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雙極(九)

ps:??感謝niuniumaomao、龍天空下、re摸nslm、ho229、牧豬放歌、三問公子等兄弟的月票。另:上一章有個筆誤,河北應該是黃河以南、太行以東,在此說明一下。

自從六月間得知韓全誨、張居翰、張茂安等中官逃脫了鳳翔劫難,並且把端王和唐興公主接到幽州之後,李誠中就一直睡不好覺。

逃脫的幾個中官倒還罷了,李誠中對中官沒有如宰相崔胤、樑王朱全忠那麼極端的偏見,他可以爲這幾名碩果僅存的中官安排上非常舒適的待遇,比如之前允諾過的監國新羅、監國渤海、監軍熊津、監軍營州等等。

在李誠中的眼裡,這個年代的中官學問和治政其實都不差,放在後世都是高知分子,進個社科院什麼的綽綽有餘。將他們拉到盧龍體系中當官,對李誠中的幫助並不小。

除此之外,李誠中算得上厚道人,懂得知恩圖報的道理。回顧他的崛起之路,內廷中官們對他裨益極大。無論是張居翰、張茂安父子也好,還是中尉韓全誨也罷,亦或那些已經身死關內的中官們,比如之前的宋道弼、景務修、周敬容等,在李誠中一步步登上天下舞臺的進程中都起到了相當關鍵的作用。

光化三年(900年)成爲營州都督、天覆二年(902年)節度盧龍、天覆三年(903年)晉爵燕王,這三大步臺階均有賴於中官們的鼎力相助,要讓李誠中翻臉不認人,這種事情他委實做不出來。

別看現在大唐已經搖搖欲墜,就李誠中所知,大唐的覆亡就在眼前,但這是出於穿越者纔有的認知,生活在這個時空的土著們。就算已經隱約有了這點意識,但誰會真的去想過一個偌大王朝即將滅亡呢?

李氏立唐近三百年,大義名分仍在人心!別看天下藩鎮打來打去,不服朝廷號令,甚至關內諸侯以兵進長安爲常事,挾持和逼迫天子這種勾當幹起來和吃飯拉屎一樣那麼自然、那麼毫無負疚,可畢竟未曾真個有篡位之舉。對於朝廷的官職任命,一樣如藏珍寶。

李誠中穿越以來的四五年,是一個接受再教育的過程,以往的許多認知都發生了深刻的改變。其中就有對大義名分的認知。曾經以爲大義名分這個虛渺的東西在如今這樣的戰亂年代並不靠譜,但只有親歷其中才能體會到,這玩意兒相當好使。

因爲有了“營州都督”的頭銜,李誠中打渤海、打新羅、打契丹,都無往而不利,帶路黨比比皆是,而且是自備乾糧,秉政渤海、詔命新羅、主持草原柴冊大典時,那是相當的理直氣壯!

有了節度盧龍的詔命。李誠中理順幽州豪門、統一河北的腳步非常快捷,可謂得“道”多助!

登上燕王之位後,平盧方面的王師悅、王師克、李嗣業、張濬等人看他的眼神都發生了本質上的改變,其中的謙恭和敬畏多了許多;而在巡視盧龍各軍的過程中。當李誠中頭頂燕王“雲遊冠”出現在軍士們面前時,所受到的追捧和擁戴更甚三分!

所以李誠中現在總是睡不好覺,因爲又一個“大義名分”向他伸出了誘惑之手,讓他口乾舌燥。擁立端王登太子位監國。在幽州建極!這是中尉韓全誨、監軍使張居翰、印監令張茂安的聯合倡議,而且這份倡議有當今天子李曄的背書!

可這同樣是一份燙手的山芋!一旦接過來,等於在豎起大旗。在現在天下混亂的形勢中,這杆大旗無異於一道晃眼的靶子,讓樑王的目光全力聚焦於河北!

除了樑王以外,李誠中還要考慮其他藩鎮,比如默契盟友晉王李克用、天然盟友歧王李茂貞、現實盟友平盧節度使王師範,他們會怎麼想?以及其他藩鎮如西川王建、淮南楊行密、吳越錢鎦又會是什麼反應?至於江南、山南、荊南、廣南、琅琊等諸多藩鎮……李誠中已經沒有腦子去思考了。

會不會是一個羣起而攻的局面?

除了考慮各鎮諸侯外,李誠中還要思索此舉對天下形勢的影響。

樑王朱全忠遷都的準備工作正在大張旗鼓的進行,其心腹東都留守張全義已經加快了洛陽宮室的修繕工作。對於天下人來說,對洛陽宮室的修繕是很正常的事情,長安已經被燒了很多次,三內一片瓦礫,西京已經住不得了。遷都洛陽,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舉動也不是什麼稀奇事,李茂貞、韓建之流都幹過,樑王將天子遷往洛陽自然是同樣的行爲,在許多諸侯眼裡都是可以理解的。

唯有李誠中這個穿越者才能真正看出樑王舉動裡隱含的別樣意味,從結果倒退起因,這種分析方法正常人都會。

長安宮室早就破敗不堪,天子在裡面住了這麼幾年,也沒人說幫助修繕一下,樑王會有那麼好心,真是一心一意爲天子的居住環境考慮?恐怕他正在修的是自家的宮室纔對!

至於爲何樑王篡位後沒有定都洛陽,而是選擇了汴州(開封),李誠中就不得而知了,但其中緣由不難推測,洛陽離河東、關內、西川都太近,樑王篡位太急,在沒有徹底威服天下之際便登寶建極,響應和臣服者不會太多,估計感受到了巨大的危險,所以才最終選擇了定都汴州。

李誠中知道在原有的時空裡,樑王建立大梁後,這一時代被史學界斷代爲五代十國,既然是五代十國,就說明朱全忠所建的大梁並不是天下公認的正朔。事實與李誠中的推測大致相仿,大梁建立以後,朱全忠傳檄天下企圖底定神州的夢想破滅,他的檄文被許多諸侯無情的踐踏於腳下,天下間仍然有很多藩鎮沿襲大唐的年號。

尤其是河東的李克用,仍舊高舉大唐旌旗,以大唐的名義繼續戰鬥。朱樑政權最終也正是亡在了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手上,李存勖登上帝位之後,沿用的名義仍然是恢復大唐。

總之。無論將來如何,樑王遷都洛陽的舉措正緊鑼密鼓的進行中,一旦豎起太子這個旗號,樑王對今上會怎麼處理呢?很明顯,樑王篡位的心思肯定會被潑滅,天子的性命必然會得以保障——除非樑王看不到其中的憂患而一意孤行。樑王要是真個弒君篡位,李誠中肯定會笑得睡不着覺,不過這個可能性不大。

那麼問題出現了,樑王非但不會弒君,反而要想法子保住天子的性命。以示正朔在手。而一旦天子好好的活着,那麼幽州的太子就會很尷尬。當然,這個問題還不算大,有軍隊在手,這些形而上的東西都可以最後再考慮。

關鍵的問題是,李誠中有一點小野心,野心之火現在越燒越旺,讓他一想起來就忍不住心情激盪。對於部下文武們的一些小動作,李誠中通過調查統計局高明博的口中是相當清楚的。這裡面姜苗、韓延徽等武將系的動作很大,馮道等文官系的動作要曖昧一些。

李唐皇室、建貞後人?這個概念的炒作,李誠中一開始覺得是個玩笑,可有可無。便也沒有去操心。但是沒想到事情弄大了,似乎這個身份已經得到天子的認可,並且正式計入了皇室玉牒,立入宗正寺名冊。

好吧。就算如今的李唐皇室對成員的管理有些混亂,這些年進進出出玉牒名冊上的人有很多,比如李茂貞、李克用等等。還有一些進了又出的,比如李繼暉,更有一些壓根兒懶得進去的,比如朱全忠……可自己一個穿越人士忽然間成了重要皇室成員,聽上去仍舊有些不可思議。

而且從幽州傳回來的報告顯示,端王李禎準備稱呼自己“皇叔祖”!這個消息讓李誠中啞然失笑,自己有那麼老麼?

但是,李誠中想到了一種可能,如果自己把太子抵達幽州的消息遮掩個一年半載,等到朱全忠忍不住弒君之後再讓太子出現,以自己“皇叔祖”的身份,未來……會不會大有可能呢?

一想到這裡,李誠中就忍不住小心肝撲撲亂跳,亂跳了一整夜之後,李誠中望着銅鏡裡自己憔悴的面容和佈滿血絲的雙眼,忽然鄙夷起銅鏡中的那個傢伙起來——想這些有啥用?關鍵還是實力,沒有那份實力,神馬都是浮雲!

李誠中用幾天的時間來認真思考和評估自家的實力,思考和評估後的結果讓他感到有些遺憾。至少兩年內,盧龍是無力單獨去扛這面大旗的,更不要去想那些“更進一步”的可能,如果真的去做那些超過實力的事情,無異於將整個河北陷入火坑之中。

換句話說,如果操作得好的話,可以用太子的名義來凝聚天下忠唐勢力——至少表面上忠唐的那些藩鎮的力量,共同對抗佔據中原富庶之地的宣武,頂多也就是如此了,能不能實現這一目標,還有很多事情要籌備。如果再換一個角度來看待這件事情,樑王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何嘗不是盧龍豎太子之旗的最好借力呢?

相通了之後的李誠中馬不停蹄,密會張濬、巡查各軍、約談重臣,除了穩固權位之外,也有體察下意的想法。整個七月到八月,李誠中都在思考這件事情,同時也在着手爲多種方案進行多方準備,他還沒有做出決策,還在繼續觀望。

各方軍將無疑是站在堅定支持他的立場之上的,中高級軍官們都表示,無論李誠中作何選擇,都會竭力擁戴。這種表態幾乎已經是李誠中所能獲取的最佳成果了,人心是最難掌握的,究竟如何,還要看行動,至少目前令李誠中滿意。

文官系統的支持是有限度的,當然也沒有拒絕。李誠中反覆回味這些文官的答覆,能夠知道的是,在他“本分”之內的決策,文官們會繼續站在他這邊,超越“本分”之外嘛,態度很是模凌兩可。

幽州豪門的態度比較現實,他們只關心利益,這反而讓李誠中很寬心。

至於外鎮,平盧方面還在溝通,對平盧軍影響力比較大的前宰相張濬本人是個大唐死忠,只要能夠延續李唐皇室、確保大唐天下不變色的所有政策他都堅決支持,反之,則會撲到你身上來死磕。

淄青戰場上的事情李誠中並不擔憂,淄青兵雖然供養不足,但勝在敢打,有鍾韶率領滄州軍、魏州軍和懷約聯軍步廂坐鎮博昌,攻略不足但守土應該沒什麼問題。李誠中要的也不多,軍事參謀總數的方略是將淄青這片戰場堅持下去,除了吸引宣武注意力外,還可以起到練兵的功效。

現在等待的就是西邊的消息了。(未完待續。。)

第115章 南北戰策(九)第72章 非常規戰爭(九)第6章 魏州血夜(六)第69章 仁恕之道(二)第36章 營州經略(八)第50章 君之野望(八)第67章 燕郡問題(十二)第2章 幽州留後(二)第79章 懷遠新思維(十一)第75章 非常規戰爭(十二)第125章 河南(三)第51章 盧龍節度(二十)第11章 蔣袁合流(一)第31章 榆關風雲(十)第115章 南北戰策(九)第69章 懷遠新思維(一)第142章 國器(四)第57章 兩河輪戰(三)第71章 仁恕之道(四)第57章 饒樂山巔(十一)第1章 遼西雙城(一)第31章 榆關風雲(十)第21章 遼西雙城(二十一)第76章 釘子(九)第79章 轉折(十一)第2章 幽州留後(二)第72章 非常規戰爭(九)第31章 營州經略(三)第48章 盧龍節度(十七)第52章 范陽之春(六)第70章 懷遠新思維(二)第98章 決戰上黨(十三)第61章 己未之冬(十二)第2章 魏州血夜(二)第113章 南北戰策(七)第62章 饒樂山巔(十六)第59章 己未之冬(十)第52章 饒樂山巔(六)第69章 懷遠新思維(一)第23章 幽州留後(二十三)第19章 幽州留後(十九)第4章 幽州留後(四)第62章 燕郡問題(七)第43章 白狼山水間(十)第71章 懷遠新思維(三)第42章 春夏(八)第38章 營州經略(十)第6章 魏州(一)第128章 河南(六)第114章 南北戰策(八)第49章 君之野望(七)第37章 營州經略(九)第17章 大河之東(二)第63章 河北新軍閥(六)第57章 己未之冬(八)第16章 北迴歸線(六)第20章 大河之東(五)第70章 非常規戰爭(七)第10章 西京變(十)第21章 遼西雙城(二十一)第28章 大河之東(十三)第20章 大河之東(五)第46章 君之野望(四)第5章 西京變(五)第50章 饒樂山巔(四)第26章 諸侯之定(五)第137章 中樞之要(七)第24章 插曲(一)第70章 懷遠新思維(二)第70章 非常規戰爭(七)第95章 決戰上黨(十)第60章 燕郡問題(五)第62章 燕郡問題(七)第14章 北迴歸線(四)第53章 范陽之春(七)第88章 決戰上黨(三)第66章 非常規戰爭(三)第44章 雙極(十六)第50章 己未之冬(一)第89章 決戰上黨(四)第99章 決戰上黨(十四)第77章 懷遠新思維(九)第84章 東都會盟(四)第24章 大河之東(九)第53章 饒樂山巔(七)第32章 榆關風雲(十一)第66章 兩河輪戰(十二)第46章 白狼山水間(十三)第22章 遼西雙城(二十二)第1章 幽州留後(一)第27章 諸侯之定(六)第55章 君之野望(十三)第77章 大王莊——將軍廟(一)第5章 幽州留侯(五)第42章 雙極(十四)第63章 己未之冬(十四)第68章 仁恕之道(一)第57章 盧龍節度(二十六)第73章 釘子(六)第18章 西京變(十八)
第115章 南北戰策(九)第72章 非常規戰爭(九)第6章 魏州血夜(六)第69章 仁恕之道(二)第36章 營州經略(八)第50章 君之野望(八)第67章 燕郡問題(十二)第2章 幽州留後(二)第79章 懷遠新思維(十一)第75章 非常規戰爭(十二)第125章 河南(三)第51章 盧龍節度(二十)第11章 蔣袁合流(一)第31章 榆關風雲(十)第115章 南北戰策(九)第69章 懷遠新思維(一)第142章 國器(四)第57章 兩河輪戰(三)第71章 仁恕之道(四)第57章 饒樂山巔(十一)第1章 遼西雙城(一)第31章 榆關風雲(十)第21章 遼西雙城(二十一)第76章 釘子(九)第79章 轉折(十一)第2章 幽州留後(二)第72章 非常規戰爭(九)第31章 營州經略(三)第48章 盧龍節度(十七)第52章 范陽之春(六)第70章 懷遠新思維(二)第98章 決戰上黨(十三)第61章 己未之冬(十二)第2章 魏州血夜(二)第113章 南北戰策(七)第62章 饒樂山巔(十六)第59章 己未之冬(十)第52章 饒樂山巔(六)第69章 懷遠新思維(一)第23章 幽州留後(二十三)第19章 幽州留後(十九)第4章 幽州留後(四)第62章 燕郡問題(七)第43章 白狼山水間(十)第71章 懷遠新思維(三)第42章 春夏(八)第38章 營州經略(十)第6章 魏州(一)第128章 河南(六)第114章 南北戰策(八)第49章 君之野望(七)第37章 營州經略(九)第17章 大河之東(二)第63章 河北新軍閥(六)第57章 己未之冬(八)第16章 北迴歸線(六)第20章 大河之東(五)第70章 非常規戰爭(七)第10章 西京變(十)第21章 遼西雙城(二十一)第28章 大河之東(十三)第20章 大河之東(五)第46章 君之野望(四)第5章 西京變(五)第50章 饒樂山巔(四)第26章 諸侯之定(五)第137章 中樞之要(七)第24章 插曲(一)第70章 懷遠新思維(二)第70章 非常規戰爭(七)第95章 決戰上黨(十)第60章 燕郡問題(五)第62章 燕郡問題(七)第14章 北迴歸線(四)第53章 范陽之春(七)第88章 決戰上黨(三)第66章 非常規戰爭(三)第44章 雙極(十六)第50章 己未之冬(一)第89章 決戰上黨(四)第99章 決戰上黨(十四)第77章 懷遠新思維(九)第84章 東都會盟(四)第24章 大河之東(九)第53章 饒樂山巔(七)第32章 榆關風雲(十一)第66章 兩河輪戰(十二)第46章 白狼山水間(十三)第22章 遼西雙城(二十二)第1章 幽州留後(一)第27章 諸侯之定(六)第55章 君之野望(十三)第77章 大王莊——將軍廟(一)第5章 幽州留侯(五)第42章 雙極(十四)第63章 己未之冬(十四)第68章 仁恕之道(一)第57章 盧龍節度(二十六)第73章 釘子(六)第18章 西京變(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