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決戰上黨(一)

PS:感謝七款兄、小布真巨星的打賞,感謝ykld、雞蛋肘子和帝王書聖的票票鼓勵。另:明天父母來北京,沒有時間碼字了,要停更一天,抱歉了。

洛陽東,百里,汜水關下。

汜水關,又名虎牢關,因周穆王於此地圈養猛虎而得名。此地南連嵩嶽,北瀕黃河,山嶺交錯,自成天險,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爲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戰國時,東方六國駐兵汜水與秦國對峙;楚漢時,劉邦和項羽在這裡展開激戰;本朝太宗皇帝也於此地大戰竇建德,以定天下大勢。

天佑元年五月,汜水關再次迎來了數量恢弘的大軍,周邊數十里方圓,盡是連綿的營帳和如林的旌旗。

樑王以“尊王攘夷”之名,召集天下各路諸侯,準備征討不誓盟約“僞燕王”李誠中和“僞晉王”李存勖。之所以用“僞王”稱之,皆因樑王向天子求得了詔書,削去李誠中和李存勖的王爵,同時宣佈了二人的十大罪狀。其中最主要的罪狀有兩個,一是“挾持太子”,二是“引夷南顧”。

天子加樑王爲“天下兵馬大元帥”,正式確認了他諸侯霸主的地位。於是樑王以此爲名,匯聚天下兵馬,準備向河東、河北發動大規模攻勢。按照敬翔和李振的方略,大軍的攻擊方向鎖定在上黨地區;原晉州戰場完全交給了河東“三王”,緇青戰場則以葛從周爲主、王師範軍爲輔;在主攻的上黨地區,樑王準備以龐大的兵力直接碾壓,待佔據上黨之後,從滏口陘、井陘、飛狐陘等三處強行越過太行。在河北平原上與盧龍軍展開決戰。

一旦消除了四面樹敵的威脅,樑王可以調集的兵力便相當可觀了。朱友寧所轄建武軍五萬餘人、氏叔琮所轄保大軍六萬餘人、康懷英所轄保義軍四萬餘人、楊師厚所轄武寧軍三萬餘人、張歸厚所轄鎮國軍三萬餘人、朱友恭所轄右龍虎軍兩萬餘人,上述樑王主力戰兵全數彙集與汜水。

此外,樑王還將張存敬和李思安從秦州抽調而回,以他們訓練了近半年的秦州騎兵爲主力。又將全軍之中可以調動的所有騎兵都集中到他們麾下,組建了一支八千餘騎的騎兵集團,加張存敬爲護國軍節度使、李思安爲護國軍節度副使,專以對抗河北騎兵。

連同樑王廳子都和元從親軍兩支牙兵,汜水關下集中的樑軍主力已達二十六萬!

這並不是樑王準備的全部軍力。在上黨,還有賀德倫的五萬人正在與盧龍軍對峙;從宋州、許州、陳州、豫州、潁州、曹州、滑州等地的輔助軍力正在源源不斷的聚集於汜水。到五月底,預計進入上黨的樑軍戰兵、輔兵合計將達到四十餘萬!

除了樑軍以外,還有各路諸侯兵馬七萬餘。

馬殷統帥的荊軍三萬。

王宗佶統帥的蜀軍兩萬。

趙匡明統帥的楚軍兩萬。

郭啓期統帥的岐軍三千。

李神福統帥的吳軍五千。

王師克統帥的齊軍兩千。

爲了調動諸侯兵馬,樑王暗地裡付出了不少地盤,當然,前提是平定河東與河北。與自己付出的地盤相比。一旦北伐成功,樑王所得將遠遠大於付出,而且最重要的是,樑軍將獲得夢寐以求的馬場!

不過,儘管樑王做出了很大的承諾,各家諸侯的出兵狀況並不十分理想,蜀國、楚國、荊國、吳國、岐國、齊國等諸侯雖說直接派軍參戰。可兵力並不多,大部分都是前往東都會盟時所帶的兵馬,在樑王的強硬要求下留了下來。

其中的主力反而是實力嚴重不足的樑王鐵桿小弟馬殷。另外,原先反對樑王的趙氏兄弟卻出人意料的極力擁戴“尊王攘夷”的口號,令很多人都沒有想到。至於岐國、吳國和齊國,則象徵性的派了少許兵馬,純碎是打醬油的。而遙遠的越國、漢國、閩國則以路途遙遠爲藉口,只是派遣民夫,押送了大量糧秣和輜重前來支應,以示自家誠意。

不過樑王也並不苛求。各諸侯國聯軍的戰力如何姑且不論,能不能指揮得動也是一個大問題。能夠將參加東都會盟的諸侯軍隊留下大半來,樑王已經知足了。他也沒有去考慮讓各鎮諸侯繼續調兵——時間上來不及,而且他的本意也不指望諸侯國聯軍能夠效力廝殺,其目的還是爲了以壯行色。

到目前爲止。在主戰場上,聯軍兵力已經將近五十萬,連同民夫,號稱百萬之衆。兩個輔助戰場兵力也不少,晉州戰場,河東三王以四萬多河東軍的兵力,對晉陽的李存勖一萬餘人形成壓倒性優勢;在緇青戰場,葛從周的泰寧軍和王師範的齊軍相加超過十萬,已經逐漸從東、南、西三個方向擠壓駐於博昌的盧龍軍。

無論怎麼看,盧龍軍以一軍之力,要想獨抗天下諸侯聯軍,都實在是艱難無比。

當然,數十萬大軍集中於汜水,看上去恢弘壯麗,卻暫時無法動彈,最主要的問題來自於糧秣供應。

幾十萬大軍,人吃馬嚼,每月的糧食消耗就在四五十萬石上下,這個數字是相當驚人的。以樑王的內政大才裴迪之能,窮三月之力,也僅僅蒐羅出四百萬石糧食,運到汜水儲存下來的,也不過二百萬石,僅夠大軍吃到秋末。看上去已經夠了,因爲秋末又會有新的收成。但實際上秋糧打下來之後,還要徵收、運送到戰場之上,其中有一到兩個月的空白期,在這段空白期中,大軍將陷入無糧可吃的境地,這是絕對不能允許的。

南方諸侯支應的糧食即將抵達汜水,但因爲路途遙遠,半道上消耗甚巨,真正運到之後恐怕也就能維持一個月的作戰,對於數十萬大軍來說。仍然相當危險。按照敬翔和李振的判斷,大軍糧食仍然不夠,缺糧數在五十萬至一百萬石之間。

李振的建議有兩條,一是繼續敦促南方諸侯發送第二批糧食,如果現在就讓南方諸侯開始準備併發糧。可以趕在九月之前送到;二是徵發河南各大戶的餘糧,因爲離得近,這些糧食可以在七月之前運到,前提是各豪門願意出糧。

第一條意見毫無問題,樑王以天下兵馬大元帥的名義向南方諸侯下達了徵糧令,但是第二條意見……樑王需要好好考慮考慮。

河南富庶。豪門之中多有存糧,但凡是大富之家,無不是樑王帳下權勢人物。比如李振本人,他家就在滑州購置了三萬畝田地,存糧不下五萬石;又比如敬翔,敬翔算得上“忠於王事”的了。很少顧及自己的產業,但就算如此,敬氏也在陳州不知不覺間積累了五千餘畝良田的家產;真正富有的是原來就屬於當地豪族的袁氏之流、以及愛財的軍中大將如蔣氏之輩,其中袁氏的土地畝數已經無法計算……

敬翔和李振之所以提出這種“自殘”的方略,其實很好理解。敬翔是真心幫助樑王成就霸業,對於他來說,功名纔是第一位的。更何況他即將成爲陳國的國君。至於李振,他的心思全部放在了衛州,能夠早一步在衛州建立衛國,比什麼家產和土地都強!

這條方略讓樑王苦苦思索了三天,他又挨個和手下的重臣大將們交談,最後順利取得了文武臣僚們的同意,眼看着天下定鼎在即,各家都要封國授土了,在這樣的大利麪前,區區一點糧食算得了什麼?

順利得到了臣僚們的同意。樑王鬆了一口氣,按照他挨個談話時的統計,各家願意交上來的軍糧在百萬石以上,有了這百萬石糧食,就能夠熬過最艱難的九月至十月了!

於是樑王讓臣僚們各寫家書。催促族中發糧,又將各家願意上交的糧食數目告訴了裴迪,讓他準備運力,爭取在九月前送抵軍前。裴迪拿着各家認繳的糧食清單,眉開眼笑的趕回了汴州。樑王已經允諾裴迪,將於五月底正式出兵,爭取在年末徹底解決河東、河北問題。只要裴迪能夠保證軍糧和輜重的供應順暢,最遲在明年初,就可以去徐州之國了。

除了糧食問題外,還需要解決的問題仍然不少,士兵露宿的軍帳、預計補充的海量弓矢、儲備的刀槍、不可或缺的繩索等等,當然最重要的,還有各家聯軍的指揮和協調。

這是樑王第一次指揮如此龐大數量的軍隊作戰,而且指揮的還是聯軍,想要做到如臂使指,那是絕對不可能的,樑王也從來不曾抱有這樣的奢望。就算各路諸侯對他的命令都俯首帖耳,他也不可能指揮得過來。

樑王的指揮,只能是一種方向性的指揮。比如大軍的開拔,需要與各路諸侯協商,誰先走、誰後走……比如行軍之中,需要找幾條可以依賴的水源,誰順這條水源走、誰順那條水源走……又比如抵達的目的地澤州,所有軍隊不可能涌入澤州城內,這就需要一一安排駐地……

到了作戰的時候,同樣不可能排出四五十萬人的軍陣來廝殺,因此又要進行協調,誰陣列、誰奔襲、誰埋伏、誰支援……

上述問題,不僅樑王的額前增了幾縷白髮,就連敬翔、李振等文官都累得差點直不起腰來。不過好在樑軍畢竟經驗豐富,這支過去的宣武軍曾經有過二十萬大軍分六路會攻河東的經歷,所以在高強度忙碌半個月之後,總算是定下了進軍方略。

大軍分東西兩路,於六月初陸續啓程。東路以朱友寧之建武軍爲先行、其後依次爲張歸厚之鎮國軍、朱友恭之右龍虎軍,然後是樑王牙兵及各路諸侯,由白陘而入河東;西路以楊師厚之武寧軍爲先行,其後是氏叔琮之保大軍、張存敬和李思安之護國軍,由太行陘而入河東。康懷英之保義軍殿後,解帶民夫和剩餘輜重最後進入澤州。

大軍須於六月中旬抵達澤州,駐紮於各軍分配的營地,不得延遲。好在汜水離澤州並不遠,否則幾十萬大軍行軍,十天左右根本不可能趕到。

其餘十數萬輔兵和民夫在汜水及澤州之間建立十多處營地,務必保障輜重的運送和通道的順暢。

晉州戰場,樑王要求河東三萬最遲於七月前攻下晉陽,從上黨盆地的側翼威脅盧龍軍;緇青戰場,樑王要求葛從周和王師範同樣於七月前拿下博昌,將盧龍軍消滅在黃河之南。另外,樑王還向袁象先和蔣玄暉下令,讓他們堅守相、衛,最好能牽制住一部分盧龍軍,如果實在無力牽制,他也允許二人撤回滑州,但務必保證黃河的安全,不可使盧龍軍渡河威脅河南。

第6章 西京變(六)第69章 轉折(一)第40章 薊州(二)第8章 中官之死(二)第32章 榆關風雲(十一)第60章 河北新軍閥(三)第30章 幽州留後(三十)第40章 春夏(六)第70章 懷遠新思維(二)第4章 魏州血夜(四)第124章 河南(二)第3章 遼西雙城(三)第6章 幽州留後(六)第58章 兩河輪戰(四)第47章 盧龍節度(十六)第52章 君之野望(十)第14章 遼西雙城(十四)第140章 國器(二)第77章 轉折(九)第21章 整軍(四)第83章 釘子(十六)第92章 決戰上黨(七)第114章 南北戰策(八)第6章 魏州(一)第32章 營州經略(四)第53章 范陽之春(七)第32章 雙極(四)第31章 雙極(三)第43章 白狼山水間(十)第53章 饒樂山巔(七)第39章 雙極(十一)第56章 兩河輪戰(二)第66章 燕郡問題(十一)第65章 己未之冬(十六)第78章 釘子(十一)第49章 盧龍節度(十八)第48章 盧龍節度(十七)第101章 決戰上黨(十六)第113章 南北戰策(七)第53章 己未之冬(四)第62章 河北新軍閥(五)第94章 決戰上黨(九)第47章 君之野望(五)第52章 君之野望(十)第1章 魏州血夜(一)第66章 兩河輪戰(十二)第53章 己未之冬(四)第17章 大河之東(二)第47章 饒樂山巔(一)第130章 河南(八)第126章 河南(四)第6章 西京變(六)第30章 雙極(二)第27章 大河之東(十二)第6章 魏州(一)第32章 營州經略(四)第38章 春夏(四)第117章 南北戰策(十一)第116章 南北戰策(十)第40章 春夏(六)第48章 君之野望(六)第142章 國器(四)第128章 河南(六)第36章 雙極(八)第48章 盧龍節度(十七)第71章 懷遠新思維(三)第42章 春夏(八)第51章 范陽之春(五)第12章 西京變(十二)第3章 西京變(三)第7章 遼西雙城(七)第23章 榆關風雲(二)第13章 蔣袁合流(三)第69章 仁恕之道(二)第77章 仁恕之道(十)第31章 營州經略(三)第95章 決戰上黨(十)第78章 大王莊——將軍廟(二)第3章 遼西雙城(三)第73章 懷遠新思維(五)第19章 整軍(二)第16章 大河之東(一)第14章 西京變(十四)第127章 河南(五)第2章 健卒營第29章 幽州留後(二十九)第104章 決戰上黨(十九)第36章 雙極(八)第47章 饒樂山巔(一)第55章 兩河輪戰(一)第71章 非常規戰爭(八)第23章 幽州留後(二十三)第135章 中樞之要(五)第23章 大河之東(八)第83章 釘子(十六)第73章 非常規戰爭(十)第130章 河南(八)第17章 幽州留後(十七)第17章 西京變(十七)第77章 釘子(十)
第6章 西京變(六)第69章 轉折(一)第40章 薊州(二)第8章 中官之死(二)第32章 榆關風雲(十一)第60章 河北新軍閥(三)第30章 幽州留後(三十)第40章 春夏(六)第70章 懷遠新思維(二)第4章 魏州血夜(四)第124章 河南(二)第3章 遼西雙城(三)第6章 幽州留後(六)第58章 兩河輪戰(四)第47章 盧龍節度(十六)第52章 君之野望(十)第14章 遼西雙城(十四)第140章 國器(二)第77章 轉折(九)第21章 整軍(四)第83章 釘子(十六)第92章 決戰上黨(七)第114章 南北戰策(八)第6章 魏州(一)第32章 營州經略(四)第53章 范陽之春(七)第32章 雙極(四)第31章 雙極(三)第43章 白狼山水間(十)第53章 饒樂山巔(七)第39章 雙極(十一)第56章 兩河輪戰(二)第66章 燕郡問題(十一)第65章 己未之冬(十六)第78章 釘子(十一)第49章 盧龍節度(十八)第48章 盧龍節度(十七)第101章 決戰上黨(十六)第113章 南北戰策(七)第53章 己未之冬(四)第62章 河北新軍閥(五)第94章 決戰上黨(九)第47章 君之野望(五)第52章 君之野望(十)第1章 魏州血夜(一)第66章 兩河輪戰(十二)第53章 己未之冬(四)第17章 大河之東(二)第47章 饒樂山巔(一)第130章 河南(八)第126章 河南(四)第6章 西京變(六)第30章 雙極(二)第27章 大河之東(十二)第6章 魏州(一)第32章 營州經略(四)第38章 春夏(四)第117章 南北戰策(十一)第116章 南北戰策(十)第40章 春夏(六)第48章 君之野望(六)第142章 國器(四)第128章 河南(六)第36章 雙極(八)第48章 盧龍節度(十七)第71章 懷遠新思維(三)第42章 春夏(八)第51章 范陽之春(五)第12章 西京變(十二)第3章 西京變(三)第7章 遼西雙城(七)第23章 榆關風雲(二)第13章 蔣袁合流(三)第69章 仁恕之道(二)第77章 仁恕之道(十)第31章 營州經略(三)第95章 決戰上黨(十)第78章 大王莊——將軍廟(二)第3章 遼西雙城(三)第73章 懷遠新思維(五)第19章 整軍(二)第16章 大河之東(一)第14章 西京變(十四)第127章 河南(五)第2章 健卒營第29章 幽州留後(二十九)第104章 決戰上黨(十九)第36章 雙極(八)第47章 饒樂山巔(一)第55章 兩河輪戰(一)第71章 非常規戰爭(八)第23章 幽州留後(二十三)第135章 中樞之要(五)第23章 大河之東(八)第83章 釘子(十六)第73章 非常規戰爭(十)第130章 河南(八)第17章 幽州留後(十七)第17章 西京變(十七)第77章 釘子(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