得忍氣吞聲閃到一旁。

高明薰嘿嘿一樂,擠到李誠中馬前:“都督,卑職已令職部列陣,隨時可戰,只等都督下令!”一聲“卑職”的自稱,遠遠要比“末將”、“小將”之類的外系稱法顯得更加親近,引得在場衆將一陣豔羨。烏滎力在後面一邊羨慕一邊尋思,一會兒打起來定要多露露臉,爭取讓都督將他也收入帳下,今後也好在李都督馬前自稱一聲“卑職”。

李誠中騎在馬上,含笑挨個誇讚了一番,說得諸將都是好生歡喜,然後道:“此番作戰本督已交都虞候鍾韶指揮,各位去向他求戰吧。本督只看,不發話,各位好生努力,本督自會看在心中。”

衆將俯首聽令之後,又紛紛擁擠到鍾韶跟前。

“鍾都虞,末將願爲頭陣……”

“鍾將軍,末將手下軍士已然待命……”

“鍾指揮……”

還有幾個擠不進去的,將求助的目光望向鍾韶身後的韓延徽,韓延徽哼了一聲,搖頭他顧,心中那份身爲大唐軍將的驕傲越發高漲了一些。

左右都是炮灰,哪個先上都無所謂,鍾韶三言兩語便佈置完畢,按照李誠中事前“逐一觀察戰力”的指示,分出左、中、右等各部,然後下令各部大軍齊出便算了事。

一旁的安端全、乞活買和蒲敵臣等契丹虞候都面面相覷,不明白這些以往畏戰不前、藏頭縮尾的渤海軍將怎麼忽然變得那麼求戰心切了?

安端全問:“這……這還是渤海軍將麼?似乎以前不是這樣子的。”

乞活買忍不住撓了撓頭,道:“別問我,老子以前一出兵,這幫孫子就往後跑,要麼就是藏到城牆後面躲着,說死都不敢出來應戰。喏,那個叫高明薰的,老子以前找他比打他要難得多,怎麼這孫子忽然喜歡打仗了?”

蒲敵臣也是迭剌部領過兵的長老,他捏着腮下的三根鬚子,搖頭道:“那個烏滎力和咱們迭剌部交過手,敗了一次後就不敢跟咱們打了,在草原上躲來躲去的,滑不留手。”

安端全無語,最後嘆了一口氣:“世道變了……”

是役,勤王軍以楊玄恩五千千牛衛爲左軍、李元廣五千金吾衛爲右軍、烏滎力一萬監門衛爲中軍,三軍盡出,猛攻敵軍大陣。在高明薰的極力求戰之下,鍾韶不得已,給他安排了個“戰場遊弋”的活計,沒想到這廝還真是發揮了極爲重要的作用,當兩軍糾纏混戰於當面之時,高明薰遊弋在戰場一側,敏銳的發現了敵軍側翼不穩的情況,當即率三千領軍衛插了進去,一番拼殺之後,敵陣迅速崩潰。

敵軍殘部敗入上京城中,還有半數沒來得及逃回去,上京城門就緊急關閉了,於是數萬敗軍跪在城下投降,放眼望去,密密麻麻全是人頭。李誠中看得一陣眼饞——這地方,人可真多啊!

別說李誠中眼饞,鍾韶以下,王義簿、焦成橋、孟徐興、韓延徽、章順乾、趙讓、崔和等人無不眼中冒着金星、嘴裡嚥着口水。其中尤以崔和爲甚,他在營州軍中擔任的就是後勤職務,成天裡爲人丁、民夫等諸事犯愁,此刻見數萬青壯聚集到一起,早就有了衝過去狠狠咬上一口的想法。

崔和忍不住攛掇韓延徽:“韓虞候,這次降俘可真多啊…..”

韓延徽兀自望着滿地的渤海降俘沒有回過神來:“嗯,啊,嗯,多,是啊…..”

崔和提醒道:“這可都是青壯啊。”

韓延徽愣道:“啊,對,青壯啊,嘖嘖……渤海人丁可真多……”

崔和乾脆挑明道:“韓虞候,如果咱們將這些戰俘搶回去……”

韓延徽恍然,隨即斥道:“咱們是大唐上邦,什麼搶不搶的?咱們能做那種事麼?咱們是王師,嗯?對吧?都督奉天子之詔,節制關外諸軍事,對吧?如今王師東定藩國內亂,自然要報闕長安宮門,向天子獻俘的……”說着,他上前一步,向鍾韶道:“鍾都虞,上京大捷,依禮當獻俘,某意趕時不如湊巧,乾脆就在城下舉辦獻俘之儀罷,也好震懾城內敵軍。”

鍾韶立時點頭,道:“傳諸將前來議事!嗯,某先去稟報都督。”

李誠中聽了鍾韶的建議,心中雖然千百個情願,萬般的首肯,卻還是沉吟着矯情了一句:“這麼着急?會不會吃相太難看了?”

……

上京城下的獻俘儀式足足耗費一個多時辰,營州軍纔將兩萬七千餘降俘盡數接受,然後李誠中一聲令下,勤王軍將上京團團圍住。

正要下令攻打,城門卻再次開啓,原來是渤海國太常卿崔人秀求見李誠中,商議投降諸事。

大相朱承明的投降條件比照高氏,他自知不可能免死,所以要求李誠中答應,只誅自己等“首惡”,免除朱氏、金氏及崔氏等罪囚之家族性命。爲此,朱承明保證渤海郡王大瑋瑎、王弟大封裔及高氏、李氏、烏氏、楊氏等族在上京爲官的族人安全,並保證上京城完好無缺的交到唐軍和勤王軍手中。

李誠中思考了片刻,便答允了朱承明的條件,但提出要將三氏財貨抄沒,族人及家僕以“罪民”之身全體遷往營州。崔人秀大喜,他也擔心自己等人身死之後,族人會加倍受到欺凌,若是去了營州,不管是否受苦,至少性命能夠保全。當下,崔人秀向李誠中跪伏,拜行春秋大禮,感謝李誠中的“寬仁厚德”。

至下午申時,上京城門終於向李誠中緩緩打開,以勤王軍爲先導,數萬大軍簇擁着李誠中進入了這座兩百年不曾陷落過的“關外長安”。。。)

第128章 河南(六)第48章 范陽之春(二)第33章 營州經略(五)第13章 西京變(十三)第62章 燕郡問題(七)第15章 遼西雙城(十五)第119章 南北戰策(十三)第34章 諸侯之定(十三)第4章 幽州留後(四)第76章 釘子(九)第88章 決戰上黨(三)第35章 春夏(一)第66章 燕郡問題(十一)第23章 幽州留後(二十三)第21章 整軍(四)第53章 盧龍節度(二十二)第35章 春夏(一)第79章 大王莊——將軍廟(三)第113章 南北戰策(七)第19章 大河之東(四)第35章 春夏(一)第81章 釘子(十四)第57章 己未之冬(八)第73章 仁恕之道(六)第104章 決戰上黨(十九)第20章 幽州留後(二十)第67章 兩河輪戰(十三)第66章 饒樂山巔(二十)第66章 非常規戰爭(三)第48章 范陽之春(二)第41章 盧龍節度(十)第69章 轉折(一)第11章 西京變(十一)第63章 兩河輪戰(九)第61章 河北新軍閥四第6章 遼西雙城(六)第47章 盧龍節度(十六)第19章 西京變(十九)第15章 西京變(十五)第122章 南北戰策(十六)第25章 榆關風雲(四)第120章 南北戰策(十四)第4章 貝州(中)第47章 盧龍節度(十六)第6章 魏州(一)第105章 決戰上黨(二十)第3章 魏博血夜(三)第35章 營州經略(七)第59章 饒樂山巔(十三)第3章 魏博血夜(三)第109章 南北戰策(三)第9章 遼西雙城(九)第80章 轉折(十二)第16章 幽州留後(十六)第80章 釘子(十三)第63章 己未之冬(十四)第17章 幽州留後(十七)第53章 己未之冬(四)第31章 榆關風雲(十)第76章 轉折(八)第8章 遼西雙城(八)第13章 北迴歸線(三)第13節 幽州留後(十三)第113章 南北戰策(七)第81章 東都會盟(一)第75章 釘子(八)第38章 盧龍節度(七)第18章 遼西雙城(十八)第58章 己未之冬(九)第7章 中官之死(一)第73章 非常規戰爭(十)第2章 健卒營第21章 整軍(四)第58章 己未之冬(九)第53章 君之野望(十一)第2章 魏州血夜(二)第57章 燕郡問題(二)第10章 幽州留後(十)第31章 榆關風雲(十)第40章 盧龍節度(九)第56章 燕郡問題(一)第70章 非常規戰爭(七)第19章 西京變(十九)第28章 幽州留後(二十八)第46章 春夏(十二)第8章 幽州留後(八)第20章 遼西雙城(二十)第49章 饒樂山巔(三)第76章 轉折(八)第10章 幽州留後(十)第45章 盧龍節度(十四)第54章 己未之冬(五)第80章 轉折(十二)第51章 饒樂山巔(五)第39章 雙極(十一)第82章 東都會盟(二)第26章 插曲(三)第3章 遼西雙城(三)第61章 燕郡問題(六)第119章 南北戰策(十三)
第128章 河南(六)第48章 范陽之春(二)第33章 營州經略(五)第13章 西京變(十三)第62章 燕郡問題(七)第15章 遼西雙城(十五)第119章 南北戰策(十三)第34章 諸侯之定(十三)第4章 幽州留後(四)第76章 釘子(九)第88章 決戰上黨(三)第35章 春夏(一)第66章 燕郡問題(十一)第23章 幽州留後(二十三)第21章 整軍(四)第53章 盧龍節度(二十二)第35章 春夏(一)第79章 大王莊——將軍廟(三)第113章 南北戰策(七)第19章 大河之東(四)第35章 春夏(一)第81章 釘子(十四)第57章 己未之冬(八)第73章 仁恕之道(六)第104章 決戰上黨(十九)第20章 幽州留後(二十)第67章 兩河輪戰(十三)第66章 饒樂山巔(二十)第66章 非常規戰爭(三)第48章 范陽之春(二)第41章 盧龍節度(十)第69章 轉折(一)第11章 西京變(十一)第63章 兩河輪戰(九)第61章 河北新軍閥四第6章 遼西雙城(六)第47章 盧龍節度(十六)第19章 西京變(十九)第15章 西京變(十五)第122章 南北戰策(十六)第25章 榆關風雲(四)第120章 南北戰策(十四)第4章 貝州(中)第47章 盧龍節度(十六)第6章 魏州(一)第105章 決戰上黨(二十)第3章 魏博血夜(三)第35章 營州經略(七)第59章 饒樂山巔(十三)第3章 魏博血夜(三)第109章 南北戰策(三)第9章 遼西雙城(九)第80章 轉折(十二)第16章 幽州留後(十六)第80章 釘子(十三)第63章 己未之冬(十四)第17章 幽州留後(十七)第53章 己未之冬(四)第31章 榆關風雲(十)第76章 轉折(八)第8章 遼西雙城(八)第13章 北迴歸線(三)第13節 幽州留後(十三)第113章 南北戰策(七)第81章 東都會盟(一)第75章 釘子(八)第38章 盧龍節度(七)第18章 遼西雙城(十八)第58章 己未之冬(九)第7章 中官之死(一)第73章 非常規戰爭(十)第2章 健卒營第21章 整軍(四)第58章 己未之冬(九)第53章 君之野望(十一)第2章 魏州血夜(二)第57章 燕郡問題(二)第10章 幽州留後(十)第31章 榆關風雲(十)第40章 盧龍節度(九)第56章 燕郡問題(一)第70章 非常規戰爭(七)第19章 西京變(十九)第28章 幽州留後(二十八)第46章 春夏(十二)第8章 幽州留後(八)第20章 遼西雙城(二十)第49章 饒樂山巔(三)第76章 轉折(八)第10章 幽州留後(十)第45章 盧龍節度(十四)第54章 己未之冬(五)第80章 轉折(十二)第51章 饒樂山巔(五)第39章 雙極(十一)第82章 東都會盟(二)第26章 插曲(三)第3章 遼西雙城(三)第61章 燕郡問題(六)第119章 南北戰策(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