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盧龍節度(十三)

ps:感謝franklin和he219兄月票鼓勵。

天覆二年(902年)正月十八,劉守光下令對石城展開攻擊。

在石城這片戰場上,石城正西方向,是以義兒軍爲主的大帥親軍,戰兵萬餘;石城東北方約八里外,是趙敬統帥的薊州兵,戰兵六千;在石城東南方七裡外的簾山下,則是趙霸統帥的三千霸都騎。

同時,在石城周圍較遠一些的地方,還有幾處各州刺史、兵馬使、軍城使和守捉使統帶的兵馬,只不過兵力較少,最多能起到一些警戒和攔阻斥候的作用。

幽州聯軍總兵力共計五萬人,其中披甲戰兵約兩萬,其餘則爲無甲輔兵和民夫。

雖然就廣義角度而言,幽州聯軍對營州軍形成了戰略包圍,但在戰術上,並未對石城完成合圍之勢。

且不提幽州聯軍的三支主力間相隔較遠,無法形成有效聯絡,單就石城來說,因爲有城下營的存在,幽州聯軍就無法真正對石城展開合圍攻擊。在攻城之前,他們首先要做的是拔掉城下營這顆釘子。

作爲軍事常識,守城不能單守城牆,如果放棄城外的防禦,龜縮於城牆之內,對守城者來說是相當危險的,這意味着攻城方可以集中兵力封堵有限的幾座城門,而無需將兵力浪費在對整座城池的封鎖上,只要派出幾隊遊騎沿城牆隨時奔走警戒,就可以令城中的敵人逃不出來。

同樣的道理,攻城方如果沒有徹底掃清城外的防禦據點,也不可能真正展開對城牆的攻擊,任何遺漏在城外的守城據點。都很可能成爲進攻者背後的致命弱點。

只有當守城方兵力或實力上真正處於絕對弱勢,不足以據守城外各處時,攻城戰纔可能發生,所以通常來說,攻城方的兵力往往數倍於敵。甚至達到十倍於敵也是很正常的。

也正因爲如此,許多大城往往修築很多城門,比如長安,外郭開有十二座城門,這樣的修築方法,除了便於出入外。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對攻城方圍城造成巨大的困難。攻城方如果要圍困長安,必須將十二座城門全部以重兵封堵住,否則守城者可以隨意從其中一門調兵出擊,給攻城造成巨大威脅。

石城當然沒有那麼多城門,但石城外有城下營,城下營的存在保證了石城不會被幽州聯軍堵死在城門內。在幽州聯軍掃除城下營之前,石城的內外出入是相對暢通的,石城內的營州軍可以隨時提兵出擊,與城下營相互支援。

劉守光認爲自己的兵力是無法真正拔出城下營、進而困死石城的,他對營州軍兵力的推測與實際有很大出入。他所獲得的各方面情報顯示,石城及城下營共計有上萬敵人,其中營州軍和懷約聯軍是主力。此外還包括一些地方鎮軍。

如果算上營州方面攜帶的民夫和輔兵的話,他推測李誠中手頭上掌握着兩萬兵力,其中一半是輔兵,再多的話,以小小的石城是容納不下的。事實上就算是兩萬兵力,石城也容納不下——這也是城下營修築的另一個原因。

五比二的兵力對比是沒辦法攻城的,尤其是在薊州軍和霸都騎不是很聽話的時候,所以劉守光打定的主意也不是要拔除城下營,更沒打算攻城,他希望通過攻擊城下營。將城內的營州軍主力引出來在平地上作戰,這樣能夠更容易一些。

第一戰必須要有氣勢,要有威風,這是劉守光和劉知溫打的算盤。哪怕不真打,也要擺出氣勢和威風來。不僅是給李誠中看,更是給大大小小的軍頭們看。

所以劉守光命令全軍出動,戰兵、輔兵和民夫加起來足有五萬之衆,從三個方向將石城連同城下營包裹起來。義兒軍在西門外列陣,薊州軍威懾北門,霸都騎則分爲兩支騎軍,監視南邊城下營和東門兩處。

這一次的部署很順利,不僅後營那些兵痞刺頭都非常聽話,就連趙敬和趙霸都完全聽令行事而沒有討價還價,至於那些周圍散佈的外系大小軍頭們,則都畢恭畢敬的趕到了義兒軍前,聽候差遣。

不過他們雖然口稱“聽候差遣”,但實際上都接不了什麼“差遣”,每個軍頭就帶了那麼點人,多的幾十,少的十幾,這麼點人能幹什麼?劉守光也不以爲意,他本來也就沒想過要讓這些人出力,這些人的兵力之所以那麼少,不就是他這兩個月努力的成果麼?

其實從這個角度而言,劉守光和李誠中的建軍思想在相當程度上是非常接近的,兩人都在努力消滅盧龍軍普遍存在的山頭主義。但劉守光的作法治標不治本,用不了幾年,他手下就會冒出一批新的軍頭,而李誠中,則要徹底得多。

數萬大軍擺在城下,場面非常壯觀,李誠中帶着衆將們在石城城頭仔細觀察。

嚴格來說,營州軍高層都沒有指揮軍隊與關內各鎮唐軍交手的記錄,甚至對於盧龍本鎮而言,營州軍高層都比較陌生。就算是張興重、周坎等在盧龍軍中混了數年的老軍也同樣如此,他們當年的層次太低,每次作戰或者操演之時,都屬於“陣列”中的一員,沒有機會以那麼高的視角和眼光來打量整個軍陣。

現在的營州軍統兵大將裡,在舊的盧龍軍體系中領兵最多的應該算是元行欽,但他當年也不過是個小小的隊正,而且此刻並不在石城。這是一個年輕的集體,是一個起點極低的軍官層,他們在關外取得了耀眼奪目的戰績,但在盧龍軍裡,卻相當陌生。

營州衆將貪婪的觀察着城下的幽州聯軍,數十名虞侯早已分成三組,分立於西、南、北三面的城牆上,手持炭筆,在釘於木板上的白絹上緊張的勾勒着幽州聯軍的軍陣線條,並不時在各個方塊處標識人數、兵種類型及所轄將旗番號。

李誠中則帶領張興重、姜苗等主要將領來到西門城樓,遙望劉守光中軍——義兒軍的陣列。

義兒軍成立於光化二年,立軍之初便在河間大勝成德軍,將希圖渾水摸魚的成德軍打得潰不成軍,爲穩定岌岌可危的幽燕局勢立下大功。其後在盧龍軍應對南方宣武、魏博的連番大戰裡,也都表現尚佳。雖說到了後來,義兒軍有了自保的想法,導致盧龍軍在老鴉堤全軍崩潰,但這支軍隊始終保持得相對完整,戰力受損不大。

劉守光入主幽州後,對這支起家的嫡系儘可能予以關照,從盧龍各支潰兵中揀選精壯塞入其中,更在甲冑、兵刃和供給上不遺餘力。是故,呈現在營州衆將面前的義兒軍陣還是相當不錯的。

和契丹人相比,義兒軍的披甲戰兵遠超前者,軍陣中幾乎人人披甲,就披甲人數來說,已經和營州方面相差無幾。目前營州軍六千餘人是全軍披甲的,懷約聯軍披甲兵員爲五千人,加起來共計一萬一千餘人,再加上千餘裝備輕甲的各城預備營,披甲總兵力比義兒軍高不到哪裡去。

但是,營州方面的甲冑數量要高出許多,在作戰條令中,大規模正面會戰時,營州軍對甲冑的規定是二待三,即兩名士兵準備三套甲冑。此外,新編的懷約聯軍五個新營也正在陸續配甲,但要配備完畢,至少需要再等四到六個月。

同時,營州方面曾經研究過關內盧龍各軍的甲冑,發現各軍在甲冑劃分上要比營州方面低一個檔次。比如營州軍的輕甲,在關內已經屬於親軍穿戴的重甲,營州軍的重甲,在關內則屬於中層軍將的重鎧,而營州軍的鐵甲,關內盧龍各軍中完全沒有。

義兒軍的甲冑比起渤海國軍隊來說要樸素得多,這些甲冑很多都被磨損過,穿戴在士兵身上顯得有些不盡如人意。相對來說,渤海國的甲冑要美觀許多,但渤海國承平日久,生產的甲冑追求華麗更甚過實用,許多貴族子弟身上的甲冑精雕細琢,可是隨手一提,就能發現“輕薄透”等特點。而眼前的義兒軍披甲士兵在披甲之後則顯得更加敦實一些。

通過對義兒軍的觀察,營州方面還發現,這支軍隊陣型並不嚴整,也不追求營州方面要求的整齊隊列,在軍陣排列上,他們各聚一陣,雖然不整齊,但行動上似乎要更靈活一些。而且每陣之中,軍士們掌中的兵刃也各不相同,往往一隊百人的小小陣列裡,便充斥着弓手、槍兵、刀盾手,甚至還有鐵棍、重斧等兵種。

這樣的軍陣與義兒軍的組成是有直接關係的,營州衆將們略略想過,便即瞭然。

義兒軍擺好大陣之後,便有數騎開至西門下,但因爲城下營的存在,他們不敢太過靠近。這幾騎在西門城牆下往來馳騁,衝城頭高聲呼喝,因爲相距不近,所以城頭上聽不太清楚,但不用想也知道,定然沒有什麼好詞。

這幾騎在城下來往數次,他們的騎術相當不賴,常常在奔馳的戰馬上做出高難度的騎術,或長身而起,雙腳踩鞍;或單手支撐,在馬背上全身旋轉……總之精彩已極,不時引起義兒軍本陣軍士的陣陣歡呼,就連城頭上的李誠中都主動爲之鼓掌叫好。

等這些騎士耍夠了,李誠中方纔戀戀不捨的停止喝彩,向張興重道:“大夥兒都看夠了,也該咱們出動了。”

第142章 國器(四)第36章 春夏(二)第140章 國器(二)第91章 決戰上黨(六)第1章 西京變(四)第95章 決戰上黨(十)第63章 燕郡問題(八)第68章 釘子(一)第30章 諸侯之定(九)第45章 白狼山水間(十二)第12章 北迴歸線(二)第54章 饒樂山巔(八)第48章 君之野望(六)第71章 轉折(三)第27章 插曲(四)第61章 己未之冬(十二)第64章 兩河輪戰(十)第38章 春夏(四)第18章 遼西雙城(十八)第42章 春夏(八)第35章 營州經略(七)第58章 燕郡問題(三)第68章 兩河輪戰(十四)第76章 仁恕之道(九)第50章 饒樂山巔(四)第99章 決戰上黨(十四)第17章 大河之東(二)第112章 南北戰策(六)第9章 魏州(四)第63章 兩河輪戰(九)第63章 兩河輪戰(九)第18章 大河之東(三)第42章 雙極(十四)第68章 釘子(一)第55章 饒樂山巔(九)第49章 君之野望(七)第30章 榆關風雲(九)第86章 決戰上黨(一)第65章 饒樂山巔(十九)第85章 東都會盟(五)第52章 饒樂山巔(六)第1章 幽州留後(一)第13節 幽州留後(十三)第92章 決戰上黨(七)第76章 轉折(八)第121章 南北戰策(十五)第142章 國器(四)第6章 遼西雙城(六)第40章 盧龍節度(九)第114章 南北戰策(八)第53章 君之野望(十一)第7章 西京變(七)第71章 轉折(三)第22章 幽州留後(二十二)第11章 蔣袁合流(一)第19章 幽州留後(十九)第6章 幽州留後(六)第1章 西京變(一)第60章 燕郡問題(五)第41章 薊州(三)第76章 非常規戰爭(十三)第124章 河南(二)第61章 饒樂山巔(十五)第50章 饒樂山巔(四)第72章 釘子(五)第59章 兩河輪戰(五)第100章 決戰上黨(十五)第17章 北迴歸線(七)第1章 羣衆演員李某第25章 幽州留後(二十五)第20章 大河之東(五)第8章 西京變(八)第1章 魏州血夜(一)第10章 中官之死(四)第93章 決戰上黨(八)第25章 諸侯之定(四)第56章 盧龍節度(二十五)第78章 仁恕之道(十一)第28章 榆關風雲(七)第55章 盧龍節度(二十四)第22章 諸侯之定(一)第73章 懷遠新思維(五)第6章 遼西雙城(六)第3章 遼西雙城(三)第61章 河北新軍閥四第44章 雙極(十六)第40章 盧龍節度(九)第47章 盧龍節度(十六)第70章 仁恕之道(三)第8章 遼西雙城(八)第59章 饒樂山巔(十三)第13節 幽州留後(十三)第12章 北迴歸線(二)第74章 轉折(六)第31章 雙極(三)第74章 非常規戰爭(十一)第26章 幽州留後(二十六)第83章 東都會盟(三)第70章 轉折(二)第66章 燕郡問題(十一)
第142章 國器(四)第36章 春夏(二)第140章 國器(二)第91章 決戰上黨(六)第1章 西京變(四)第95章 決戰上黨(十)第63章 燕郡問題(八)第68章 釘子(一)第30章 諸侯之定(九)第45章 白狼山水間(十二)第12章 北迴歸線(二)第54章 饒樂山巔(八)第48章 君之野望(六)第71章 轉折(三)第27章 插曲(四)第61章 己未之冬(十二)第64章 兩河輪戰(十)第38章 春夏(四)第18章 遼西雙城(十八)第42章 春夏(八)第35章 營州經略(七)第58章 燕郡問題(三)第68章 兩河輪戰(十四)第76章 仁恕之道(九)第50章 饒樂山巔(四)第99章 決戰上黨(十四)第17章 大河之東(二)第112章 南北戰策(六)第9章 魏州(四)第63章 兩河輪戰(九)第63章 兩河輪戰(九)第18章 大河之東(三)第42章 雙極(十四)第68章 釘子(一)第55章 饒樂山巔(九)第49章 君之野望(七)第30章 榆關風雲(九)第86章 決戰上黨(一)第65章 饒樂山巔(十九)第85章 東都會盟(五)第52章 饒樂山巔(六)第1章 幽州留後(一)第13節 幽州留後(十三)第92章 決戰上黨(七)第76章 轉折(八)第121章 南北戰策(十五)第142章 國器(四)第6章 遼西雙城(六)第40章 盧龍節度(九)第114章 南北戰策(八)第53章 君之野望(十一)第7章 西京變(七)第71章 轉折(三)第22章 幽州留後(二十二)第11章 蔣袁合流(一)第19章 幽州留後(十九)第6章 幽州留後(六)第1章 西京變(一)第60章 燕郡問題(五)第41章 薊州(三)第76章 非常規戰爭(十三)第124章 河南(二)第61章 饒樂山巔(十五)第50章 饒樂山巔(四)第72章 釘子(五)第59章 兩河輪戰(五)第100章 決戰上黨(十五)第17章 北迴歸線(七)第1章 羣衆演員李某第25章 幽州留後(二十五)第20章 大河之東(五)第8章 西京變(八)第1章 魏州血夜(一)第10章 中官之死(四)第93章 決戰上黨(八)第25章 諸侯之定(四)第56章 盧龍節度(二十五)第78章 仁恕之道(十一)第28章 榆關風雲(七)第55章 盧龍節度(二十四)第22章 諸侯之定(一)第73章 懷遠新思維(五)第6章 遼西雙城(六)第3章 遼西雙城(三)第61章 河北新軍閥四第44章 雙極(十六)第40章 盧龍節度(九)第47章 盧龍節度(十六)第70章 仁恕之道(三)第8章 遼西雙城(八)第59章 饒樂山巔(十三)第13節 幽州留後(十三)第12章 北迴歸線(二)第74章 轉折(六)第31章 雙極(三)第74章 非常規戰爭(十一)第26章 幽州留後(二十六)第83章 東都會盟(三)第70章 轉折(二)第66章 燕郡問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