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睦親館

魏翼拱拱手,並沒有多說什麼。他當然很想得中,一旦中了進士,可以選擇在京觀政半年再考慮留京或外放,魏翼是打算外放回福州,武官可以直接外放,徐行偉和徐子先定然回福州,特別是徐子先。

魏翼希望的是得中之後能和徐子先先定下婚約……親迎接娶倒是不急,小妹還不到十五,徐子先不可能現在就放小妹離家,估計最早也得兩三年後,魏翼正好結束觀政進士期,回福建選官上任,度過早期的適應期後,那時候就真的能考慮迎娶了。

至於南安侯府的小妹是不是合適的妻子人選,魏翼已經同家族隱約提起過,其父母和親族長者當然都是極爲贊同,甚至大爲激動。

魏翼家族是二等的官紳世家,比起昌文侯府差的遠,而且這些文官世家都是奉昌文侯府爲首,現在南安侯府和昌文侯府婚姻已經定約,如果魏家能娶了徐子先的小妹,整個家族都會爲之受惠!

魏翼當然不是把自己的婚事當成家族政治的籌碼,但對家族中人的態度也是感覺相當的高興和欣慰。

徐子先等人先是穿過仁和門,通過稅卡後算是進了內城,衆人多半都是初至燕京,眼神中不乏好奇和失望等種種神色。

對高時來和田恆這種漳州鄉下少年來說,京師向來是傳聞中最高大上的所在,天子腳下,多少皇親國戚文武高官,多少文人騷客留下傳奇,多少武道高手在京師揚名立萬。這是一個神奇的地方,是大魏全國軍事和政治和北方邊防的中心,也是種種國策的決定之地,朝廷在此,天子在此,兩府在此,多少顯貴也是在此。

從軍事,政治,文教來說,燕京當然是毫無疑問的大魏全國的中心,江陵,福州等地,差的很遠。

僅從眼前掃眼就看到的舉人模樣的讀書人,成羣結隊的在城中閒逛,三五成羣的在酒樓追歡買笑的情形,在別的城市可是看不到。

江陵的讀書人也多,但多半是自吹的名士,有一些有真材實學的也多半有了功名。而在這大魏京師的內城之中,眼前的這些讀書人俱是有舉人身份,這種身份可不容易得來。以大魏過億人丁,每年夠資格到京師以舉人身份應進士試的,不過三千零幾十人而已。

在大魏太祖的堅持下,大魏各地的學堂學校不少,識字率比前朝大爲提升,現在大魏的識字率在百分之十五左右,全國識字的人近兩千萬人。

其中一直在讀書應考,並且有秀才身份的有五六十萬人,而一直堅持考進士,能以舉人身份應試的,則是隻有三千餘人。

這三千餘人還算不得人中龍鳳,一次不中,打回原形,回原籍等候再考,下一科要考中舉人之後,纔有資格再來應進士試。

只有中得進士,成爲三百幸運兒之中的一員,纔有資格被稱爲人中龍鳳,也是京師百姓榜下捉婿的首選。

街道上摩肩擦踵的人羣中,就有一些鬼鬼祟祟的壯漢,一直在盯着那些年輕的舉人,甚至尾隨跟梢,打聽背景,也不會有人懷疑這些壯漢是要對那些小鮮肉有所不利,衆人都懂得是什麼意思。

當然,除了文舉人之外,尚有幾百到上千人不等的武舉人。

本朝原本是文武並重,百年之前文官獲得更多更大的話語權,而且有不少科舉不得志的秀才投軍,可以直接以武舉身份爲武職官,這導致立志考武進士的人羣大爲縮水,素質也變差,更使得朝官們攻擊武進士有了充足的炮彈。

近二十年來,考選武進士的人羣開始大幅度的回升,天下將亂,這是很多人的共識,與其爲文官,不如任武職,特別是一些在地方上有根基的大家族,培養一些子弟任武職官,掌握地方軍力,也是在二十年前就開始着手部署了。

昌文侯府的陳篤中,就是其中的一員。

武進士的錄取人選沒有定額,武官數量也並不一定,除了武進士之外,還有講武堂學校,世襲將門子弟的考覈,還有文人轉爲武職,途徑不一,導致武官數量起伏不定,每一科的錄取人數也並不一定。

徐行偉所言的徐子先必中,首先就是因爲徐子先是鎖廳試,宗室只要有心進取,只要不是本事太稀爛,朝廷也不會太過份壓制,徐子先文才武略,包括馬術騎射俱是上上之選,原本就沒有不中的道理,況且有南安大功在前,朝廷爲了天下人的公議,也不可能壓着徐子先叫他不中進士。

當然以徐行偉的眼光和接觸的消息來說,對朝中暗鬥的激烈之處並不完全瞭解,徐子先已經與左相韓鍾,大參劉知遠的爭鬥牽連到了一起,事涉黨爭,連國事都可以放在身後,何況一個小小的宗室武進士。

衆人隨徐行偉前行,高時來忍不住道:“京師可是太髒了。”

“可不是。”田恆撇嘴道:“進京之前還以爲怎樣,現在看來,也就是比福州大,未必比泉州更繁華,反而太髒,亂,天都是灰暗的,看了叫人難受壓抑的很。”

徐行偉聞言,回頭笑道:“京師的天氣是秋天最好,附近的西山滿山紅葉,是遊玩的好去處。冬天和春初,因爲用炭火和煤球取暖,排的煙氣多,加上原本就是陰天,可不就是這樣的灰濛濛的天色。”

高時來道:“這遍地的垃圾,還有糞便,可是真叫人噁心。”

徐行偉笑道:“原本這些事都是京兆尹的事,後來推給縣裡,這京師城裡住的可都是權貴,不起眼的小院裡也可能住着的是某部的官員,他們家出來倒垃圾,縣裡哪敢管?時間久了,可不就是這樣了。”

高時來撇了撇嘴,不言語了。

衆人都若有所悟,這裡畢竟是和福州不同,隨意一個散步的中年男子,很可能就是四品或五品的紅袍大員。

在福州也算是跺跺腳震動一方的大人物,在京師也就是住在小巷深處的尋常宅邸裡頭,換了便袍出門閒逛時,也就是普通人一個。

“這裡到處都是權貴,連打個噴嚏也能濺着幾個紅袍大官。”來過京師的金簡感慨頗深,由衷而道。

“這裡就是睦親館了。”徐行偉用馬鞭指着前方一座碩大的宅院,就在朱雀大街的東端,佔地很廣,飛檐拱鬥氣象萬千,五開間的大門漆成硃紅色,來來往往的人羣多半騎馬或坐轎,也有坐車的,看氣質模樣都是氣派非凡,儀表也都相當出色。

“多半是各地來辦事的宗室,別看氣質不俗,多半也就是樣子貨。”徐行偉也是宗室之後,卻是出了五服的國姓世家,現在已經沒有資格住睦親館了,所以他的話裡頗多感慨,也略有酸味。

“宗室裡有出息的少。”徐子先笑道:“子張兄定能重振家聲,使家族重歸宗室。”

“但願如此吧。”徐行偉無所謂的道:“此前一直是這麼想,現在就是想能做一番事業,不枉此生就足夠了。”

“子張兄至京幾個月時間,看來變化頗多啊。”

“君上沒有君上的體統,臣子沒有臣子的樣子。”徐行偉苦笑道:“天下亂像源自京師,看多了,心都冷了。”

“請子張兄試舉一例?”

“酌金一事不談。”徐行偉道:“最近朝議又要議論北伐之事了。”

“不會吧?”魏翼道:“難道吃虧還不夠?大魏禁軍,據名城,要隘,以重兵守備,相機而動,還能戰勝東胡,若主動出擊,以重兵與東胡野地浪戰,必敗無疑。現在還要北伐,爲什麼?”

“皇上急於求成。”徐行偉道:“去歲一戰獲勝,朝中主戰的一派心氣也是高了,調兵遣將,召主戰老臣回京,一副趾高氣揚的樣子,也不想想是怎麼打贏的東胡人?現在賦稅不足,民間困苦,北方連年遭災,今年春天多雨,人都說黃河有險,地方官員報到兩府,韓相每天都送入宮中,官家根本不看,說是無錢賑災。提起北伐,籌集的款項多達千萬貫,要動員二十萬的禁軍和十萬廂軍,耗費豈止千萬?韓相一力反對,在宣政殿廷議之時,與大參劉知遠當場吵起來,官家把水杯都扔在殿上,傳言出來,說是官家不滿意大臣無臣體,其實這是當面向左相表達不滿……這是哪家的道理?”

徐子先聞言默然,當今天子就是這樣的脾氣秉性,遇到挫折就驚慌失措,對潛在的威脅過於擔憂,處置失宜。而一旦有轉機之後,就會過於想當然的樂觀,甚至驕傲自滿。

對韓鍾等老官僚的擔憂和謹慎,天子視爲保守退縮,對韓鍾等人的不滿與日俱增。

“劉知遠身爲大參,豈能不知國勢如何?其驕奢跋扈,所謂支持北伐不過是順從天子心意之舉,也是謀奪左相權位,豈是真心爲了討伐東胡?”徐行偉面露激憤之色,說道:“右相年邁,很多持正謹慎的老臣要麼離世,要麼心灰意冷不問國事,真是江河日下。”

“北伐真的一點成算也沒有?”魏翼小心翼翼的道:“以嶽峙爲大將,李友德爲前鋒,再以河北東路安撫使李國瑞爲帥,三十萬大軍,名臣勇將所統,未必就一點機會沒有?”

“天子也是這麼想的。”徐行偉冷冷的道:“卻不曾想到,李國瑞此前最多統十幾個軍,剛加樞密副使,其一直是左相麾下,爲什麼要替劉知遠出力?其餘各路禁軍之中,李國瑞威信未立,最少要使其率幾十上百個軍合戰演練,統帥多時,調入舊將掌握各軍,逐漸熟練軍務,建立威信,且上下一心,政令軍務通達,這時纔可以考慮往遼東緩緩推進。最好的辦法,還是得以守代攻……”

說到這裡,徐行偉緩緩搖頭,顯然他的這種意見肯定會被斥之以過於保守,甚至是懼戰膽怯。

“近來太學生在鬧事。”徐行偉道:“昨天還有數百太學生到政事堂之前上書請願,求左相批准北伐之事。鬧了半天,韓相沒有出面,後來叫金吾衛給趕走了。”

“有人被罰嗎?”

“當然是沒有了。”

徐子先很沉穩的點點頭,說道:“數百上千的太學生,不顧前程的鬧事,背後當然是有人鼓勵,支持。不乏是有些河北東路,西路真的憂心國事,害怕家鄉再被殘害的太學生,多半還是年輕不知世事,出來湊熱鬧的傻子。真正的慫恿者,怕是他們身後的那些大人物們。”

“可不是。”徐行偉憂心忡忡的道:“國家大政,我輩尚不敢言太多。那些太學生,不過是秀才入學學習,學滿之後可以經吏部挑選爲官,只是一條前程出路,讀書不成的書呆子。他們懂得什麼?但這話現在沒有人敢說,一旦有哪一個真的這麼說了,怕是要被亂蜂蜇頭……”

“算了,算了。”魏翼看的出來徐行偉心情真的很是沉重,當下說道:“我們現在的身份地位,還談不上這些軍國大政,還不如趕緊安頓,我們好好喝酒敘舊纔是真的。”

“有理。”徐行偉笑起來,說道:“我是該打,見面就說這些沒趣的事。”

徐子先搖頭道:“我反而願意多聽聽,進京之後是兩眼一抹黑,聽子張兄說說這些事,我心裡敞亮的多。”

對徐子先來說,記憶中是崇德十四年朝廷出動大量禁軍北伐,沿着薊州,永州方向出關,在松山和杏山一帶與東胡爆發大戰。

此役還是大魏慘敗,三十萬大軍只逃回來不到六萬人,永州和薊州震動,無數百姓扶老攜幼的逃亡,京師戒嚴,朝廷從西部的永興軍和秦鳳路,河東路調集兵馬,導致西邊被羌人禍亂的不輕。

戰亂和災害也使得中原等處大亂,大量精銳禁軍成建制的被消滅,使得朝廷失去了彈壓流民爲患的力量。

劉、馬、羅、張、曹等巨盜頭目也是在這時候獲得了起家的機會,他們在永興軍路和河東路起家,流竄到勳陽府,裹挾了幾十萬流民,連續攻陷州府,各路無力彈壓,最終諸賊佔據中原與河東河北諸路,東胡在此時再次入境,諸賊紛紛投降,燕京成了一座孤城,城中禁軍不足六萬,在幾十萬賊寇和東胡人的強攻下,崇德帝在內的十萬軍民百姓殉國,燕京淪陷,大魏自此成爲歷史。

從崇德十四年到十九年,東胡再次入侵隔了五年時間,可見十四年的北伐東胡人也是傷了元氣,數年之後才逐漸恢復。

這一仗如果不是打的太操切,太急迫緊張,急功近利,將李國瑞嶽峙李友德等名將用來鎮守各處,同時減免賦稅,賑濟災民,大魏沒有幾十萬上百萬的賊寇爲亂,東胡仍然不可能攻克燕京。

所以徐子先對崇德帝的評價相當的低,就是一個不作不死,非要反自己和大魏都作死的純粹的傻貨。

當然這話可不能與徐行偉和魏翼兩人說,雖然大魏現在風雨飄搖,但亡國之像只是徵兆,人們心中普遍還是有忠君愛國的思想,要等數年之後,有志之士才紛紛有了代魏自立的心思,並且那個時候,崇德帝折騰的天怒人怨,已經完全沒有絲毫人望,到燕京被困時,崇德帝希望山東東路的官兵北上,打通津海到京師的道路,以使帝室和文武百官從津海跨海出逃……結果山東安撫使以下至所有禁軍廂軍將士,楞是無一人願意應召勤王。

有功不賞,有過必罰,舉止失措,至崇德十九年時,天子已經失掉了天下人之心,皇帝的名號,看似無比尊貴,但絕對也抵不過人心。

……

館舍之中官吏很多,僕役也是不小,地方更是極大,佔地過百畝,房舍千間。

這是太祖晚年之時下令興修的大宅邸,太祖子嗣衆多,或是親王或是國公,多半分居在江陵或福州,可能是預料到天下宗室會與日俱增,太祖下令修這個睦親館,令各地的宗室可以在京師朝覲辦事的時候居於一地,彼此增進一些感情。

老人家再雄才大略,年老之時也是很重視親族,太祖晚上思諸子,常令諸侯朝覲,天子也經常持玉斧駕臨睦親館,就在館內設宴招待宗室親藩,被後世引爲美談。

到宣宗之後,宗室漸遠,皇帝駕臨睦親館的事,就再也沒有發生過了。

雖然皇室與宗室漸遠,這睦親館還是京師內極熱鬧的所在。

江陵和福州,還有在外爲官的宗室入京辦事,襲爵,述職,轉遷,都是要在睦親館居住,除了極少數被留在京師有府邸的宗室之外,所有外來宗室,不得擅自在京師居住,必得居住於睦親館內。

這個館,既是皇室睦親宗室,講究親親之道的華麗所在,也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囚籠,將徐子先等所有宗室都囚禁在一處的囚籠。

徐子先一行人並沒有引發太多的注意和重視,在福州徐子先已經是一方重鎮,權力格局中人,在京師,也就是一個稍有名氣的來襲爵的國侯世子,根本算不得什麼大人物。

在館舍門前,就有一個國公世子也來辦理襲爵,帶着的隨員有三百餘人,看到徐子先只是一個國侯時,這個同樣二十來歲的國公世子瞟了徐子先一眼,一股傲氣油然而生。

徐子先也不介意,微微一笑,等着對方先辦理入住手續,他並不着急。

四周來往之人很多,多半是打扮華美,身邊都跟着十個八個伴當的公侯,有一些人穿着公侯或世子的服飾,也有一些是穿着文武官員的袍服,那應該是在外爲官的宗室,入京述職,也是入住睦親館內。

兩個二十左右的青年世子,一起入京辦理襲爵,一起入住睦親館,也是引發了不少眼光矚目,徐子先見那國公世子一直瞪眼看自己,顯然是越來越不滿,他微微一笑,拱手道:“在下南安侯世子徐子先,見過兄長。”

“吳國公,徐子誠。”

徐子誠迴應一聲,臉上露出若有所思的神色,拱手道:“原來是近支兄弟。”

徐子先微笑道:“還真是巧了。”

他們俱是文宗一脈之後,和當今官家是同一子輩序列,當時文宗定序,是取“安應子睦同,勤朝在肅恭,紹倫敷惠潤,昭恪廣登庸”這二十字輩班序,傳到徐子先,徐子誠這一輩,不過才第四輩,徐子先與徐子誠是從堂兄弟,父輩是堂兄弟,祖輩就是親兄弟了。

第二章 河邊練箭的少年第二百八十六章 篳路藍縷第四百一十四章 各方第三百七十六章 轉移第二百七十五章 嗚咽第四百六十四章 打響第二百二十九章 投入第四百八十五章 緊張第二百九十八章 鬥爭妥協第二百七十三章 牽絆和壓制第五百四十一章 步戰第五百一十六章 搬空第四百六十九章 譁然第三百九十七章 騎陣摧鋒第十四章 報館第三百二十章 開荒第三百九十四章 箭雨橫空第二百六十二章 追趕第五百一十九章 堂食第四百二十一章 驚醒第五百一十二章 北方客人第三百六十四章 漢商子弟第四百三十七章 迎親隊伍第三百五十二章 大同第四百零九章 歡笑不停第一百四十九章 殘敗第五百二十七章 不滿第二百一十九章 水手長第三百八十八章 燈塔第一百一十八章 向前第四百一十章 崛起之路第一百七十一章 圍相府第五百二十章 紅旗第八十七章 融入第五百七十章 夏至第四百二十章 攤派第三百六十九章 文告第二百九十七章 建州王越第三百六十一章 長刀加頸第四百九十四章 封城第五百四十二章 填壕第一百五十八章 宰相計較第四百九十一章 有子第三百七十二章 無兵無卒第四百五十七章 第一都第一百六十一章 密計第五百七十二章 再敗第二百零九章 骨架第四百六十六章 求活第四百八十九章 且爭將來第五百一十章 新軍第七十七章 再成文第四百八十四章 擒獲第六十三章 團練使第五十八章 岐州島第四百零八章 相見第一百三十六章 破落戶第二百七十五章 嗚咽第二百四十六章 插翅難逃第五百一十九章 堂食第三十八章 荒唐第二百四十五章 展望第一百五十七章 相公第一百一十二章 細雨第一百四十四章 正事第五百二十八章 大汗第一百九十四章 放榜第八十九章 京師第四百八十章 賊首潰逃第四百八十一章 就縛第二百八十章 澎湖募兵第五百三十四章 十字第二百四十四章 擋不住第三百二十四章 算無遺策第五百零九章 開地第七十八章 毀約第五百七十一章 美好第四百四十七章 斷舍離第六十章 邀約第三百六十二章 生存之法第四十四章 投矛第十八章 轟動各方第一百六十三章 南安侯第四百一十二章 不信第一百一十五章 江灘第三百九十七章 騎陣摧鋒第一百九十九章 敕書第三百八十三章 冷眼相看第三百五十七章 勇士之血第六十二章 政事堂札第四百八十三章 步步爲營第一百四十八章 登船第二十九章 馬蹄金第四百四十一章 玄甲騎第十五章 敲打第三百七十六章 轉移第三百二十三章 島上風光第一百零一章 試製第二百四十四章 擋不住第八十七章 融入
第二章 河邊練箭的少年第二百八十六章 篳路藍縷第四百一十四章 各方第三百七十六章 轉移第二百七十五章 嗚咽第四百六十四章 打響第二百二十九章 投入第四百八十五章 緊張第二百九十八章 鬥爭妥協第二百七十三章 牽絆和壓制第五百四十一章 步戰第五百一十六章 搬空第四百六十九章 譁然第三百九十七章 騎陣摧鋒第十四章 報館第三百二十章 開荒第三百九十四章 箭雨橫空第二百六十二章 追趕第五百一十九章 堂食第四百二十一章 驚醒第五百一十二章 北方客人第三百六十四章 漢商子弟第四百三十七章 迎親隊伍第三百五十二章 大同第四百零九章 歡笑不停第一百四十九章 殘敗第五百二十七章 不滿第二百一十九章 水手長第三百八十八章 燈塔第一百一十八章 向前第四百一十章 崛起之路第一百七十一章 圍相府第五百二十章 紅旗第八十七章 融入第五百七十章 夏至第四百二十章 攤派第三百六十九章 文告第二百九十七章 建州王越第三百六十一章 長刀加頸第四百九十四章 封城第五百四十二章 填壕第一百五十八章 宰相計較第四百九十一章 有子第三百七十二章 無兵無卒第四百五十七章 第一都第一百六十一章 密計第五百七十二章 再敗第二百零九章 骨架第四百六十六章 求活第四百八十九章 且爭將來第五百一十章 新軍第七十七章 再成文第四百八十四章 擒獲第六十三章 團練使第五十八章 岐州島第四百零八章 相見第一百三十六章 破落戶第二百七十五章 嗚咽第二百四十六章 插翅難逃第五百一十九章 堂食第三十八章 荒唐第二百四十五章 展望第一百五十七章 相公第一百一十二章 細雨第一百四十四章 正事第五百二十八章 大汗第一百九十四章 放榜第八十九章 京師第四百八十章 賊首潰逃第四百八十一章 就縛第二百八十章 澎湖募兵第五百三十四章 十字第二百四十四章 擋不住第三百二十四章 算無遺策第五百零九章 開地第七十八章 毀約第五百七十一章 美好第四百四十七章 斷舍離第六十章 邀約第三百六十二章 生存之法第四十四章 投矛第十八章 轟動各方第一百六十三章 南安侯第四百一十二章 不信第一百一十五章 江灘第三百九十七章 騎陣摧鋒第一百九十九章 敕書第三百八十三章 冷眼相看第三百五十七章 勇士之血第六十二章 政事堂札第四百八十三章 步步爲營第一百四十八章 登船第二十九章 馬蹄金第四百四十一章 玄甲騎第十五章 敲打第三百七十六章 轉移第三百二十三章 島上風光第一百零一章 試製第二百四十四章 擋不住第八十七章 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