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二王回京

嶺南道這裡,有韶縣和南越的對抗和相爭,但是京兆朝堂,則是一片平靜。

景興帝登基以來,在沈華善和左良哲等人的輔助下,所行的政令,以平和求穩爲上,京兆乃至大永朝政,並沒有因爲新皇登基而有大的震盪。

加之,去年春以來,尚是太子之身的景興帝就開始監國。如今他登基,在京兆朝臣看來,宣政殿上高坐的人和去年一樣,心態上也平和得多。

景興帝登基之後,面臨的第一件大事,乃是長泰帝的七七祭奠。這次七七祭奠本身極爲隆重,表示了皇族宗親和百姓對先帝的悼念;同時,它也是一個標誌,七七祭奠過後,關於先帝的祭奠追思,纔會暫時告一段落,先帝永登極樂,民間的一切,也漸漸回覆正常。

對於景興帝來說,七七祭奠之所以重要,除了上述這兩點原因之外,還有更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昭通的庸王、岷州的憫王,即將返回京兆,參加長泰帝的七七祭奠。

這還是景興帝下令召他們回來的,也是他登基之後,頒發的第一道旨意。

景興帝這道旨意頒發之後,不管庸王、憫王心裡願不願意,他們都必須返回京兆,出現在這七七祭奠之上。

早前,庸王和憫王已經上表,道是已經啓程返京,必能如期返回京兆,以盡他們爲人臣、爲人子的孝心。

如今,離七七之期越來越進了,景興帝心裡,有一種壓抑不住的興奮;朝臣的心裡,也有心思隱隱浮動,他們都不知道,二王返京,會發生什麼事情。

別山山腳之下,憫王上官永平下了馬車,看着當年曾經到過的地方,他的心裡,是無盡的憂慮。在京兆等待着他的,除了七七祭奠,還有什麼?他不知道。

雖然不知道,他卻感覺到有一種危機正在逼近。一想到京兆這裡,他就感覺有一種恐懼,顫慄和寒意,似乎從腳底生起,蔓延至心間。雖然是三月春暖花開之時,但是他卻感到有一種徹骨的寒意。

京兆那兩年的囚禁生活,已經徹底將他的心志摧毀了,如今的上官永平,再不是當年那個剛愎自用的三皇子,也不是那個雄心壯志的三皇子,只是一個偏居岷州的憫王,如果不是景興帝下詔,他必定是終生都不想返回京兆。

雖然京兆沒有戰場的硝煙戰火,但是對上官永平來說,京兆爭權的鬥爭,要比戰場慘烈得多。作爲落敗者,他只要一想到那段囚禁的時日,他就心有餘悸。

恨不得離京兆越遠越好,可是新皇下詔,他必須再次返回這裡。

站在始伏大街裡的庸王上官承佑,則是看着往日無比熟悉的二皇子府,心裡不知作何想,臉色卻是沉凝,眼神平靜無波,偶爾,才閃過鷹鷲一樣的銳利。

如今,這裡是庸王府了,時隔三年,他終於又返回了京兆。

在昭通這些年,他無時不刻不在想着京兆當年的事情。從雲端跌落地底,只是因爲當年在隴南出現了乘雲騅,最後那個位置,竟然落到了一直默默無聞的十二皇弟身上!每每想到這一點,他就意難平。

如今,十二皇弟成了景興帝,還下了詔令,讓他們返回京兆參加先帝的七七祭奠。箇中深意,雖然沒有道明,但是上官承佑深知,新皇居心叵測。

因他知道,站在雲端之上睥睨天下,這樣的感覺,會多麼讓人迷醉,也絕對不允許有其餘的威脅存在。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這一點,上官承佑想得通透。

不管京兆這裡,等待他的會是什麼,他都作了充足的準備。

庸王,這是當年父皇冊封的王號。見字思義,是說才能平庸難以繼承大統。這個王號,在上官承佑看來,是一種侮辱。這一次,他應詔重返京兆,必不會讓這個王號再掛在自己的頭上!

上官承佑這樣想着,再次看了看庸王府的匾額,大步踏了進去。

在先帝七七祭奠之前,庸王、憫王兩人返回了京兆,這個事情,宛如一粒石子,投入了平靜的京兆朝局,盪漾起一圈圈的漣漪。

庸王和憫王兩個人,在略微休整過後,就進宮去了。在這之前,兩個人已經往宮中遞了覲見請求,也得到了准許。此刻,兩個人便跟着內侍,前往紫宸殿拜見景興帝。

紫宸殿,是大永曆代帝王的居所,景興帝在登基之後,也應制搬進了這裡。紫宸殿的佈局擺置,和長泰帝在生之時,差不多。然而紫宸殿的主人,已經換了一個,紫宸殿的內侍首領,也從張盛換成了唐密。

“拜見皇上……”進入紫宸殿之後,庸王和憫王就按照規矩,給景興帝行了禮。不管他們心裡有什麼想法,但是面上都是恭敬不已。

“兩位皇兄不必多禮……快請起,快請起。來人,賜座!”景興帝坐在御案後面,見到兩個人行了禮,這樣說道。

一旁隨伺的唐密,則是搬來了墩子,請兩個人坐下——就像當年,長泰帝給他們幾個皇子的座位一樣,也都是墩子。

在紫宸殿這裡,只有皇上,纔有椅子可坐可靠,內侍和宮女們,自然都只能站,只有大臣和皇子們,纔能有墩子可坐。

這是庸王和憫王第一次見到登基之後的景興帝,這個墩子,也再一次讓他們認識到,雖則他們有兄弟之親,卻更有君臣之別。景興帝雖然稱呼他們爲“皇兄”,可是他們卻不能受,只能守着臣下禮儀。

是以,他們坐上了墩子,彷彿覺得墩子之上滿是尖刺,讓人坐不安。可是他們端正着身軀,一副感念皇恩的表情。

見到庸王和憫王坐下,景興帝關意地問道:“兩位皇兄這一路跋涉,想必也是辛苦。倒不用急着進宮,待先帝七七祭奠之後,朕會在重華殿設個家宴,給兩年皇兄洗塵接風。當此之際,只能委屈兩位皇兄了。”

“皇上厚意,臣等感念甚深。況且王府中事,還有府中長史在打理。一別多年,如今回到京兆,臣等自然要來拜見皇上,給皇上請安……”

這一番圓潤的說話,出自憫王之後。若是此刻有大臣在場,他們很難置信,當年驕矜自傲的三皇子,會是如今的謹小慎微。

庸王也隨即說話了,他的話語,和憫王說的差不多。都表達了一箇中心思想:對皇上恭敬,第一時間進宮來給皇上請安。

“此番,我們皇兄弟得見,卻是爲了先帝的七七祭奠。雖則骨肉相聚,卻總讓朕更爲掛念先帝……”在聽完兩人的話語後,景興帝說話了,語氣頗爲寥落。

“皇上請節哀……”庸王兩人忙不迭勸慰道,將爲人臣子的恭敬表現得十足,他們對於自己的身份地位,也拿捏得恰到好處。

若論掩飾真正情緒的功夫,這天下,沒有多少個人能比皇家之人更了得。

或許是這兩個人的表現,讓景興帝十分滿意。隨即,景興帝語氣中的寥落散了去,問起了兩人一路上的情況,將對兄長的關懷、對臣下的體恤,表現無遺。

一時間,紫宸殿內氣氛和融,兄恭弟和,似乎在向內侍宮女展示着,皇家也有骨肉親情,好像他們一直是好兄弟一樣,彷彿早幾年的爭鬥不曾存在。

內侍和宮女們,只是靜默恭敬地低着頭,紫宸殿中的和融,他們是無所感的。

庸王和憫王回到京兆之後,沒有幾天,先帝的七七祭奠之禮,就開始了。皇家的祭奠,是有太常寺和禮部負責的,尤其是先帝的七七祭奠,太常寺和禮部的官員更加審慎,早就將相關的細節打點妥當了。

尤其是有庸王和憫王兩位王爺回到京兆致祭,禮部的官員更是打起了十二分精神,生怕在祭奠之上出現什麼問題。

須知道,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禮儀的程序雖然做到極爲細緻,可是誰也不知道,當中會發生什麼事情。

不止是禮部官員無比緊張,韋景曜和沈華善等顧命大臣,也是無比謹慎。庸王和憫王回京致祭,這在他們看來,是大可不必的,然而,他們兩王還是如期回到了京兆。

帝心難測,這兩個王爺的心思也不好猜,韋景曜和沈華善兩個人,也擔心,七七祭奠之上,會發生什麼事情。

幸好,七七祭奠,一切順利,甚至,比他們想象的,還要順利得多。護國寺、報恩寺的高僧在誦唱着嫋嫋梵音,香燭紙錢的焚燒,寄託着皇家的哀思,七七祭奠之禮,顯得無比隆重莊穆。

景興帝、庸王、憫王還有幾個尚未年幼的皇子,跪在祭案之前,分別奉上爲先帝在陰間開路的祭品。這一次他們奉上的祭品,都是中規中矩的,再沒有出現當年血抄《金剛經》這樣令人矚目的祭品了。

直到禮部的官員宣佈七七祭奠結束,朝官們提着的心,這才放下了。雖然他們生怕祭奠之上,會有什麼事情發生,可是祭奠真的如此順利結束了,反而讓他們有點疑惑,似乎覺得,太平靜了?

他們之前還預測,會有什麼事情發生的,難道他們想錯了?

隨即,他們就知道了,他們沒有想錯。原來,這祭奠之後的事情,纔是戲肉。

第242章 三策第497章 災星第446章 驚變第514章 沈家起兵第390章 香餌死魚不?第78章 霜重秋色濃第516章 帶兵離開第45章 餘緒第139章 餘字輩登臺第210章 韜光養晦第538章 偷天第410章 犯令當誅!第173章 先機第81章 蟄伏和危前第284章 不能第222章 全力誅殺他!第3章 前因後情第177 陡生變故第405章 償恩第324章 再度入局第265章 舊情第144章 道心所向第384章 死守其道第457章 離開和造勢第252章 移勢第505章 不作不死第265章 舊情第388章 千秋錢莊第20章 如流處第351章 朝南第4章 晚梅有香第261章 洗心第420章 京兆有動第390章 香餌死魚不?第551章 出發救夫第248章 兩難第210章 韜光養晦第73章 太子妃第27章 簡在帝心第27章 簡在帝心第506章 七大罪狀第466章 誰在挖坑?第263章 雲胡不喜第34章 喜事多第256章 殺伐第103章 文才半江南第553章 沈家的刀劍第502章 抹黑第180章 表字退之第433章 動天子第212章 僅此而已第152章 春熙宮鬧鬼第308章 閒情第90章 入書房第164章 玩完了第489章 弩威第200章 不和第27章 簡在帝心第300章 弒父第289章 生機第70章 卞氏之恨第35章 開春吏事第326章 思考班底第482章 不負梅香第93章 官場大調整第90章 入書房第20章 如流處第511章 將亡第470章 嶺南人事第65章 兵部尚書丁憂第147章 毒婦第390章 香餌死魚不?第409章 卞家的身份第158章 撾登聞鼓第390章 香餌死魚不?第371章 最終目的第374章 死局怎麼破?第422章 卞家暴露第101章 春闈案四第532章 兩亂三死第346章 想不到第397章 大采選的憂慮第122章 測帝心第302章 狠手第320章 差一點第69章 不死不休第385章 離朝第325章 他竟然死了第332章 小登科第442章 一代帝師第455章 援兵到第59章 治水良人第435章 明白人第241章 撤給事中第421章 京兆窩案起第280章 誰更聰明?第211章 露端倪第249章 沈宓其人第369章 逼反
第242章 三策第497章 災星第446章 驚變第514章 沈家起兵第390章 香餌死魚不?第78章 霜重秋色濃第516章 帶兵離開第45章 餘緒第139章 餘字輩登臺第210章 韜光養晦第538章 偷天第410章 犯令當誅!第173章 先機第81章 蟄伏和危前第284章 不能第222章 全力誅殺他!第3章 前因後情第177 陡生變故第405章 償恩第324章 再度入局第265章 舊情第144章 道心所向第384章 死守其道第457章 離開和造勢第252章 移勢第505章 不作不死第265章 舊情第388章 千秋錢莊第20章 如流處第351章 朝南第4章 晚梅有香第261章 洗心第420章 京兆有動第390章 香餌死魚不?第551章 出發救夫第248章 兩難第210章 韜光養晦第73章 太子妃第27章 簡在帝心第27章 簡在帝心第506章 七大罪狀第466章 誰在挖坑?第263章 雲胡不喜第34章 喜事多第256章 殺伐第103章 文才半江南第553章 沈家的刀劍第502章 抹黑第180章 表字退之第433章 動天子第212章 僅此而已第152章 春熙宮鬧鬼第308章 閒情第90章 入書房第164章 玩完了第489章 弩威第200章 不和第27章 簡在帝心第300章 弒父第289章 生機第70章 卞氏之恨第35章 開春吏事第326章 思考班底第482章 不負梅香第93章 官場大調整第90章 入書房第20章 如流處第511章 將亡第470章 嶺南人事第65章 兵部尚書丁憂第147章 毒婦第390章 香餌死魚不?第409章 卞家的身份第158章 撾登聞鼓第390章 香餌死魚不?第371章 最終目的第374章 死局怎麼破?第422章 卞家暴露第101章 春闈案四第532章 兩亂三死第346章 想不到第397章 大采選的憂慮第122章 測帝心第302章 狠手第320章 差一點第69章 不死不休第385章 離朝第325章 他竟然死了第332章 小登科第442章 一代帝師第455章 援兵到第59章 治水良人第435章 明白人第241章 撤給事中第421章 京兆窩案起第280章 誰更聰明?第211章 露端倪第249章 沈宓其人第369章 逼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