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朕意已決
“陛下不可啊!藩王領軍,於國無益啊!”一員頭髮花白的朝臣直接跪倒在了奉天殿內,五體投地的趴在地上的大聲疾呼。
“望陛下收回成命!藩王千金之軀,實在是不宜冒險啊!”之前勸諫的朝臣也同樣在大聲的勸說着,希望朱棣能夠收回成命。
“望陛下三思!”更多的朝臣跪倒在地,奉天殿內幾乎三分之一的朝臣此刻都跪在了地上。
然而朱棣只是冷冷的看了他們一眼,便大袖一揮說道:“朕意已決,不必多言!藩王領兵鎮守邊疆乃是皇考祖訓,你們平時不是最喜歡說什麼祖宗之法不可變嗎?
現在朕要恢復皇考定下的祖制,你們怎麼又不願意了?朕倒是很想知道,你們到底是想要遵循祖制呢?還是想要爲了伱們的一己私心?”
朱棣這話就說的很嚴重了,甚至可以說是誅心之言。
一旁的紀綱則是躍躍欲試,他此刻非常希望有哪個不要命的強項令跳出來硬頂朱棣。
以他對皇帝的瞭解,紀綱清楚的知道朱棣絕不是那種會因爲朝臣的反對就改變主意的皇帝,這種時候有人強項,只會是真的被拖下去砍腦袋。
文官們對付後世大明皇帝的法子,對於朱棣來說純屬搞笑,他可是真的會砍你的腦袋,順帶連着滿門老幼與九族一起上路的。
而紀綱這個錦衣衛頭子,此刻等的就是掀起大案,砍更多腦袋的機會。
他原本以爲今晚的重點會是大臣們彈劾朱瞻埈這個二皇孫,卻沒想到皇帝事先來了這麼一出。
這下子可就有兩場大戲要上演了,要是把兩個案子辦成一個,說不得這就是永樂朝的第一大案了,而他紀綱也必然能夠藉此機會威懾朝野,成爲一代權臣!
不過紀綱也有些擔心,皇帝要是真的興雷霆之怒的話,會不會讓這些大臣們被嚇到,不敢在這個當口去彈劾朱瞻埈。
說到底朱瞻埈也是個二皇孫,是龍子龍孫,事情又涉及到了皇帝長生這種擺明了是君王逆鱗的事情,這些文官要彈劾這件事,十個有九個都得做好掉腦袋的準備。
畢竟,朱棣從性格上來說和他老子朱元璋那真的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有事他是真砍腦袋啊!
只是紀綱的想法終究還是落空了,因爲他熟悉朱棣的脾氣性格,這堂上的文武百官也同樣熟悉朱棣的脾氣性格。
他要是能聽人勸,就不會在去年親自領兵出征,御駕親征去打蒙元了。
所以在勸過一次之後朱棣沒聽,這些朝臣們也就明白過來朱棣是不會聽他們勸的。
再加上六部尚書、內閣學士這些朝堂上真正的大佬們都一個個如同木雕泥塑的菩薩一樣坐在自己位置上,並沒有爲了這件事同樣站出來向朱棣勸諫的時候,這些朝臣們也已經知道他們並沒有獲得支持,以及朝堂上的大佬們並不反對朱棣的決定。
其實也好理解,因爲朱棣重新恢復藩王領兵和確立參勤交代的制度總歸是一件波及全國的大事,不和朝臣商量可以,但你不能連負責這個事的大臣都不通個氣。
畢竟說到底還是要這些大臣去做事的,不然人家給你撂挑子或者擺爛,這事情就沒法幹了。
哪怕皇帝把人砍了換成其他人來接着幹,這耽誤的時間和事情也還是無法挽回的。 尤其是六部尚書和內閣學士這些人都是朱棣手上真正做事的人,是他所信任的幹臣、心腹,所以朱棣還是在將藩王領兵和參勤交代制度頒佈之前,和他們都通過了氣。
因爲了解這一整套針對藩王的制度到底是怎麼回事,六部尚書和內閣學士們清楚的知道這項政策到底對藩王的壓制有多大。
看似給了藩王極大的權利,幾乎讓他們重新恢復成洪武年的土皇帝,甚至於還能去開疆拓土擴大自己的封國,但實際上藩王已經完全變成了給朝廷幹活了。
他們確實掌握着封國和軍隊,但每兩年一次的進京,對於藩王來說是他們開銷的大頭,足以將一個藩國大部分的收入都榨出來了。
就更不用提想要蓄養一支有着足夠戰鬥力的軍隊開銷又有多麼巨大。
尤其是當這樣一支軍隊動起來,需要他們出去打仗的時候。
這事要是好解決,去年朱棣御駕親征的時候,朱高熾和夏元吉也不至於爲了大軍的糧餉問題,愁的頭髮都熬白了。
現在能夠把這些事情都甩給藩王,那對於朝廷來說可是減輕了一個大負擔!尤其是以後朝廷的中央財政還不需要支付藩王俸祿了,這對於夏老摳這個戶部尚書來說,就更是天大的好消息了。
至於說藩國的財政以後不能收歸中央,要給藩王自己支配了,這對於夏元吉來說則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
原因也很簡單,藩王們可是要重回邊疆當塞王的,而邊疆地區從來都不是什麼富裕的地方,能夠讓藩王把各自的軍隊維持住該有的規模,就已經算是這些藩王們經營得當了。
更不用說朝廷還每兩年放藩王一次血,這些藩王要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能積攢起來可以造反的資本,他夏元吉就真的要說一聲佩服,乾脆的讓出自己的戶部尚書職位,給這位藩王來坐了。
畢竟他已經覈算過了,邊疆地區的藩王封國面對參勤交代這項缺德帶冒煙的制度可是真的要去吃糠咽菜的!
就算他夏元吉再怎麼擅長理財,纔沒有辦法開源節流的情況下,也是沒法子憑空變出錢來的,尤其是現在的夏元吉已經領悟到超發紙鈔並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以後,他對財富已經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說到底,窮這種事情雖說不是無解,但想要解決卻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見效的事情。
朝廷恢復邊疆塞王的制度,很大程度上也是希望這些藩王能夠好生經營地方,把這些窮困的邊疆地區發展起來。
至於說藩王把這些地區發展起來之後收入增加,有了對抗朝廷的資本怎麼辦?
這種事情還是等這些藩王能夠頂着參勤交代這種對他們敲骨吸髓的制度,真的把邊疆發展起來再說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