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二章 右相至

“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徐子先微笑着道:“凡事秉持公心去做,逃亡吏員,士紳,要尋有清名的合作,那些烏七八糟的,越是靠上來,越信不過。多與百姓交談,瞭解地方情形,接下來我自有區處,你們也不必做的太多。”

秦東陽等人都是若有所悟……這一次王上派大將收拾地方局面,怕以後也會是一種常態。

東藩準備的官吏其實有整個梯隊,從在職的官吏到儲備的人才,再到學校,整個官吏是有完整的預備。

但現在的局面較爲尷尬,一則是戰事進展太快太速,從挑選人手到安插到地方最少還得十天半個月的功夫。

這段時間,如果將地方恢復之權交給安撫使司,建州這一仗算是白打了。

地方大權,按理來說是知府所有,然後是下管各縣。

但若是提前把同知,尉,丞,主簿,大量的孔目官,開拆官,勾押官,錢糧官,押司官,縣一級的押司,錄事,手分,貼司等衙前各官,再有里正,戶長,耆老等地方最底層的吏職,將這些地方職位把持在手,待朝廷派來的知府,知縣,通判等朝官到任之後,卻也是隻能被架空,要麼合作,要麼被攆走,沒有別的可能了。

對福,泉,漳等各軍州,反而要徐徐行事,逐漸施加影響,以東藩的治理方式來滲透,反正有昌文侯府加上開府大權,雙管其下,有半年到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基本上可以穩固下來了。

至於建州這樣的地方,打成了白地,幾個知縣有兩個自盡的,知府王越被殺,還有幾個跑掉了,其餘的各官吏衙前都是紛紛逃亡奔散,這樣的地方,當然是不必客氣,藉着安撫地方和剿賊名義先軍事管理,然後派東藩吏員來接手,這樣等若直接拿到手,不必再用水磨功夫來接管了。

至於地方士紳,耆老,宗族,已經被流賊蕩過一回,梳理過了,倒是省了不少心力。

這一下,秦東陽和劉益等人內心若有明悟,再看方少羣等人之時,內心更是肯定,那李開明,當然是毫無疑問被放跑的,有此人在外,中山王府藉着朝廷給的開府置吏權,可以輕鬆的一路蠶食,軍州縣治逐一拿到手裡,並且迅速消化,簡直美哉。

這個話題,衆人心知肚明,卻不會公然說出,當下諸將紛紛躬身應諾下來。

徐子先反而多說兩句,只道:“叫你們做這些事,不是叫軍人干政,干擾地方行政,而是叫你們從純粹的武夫多瞭解一些民生艱難,軍人也要協助民政,這才知道軍民共濟,文武並重的道理!軍管只是一時,待官吏派出,軍人還是不得干涉行政,爾等要切記。”

徐子先的話,也並未完全說明事實。

軍官是必要的先行手段,可以殺伐決斷,盪滌地方,此後少不得叫身邊心腹總結出一些軍管的經驗,繼而持續推廣。

大將執行早期的軍管,也能放眼政務民事,不復是隻知道放馬廝殺的純粹武夫。徐子先知道,麾下大將,不能對政事太瞭解和上心,但也不能完全不懂得民政事務,畢竟此後軍隊先行,總要略作準備纔是。

……

中山府軍出征之後,福州府上下官吏俱是懸心不已。

若在禁軍失敗之前,這種擔心是可笑的,畢竟流賊初聚不堪戰是衆所周知的事實。而禁軍和廂軍合陣八萬餘人,尚有親王坐鎮,結局卻是慘敗,連福州府這樣的一路首府重地也差點被圍,若不是中山府軍及時趕至,現在府城怕是已經在被圍困之中了。

十餘萬流賊挾新勝之餘威,包圍府城,切斷道路,府城是否能守住,衆人也是相對悲觀。

待中山王出現之後,在府城之下大破賊騎,然後主力出戰,數日之後,前方的民夫傳來消息,據說府軍已經初步戰勝了賊兵主力,大軍在繼續追擊賊寇的殘餘。

這樣的消息當然是令福州的大吏和整個府城的軍民百姓爲之振奮,市面的消息也是大好,原本打算逃亡的官紳鉅商們也暫且停下腳步,雖然還在準備,卻是已經放緩了打包行李的進程,只等着更進一步的消息傳來。

數日之後,泉州,漳州等地的官員又陸續拼湊了一些廂軍民壯前來,府城中又進駐了萬餘廂軍和民壯,城中人心更安,只是還不得建州消息,城中的官民百姓俱是焦急萬分。

其實福州至建陽只二百餘里,雖有不少山道,但一半路程是平地,沿江順官道而行,派出的輕騎一天就能至建陽。

但中山府軍的殿後軍隊已經將各處官道封鎖,據稱是王上下令,封鎖各處道路,搜捕逃竄的賊寇首領和敗逃賊兵,至於民夫和船隊,沿官道和閩江一路延伸,到建陽一帶也就停住了。

中山府軍的隨軍糧草極爲充足,並不太需要福州方面的持續供給,城中的官紳大戶這一次倒是積極的很,可能是賊騎圍城時將衆人給嚇住了,這一次府城官紳極爲踊躍,數日內捐納了幾十萬貫錢和大量糧食,奈何道路封鎖,這些錢糧均運不上去,不過中山府軍的留駐人員倒也並不客氣,將這些錢糧一律笑納了。

此次出征,府軍主力齊出,前後動員時間極長,準備的物資和軍費絕對超過百萬貫,這些錢糧指望朝廷補回來是不太現實,能頂住戰後的攤派就算不錯了,想朝廷再豁免錢糧,補充府軍戰費,也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捐輸錢糧,全部笑納是孔和的主張,李儀和傅謙等人回東藩,孔和奉命在岐州主持大局,這些政務錢糧之事原本也就是孔和的首尾,他來主持最爲適當。

這些事都是林鬥耀,楊世偉等人與孔和交接,雙方也見面多次,林鬥耀等人內心焦急,不免旁敲側擊,孔和卻只是顧以他語,並不曾將底細交託而出。

孔和以一個衙前貼司官,不過是升斗小吏的身份,現在卻是與福建路的帥臣和首府周旋,而林鬥耀等人卻不得不對其奉承有加,也令不少有心人看在眼中,心中感慨萬分。

如此僵持了七八日功夫,算得此前出兵的時間,已經過去了十幾天的時間了。

楊世偉等人將城外受難百姓善加撫卹,修葺了一些毀損的房舍,城外的官道上漸漸有小商販和農人往來,城內外交通不絕,但早晨開城的時間推遲,晚間關城的時間提早了,福州仍然未有完全的恢復太平。

到得此時,泉州和漳州等地的交流溝通也算是恢復了正常,十二月初時,府城接到兩府直接簽發的滾單,卻是說曾經的太傅,右僕射,觀文殿大學士,侍中,開府儀同三司徐夏商請辭相位成功,朝廷令禮部侍郎等官奉老相國返鄉,而老相國也是爲宮觀使,封曾國公,持詔旨爲欽使,頒旨過後,就近返回福州老家養老。

正一品的宰相去職,封國公,賜給宮觀使領優厚的俸祿,這都是本朝故例,而以辭職的宰相順道爲欽使,這在本朝也是開天闢地的頭一回。

接到滾單之後,林鬥耀先是閉目,接着便吩咐人道:“派人將消息送到岐州港口,告訴那孔和知道。”

“此人實在無禮的很。”一旁的幕僚對林鬥耀道:“何必助其得意之情?”

“你想差了。”林鬥耀面無表情的道:“此前我亦憤恨不平過,後來轉念一想,這等大事,孔和如何敢怠慢其事?當然是中山王早就有過吩咐。”

“大人是說?”幕僚沉吟道:“其實建州早就底定了,只是中山王殿下在等朝廷的部署消息,然後纔會確定建州之事?”

“對了!”林鬥耀苦笑一聲,說道:“朝廷終於把老相國派過來了,也是因爲老相國身份在這,不宜太趕,若換了普通的詔使,幾天前就該到了。東南動盪,朝局不安!現在只有老相國至,並無拿捕我的詔使,可見朝廷也是心知肚明瞭。既然如此,不如做的好看一些,想來左相大人,也是明白其中的道理。”

林鬥耀的話,說的相當明白了。

孔和並不是高傲或是對福州的試探詢問不加理會,而是中山王府的高層有意如此。

朝廷開府的詔使一天不至,建州的大局就是不明。如果朝廷不授開府,李開明就未死,賊寇就未滅,建州一天不平,東南的動盪就一天不能解決。而李開明能鬧騰到何種局面,造成多大的創傷,就得看朝廷拿出多大的誠意了。

幕僚冷笑一聲,說道:“趙王也無非就是謀開府,鬧成這樣,原以爲中山王心繫福建大局,體恤地方軍民百姓,現在看來,竟是一丘之貉?”

“倒是並不相同。”林鬥耀現在心情大好,從種種跡象來看,建州雖然並無消息,其實是已經平定了賊亂,底下就是江西或是兩浙路的麻煩了,和他福建路安撫使並不相關。此前的罪責不小,但平亂很快,中山王開府之後爲了防止福建路出現意外的動盪,必定會盡量維繫眼下的權力格局。

就是說,林鬥耀的散官,勳,階可能會被黜落幾級,也會被罰俸,訓斥,但很有可能還會留在福建路安撫使的官職之上。

有了官職,一切前程恢復只是時間問題,從罪囚到保有現在的權位,對林鬥耀已經是意外之喜了。

頓了一頓,這個曾經想做一番事業,窺探樞密副使高位的安撫使沉聲道:“趙王和中山王都要開府,不過區別在於,一個有本事,一個只是廢物罷了!”

……

徐夏商至閩江口登陸,上岸之後,林鬥耀在內的福州大員已經全部趕至港口迎接。

不提右相現在有的國公和宮觀使,還有太傅的勳階官職,光是四十年海內名儒的身份,也足夠叫林鬥耀等人畢恭畢敬了。

天子和左相對老相國的尊敬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爲老相國曆仕四朝,並且門生弟子滿天下的原故,可謂一呼百應,本朝的相國,大儒,兼而有之,並且天下矚目的,也唯有老相國一人。

對徐夏商本人來說,滿眼故鄉風物,滿耳聽得閩地鄉音,而眼前風景建築,卻是比起少年時北上之時變幻良多。

特別是眼前諸人,多半是年輕力壯的後輩,相同年齡,又有交情的,眼前不過寥寥無已的十餘人,還都是行路顫顫巍巍,頭髮眉毛俱是雪白的七旬以上的老翁,思想起來,不覺也是悲從心來。

只是當着衆人的面,徐夏商卻是不會顯露太多真正的心情,他已經換了一身便袍,只戴着黑色襆頭,穿藍色直綴,手扶藤杖,神色和善,雖有國公太傅的身份,卻已經儼然是一介平民百姓的作派了。

只是諸多貴官,包括從泉州,漳州,興化軍一帶趕過來的士紳生員,俱是用仰慕敬畏的眼光看向這位鬚眉俱白的老相國。

林鬥耀等人上前拜見之時,有數名福州本地的官員竟是越衆向前,對徐夏商道:“師相,此番有你返回福州,我等俱定心矣。”

“亂講了。”徐夏商搖頭道:“老夫耄矣,地方軍政諸務俱不過問,也不想與聞,此後就想看看故鄉山水,聽鄉音,吃幾年家鄉飯菜,餘者皆不理,學問之事都不想談,何況那些軍國政務?朝廷已經授中山王開府,此後福建路一應事務,皆由王上決斷了。”

第三百七十二章 無兵無卒第四百八十六章 開府親王第九十二章 廂軍調防第三百一十二章 誘敵第二百三十六章 實力第三百零七章 土著第十六章 任爲典尉第四百三十七章 迎親隊伍第一百三十四章 任官第五十章 慶功第五百六十五章 南人第五百三十四章 十字第七十七章 再成文第三百一十三章 上山第二百三十章 上寨之路第五百七十四章 蝦夷地第二百二十五章 知州第一百九十八章 提醒第六十六章 紅布第一百四十二章 用間第五百一十八章 消耗第二百四十六章 插翅難逃第三百五十七章 勇士之血第一百九十章 馬政札子第五百五十六章 天道第一百三十六章 破落戶第四百零八章 相見第二百一十五章 全作計劃第二百六十五章 垂淚第一百零四章 暗巷刺殺第五百三十二章 南海第二百五十二章 計功第二百三十一章 艱險第五百二十四章 威逼第五百四十九章 拉攏第三百六十章 說過往第二百五十三章 交易第五百零一章 酣暢淋漓第二百六十八章 甘與不甘第十二章 開局難第二百章 南薰門外第四百一十八章 變化之道第三百三十章 比搶更好第二百八十章 澎湖募兵第三百零八章 潛藏的衝突第九十五章 發餉第五百七十八章 見證第三百八十四章 對峙第一百一十七章 陣戰之法第八十五章 權勢人心第一百一十九章 陣戰第一百二十三章 城頭上第五百七十四章 蝦夷地第一百章 民生多艱第五百三十三章 展望第五百四十九章 拉攏第四百一十四章 各方第六十六章 紅布第一百一十五章 江灘第五百二十二章 不妥第四百一十一章 傳言第六十章 邀約第二十四章 立站籠第四百一十三章 是真的第五百二十七章 不滿第一百五十九章 瘋狂大參第四百七十三章 擔憂第三百四十章 動員第三百一十一章 馬至第三百八十三章 冷眼相看第八十三章 如此地步第四百八十九章 且爭將來第三百六十四章 漢商子弟第四十二章 敵蹤第一百五十三章 入京第三百六十章 說過往第四十七章 承諾第四百零五章 決意出戰第五百四十六章 失手第三百零三章 紅豆黑豆第二百九十七章 建州王越第六十七章 設卡第三百五十六章 武夫第四百零一章 或給開府第二十三章 發動第三百四十章 動員第二百一十三章 拜會第四百五十八章 出兵第四百七十二章 玄甲騎第二百六十九章 食言第一百八十二章 生於安樂第四百九十五章 捕盜第二十一章 逼迫第一百三十八章 問政澎湖第四百八十八章 謀萬世第三百零三章 紅豆黑豆第九十四章 人心不同第二百八十章 澎湖募兵第四十章 葛家兄弟第一百九十三章 酒宴
第三百七十二章 無兵無卒第四百八十六章 開府親王第九十二章 廂軍調防第三百一十二章 誘敵第二百三十六章 實力第三百零七章 土著第十六章 任爲典尉第四百三十七章 迎親隊伍第一百三十四章 任官第五十章 慶功第五百六十五章 南人第五百三十四章 十字第七十七章 再成文第三百一十三章 上山第二百三十章 上寨之路第五百七十四章 蝦夷地第二百二十五章 知州第一百九十八章 提醒第六十六章 紅布第一百四十二章 用間第五百一十八章 消耗第二百四十六章 插翅難逃第三百五十七章 勇士之血第一百九十章 馬政札子第五百五十六章 天道第一百三十六章 破落戶第四百零八章 相見第二百一十五章 全作計劃第二百六十五章 垂淚第一百零四章 暗巷刺殺第五百三十二章 南海第二百五十二章 計功第二百三十一章 艱險第五百二十四章 威逼第五百四十九章 拉攏第三百六十章 說過往第二百五十三章 交易第五百零一章 酣暢淋漓第二百六十八章 甘與不甘第十二章 開局難第二百章 南薰門外第四百一十八章 變化之道第三百三十章 比搶更好第二百八十章 澎湖募兵第三百零八章 潛藏的衝突第九十五章 發餉第五百七十八章 見證第三百八十四章 對峙第一百一十七章 陣戰之法第八十五章 權勢人心第一百一十九章 陣戰第一百二十三章 城頭上第五百七十四章 蝦夷地第一百章 民生多艱第五百三十三章 展望第五百四十九章 拉攏第四百一十四章 各方第六十六章 紅布第一百一十五章 江灘第五百二十二章 不妥第四百一十一章 傳言第六十章 邀約第二十四章 立站籠第四百一十三章 是真的第五百二十七章 不滿第一百五十九章 瘋狂大參第四百七十三章 擔憂第三百四十章 動員第三百一十一章 馬至第三百八十三章 冷眼相看第八十三章 如此地步第四百八十九章 且爭將來第三百六十四章 漢商子弟第四十二章 敵蹤第一百五十三章 入京第三百六十章 說過往第四十七章 承諾第四百零五章 決意出戰第五百四十六章 失手第三百零三章 紅豆黑豆第二百九十七章 建州王越第六十七章 設卡第三百五十六章 武夫第四百零一章 或給開府第二十三章 發動第三百四十章 動員第二百一十三章 拜會第四百五十八章 出兵第四百七十二章 玄甲騎第二百六十九章 食言第一百八十二章 生於安樂第四百九十五章 捕盜第二十一章 逼迫第一百三十八章 問政澎湖第四百八十八章 謀萬世第三百零三章 紅豆黑豆第九十四章 人心不同第二百八十章 澎湖募兵第四十章 葛家兄弟第一百九十三章 酒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