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節 推薦(上)

跟着張煌言來的人看上去歲數不是很大,臉頰削瘦,面色有些蒼白。見鄧名就在面前後,動作顯得有些遲疑,見狀張煌言急忙對他說:“不是和你說過麼,保國公最喜歡的就是平禮,尤其是對讀書人,保國公是絕對不會受你們大禮的。”

“張尚書說得很對,”鄧名笑眯眯地說道,雖然他只有二十歲出頭,不過國公的爵位在手,理論上張煌言見他都該磕頭。不過鄧名對親王、郡王都不磕頭,以前自封提督的時候見到煌言只是拱拱手,現在當然不會接受別人的禮:“這位先生怎麼稱呼?”

“這位是晚村先生。”

“草民呂留良,見過國公。”

張煌言和呂留良同時答道,報上家門後呂留良就又陷入沉默,聽張煌言把他的情況介紹給鄧名。

呂留良今年才三十三歲,十七歲時,他的兄長呂願良去揚州協助史可法,城破時極其幸運地突圍逃生。呂留良和侄子變賣家財,組織義勇軍在太湖周圍抵抗清軍,他侄子呂宣忠(比呂留良的年紀還要長)經張煌言舉薦,被魯王授予都督僉事職務。

魯王和張煌言在錢塘慘敗,君臣逃亡入海,呂宣忠被清軍追趕,節節抵抗撤退到烏鎮,一次次嘗試重振旗鼓可是次次被擊敗,最後絕望的呂宣忠解散了軍隊,命令部下各自逃生。二十二歲的呂宣忠被俘後,拒絕向清廷投降,遭到殺害。時年十八歲的呂留良在侄子被殺、兄長逃回家鄉病逝後,也失去了繼續作戰的鬥志,潛心研究朱熹的理學。

在鄧名的前世,呂留良寫了大批有關華夷之辯的文章,在家鄉努力講學,教導弟子們不要忘記神州陸沉之痛。雍正年間,清廷認定呂留良傳播的思想對滿洲人的統治危害極大,下令將已經去世的呂留良開棺戮屍,族人十五歲以上斬首,十五歲以下發配爲奴,禁燬呂留良所有的作品——清廷對呂氏的迫害一直持續到宣統二年,在滿清覆滅的兩年前,清廷才解除了呂留良的後人的奴籍,允許他們恢復自由——辛亥革命後,蔡元培去齊齊哈爾見過呂氏的後人,對這個終滿清一朝都視爲仇敵的家族感佩不已。愛新覺羅家族因爲對呂留良的痛恨,將他的後人永錮爲奴,禁止他們讀書識字,並頑固地堅持到這個王朝滅亡前的最後一刻。

“晚村(呂留良的號)幼時就有神童之稱,舉一反三,過目不忘。”雖然歲數相差不少,但張煌言和呂留良的兄長都是好友,因此和呂留良也是平輩論交。

鄧名歷次下江南,對士人並沒有刻意拉攏之舉,基本就是要求他們潛伏。張煌言本來也沒有替鄧名招攬的意思。在張尚書看來,求賢若渴的君主和志向高潔的賢士關係就像是夫婦,就像需要由男方來請媒人說親一樣,名士也應該在家等待君主的造訪,這對雙方的名聲也都有益;如果反過來的話,那就有些不合適了,就好比姑娘再怎麼喜歡一個後生,也斷然不能自己跳出去求婚。

但鄧名來了一次、兩次、三次,每次都不見動靜,頂多是帶着一些小地主和富農的子弟回四川,張煌言看在眼裡、急在心頭,擔心鄧名會因此在縉紳中留下很壞的名聲——實際上,江南的縉紳對此也確實是不滿的。鄭成功去世前,也曾給張煌言寫過一封信提及此事,還私下拜託張煌言幫助鄧名尋找一些賢能輔佐。

鄭成功對鄧名的身世守口如瓶,張煌言對此既有懷疑還很不滿,但老朋友鄭監生的請求張舉人還是放在心上的,上次聽說川軍東征時,張煌言就琢磨着要引見幾個縉紳子弟給鄧名認識,可惜聽說鄧名去緬甸勤王了。張煌言無可奈何,最後和任堂一唱一和,把朱之瑜動員去四川了,算是聊勝於無。

這次聽說鄧名親自來了,張煌言馬上寫信給呂留良,讓他跟着自己來見鄧名——呂留良的兄長們是張煌言的好友,他的侄子還接受過魯王的官職,本人也在魯王的軍中效力過。所以這是一個私交甚篤,而且政治派系屬於魯王一系的自己人——雖然幫鄧名結交縉紳是鄭成功生前的囑託,但這並不妨礙張尚書優先把魯王系的縉紳介紹過去。

雖然呂留良祖上世代是明朝的官宦人家,但他和侄子起兵響應魯監國時,已經把祖先的產業盡數變賣,後來兄長也是死於飢寒。呂留良此時身無長物,只靠教書爲生,因此接到張煌言的書信後也沒有太多牽掛,帶着妻兒就趕來鎮江。

之所以鄧名對拉攏縉紳不熱心,就是覺得自己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位置。這些縉紳大多在家鄉有產業,若是讓他們拋家棄業去四川的話,不給他們一官半職就有違這個時代的觀念了,在一般人看來也是鄧名在侮辱那些投奔他的人。因此鄧名只招收小地主和富農的子弟,讓這些人去當教書先生不算羞辱,他們也不會心生不滿。

聽說這位呂晚村雖然是縉紳,但能安心做學問、教書後,鄧名當然也非常高興,而且從張煌言的介紹看,他還是一流的學者,雖然只有三十多歲,卻是江南的理學大師和著名的書法家。

“最近草民一直在和黃梨洲討論朱子。”三人坐定後,呂留良告訴鄧名,他這兩年和黃宗羲常常在一起研究學問。上次錢謙益和黃宗羲還派弟子來過鄧名軍中,不過鄧名沒有盛情邀請,而是客氣地給了他們一些盤纏打發走了,聽說此事後江南的縉紳頗爲失望。和張煌言的看法差不多,江南縉紳就好像是懷春的少女,見鄧名遲遲不來提親,就丟出了一塊香帕,但鄧名卻不趁機搭話,這簡直就像是公開的拒絕。

因此這次呂留良來時,黃宗羲等人也反應冷淡,認爲呂留良十有八九是白跑一趟。在鄧名的前世,呂留良後來和黃宗羲絕交,因爲呂留良認定滿清入關就是亡天下,寧可落髮出家也絕不接受康熙皇帝的徵召;而黃宗羲堅稱康熙乃是天生聖君,痛罵明朝昏庸無道——後來黃宗羲的弟子是清廷的積極合作者,而呂留良的弟子四處奔走要驅逐韃虜,二人自然分道揚鑣。不過現在呂留良和黃宗羲的關係還沒有到這個地步,所以他來鄧名軍中也有爲朋友投石問路的意思。

除了呂留良之外,張煌言還寫信給另外一位名士張岱,邀請他來鎮江見鄧名。張岱一樣是魯王的積極支持者,魯監國和張煌言逃出海後,張岱也心灰意冷地回鄉了。就像鄭成功是錢謙益的弟子,所以他入侵長江後首先想到的就是錢黨的士人,張煌言看到鄧名實力膨脹,大有重返江南之勢,就希望魯王的支持者能搶先一步構成鄧名的士人、縉紳班底。

不過張岱並沒有應張煌言的邀請而來,而是打算先觀察一下呂留良的遭遇:若是鄧名依舊對江南縉紳一副愛搭不理的模樣,對張煌言推薦的人敷衍了事,那張岱也就可以確定鄧名確實如傳言所說,唯力是視,把士人視爲可有可無,那他也就不來自取其辱了。

聽完張煌言的介紹後,鄧名對呂留良表現得極爲熱情,這讓張煌言暗中出了一口大氣,胸中大石落地;呂留良也是喜出望外,感覺鄧名蔑視士人的傳言與事實完全不同。而他們兩個都不知道,鄧名此時心裡正在暗暗高興:一個家道中落的縉紳,還是有名的飽學之士,理學大師,大概一個教授的職務加上一份豐厚的薪水就夠了,完全不需要拿出官職來慰勞——誰說便宜沒好貨?

不過呂留良的表現始終讓鄧名感到有些古怪,對方顯得心事重重,而且一口一個“草民”的,按說縉紳不應該這麼自貶身份。

當呂留良又一次用“草民”自稱後,鄧名按捺不住:“即使是晚村先生沒有功名,也不必如此自謙吧?”

這句話鄧名覺得沒有什麼,哪知道呂留良卻如遭雷劈,臉一下子漲得通紅。

鄧名不知道自己說錯了什麼,轉眼一想,就猜測多半是對方以爲自己譏諷他沒有真才實學,所以居然連個功名都沒有:“人各有志,晚村先生視功名如糞土,正是大自在。”

呂留良年紀輕輕就在儒學研究上頗有名氣,張煌言介紹這一點時,語氣中都滿是欽佩之意,所以鄧名覺得自己這句話肯定沒有錯,呂留良只是不想考,不是考不下來。

卻不想這句話讓呂留良面紅如赤,騰地從座位上站起來:“國公責備的是,草民名節有損,難堪重任。”

鄧名完全不知道對方在說什麼,但終於意識到自己肯定是錯上加錯了。

張煌言嘆息了一聲,他早就認爲鄧名的師傅水平有限,所以斷定鄧名這句話是無心之語:“鄧提督,永曆七年,晚村去參加過韃子的科舉。”

抗清失敗後,呂家一貧如洗,侄子壯烈殉國,兄長在貧困中去世,呂留良就參加了清廷的科舉,想爲自己免去徭役、賦稅。憑藉呂留良的才學,他也輕而易舉地拿到了功名,不過事後呂留良就後悔了,覺得這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聽了張煌言的簡要介紹後,鄧名也是輕嘆一聲,在他看來這並不是什麼大事。不過轉念一想,這是因爲鄧名來自未來,他對滿清並沒有深入骨髓的痛恨。而這個時代的士人蔘加滿清的科舉,大概就相當於在抗日侵華期間接受鬼子的僞職。對呂留良來說,哪怕只是爲了養家餬口,也足以讓祖先蒙羞。

“其實這沒有什麼。”鄧名輕聲說道,不過呂留良依舊滿臉通紅,顯然沒有把鄧名的安慰當真。

“唉。”雖然相處時間不長,但鄧名對呂氏家族已經是肅然起敬,爲了抗擊侵略者,呂家貢獻出了他們全部的家產和年輕的子侄,呂留良參加科舉的時候才十七、八歲,放在後世不過是一個高中生而已,還能要求他做什麼?力挽狂瀾還是不食周慄?

在穿越到這個時代前,鄧名從來不知道原來有這麼多人在明末堅持抗清到最後一刻,而他的感想就是魯迅先生的那句話:滿清努力讓使天下人,永不會覺得我們中國的作者裡面,也曾經有過很有些骨氣的人。

鄧名擡手把自己的頭盔摘下,輕輕地擺放在桌面上,指着自己的短髮問道:“晚村先生可知道,我也是留過辮子的?”

呂留良愕然,而張煌言急忙解釋道:“鄧提督那不是爲了在韃子吃飯、睡覺的時候去偷襲嗎?”

“那是後來的事。更早一些,我在重慶城外遇到靖國公以前,我滿腦子琢磨的就是剃頭,想的就是別被韃子抓住殺了。”鄧名正色說道:“像文天祥丞相這樣的人很少,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不貪生怕死,不爲了餬口而做一些違心的事。或許張尚書能做到文丞相那樣,但我做不到。晚村先生和我是同類人。我沒有爲虎作倀,剃頭又怎麼了?把頭髮再留起來就行了。”

說完後,鄧名對呂留良發出了邀請:“我打算在敘州辦一個新的書院,教孩子和同秀才讀書明理,不知道晚村先生可願意助我一臂之力?”

呂留良沒有立刻答應,而是反問道:“國公打算教他們什麼?”

“明辨是非,”鄧名停頓了一下,補充道:“讓四川的同秀才們知道,人不可以有傲氣、但不可以無傲骨。”

“原來如此,”呂留良微微一笑,剛纔鄧名說得雖然簡短,但讓他卸去心中一些壓力:“這應該是我所長,我會盡力而爲。”

聽到呂留良換了自稱後,鄧名也微笑起來:“好,征戰是我所長,我也一定盡力而爲,我只要還有一口氣在,就保證晚村先生能夠在敘州不受干擾地施展所長;嗯,還有斂財,只要我還在這個位置上,晚村先生就不用擔心敘州孩子的書本和紙墨。”

“一言爲定。”呂留良大聲確認道。

第55節 敵意第20節 萬縣第33節 固執第49節 副手(上)第33節 通牒第44節 夾擊(上)第42節 升級(上)第10節 決議(下)第43節 風向(下)第22節 殿下第21節 闖關第39節 良機第45節 南下第46節 脫逃(下)第2節 VIP第35節 鞏固(上)第50節 動向(上)第54節 權變(上)第25節 駭浪(下)第53節 霸氣(上)第56節 蠱惑第20節 廷議第7節 變臉(下)第21節 風起(上)第38節 買賣(上)第54節 官銜第25節 印象第28節 借刀第28節 算計(下)第3節 裁軍第56節 待遇(上)第44節 靖難(下)第42節 艱苦(上)第44節 退意第59節 黃雀(下)第35節 請客(下)第37節 等待(下)地十七節 虛招下第9節 授權(下)第43節 挫折第34節 問候(下)第59節 撤軍第36節 宿命(上)第43節 風向(上)第12節 專家第67節 守法(上)第26節 判斷(上)第16節 龍騎(上)第32節 才能(下)第55節 俘虜(下)第19節 軍功第45節 突破(上)第13節 勇氣(下)第41節 遭遇(下)第4節 國民(下)第16節 示威第46節 接觸第54節 迂迴第54節 迂迴第10節 爆破第10節 負責(上)第24節 掠奪第13節 試探(下)第53節 齊射(下)第38節 牽制(上)第37節 等待(下)第54節 授權第1節 精明(下)第1節 精明(下)第52節 壯士第6節 親征(下)第46節 戰備(上)第36節 方向(下)第57節 夜戰(下)第27節 圍攻(上)第54節 權變(下)第23節 代理(上)第11節 攻勢(下)第20節 廷議第53節 兌換第57節 信件第53節 齊射(下)第21節 煙霧(上)第34節 糊塗(下)第35節 請客(上)第49節 副手(下)第7節 出口第11節 兩全(下)第12節 圍困(上)第4節 推薦(上)第40節 入寇(下)第27節 得兼第27節 圍攻(下)第27節 合作(上)第15節 相識(下)第41節 遭遇(上)第29節 統一(下)第6節 親征(下)第19節 感慨(上)第13節 天明(下)
第55節 敵意第20節 萬縣第33節 固執第49節 副手(上)第33節 通牒第44節 夾擊(上)第42節 升級(上)第10節 決議(下)第43節 風向(下)第22節 殿下第21節 闖關第39節 良機第45節 南下第46節 脫逃(下)第2節 VIP第35節 鞏固(上)第50節 動向(上)第54節 權變(上)第25節 駭浪(下)第53節 霸氣(上)第56節 蠱惑第20節 廷議第7節 變臉(下)第21節 風起(上)第38節 買賣(上)第54節 官銜第25節 印象第28節 借刀第28節 算計(下)第3節 裁軍第56節 待遇(上)第44節 靖難(下)第42節 艱苦(上)第44節 退意第59節 黃雀(下)第35節 請客(下)第37節 等待(下)地十七節 虛招下第9節 授權(下)第43節 挫折第34節 問候(下)第59節 撤軍第36節 宿命(上)第43節 風向(上)第12節 專家第67節 守法(上)第26節 判斷(上)第16節 龍騎(上)第32節 才能(下)第55節 俘虜(下)第19節 軍功第45節 突破(上)第13節 勇氣(下)第41節 遭遇(下)第4節 國民(下)第16節 示威第46節 接觸第54節 迂迴第54節 迂迴第10節 爆破第10節 負責(上)第24節 掠奪第13節 試探(下)第53節 齊射(下)第38節 牽制(上)第37節 等待(下)第54節 授權第1節 精明(下)第1節 精明(下)第52節 壯士第6節 親征(下)第46節 戰備(上)第36節 方向(下)第57節 夜戰(下)第27節 圍攻(上)第54節 權變(下)第23節 代理(上)第11節 攻勢(下)第20節 廷議第53節 兌換第57節 信件第53節 齊射(下)第21節 煙霧(上)第34節 糊塗(下)第35節 請客(上)第49節 副手(下)第7節 出口第11節 兩全(下)第12節 圍困(上)第4節 推薦(上)第40節 入寇(下)第27節 得兼第27節 圍攻(下)第27節 合作(上)第15節 相識(下)第41節 遭遇(上)第29節 統一(下)第6節 親征(下)第19節 感慨(上)第13節 天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