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三年,隨着中國逐步從危地馬拉撤軍,另外一場戰爭爆發了。
這就是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戰爭。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矛盾既是一個老問題,也是一個新問題。早在公元紀年之前,猶太人就在約旦河流域建立了自己的王國,並且存在了上千年之久。可是同樣在公元紀年之前,猶太人就離開了中東地區,分散在世界各地,在兩千多年裡都沒有固定的定居地點。
在世界上,類似的民族並不少,比如吉普賽人。
只是,猶太人與其他民族都不一樣。
原因就是,在兩千多年的漂泊中,猶太人並沒有自甘沉淪,而是保持着民族特點,而且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民族。
大戰爆發前,猶太人在西方世界中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改變了整個世界秩序,西方文明開始沒落,以中國爲代表的東方文明成爲主導,但是並沒有改變猶太人在西方世界中的地位,甚至大幅度提高了猶太人的社會地位。
近現代猶太人問題,主要源自法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法國爲了爭取獲得英國、俄國與美國的支持,對待猶太人的態度較爲開明。猶太人也因此逐步控制了法國的金融市場,法國則成爲繼英國與美國之後,第三個由猶太人在金融市場上佔據主導地位的國家。
很多人都認爲,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法國的猶太人有密切關係。
這就是。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主要原因中,就有法俄同盟關係,而把法國與俄國拉到一起的正是猶太人。
從金融的角度來講,在俾斯麥當政期間,這位鐵血宰相不顧德皇威廉一世反對,甚至沒有把德皇的退位要挾放在眼裡,大力推行排俄政策。出臺了包括提高農業產品進口關稅等針對俄國的政策,直接導致德俄在反抗拿破倫戰爭時期結下的同盟關係破裂,從而導致大量的俄國資本涌入法國。成爲了法俄結盟的經濟基礎。雖然俾斯麥的排俄政策,最終導致他跟德皇腓特烈三世決裂,並且在腓特烈三世繼位之後下野。但是德俄關係並沒有因此得到全面改善,從而釀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法俄結盟中,發揮關鍵作用的就是法國的猶太金融資本家。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法國的復仇情節極爲嚴重,而且開始進行國內清算,在戰爭中大發橫財的猶太人首當其衝。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二十年裡,有將近兩百萬猶太人離開法國。
只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法國依然有大約三百萬猶太人。
大戰期間,法國在戰敗之前。奉行極端反猶政策,把兩百多萬猶太人投入集中營,其中大部分都沒活到法國戰敗的那一天。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在戰敗前的一個月,法國軍警就集中處決了近三十萬猶太人。
戰後。德意志第二帝國率先提出,應該建立一個猶太人國家。
毫無疑問,德意志第二帝國也從猶太人手裡獲得了足夠多的好處。很多人都認爲,德意志第二帝國能夠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取勝,一個關鍵原因就是,帝國從始至終都得到了猶太人的全力支持。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猶太人購買了帝國發生的六成戰爭債券,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個比例高達百分之七十四。
顯然,沒有猶太人在經濟與金融上提供的支持,德意志第二帝國根本沒有足夠多的錢來打贏兩次世界大戰。
此外,德意志第二帝國也一直奉行親猶政策。
在威廉一世期間,帝國奉行開放政策,對所有民族都一視同仁,給予了包括猶太人在內的衆多少數民族足夠多的特權。腓特烈三世是有名的開明君主,而且深受皇后、也就是維多利亞長公主的影響,對待民族問題的態度更加寬容。雖然威廉二世不像其祖父與父親,但是在民族問題也較爲開明,而且自詡爲民主皇帝,一向以溫和手段處理國內矛盾,自然與少數民族親善。
正是如此,德意志第二帝國纔會以猶太人在大戰期間遭受的迫害,支持猶太人復國。
有趣的是,中國並沒有反對,也表示支持建立一個猶太人國家,避免在次發生種族迫害之內的慘禍。
顯然,中國當局與猶太人的關係也非同一般。
根據後來披露的資料,當年馮承乾組建華裔軍團的時候,即吳鐵生所率領的那支軍隊時的費用,有一大半來自猶太人的財團。此外,在創建中華民主共和國期間,猶太人提供的經濟與金融支持也十分重要。別的不說,在剷除軍閥的內戰中,中華民主共和國的軍費開支有三分之二是猶太人財團提供的貸款,而且後來經馮承乾努力,這些貸款有很大一部分都被免除掉了。
可以說,沒有猶太人的支持,馮承乾與吳鐵生就無法建立中華民主共和國。
由此可見,此時中德都在償還人情債。
只是,支持猶太人,就必然會得罪阿拉伯人。
在一九五一年的聯合國大會上,確定了從之前的法國殖民地,也就是約旦河西岸地區割出一塊地區來建立猶太人國家。
從大國的立場來看,這麼做並沒有錯。
法國是猶太人種族迫害的罪魁禍首,也是建立猶太人國家的根源,因此理應從法屬殖民地中選取一塊來建立猶太人國家。更重要的是,約旦河西岸地區正是猶太人的發源地,而且猶太人曾經在這裡建立了數個王國。
此外,還有一個極爲重要的原因。
這就是,在英法戰敗之後,中東成爲了中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緩衝地區,也就有必要在這裡設置一個平衡點。
顯然,一個與中德關係都算良好的猶太人國家是最理想的選擇。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個猶太人國家起到了平衡中德戰略關係、劃分中德勢力範圍的關鍵作用。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個猶太人國家還有一個極爲重要的戰略價值。
這就是,阻止阿拉伯世界統一到一個政府之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就土崩瓦解了,而原本在其統治之下的阿拉伯世界則分裂成了十多個國家與地區。出於大國利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阿拉伯世界並沒有實現統一,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地區依然是大國的殖民地,中東也就成爲了世界上矛盾最多的地區之一。
問題是,阿拉伯是一個民族,而且是一個嚮往統一的民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阿拉伯世界就出現了爭取統一的徵兆。問題是,對中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來說,統一到一個政府之下的阿拉伯世界都是不可接受的,因爲這肯定會對兩個超級大國的利益構成嚴重威脅。
關鍵就是,阿拉伯世界擁有世界上最重要的資源,也就是石油。
可以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內燃機取代蒸汽機的戰爭,也宣告了石油時代的到來,石油取代了煤炭,成爲最重要的能源。
從某種意義上講,戰後的世界秩序就是由能源,也就是石油決定的。
要知道,阿拉伯世界的石油儲量,佔當時全球已勘明石油儲量的百分之六十,而且以輕質原油爲主。
對中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來說,都無法容忍在該地區統一在一個政府之下。
顯然,在中東地區建立一個猶太人國家,就能阻撓阿拉伯世界統一到一個政府之下,從而讓該地區受到大國控制。
一九五四年,以色列正式宣告成立。
當年,第一次中東戰爭就爆發了。
只是,這場戰爭僅僅持續了不到一個月,就因爲中德聯合出兵干預,以阿拉伯國家慘敗而結束。
事實上,這也是中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在大戰後唯一的聯合軍事行動。
當然,在一九五四年,中德冷戰還沒有爆發,中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之間還有着很多共同利益。
只是,八年後,阿拉伯國家捲土重來。
這就是受全球獨立運動影響,在一九六二年爆發的第二次中東戰爭。
因爲德意志第二帝國保持沉默,而中國又在支持民族獨立運動中消耗了大量國力,所以這場戰爭持續了一年,到一九六三年九月才結束。參戰的數個阿拉伯國家在遭受了慘重損失之後,被迫接受聯合國調停,與以色列停戰。猶太人也在付出了慘重代價之後,保住了剛剛建立起來的家園。
第二次中東戰爭是一個非常關鍵的轉折點。
主要就是,中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都沒有在這場戰爭中公開支持以色列,也沒有爲阿拉伯國家提供支援,導致以色列在戰爭期間瀕臨絕境,而阿拉伯國家則在勝利幾乎快要到手的情況下不得不宣佈停戰。結果就是,以色列與中德的關係發生了微妙變化,而阿拉伯國家也開始積極尋求外來支援。
也正是從此開始,中東地區逐漸分化成了涇渭分明的兩大陣營。
顯然,這也爲第三次中東戰爭埋下了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