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湖南地廣人稀,雖然肥地都被豪強大族佔據了,但那些未曾被佔據的土地,依舊有很多。
李嘉準備收攏過來,無論是屯田,沒收爲官府,或者直接併入少府寺,或者賞賜給兵卒,都是可以的,現在雖然看不上眼,但若干年後,湖南可是有數的產糧大地。
兩稅制的核心在於,它是按照土地來收稅的,它將其他的雜稅,除了丁錢外,全部包括在內,省卻了許多繁瑣的過程,而古代,越是繁瑣的過程,那些貪官污吏們越是有機可乘。
當然,兩稅制是收錢的,這也是爲什麼中國唐朝以前沒有錢荒,甚至私人可以制錢,皇帝和朝廷懶得管,而到了安史之亂的千年,中國錢荒的問題所在了。
兩稅制就是,你家有多少土地,就收多少錢糧,而不是之前的那些朝廷一樣,有多少人,纔多少稅,世家大族隱瞞丁口了,國家就越來越敗落。
唐朝以前,從來都是按丁口來交稅,你家多少口人,就交多少,如唐朝,每丁授田後,每年上繳粟二擔,稱爲“租”,而不是按畝來交稅。
宋朝以後,財政是以田地爲中心,哪怕清朝有四億人口,比宋朝、明朝高出數倍,但財政相差無幾。
至於元朝,不提也罷,“以寬治國”的蒙元,大腦簡單,怕麻煩,以包稅制將天下分了出去,讓色目人負責,缺錢了怎麼辦?發紙鈔,加大包稅錢,所以造反的人那麼多,從元初到元末從來沒停過,所以財政崩潰,沒了天下。
國家的正稅,此時只有兩個,丁錢以及兩稅,後來雍正攤丁入畝,丁錢也併入到了兩稅,不用再單獨收丁錢了,百姓每年直接合並交稅,省一道手續,而不是指對百姓免稅啥的。
省卻了一道手續,看上去很簡單,但對於百姓而言,就是活命之恩,這也是爲啥歷史對於雍正大書特書的原因所在。
康熙的永不加賦是什麼意思,就是丁口稅固定了,比如今年兩億人,以後就收兩億人的丁口錢,田稅、雜稅什麼的,照收不誤。
瞭解了兩稅後,就等於知曉爲什麼土地兼併那麼可惡了,關鍵是,他們土地兼併後,卻隱瞞土地,還是按照以前的數目來交稅,對於朝廷而言,損失大大的。
宋朝冗官太多,豈止是增發俸祿,還增多了許多不繳稅的特權階級,士大夫治國,都他麼士大夫的國家了,都是主人了,還繳稅,想去海南逛一圈了?
所以,士大夫們不繳稅,泥腿子來養活這羣特權階級,然後北宋建國才幾十年,就有了慶曆變法,王安石變法。
這種不繳稅,法律上還有特權,就享受生活的朝代,讀書人自然喜歡,連忙吹捧,後世一大堆無腦跟風吹,以爲自己讀了幾年書,就是士大夫了,呵呵……
言歸正傳,扯遠了。
李嘉決定在秋收之前,統計一下湖南的土地,尤其是數萬大軍還未撤離,以及分府而治的決議未曾實施的情況下,利用皇帝以及軍隊的威勢,統計一下全湖南的土地。
別瞎想,李嘉並沒有打算讓地主豪強們將吃進去的土地吐出來,這是犯衆怒的事,奪人錢財,如同殺人父母,只能愣頭青才做。
而且,不要忘了,李氏的土地,也是兼併來的,如果這樣做,不就是打臉了嗎?
至於把土地收爲國有,然後再分配使用權,這種儒家嚮往的井田制,王莽這二貨已經做了,天下沸騰,之前推他上去的,恨不得多桶幾刀。
關鍵是,由於生產力以及交通的落後,不消幾年,這些土地,就會成爲官吏的樂土,國家的,不就是他們的嗎?然後百官們沆瀣一氣,皇帝依舊矇在鼓裡,樂滋滋的做着天下大同的美夢。
所以,如何抑制土地兼併,保證國家的稅收,李嘉只想到了一個辦法,重新統計田畝,讓豪強世族們,乖乖的納稅。
那些被吞併的土地,李嘉也不想要回來,甚至還有些感謝他們將土地開墾,能讓朝廷能多收一些錢糧。
這是明朝張居正的一條鞭法的基本,不過他的麻煩在於,秀才舉人擁有合法的免稅田,他只是讓這些士人們吃相別太難看,將免稅田以外的繳稅。
宋朝是當官的有免稅田,明朝的是秀才舉人都有免稅田,把讀書人慣壞了。
李嘉則不然,老子家的田都繳稅,你個土豪竟然也想免稅,想屁吃?
哪怕你家有人當官,有合法的免稅田也休想,每畝田,都要繳稅。
所以,這一天,李嘉離開了朗州,來到了長沙府,讓各地的軍隊以及轉運使們都來到長沙府,他要做一件大事。
“諸位,湖南新得之地,不可馬虎,蕭規曹隨纔是正道,你們這些轉運使可都是朝廷的臂膀,秋稅之事,乃是朝廷根基,過一段時間就聽到有什麼抗稅、民亂的,如今只有一個字——穩!”
“你們這些駐軍,以及巡檢營,都要照看好,而且還要去配合轉運使司的運轉,將秋稅平穩的收下來。”
面對李威、李信、段友良,以及各地方轉運使,以及巡檢營的指揮使,李嘉直接命令道。
原本他準備就在秋收之前行事的,但卻突然受到了嶺南的告急文書,說廣州城沒有多少糧食了,每運送一石糧食到湖南,就會消耗兩石糧食,哪怕大半的軍隊就食於湖南,但嶺南還是支撐不住了。
所以李嘉就改變對策,由於糧食受制於人,暫時不要刺激湖南的官吏以及地主們,起了亂子就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