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大秦帝國

呂布回京的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飛也似的傳到了京城留守大臣的耳朵裡。天下終於統一了,呂布應該選擇登基了。國一日不可以無君,如果不是呂布非要等天下一統才稱帝的話,按照羣臣的意思,在消滅曹操之後,就應該繼位了。

呂布沒有在反駁什麼,他知道衆臣的心思。他也不好太過掃他們的興,反正登基是早晚的事。他不是沒有想過後世的那種民主,但現在實行那一套,顯然是不現實的。

公元一九六年,三十三歲的呂布正式登上皇帝的寶座,國號大秦,因爲玉璽早就通過袁術,落他了他的手裡,所以這一切,更顯得名正言順。在登基的同時,呂布當衆宣佈,貂禪爲帝國皇后,定都長安。

呂布在登基大典上,大封羣臣。田豐、賈詡和程昱三人打一開始就跟隨呂布,不離不棄,勞苦功高,爲此呂布加封三人爲三等公。而陳宮、審配、逢紀、辛評、劉曄、魯肅等人則因爲歸附較晚的原因,被封爲一等侯,僅次於田豐等三人。甄毅、糜竺、郭圖等人被封爲二等侯。其餘李儒、蔣幹、法正、張鬆、閻圃、鍾繇、崔琰等大臣,並江東降臣張昭、張紘等人,又有新歸附的沮授、徐庶等人,龐統也得以位列其中,封三等侯到三等伯不等。其餘功臣,盡數封賞,但凡有功者。皆得以棲身於貴族行列。

武將一方,張遼、高順、趙雲、顏良、文丑、典韋、六人或有大功,或跟隨呂布日久,盡被封爲一等候。張郃、高覽、蔣奇、韓猛、甘寧、徐盛、黃忠等人,功勞稍遜者,盡爲二等侯。張燕、曹性、魏續、宋憲、侯成、郝萌、馬超、龐德等跟隨呂布日久,又有功者。盡爲三等侯。其餘如李嚴、管駭、王威、武安國、嚴顏、張翼、張嶷、孟達、霍峻等人,盡封一等伯。其餘有功之將佐,盡數封賞,也得以棲身於貴族行列。

這次呂布大賞羣臣,封賞人數達數百人。但爲了減輕財政的負擔,呂布限制了貴族地特權,貴族階層只是一種榮耀,只有對國家有過功勳的人才可能獲得這種榮耀。爲了不讓功臣滋生不滿。呂布下令將各地的一些莊園賜予有功之臣,作爲他們的私有財產。同時許諾,戰功越高,獎勵越高。

在登基的同時,呂布再次進行變法,對朝政再度做了修改。

呂布效仿後世,設立內閣制度,設立內閣相。認數不等。將國家部門分爲軍事、政事、監察三大系。全國設郡制,撤消同時增加州的數量,撤消州牧,設總督或按查使。同時使各地軍政分離。

政治方面,除原有的吏部保留以外,其他地部門不是被拆分。就是被修改。

戶部被分爲財政部和經濟部,財政部門依然主管全國財政大權,但經濟部則注重展經濟,開展對外貿易,必要的時候,對敵國開展經濟戰。這兩個位置都需要擁有很高地經濟頭腦的人來擔任,所以甄毅和糜竺當之無愧的坐上了這兩個位置。甄毅主管財政,而糜竺則總管經濟。

工部則被拆分爲建設部和科研部。作爲一個現代人的呂布,知道科技就是第一生產力,同樣。科技也代表着一直裝備精良的部隊。所以他將工部拆分。並將他們置於同等位置,爲的就是鼓勵科研。這兩個位置。既涉及到建設,又涉及到研究,沒有比墨家子弟更適合這個位置的,自然也沒有人和他們搶。

禮部其實早就被拆分了,理藩院就是最好地例子,國子監似乎也和禮部有着不清不楚的關係。呂布雖然沒有徹底將禮部撤消,但還是將他的權利分薄出不少,使他的作用大大降低。

理藩院依然總理一切對外事物,但考慮到其權利過大,呂布收回了一些權利。畢竟以後的軍事重點要轉移到國外,如果不進行壓制,理藩院的權利可太大了。

至於國子監,並沒有太大的權利,他最主要的任務,依然是興辦學校,教導學生。但呂布交給他們一項任務,那就是採各家之長,即使是商家也包括在內,創造出一門新地學派,以此作爲國之根本,統一思想,實現思想上的大一統。他這個想法,沒有受到太大的阻礙。在很早以前,他就和儒家、道家、法家、陰陽、縱橫、兵家、商家等各個學派的代表進行了一次長談,指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各個學派都有自身的不足,需要取長補短,因此他要採衆家之長,教導國人。當然不是所有的人都同意這種意見,但呂布顯然不是一個仁慈地君主,當年他作爲一個諸侯,就敢廢除儒家獨尊的地位,現在他富有四海,還有什麼不敢幹的?不過若採衆家之長,開闢新的學派,也是一件青史留名的大事,在大刀加胡蘿蔔的手段下,他們紛紛應承下來。

在說服那些學士之後,呂布進一步完善科舉制度,在試卷的要求上,變得異常嚴格,必須取有治世之才之人,若想憑藉讀死書而金榜提名的,無異於白日做夢。這對吏部來說,如何把關成了重中之重,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他藉助科舉取士之便利,進一步削弱了徵辟和舉薦人才的作用,間接打擊了門閥、世族地地位。

國子監地主管由德高望重的龐德公擔任,其他一些名士擔任副手。

刑部地主管依然是陳宮,在呂布手下的臣子中,對刑律的研究,似乎沒有誰能超過他。按照呂布的指示,他在幾年前就做了準備,準備了大量精通的刑律人才。呂布將刑法徹底分離出來,不再由地方官員繼續擔任。全國上下的案件,統一由刑部管理。因爲準備充分,並沒有引起太大的反彈。這項措施雖然加大了朝廷的開銷,但也削弱了地方官員的權利,保證了百姓的利益。

在軍事方面,呂布進行了一系列人事任命,張遼等將領紛紛升職,但還沒有達到一等徵將軍的程度,更不要說七等將軍以上的大將軍和元帥兩個職位了。呂布這樣做的目的,爲的是吊衆將的胃口,鼓勵他們進一步建功立業。

呂布將兵部徹底拆分開來,設立統帥部、參謀部、作戰部、後勤部、軍部和軍工部六大部門。

爲了保證部隊的戰鬥力,呂布將部隊分爲陸軍部、海軍部和炮兵部等多個部門,但大秦現階段的實力而言,陸軍還是當之無愧的主力。所以呂布又在軍部中設立海軍總監和海軍大臣,陸軍總監、陸軍大臣、騎兵總監、步兵總監以及炮兵總監等一系列職務,分化將領權利,其品級與各部首腦相平,由高級將領或精通武事的高級文官擔任。這些人平日裡呆在統帥部裡,總攬全局,爲自己的手下爭奪財政預算和軍械。

參謀部主管研究戰略,中、高級將領主要的活動場所就是這裡,他們只有研究戰略的權利,卻沒有施展戰術和帶兵的權利。當然,他們一旦有什麼新的戰術設想,完全可以提出。同時,參謀部統帥部還掌管着低級軍官的任命。因此,參謀部又稱爲帝國總參謀部,和統帥部一起,稱之爲軍隊的大腦。

作戰部則是那些中、低級軍官的活動場所,他們平日裡練兵,或到這裡接受培訓,學習新的戰術,瞭解新的武器,他們是軍隊的四肢,小規模的軍事行動,他們將最先出動。

後勤部的作用在軍隊中不言而喻。他負擔着軍隊的血線。無論是兵器盔甲,還是軍餉糧秣,都離不開後勤部的調撥,可以說,後勤部掐着整個部隊的命脈。

軍部的作用更大,他和呂布手下另一隻報部隊——鼯鼠齊名,都是但任報蒐集工作。只不過沒有鼯鼠部隊的覆蓋面那麼廣,他們只蒐集軍事報,以保證瞭解敵人的況。

軍工部是五大部門中,最特殊的一個部門,他們的作用同樣不小,如同人體五臟六腑一樣,離開哪個都不成。他控制着幾乎所有的軍工部門,負責向總參部提供部隊所需要的裝備,同時和科研部相聯繫,進一步改進武器裝備,提高武器質量,以武裝部隊。

藉助改革的機會,呂布整編了全國的部隊,裁撤了全部的地方部隊和一大批士兵。國家已經很安定了,眼下需要的是休養生息,根本沒有必要保留那麼多部隊。到最後,他只下令保留了五十萬精銳陸軍和十萬水軍,他手下的現役部隊,都是百戰雄師。

至於監察機構,則是**的部門,他們有權舉報任何官員的違法行爲,在證據確鑿的況下,他們可以對官員進行調查,一旦成立,則移交刑部,由刑部審理。同時,呂布還給了他們一個巨大的權利,那就是監督君主,以規範君主的行爲。

呂布這一系列舉動,就如同一記記重拳,將很多人都打得暈了。所有人都意識到,呂布作爲一個強勢君主,根本不會甘於沉默。

幾家歡喜幾家愁,呂布登基,並進行一系列改革的事,讓一些仇視大秦的人心驚肉跳。江東以及劉備的餘孽聯合到了一起,可即使是這樣,也沒有多少人,加起來也不過十幾個人,外加數百雜魚,他們在等待機會,一個可以反盤的機會。用司馬徽的話來說,那就是“大秦就像兔子的尾巴,長不了,早晚要步上先秦的後塵……”

大秦的輝煌之下,並不是平安無事,在看似平靜的水面,還潛藏着暗流。

第22章 無敵第131章 利字當頭第11章 回京第162章 戰鬥第121章 最後一戰?!(四)孫策第61章 拒婚第111章 憋屈啊憋屈第85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第168章 窘境第7章 發展第89章 割須棄袍第45章 春夢了無痕第124章 最後一戰?!(七)第134章 前進,決戰第161章 貴霜的希望第28章 辯駁第49章 雍、司攻略(四)第124章 最後一戰?!(七)第20章 戰?和?第57章 徐州之戰(四)第135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第179章 大秦盛世,傳承第53章 憤怒第104章 小樣,誰怕誰啊,你咋兒不退?第42章 幽州之戰(五)第117章 戰爭前的準備第25章 緩和第5章 築基第48章 雍、司攻略(三)第168章 窘境第51章 雍、司攻略(六)第87章 前進,和時間賽跑第116章 抉擇第90章 誰說曹操好欺負第2章 兵戈第173章 爲將者的悲哀第70章 人心逐利,我以利驅之孫策第70章 人心逐利,我以利驅之第96章 幣制改革第176章 脣槍舌劍,爭一線生機第153章 冷兵器時期的閃電戰第69章 漢中之戰(上)第19章 相爭第54章 徐州之戰(一)第145章 圍城第142章 海上生活初體驗第37章 霹靂車和水軍第84章 暴風雨前的寧靜第63章 王越之死第8章 黃巾第73章 沒有永遠的朋友和敵人(一)第130章 大秦帝國第139章 聰明人做聰明事第162章 戰鬥第13章 龍潛第15章 討伐第158章 爲達目的,無所不用其極第154章 大局似已定第4章 大勢第175章 談判第71章 能捉住老鼠的就是好貓第127章 最後一戰(十)第123章 最後一戰?!(六)第138章 朋黨第74章 沒有永遠的朋友和敵人(二)第108章 悲歌(一)第150章 一切爲了帝國第101章 現在後悔也晚了楔子回古第169章 郊狼出手第23章 卻月第179章 大秦盛世,傳承第1章 我,呂布?!第83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14章 無奈第177章 迴歸,混亂的局面第25章 緩和第112章 錢,錢,錢,我要錢第68章 商紂王還是秦始皇?(下)第140章 龍怒第116章 抉擇第172章 各展其能第57章 徐州之戰(四)第117章 戰爭前的準備第65章 求存第91章 喜悅還是憂慮第81章 何去何從第115章 人才,讓我頭疼讓我愛第127章 最後一戰(十)第67章 生意第47章 雍、司攻略(二)第79章 巨星隕落第41章 幽州之戰(四)第172章 各展其能第81章 何去何從第176章 脣槍舌劍,爭一線生機第78章 無衣第32章 京亂
第22章 無敵第131章 利字當頭第11章 回京第162章 戰鬥第121章 最後一戰?!(四)孫策第61章 拒婚第111章 憋屈啊憋屈第85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第168章 窘境第7章 發展第89章 割須棄袍第45章 春夢了無痕第124章 最後一戰?!(七)第134章 前進,決戰第161章 貴霜的希望第28章 辯駁第49章 雍、司攻略(四)第124章 最後一戰?!(七)第20章 戰?和?第57章 徐州之戰(四)第135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第179章 大秦盛世,傳承第53章 憤怒第104章 小樣,誰怕誰啊,你咋兒不退?第42章 幽州之戰(五)第117章 戰爭前的準備第25章 緩和第5章 築基第48章 雍、司攻略(三)第168章 窘境第51章 雍、司攻略(六)第87章 前進,和時間賽跑第116章 抉擇第90章 誰說曹操好欺負第2章 兵戈第173章 爲將者的悲哀第70章 人心逐利,我以利驅之孫策第70章 人心逐利,我以利驅之第96章 幣制改革第176章 脣槍舌劍,爭一線生機第153章 冷兵器時期的閃電戰第69章 漢中之戰(上)第19章 相爭第54章 徐州之戰(一)第145章 圍城第142章 海上生活初體驗第37章 霹靂車和水軍第84章 暴風雨前的寧靜第63章 王越之死第8章 黃巾第73章 沒有永遠的朋友和敵人(一)第130章 大秦帝國第139章 聰明人做聰明事第162章 戰鬥第13章 龍潛第15章 討伐第158章 爲達目的,無所不用其極第154章 大局似已定第4章 大勢第175章 談判第71章 能捉住老鼠的就是好貓第127章 最後一戰(十)第123章 最後一戰?!(六)第138章 朋黨第74章 沒有永遠的朋友和敵人(二)第108章 悲歌(一)第150章 一切爲了帝國第101章 現在後悔也晚了楔子回古第169章 郊狼出手第23章 卻月第179章 大秦盛世,傳承第1章 我,呂布?!第83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14章 無奈第177章 迴歸,混亂的局面第25章 緩和第112章 錢,錢,錢,我要錢第68章 商紂王還是秦始皇?(下)第140章 龍怒第116章 抉擇第172章 各展其能第57章 徐州之戰(四)第117章 戰爭前的準備第65章 求存第91章 喜悅還是憂慮第81章 何去何從第115章 人才,讓我頭疼讓我愛第127章 最後一戰(十)第67章 生意第47章 雍、司攻略(二)第79章 巨星隕落第41章 幽州之戰(四)第172章 各展其能第81章 何去何從第176章 脣槍舌劍,爭一線生機第78章 無衣第32章 京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