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4.第331章 海貿之利

第331章 海貿之利

南京城中,出征的大軍正在緊鑼密鼓的準備着大軍出發前的一切。

有了朱瞻埈的指點,又有豐城侯這樣的老行伍做副將,朱瞻基這次平叛的準備工作可以說是十分的充分和完善。

通過朱高熾的幫忙,朱瞻基求到了戶部夏元吉的頭上,讓他通過戶部向民間購買了大量的瓷器和絲絹,用以抵消這次大軍出征本應撥付的軍糧。

夏元吉對這件事倒是樂見其成,以他的眼界當然能看出這樣做的好處。

以前之所以不這麼做,一方面是沒有這種意識,畢竟沒聽說過大軍出征不帶軍糧,而是到地方之後再去購買軍糧的。

其實在過去,就算夏元吉想要這麼做也沒有辦法。

在大明本土打仗的時候無非兩種情況,對敵或者平叛,地方上的糧食要麼是直接以朝廷的名義徵調,要麼是已經被敵人弄走,通常來說不會給你購買軍糧的機會。

而且與其花費那個時間和精力,耗費金錢去買糧食,還不如讓大軍去就糧當地。

另一方面的原因則是大明本土的糧食產量就那麼多,即便真的花錢去買糧食,能買到的也有限。

就更不用說糧食運輸在古代是個損耗非常嚴重的事情了,那是十成糧食路上就要吃掉七成的高損耗。

但這次不僅是運輸中損耗很低的海運,還是採用帶財貨過去,直接在當地購買糧食的做法,這樣的方式完全可以保證買來的十成糧食有九成半能送到大軍手上,而損耗的半成還是糧食淋了雨發生黴變之類的損耗,而不是在路上就吃掉了。

所以夏元吉在覈算了一下開支,以及問清楚了南洋那邊是否真的能夠支撐大軍的糧食消耗之後,便同意了這件事情。

隨後戶部開出了二十萬兩的匯票作爲朱瞻基這次大軍出征的軍費,以及撥付給了他十萬石的糧秣作爲大軍先期的軍糧。

戶部開出的匯票並沒有直接交給朱瞻基,而是由戶部出面向民間的瓷器和絲絹商人下訂單,並大肆收購市面上的瓷器與絲絹。

二十萬兩銀子的瓷器和絲絹聽起來似乎並不少,但實際上這對於大明的民間市場來說只能算是一筆比較大的訂單,還沒到能造成什麼巨大影響的地步。

事實上,此時大明的民間經濟水平已經發展到了一個相當不錯的程度。

即便是在原本的歷史當中,在經過了洪武、永樂兩朝的積累之後,大明的經濟也已經恢復到了一個相當可觀的水平。

固然有人會說什麼靖難把洪武一朝三十年的積累都打光了云云,但事實上靖難之役絕大部分的戰鬥都發生在北方,被打爛了的是河北、山東等地,而作爲大明真正根基所在的江南七省卻並沒有受到戰爭的波及。

可以說江南七省也就是在當年朱元璋和陳友諒、張士誠爭奪天下的時候受了一些戰火,在這之後江南七省作爲大明起家的基本盤,幾乎一直都沒有經受過什麼戰火。

這經濟自然也就發展的很好,民間的手工業水平也達到了一個極高的程度。

不然得話,永樂一朝也不會有錢和技術搞下西洋和北征了,江南地區也不會在明朝中後期發展出資本主義萌芽。

所以區區二十萬兩銀子的訂單,雖然是筆大生意,但卻也只是一筆大生意而已。

想要讓其能夠影響到整個江南七省、乃至是大明兩京十三省,這還遠遠不夠。

不過對於夏元吉和朝堂上那些真正有戰略眼光的人來說,這件事所代表的意義以及其所蘊含的利益卻是十分驚人的。

在鄭和船隊的運作下,價值二十萬兩銀子的瓷器和絲絹分批次運抵南洋,在南洋諸國的港口進行了拋售。

僅僅只是第一批價值五萬兩銀子的瓷器和絲絹抵達南洋,南洋諸國便爲之震動,船隊每到一處港口便引得萬人空巷,當地但凡有能力出得起價格的富商和貴族競相購買大明的瓷器和絲絹,頗有一種一時之間洛陽紙貴的感覺。

當鄭和船隊拋售完了所有貨物,返回交趾布政司將交易得來的糧秣移交給朱瞻基所率領的平叛軍隊的時候,統計出來的糧食共計二十六萬石,其他財貨共計摺合白銀三十萬兩,獲利近十倍。

糧食自然留給了朱瞻基以資軍用,而財貨則被船隊運回了大明,隨後在戶部的操持下進行了發賣,最終價值三十萬兩的貨物賣出了五十萬兩的價格,而這還是因爲戶部是以大宗交易的方式發賣,並沒有賣出高價。

根據戶部官員事後統計估算,這批貨物至少應該能賣出七十萬兩到八十萬兩左右的價格。

最後所有數據合算完畢送到夏元吉手上的時候,這位見慣了錢財的大名戶部天官,依舊被這一趟的收益震驚的說不出話來。

五萬兩的貨最終換來了二十六萬石的糧食和五十萬兩銀子,獲利超過了二十倍!利潤之豐厚讓夏元吉都瞠目結舌。

朝野上下在得知了此事之後,也都陷入了極大的震撼之中。 這些讀四書五經的夫子們什麼時候見過如此豐厚的利潤?

要知道此時的大明海商還不是後世那羣已經將勢力建設的盤根錯節,在朝堂上也有自己扶植的官員的超級政治集團。

現在的朝堂上,還是以傳統的士大夫爲主,他們雖然也爭權奪利、追逐自身派系利益,但還沒到爲了一己私利損害國家的地步。

固然傳統儒家思想裡有“小人喻於利,君子喻於義”的思想,但朝堂上的袞袞諸公也不是傻子。

二十倍的利潤,財帛動人心啊!

海貿是賺錢的,這一點所有人都知道。

故宋就是靠着海貿賺來的銀子支撐起每年那麼多的歲幣支出的,而鄭和之前下西洋帶回來的大量香料更是能直接當成俸祿發放,多的發到了堡宗時代都沒有發完,甚至還把大明的香料價格給打下來了。

可想而知海貿的利潤有多麼的豐厚。

只是以前大家覺得能有個三五倍的利潤也就差不多了,再不濟十倍的利潤也就上天了。

畢竟這已經是足夠讓人殺人放火的獲利,在那些根本不通商貿的士大夫眼裡,這已經是極限了,那南洋可是化外蠻夷之地,能有什麼好東西?

之前他們就是這麼反對朱棣派人下西洋的,只不過朱棣派的是鄭和這個內宦,於是整個下西洋的活動在名義上就只是皇家的私人行爲。

這些人對此雖然沒有什麼辦法,說到底永樂大帝的刀把子還是很硬的,沒人想去挑戰一下自己的脖子夠不夠強項。

只是他們也還是私下裡恥笑,說皇帝這是鑽到錢眼裡了,爲了一點蠅頭小利臉面都不要了。

然後他們就被這二十倍的利潤給狠狠地扇了兩個打耳光,臉都被打腫了不說,更是被打的腦袋都懵了。

這黑眼珠子可見不得白花花的銀子,再怎麼食古不化的老學究在這豐厚的利潤面前,也說不出讓朝廷捨棄這滔天的利潤的話來了。

真敢說這種話的,朱棣就該查查這人是不是家裡和海商有聯繫,自己從中獲利頗豐不想朝廷來分一杯羹了。

所以,最終在經過了朝堂的討論之後,解除海禁、恢復對南洋的海外貿易也就順理成章了。

只是朝廷對如何放開海禁還是有爭議。

一部分人認爲海貿獲利頗豐,應該放開民間貿易,這樣可以減少走私,朝廷也能從中徵收稅賦,提升朝廷的財政收入。

至於說朝廷親自下場開展官方貿易、禁止民間參與海貿,這在這些人看來是朝廷在與民爭利。

然而另一部分人則認爲正因爲海貿獲利頗豐,就更應該禁止民間參與。

畢竟財帛動人心,朝廷都忍不住的利益,對於老百姓來說又是何等的誘惑?到時候老百姓都跑去做海貿了,誰還來種地呢?

所以朝廷還是不能對民間開放海禁,反而更應該大力禁絕,只由朝廷來進行海外貿易。

這二者都有各自的邏輯鏈條,也有各自的理論依據,在朝堂之上也沒有說誰的支持者更多更佔優勢,於是這事就僵持了起來。

雖然還有一小部分人說什麼禁海是祖制,朝廷不該違背《皇明祖訓》云云,但這種話顯然已經沒有什麼市場,朝堂上下也顯然不會去聽這個。

不過朝堂上的朝議雖然僵持了起來,但戶部這邊可沒停下手裡的工作,供給朱瞻基的剩下的十五萬兩的瓷器和絲絹也陸續起運,送到了南洋進行銷售。

一開始戶部還擔心這麼大的一批貨南洋吃不下,又或者市場飽和了,沒有之前那麼豐厚的利潤。

但結果卻是十五萬兩的瓷器和絲絹,在南洋全部出售、換成了糧食和財貨,財貨運回大明發賣之後,獲利竟然達到了驚人的四百萬兩!

這一下子讓夏元吉的眼珠子都變成了紅色,但凡敢有人說要繼續海禁、反對海外貿易,常年爲朝廷的財政問題而摳搜的夏元吉能把他生撕了之後不蘸醬生吞!

開玩笑,二十萬兩銀子的瓷器和絲絹的總收益就已經超過了五百萬兩,朝廷只要每年這麼來幾次,就能夠滿足財政上的全部需要了!

皇帝要北征?隨他打!愛打幾次打幾次!打到天邊去都行!

只要有銀子,讓他夏元吉親自去經商都行!

而這四百萬兩銀子也着實震驚了朝野上下,所有人終於徹底閉嘴,沒有人再敢提繼續禁海的祖制了。

擋人財路如殺人父母,更何況是擋朝廷和皇帝的財路?

(本章完)

第311章 昔日二人第240章 兩京制第121章 海鹽和糧食第266章 抄家第83章 疲兵之策第190章 超發第179章 女倭王第310章 不值錢的人命377.第374章 帶兵進京第10章 小宮女胡善祥第35章 兌換準備金第241章349.第346章 朱瞻埈抵達324.第321章 招募第58章 官員的俸祿第89章 青璃增陽丹第127章 朱高燧的心思第188章 張氏教子379.第376章 煊赫之威第116章 天雷降世第309章 忍者爬繩子378.第375章 大軍回京第121章 海鹽和糧食第297章 飛回大明第285章 倭女內鬥第84章 毒過絕戶第32章 想學武的朱瞻基第82章 黑土地第116章 天雷降世第112章 藩王領軍348.第345章 不輸不入第175章 遷徙和分地第182章 沒興趣第259章 仁孝文皇后第300章 後續安排第230章 比試第294章 朱瞻埈到來第227章 威壓草原第172章 農稅和商稅第39章 初試成藥第138章 意外第7章 大明天朝計劃第233章 解縉還活着嗎第212章 策馬揚鞭第88章 定身術第76章 朱瞻基借兵第42章 教授武藝342.第339章 銀子和黃河第176章 王爺天恩第111章 寧王請纓第54章 修運河第240章 兩京制第294章 朱瞻埈到來第91章 你將來也是要就藩的第153章 朝鮮的廷議320.第317章 張氏教子第113章 朕意已決第197章 孔家之亂381.第378章 對錯之分第197章 孔家之亂第108章 尚服局第223章 招降第178章 百萬兩白銀第288章 鐵騎突圍351.第348章 交趾戰事第37章 開爐煉藥第100章 挑選法寶第240章 兩京制第125章 瓜分倭國第5章 五十年的朱果第311章 昔日二人第246章 時代變了第299章 重訓錦衣衛第129章 鄭和艦隊第70章 氣運羅盤第66章 玉藥和俗務第101章 趙王買藥第236章 鄭王側妃378.第375章 大軍回京第171章 臨時湊合的管理第145章 出征366.第363章 成仙第107章 風雨欲來第78章 城門口第169章 檢地第203章 出征第208章 兩軍衝陣第274章 準備大婚(4K)第88章 定身術第148章 種水稻第195章 千古第一漢奸世家第210章 慶功第92章 親叔侄第198章 瓦剌南下第140章 眼界不夠開闊第115章 真龍現身第183章 還朝第8章 進獻朱果第257章 香火神位
第311章 昔日二人第240章 兩京制第121章 海鹽和糧食第266章 抄家第83章 疲兵之策第190章 超發第179章 女倭王第310章 不值錢的人命377.第374章 帶兵進京第10章 小宮女胡善祥第35章 兌換準備金第241章349.第346章 朱瞻埈抵達324.第321章 招募第58章 官員的俸祿第89章 青璃增陽丹第127章 朱高燧的心思第188章 張氏教子379.第376章 煊赫之威第116章 天雷降世第309章 忍者爬繩子378.第375章 大軍回京第121章 海鹽和糧食第297章 飛回大明第285章 倭女內鬥第84章 毒過絕戶第32章 想學武的朱瞻基第82章 黑土地第116章 天雷降世第112章 藩王領軍348.第345章 不輸不入第175章 遷徙和分地第182章 沒興趣第259章 仁孝文皇后第300章 後續安排第230章 比試第294章 朱瞻埈到來第227章 威壓草原第172章 農稅和商稅第39章 初試成藥第138章 意外第7章 大明天朝計劃第233章 解縉還活着嗎第212章 策馬揚鞭第88章 定身術第76章 朱瞻基借兵第42章 教授武藝342.第339章 銀子和黃河第176章 王爺天恩第111章 寧王請纓第54章 修運河第240章 兩京制第294章 朱瞻埈到來第91章 你將來也是要就藩的第153章 朝鮮的廷議320.第317章 張氏教子第113章 朕意已決第197章 孔家之亂381.第378章 對錯之分第197章 孔家之亂第108章 尚服局第223章 招降第178章 百萬兩白銀第288章 鐵騎突圍351.第348章 交趾戰事第37章 開爐煉藥第100章 挑選法寶第240章 兩京制第125章 瓜分倭國第5章 五十年的朱果第311章 昔日二人第246章 時代變了第299章 重訓錦衣衛第129章 鄭和艦隊第70章 氣運羅盤第66章 玉藥和俗務第101章 趙王買藥第236章 鄭王側妃378.第375章 大軍回京第171章 臨時湊合的管理第145章 出征366.第363章 成仙第107章 風雨欲來第78章 城門口第169章 檢地第203章 出征第208章 兩軍衝陣第274章 準備大婚(4K)第88章 定身術第148章 種水稻第195章 千古第一漢奸世家第210章 慶功第92章 親叔侄第198章 瓦剌南下第140章 眼界不夠開闊第115章 真龍現身第183章 還朝第8章 進獻朱果第257章 香火神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