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節 混亂(上)

伐清sodu

康熙十一年、永曆二十六年正月,桂林,平西王府,。.

自從奪取了廣西后,吳三桂就把王府搬到了桂林。因爲他已經把戰略方向從昆明轉移向了湖南,或許還有廣東,所以呆在貴陽也沒有什麼意義,而且轉移到桂林還可以向李定國顯示自己的誠意。

這幾天吳三桂的心情相當不痛快,連過新年都沒有過好。幾個月前,前好不容易盼到兩江打起來了,平西王立即厲兵秣馬,就等着突襲湖南。結果沒兩天,先是蔣國柱、接着是張朝,先後宣佈告老還鄉……不,是告老跑到四川去了。差不多同時,吳三桂就聽說耿精忠反正了,還帥領大軍殺入了浙江。當時吳三桂暗道一句“苦也”,兩江還沒有亂起來,還沒能把成都和燕京的注意力吸引走,那麼耿精忠不是成了衆矢之的了嗎?

果然不出平西王所料,一開始耿精忠進攻還算順利,但八月初就在紹興城下陷入了僵持。浙北和江南的軍隊源源不斷地趕到,依仗堅城、河流擋住了耿藩的攻勢;相持了一個月後,本來保持中立的浙東張煌言部突然宣佈援閩,下令隱蔽在溫州附近的浙東明軍攻打耿軍的後路——本來浙東軍還想再等些曰子,讓江南綠營和耿藩再拼幾天,但聽說進展不利的耿藩爲了強攻紹興,悍然在浙南大肆拉壯丁、強徵糧草,浙東明軍忍無可忍,提前發動了進攻。

耿精忠走運的是,此時他還沒有把全部的部隊壓上紹興前線,倉促發起進攻的浙東軍也準備不足,沒能一舉切斷耿精忠的退路。耿精忠一邊分兵抵抗,一邊全速撤軍返回福建,不過還是丟了三成的兵馬在浙江。

討逆軍、靖難軍和浙東援閩軍會師後,聯手攻入福建。耿精忠收攏殘部在仙霞關抵抗,依仗地利擋住了明清聯軍的進攻。看到耿精忠這麼快就不行了,董衛國隨即下令靖逆軍向福建發起進攻,同時發佈檄文稱他要砍下耿精忠的腦袋獻給皇上做新春賀禮。不過董衛國雖然口氣很大,但江西綠營一下子也攻不下耿藩的城池。

只是耿精忠禍不單行,這時鄭經突然在金、廈登陸了。殲滅了耿精忠的防守部隊後,鄭經在金門發佈檄文,稱耿精忠反正後形勢不利,靖難軍和討逆軍兩支清軍已經從東北攻入了福建,而江西綠營派出的靖逆軍也攻入了福建西部,福建的明軍(耿軍)已經是危如累卵。作爲大明的延平郡王、招討大將軍,鄭經斷然不能坐視不理,故親統大軍浮海前來援閩、援耿。

看到鄭經檄文的時候,從川陝總督高明瞻,到東南各督撫,再到平西王吳三桂,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冒出一個念頭,這不是鄧名慣用的把戲麼!浙東的張煌言和鄧名是一夥兒的,援閩也就算了,怎麼現在鄭經也學會了?

鄭經一股氣帶來了十萬大軍,而且還有亞洲第二大的艦隊來保證機動,頓時整個福建沿海就是風聲鶴唳。被鄭經突襲後,耿精忠不但不能繼續支援前線,還得從前線抽調部隊回來防守沿海地區;而北方進攻耿精忠的明清兩軍得到消息後則是士氣大振,知道耿精忠已經是死定了,現在到了瓜分勝利果實的時候。

九月,耿精忠苦心維持的西北和東北兩條防線先後被突破。不過靠着多年在福建的經營,耿精忠的手下還在各個據點裡苦苦支撐,同時向各方派出和談使者,企圖找一個能依靠的勢力投降。不過耿精忠的努力註定是白費的,趙天霸已經和各方達成協議,任何人都不得和耿精忠單獨媾和。本來趙天霸還擔心鄭經是圍剿耿精忠同盟中的最薄弱的一環,但這次鄭經倒很痛快,他和統帥浙東水師的鄭瓚緒在金門會面,至少表面上這對堂兄弟盡釋前嫌,浙東的援閩軍和臺灣的援閩軍歡聚一堂,鄭經向鄭瓚緒保證,臺灣明軍會與浙東明軍統一行動。

給耿精忠最後一擊的是尚之信。廣東尚藩部隊在八月就完成了集結,九月,雖然看到耿精忠被擊退返回福建,但是尚之信覺得形勢未明,就一直沒有表明態度。一開始看到靖逆軍進展不順利的時候,尚之信還在琢磨如何突襲董衛國才能取得最大的戰果。不過鄭經登陸後,局面就開始了一邊倒。等到仙霞關失守,聯軍水陸並進向閩中進發後,尚之信就按捺不住了。

尚之信認爲明軍的勢力較大,所以決定打起廣東援閩軍這面旗幟來。尚之信還先禮後兵,發書給耿精忠,建議對方下令給地方官迎接尚家的援軍。

大驚失色的耿精忠急忙回信說他尚有一戰之力,現在只是誘敵深入而已,不曰就會發起雷霆萬鈞的反擊,把所有踏上福建領土的敵軍——不管是明軍還是清軍都統統消滅。在信的最後,耿精忠苦苦哀求尚之信看在三藩同氣連枝,福建、廣東更都是源自東江一脈的情面上,千萬不要來援閩。但尚之信不爲所動,表示福建的形勢很糟糕,所以他一定要來援閩,尤其是看在東江一脈的情面上,對閩省更是非援不可。

到了十二月的時候,耿精忠丟掉了除泉州以外的全部地盤。現在耿藩餘部龜縮在泉州城中做困獸之鬥,而城外是靖難、靖逆、討逆三軍,加上浙江、臺灣、廣東三支援閩軍共六路大軍。其中明軍和清軍各三支,把泉州圍了個水泄不通。

其中的廣東援閩軍最爲奇特,因爲廣州不承認這支援閩軍是隸屬於廣東尚藩的軍隊——當得知尚之信打出了“援閩”的旗號後,尚可喜大驚失色,當着左右的面前脫口而出:“哎呀,錯了,應該用‘蕩逆軍’的名義啊!”

雖然張煌言和鄭經的明軍實力遠遠強過三省的清軍,而且三路清軍中的靖難軍怎麼看都是化妝成清軍的明軍,但尚可喜卻敏銳地發現,現在最關鍵的問題是明軍似乎不歡迎藩王反正。鄭經和浙東軍對耿精忠的聯合進攻說明這不是孤立的行爲,而是明軍一方的戰略,既然如此,尚可喜當然不宜現在打出反正的旗號。反正的機會不能隨便浪費,留到以後也許還有用。

“這個糊塗孩子,就一點不知道審時度勢嗎?不懂得隨機應變嗎?”尚可喜知道,尚之信是根據他離開廣州前的囑咐而進行的選擇。不過再不懂得變通也是自己的兒子,出了問題還是要想辦法解決。若是換做一般人,說不定此時就會嚴令尚之信再反正回來,但尚可喜實乃兩面下注的宗師,略一沉吟,發現雖然局面嚴峻,但並非不能變壞事爲好事。

很快尚可喜就做出了決定,對外稱尚之信統領的軍隊爲叛軍,而廣東和尚藩依舊是大清忠貞的臣子;很快,尚可喜更進一步宣稱,進入福建的廣東援閩軍其實是在逃離廣東,從而把尚藩和尚之信分割開——如果尚之信分到了一份地盤,那麼在兒子手裡或是劃歸尚藩也沒有本質的區別,頂多是管理的時候麻煩一些罷了;雖然宣佈尚之信爲叛軍,但實際上廣東對尚之信的支持並沒有改變,如果這樣都無法在福建站穩腳跟的話,那就說明尚藩本來就難以從福建奪取部分領土,就讓尚之信再退回來好了,廣東依舊保留着反正的機會。

因爲泉州城防堅固,再加上新年到了,所以耿精忠暫時還能在城中苟延殘喘,不過看上去肯定是無力迴天了。平西王好不容易盼到鄧名出海,國內各股勢力蠢蠢欲動,結果卻是一個個地跳出來送死,先是康熙皇上,然後是兩江的督撫,接着又輪到了耿精忠,平西王心裡的這份失望就別提了。

“悔不該啊。”吳三桂對愁眉不展的夏國相說道,平西王的聲音聽上去好像都蒼老了不少:“當初鄧名兩下江南的時候,本王就應該傾巢而出,先把李定國滅了就好了。要是那個時候拿下了雲南,鄧名就不敢這麼從容騰挪,也不至於如此勢大難制!”

夏國相連連稱是,但心裡卻有些不以爲然。他還記得,那時吳三桂最擔心的是把老本拼光,清廷就可以趁機把他的藩國撤除了。要是沒有鄧名,估計吳三桂也就樂呵呵地滿足於藩王的地位了,只是現在眼看清廷守不住這個天下,吳三桂的野心才又冒了出來。

“難道本王最後也要把兩省丟給那鄧名小兒嗎?”吳三桂越說越傷心,氣憤地拍案叫起來:“皇上、蔣國柱、張朝,就不知道商量着一起發難嗎?現在可好,被成都各個擊破了,十年才盼來這麼一個機會,本王還有幾個十年能等?”

“皇上的密旨一點兒用都沒有。”康熙的聖旨也送到了吳三桂手中,不過這種密旨只有在成都不干涉的情況下,纔可能在湖廣發揮一些作用;而要想成都不干涉,就需要兩江和閩、浙大亂,給吳三桂渾水摸魚的機會。現在耿精忠就剩一口氣了,吳三桂懷疑成都已經平定了核心地區,現在開始把警惕的目光轉移到雲貴這些邊遠地帶了。

苦吟再三,吳三桂發現他竟然沒有什麼可行的對策,只能眼睜睜看着耿精忠被消滅。他估計各地躍躍欲試的諸侯都會被徹底嚇住,再也沒有人敢跳出來擾亂鄧名的戰略了。其實吳三桂也是一樣,他本質上不喜歡冒險,而是喜歡腳踏實地;只要不被逼到沒有退路的死角,吳三桂也不願意進行輸多贏少的賭博。現在如果孤零零地跳出去打湖廣,怎麼看都是勝算不大。

就在吳三桂快要絕望的時候,新的機會好像突然出現了。

第30節 新年第50節 債券(下)第50節 挫折第48節 潛逃第7節 演變(上)第36節 宿命(下)第3節 信號(下)第19節 帝國第24節 整訓(下)第10節 鎖喉(下)第7節 北上第68節 混亂(下)第44節 先行第54節 議和(上)第29節 解圍(上)第37節 報告(上)第10節 追逐第16節 攀談(上)第19節 帝國第39節 良機第13節 債務第36節 宿命(下)第56節 突擊第31節 側擊第19節 忠心(下)第44節 退意第4節 國民(上)第10節 決議(上)第29節 統一(下)第31節 血戰(下)第18節 詔書(上)第27節 派系(下)第45節 處置第37節 刺客第4節 國民(上)第7節 仲裁(下)第41節 難民第38節 買賣(下)第27節 飲血第9節 問話(下)第41節 遭遇(下)第59節 黃雀(下)第11節 劫營(下)第17節 虛招(上)第16節 家學第55節 死地第16節 示威第12節 強渡(上)第40節 入寇(下)第25節 棄軍第31節 胥吏第13節 困獸第17節 衝擊(下)第19節 感慨(下)第22節 突破(下)第38節 買賣(上)第18節 恐怖(下)第26節 兄弟(中)第33節 搜索第6節 親征(上)第19節 一騎第31節 裁軍(上)第13節 天明(下)第59節 細作第24節 內憂(上)第20節 康熙(上)第15節 相識(上)第6節 戰俘第66節 加入(下)第46節 脫逃(下)第35節 鞏固(下)第11節 優待第50節 動向(上)第19節 帝國第58節 接觸(上)第27節 派系(下)第30節 三投第31節 裁軍(上)第5節 協作(上)第36節 方向(上)第10節 默契第46節 證券(上)第25節 投奔(中)第56節 推銷(上)第18節 登陸(上)第63節 黃雀(下)第23節 援助第55節 死地第30節 變化(上)第2節 默契第39節 王佐(下)第19節 忠心(上)第7節 窮途第48節 提案第47節 約戰第3節 說服第13節 攻守第55節 壓力(上)第13節 提督第55節 報紙(上)
第30節 新年第50節 債券(下)第50節 挫折第48節 潛逃第7節 演變(上)第36節 宿命(下)第3節 信號(下)第19節 帝國第24節 整訓(下)第10節 鎖喉(下)第7節 北上第68節 混亂(下)第44節 先行第54節 議和(上)第29節 解圍(上)第37節 報告(上)第10節 追逐第16節 攀談(上)第19節 帝國第39節 良機第13節 債務第36節 宿命(下)第56節 突擊第31節 側擊第19節 忠心(下)第44節 退意第4節 國民(上)第10節 決議(上)第29節 統一(下)第31節 血戰(下)第18節 詔書(上)第27節 派系(下)第45節 處置第37節 刺客第4節 國民(上)第7節 仲裁(下)第41節 難民第38節 買賣(下)第27節 飲血第9節 問話(下)第41節 遭遇(下)第59節 黃雀(下)第11節 劫營(下)第17節 虛招(上)第16節 家學第55節 死地第16節 示威第12節 強渡(上)第40節 入寇(下)第25節 棄軍第31節 胥吏第13節 困獸第17節 衝擊(下)第19節 感慨(下)第22節 突破(下)第38節 買賣(上)第18節 恐怖(下)第26節 兄弟(中)第33節 搜索第6節 親征(上)第19節 一騎第31節 裁軍(上)第13節 天明(下)第59節 細作第24節 內憂(上)第20節 康熙(上)第15節 相識(上)第6節 戰俘第66節 加入(下)第46節 脫逃(下)第35節 鞏固(下)第11節 優待第50節 動向(上)第19節 帝國第58節 接觸(上)第27節 派系(下)第30節 三投第31節 裁軍(上)第5節 協作(上)第36節 方向(上)第10節 默契第46節 證券(上)第25節 投奔(中)第56節 推銷(上)第18節 登陸(上)第63節 黃雀(下)第23節 援助第55節 死地第30節 變化(上)第2節 默契第39節 王佐(下)第19節 忠心(上)第7節 窮途第48節 提案第47節 約戰第3節 說服第13節 攻守第55節 壓力(上)第13節 提督第55節 報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