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這又是屬於藍禮的年份。
阿爾梅達劇院版本的“悲慘世界”正在席捲全球,收穫了業內人士的一片好評,書寫了藍禮職業生涯的全新篇章,早早地就成爲了明年託尼獎和奧利弗獎的大熱門。
“明日邊緣”的口碑和票房實現了雙豐收,以商業電影的身份證明了藍禮的強大市場號召力,個人片酬收入一舉取得了突破,與小羅伯特-唐尼並駕齊驅。
屬於藍禮的不敗神話還在繼續,不僅僅是藝術電影,就連“速度與激/情5”、“明日邊緣”這樣的商業電影也毫不例外地收穫了無數讚譽,這是一個奇蹟,更是一個神話,在年初勇奪奧斯卡小金人之後,這名年輕演員的步伐依舊勢不可擋。
一直到“超脫”的正式點映。
二十家媒體的評論之中,十一家積極的好評,八家消極的差評,一家中立的混合評論,媒體綜評來到了五十五分。
年初的柏林電影節之上,“超脫”就迎來了一場議論的狂潮,讚美與批評交織而起,冰火兩重天的待遇,完完全全地將整個劇組架在火堆之上炙烤,官方場刊的最終評分只有“2.3/4”,滿分四分的評價之中,他們只收獲了二點三分的成績。
換而言之,當初在柏林電影節之上,“超脫”就是一部沒有能夠及格的作品,現在來到北美大陸之上,媒體綜評依舊沒有及格,這並不是一個意外。
在諸多評論之中,足足有三家媒體給出了二十五分的超低評價,口誅筆伐地對電影發起了猛烈攻擊,他們普遍認爲——
“這是一部對觀衆充滿了惡意的作品”、“完全沒有任何意義”、“除了情緒片段之外,一無是處”、“一個帥氣的老師和一個可愛的未成年人之間的愛情故事,這確定是合法的嗎”、“通篇充滿了自以爲是的自言自語”、“完全沒有任何說服力”……
差評,差評,還是差評,足足八家媒體都給出了糟糕透頂的惡評,字裡行間充滿了對這部作品的排斥和厭惡,其中最直接的評論表示,“純屬浪費時間、浪費金錢,更是浪費生命,完全沒有必要觀看的一部作品”。
雖然說,“超脫”是一部作者電影,本來就對觀衆並不友好;但遭遇如此嚴重的差評,甚至是一無是處的人身攻擊,這也遠遠超出了預期之外。
對於託尼-凱耶來說,他絲毫不意外,之前那一部被官方干涉之後始終沒有能夠完成創作的“黑水船運公司”,在拍攝階段就遭遇到了更加可怕的待遇,某種意義來說,這也恰恰是託尼的創作初衷,他說,“只有真正被刺痛了,反應纔會如此激烈”。
比起批判來說,託尼更加不喜歡的是那些不溫不火、不冷不熱的中評,似乎不好也不壞,這纔是對一部作品最可怕的侮辱。
但對於藍禮來說,如此待遇卻是破天荒的頭一遭,職業生涯還未曾遭受如此待遇。
更加可怕的是,那些惡評之中,完全無視了藍禮的表演,只是單純地批評、批評和批評,從導演到演員,全盤否定了這部作品的努力。
當然,首批評論之中,極端差評的媒體有八家,在這之外,奉獻好評的媒體也多達十一家。
其中“紐約客”再次堅定了自己的立場,並且貢獻了首輪評價之中的最佳。
當初在柏林電影節之上,“紐約客”就給予了至高讚譽,這一次點映之後,他們重申了立場,“這無疑是’華氏911’以來最好的一部作品,人們有多麼痛恨它,它就有多麼出色;人們有多麼仇恨它,它就有多麼優秀。”
“還有,藍禮-霍爾無疑是這個時代之中最優秀的演員之一,他的表演充滿了力量和深刻,猶如一記重拳,狠狠地撞擊在靈魂之上,激盪出悠遠的迴響。觀看霍爾的表演,真正地感受着來自藝術的洗禮,這對於當代電影創作來說,着實太過難得。他就是那種演員,永遠都不會讓你失望,永遠都會讓你驚豔。”
作爲紐約最爲犀利、最爲獨特的一本雜誌,“紐約客”總是如此愛憎分明,絲毫不會吝嗇自己的讚美和追捧,這一次也不例外,最後搭配了八十八分的評價,基本與他們在柏林電影節上給出的“3.5/4”持平,旗幟分明地表達了自己的立場。
另外,媒體的讚譽還來自其他方面——
“奇妙的表現力,振聾發聵的主題”、“演員之間的化學反應無疑令人讚歎”、“這是比’愛瘋了’更加優秀的表演”、“時間將會證明這部作品的價值”、“勇敢、大膽、創新、獨特”、“結局在想象力的荒蕪之中走向消亡的畫面無疑是年度最佳”……
與差評針鋒相對、鮮明對比的是,好評也是滾滾而至,從各個角度、各個方面對作品進行了剖析和讚譽,最爲普遍的觀點就是,導演與演員之間的默契和火花鑄就了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這無疑是藝術層面的一次勝利。
極致的讚譽,極致的批評,極致的支持,極致的反對,正是在這兩種極端的評論之中,“超脫”的評分來到了五十五分。
這是壞事,卻也是好事。
與“悲慘世界”清一色都集中在了中評區的局面相比,不冷不熱、不好不壞、不高不低,着實讓人提不起興趣;而“超脫”的局面卻是厭惡者無比痛恨、喜歡者非常喜歡,這反而是引發了更多討論的熱情,至少從話題性角度來說,這是積極的。
不過,如此積極因素,“超脫”似乎也用不上。
因爲,不管是差評還是好評,所有的專業影評人都達成了一個共識:這部作者電影,對觀衆確實非常非常不友好。
顯然,從構思作品的最開始,託尼-凱耶就沒有打算討好觀衆,這部作品根本不是提供給普通觀衆欣賞的,更多是在藝術層面的探討和摸索,如果未來可以進入資料館之中收藏,提供給更多的影迷作爲歷史參考資料,那就再好不過了。
就好像英格瑪-博格曼(Ingmar-Bergman)、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ntonioni)這樣的導演,他們是大師,也是巨匠,但他們的作品卻不是普通觀衆可以欣賞的,甚至就連許多進階之後的影迷也不見得能夠完全看懂。
如果統計這些大師的電影票房,那勢必將是一場災難。所謂的票房反饋,本來就是商業屬性的一種表現方式,而不是藝術價值的呈現途徑。
雖然說,託尼-凱耶距離大師還有不小的差距;但“超脫”的創作理念和手法,本來就充滿了實驗性質,對市場的不友好是寫在基因之中的。
所以,即使冰火雙重天的兩極評論引發了無數興趣,但這對於電影票房的幫助依舊不大。
十二月第一週,經歷了四周點映的“超脫”,依舊有條不紊地開始自己的擴映步伐,西雅圖加入了點映的城市範圍,但點映院線僅僅只是從十四家增加到了二十一家,三座城市的放映院線依舊少得可憐,更多還是希望更多資深專業觀衆的捧場。
在這一週,媒體綜評引發的騷亂,“悲慘世界”倫敦首映式帶來的曝光,以及電影版本和戲劇版本比較之下的討論浪潮,這所有的一切都成爲了“超脫”吸引更多觀衆的噱頭。
最終,電影的點映票房也表現不俗,單館票房不降反升,重新回到了三萬四千美元!
連續第五週,電影的單館票房都維持在了三萬美元以上,這也終於創造了歷史記錄,成爲了影史之中第一部達到如此壯舉的作品。
畢竟,前期點映單館票房出色的作品,之後的數據就將有所回落,要麼是擴映腳步加快,要麼是藝術院線的觀衆源回落;像“超脫”這樣不緊不慢之中,漸漸引爆話題焦點的作品,着實不多,同時還能夠維持話題熱點的,那就更是鳳毛麟角了。
點映五週之後,“超脫”的票房表現終於擁有了一些話題。
不過,單館三萬四千美元,相較於二十一間院線的數據來說,總票房依舊沒有值得稱道的地方。
換一個角度來說,多方面的多重效應之下,“超脫”的點映成績還是沒有能夠大爆特爆,就連藍禮在獨立藝術電影方面的市場號召力也沒有能夠化腐朽爲神奇,那麼,值得喜悅和慶幸的事情也就着實不多了。
媒體們一直期待的日子,終於到來了——
“藍禮的滑鐵盧”。
連續創造記錄、連續創造佳績之後,藍禮在不知不覺之中已經連續六部作品持續地在口碑和票房雙方面取得成功,自“速度與激/情5”以來,連續四部作品北美票房破億的成績也追隨着湯姆-克魯斯、威爾-史密斯的腳步,正在成爲一代全新的票房巨星。
如此看來,藍禮的上升勢頭沒完沒了,完全看不到盡頭。這讓人們不由提出了一個疑問:
到底是這名演員具備了獨特的挑選作品眼光?還是這名演員已經具備了真正的市場號召力,每一部作品都取得了成功?那麼,這名演員到底什麼時候纔會迎來職業生涯的第一次觸礁呢?
現在,答案終於揭曉了。
“超脫”,這就成爲了藍禮的滑鐵盧戰役,從口碑到票房,雙雙迎來了職業生涯新低。那麼,這僅僅只是一次性的意外,還是整個漫長演員生涯的事業轉折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