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1章 經濟體制優勢

第1201章 經濟體制優勢

目前東非全國電力供應中,百分之二十八來自水力發電,這個比例是相當巨大的,畢竟前世遠東帝國水力發電佔比也纔不到百分之二十。

而東非水電資源的開發卻並不充分,依舊有巨大上升空間,造成東非水電開發如此大比例的原因,除了自然優勢以外,也和東非的國情息息相關。

畢竟,東非大部分區域都有儲水需求,因爲東非本國氣候主要以熱帶草原爲主,分爲雨季和旱季,這就註定了東非會建設大量水利工程,將雨季的水量截流下來,保證工農業用水。

而建設人工水庫自然是水利工程中的重中之重,而一般而言,爲了提高利用率大部分人工水庫都兼具發電功能,所以東非對水電開發的利用率也就比較高了。

汪海龍說道:“因爲剛果盆地的存在,這對於東非而言就相當於掌握着一個巨大的水電聚寶盆,如果能得到充分開發,就可以解決東非大部分電力供應問題。”

“不過相對於水電,目前東非電力供應中,火電依舊佔據絕對優勢,高達七成左右,並且因爲區域能源特徵,採用不同燃料作爲發電基礎,比如東非南部就是煤炭,北部一些地區則採用石油或者天然氣,西部除了水電以外,也大量採用石油作爲發電廠使用的燃料。”

“1910年,東非電力普及率就高達誇張的百分之六十二,基本上實現全部城鎮和一部分鄉村地區的電力普及,而就算到現在,東非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電力普及率超過百分之五十的國家。”

得益於東非的前兩個五年計劃,東非電力部門在此期間正式建成了全國意義上的東非國家電網,並且因爲技術進步,當時東非已經擁有自主的水力發電和火力發電知識產權,實現了電力生產技術的新一輪突破。

如果和前世東非所在區域和國家對比,這個數據可以說是相當逆天的,畢竟前世東非所在區域和國家,也就是那一衆非洲小國,可以說是全世界電力普及率最低的地區,即便到了21世紀,很多地方也是不通電的。

而東非確是這個時空裡,世界第一大電力生產國和電力消耗國,電力普及率穩穩坐在世界第一位上。

當然,代價也是巨大的,東非投入了大量資金,人力和時間成本,在東非前兩個五年計劃期間,對電力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完全是一個天文數字,而這也是導致東非三五計劃面對資金缺乏的一個重要原因。

畢竟這些基礎設施建設的時候東非確實很爽,但是短時間內投入的海量資源,並不能像輕工業那樣迅速產生收益回本,其週期動輒十年,甚至二十年。

這也算寅吃卯糧的一種體現了,所以這也是東非迫不及待推動一戰爆發的一個重要原因。

只有一戰爆發,東非的生產線才能迅速鋪開,將這些基礎設施轉變爲生產的催化劑,同時依託一戰期間空出的國際市場,消化東非前兩個五年計劃期間的建設成果。

張總長一行遠東帝國官方人員聽完汪海龍的敘說,都顯得有些沉默,差距實在太大了。

“這幾天在達累斯薩拉姆市,我就注意到達累斯薩拉姆市的路燈幾乎是整夜都開着的,整個城市即便到了夜晚,也猶如白晝。”

“達累斯薩拉姆市家家戶戶都接入了電力,很多東非家庭都有數量可觀的家電使用,就拿我們所在的東方酒店來說,電燈,電話,收音機,留聲機等等樣樣俱全,如今西方國家發展的太可怕了!”

“這就是所謂的電氣化?我們連蒸汽時代的車都還沒有趕上,如今卻又被西方社會甩了一大截。”

對於遠東帝國而言,東非是徹頭徹尾的西方國家一員,畢竟東非在地理位置上確實在遠東帝國西方。

當然,東非政府以及大部分東非公民是從來沒有這麼認爲過的,東非對自身國家的定位其實是類似美國人那種新大陸概念,並不和歐洲混爲一談。

雖然,非洲並不屬於新大陸,這主要還是因爲北非在世界歷史上長期參與所導致的,畢竟不管是歐洲亦或者阿拉伯文明,都繞不開北非地區。

但是撒哈拉沙漠以南,和北非宛如兩個世界,至少在恩斯特的認知中,撒哈拉沙漠以南文明發展還不如美洲的印第安人。

所以汪海龍說道:“這倒是不用過於擔心,東非和西方國家還是有些區別的,至少在我的瞭解中,東非和很多西方國家大爲不同。”

“除了經濟發展模式迥異於歐美以外,東非很多工業領域和歐美有着很大差距,就比如我說的這個電氣化概念,好像只有東非一個國家有國家層面上的大戰略,而且他們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就已經開始佈局。”

“那個時候,東非的科技水平是遠遠不及歐美國家的,但是正因爲經濟制度上的優勢,使得東非後來居上,並且成爲一些領域的領導者。”

“其中電力和內燃機就是最典型的兩個案例,東非電力發展起源於德國,但是如今德國在這方面雖然是佼佼者,也不可避免的被東非拉開差距。”

東非電力技術實際上應該說是來源於黑興根財團,黑興根財團應該算是最早一批涉及電力領域投資的資本集團,爲東非前期電力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當然,這一點汪海龍是不太瞭解的。

“而東非之所以能超過德國,顯然東非的經濟制度優勢發揮了巨大作用,按照東非政府的宣傳口徑,那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通過政府全力扶持,以及統一協調資源調配,東非電力產業規模迅速膨脹,並且最終達到以點破面的效果,帶動本國其他產業的發展。”

張總長說道:“好一個集中力量辦大事,這句話纔是東非經濟發展的真正精髓,畢竟東非從短短几十年時間裡,迅速崛起成爲一個強大的工業國,這其中果然是有其道理的。”

在很多國家眼中強大的工業國——東非,其實是並不承認這種稱呼的,畢竟按照東非政府對本國工業的定位,東非僅僅只是一個半工業化國家。

東非對工業化的標準,受恩斯特影響從來都是以本國的一些工業指標來作爲參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城市化率,而目前東非的城市化率顯然不及東非政府的心理預期,整個東非的城市化率只有百分之三十三點六。

這是1914年東非城市化率的統計數據,畢竟如今已經是1915年末,東非三五計劃已經接近尾聲,所以東非政府已經開始着手收集本國的一些重要數據。

在三五計劃期間,東非城市化率有了明顯提升,甚至超過了前兩個五年計劃的增速,但是不可否認在和其他工業強國的對比中,東非城市化率依舊屬於偏低水平,百分之三十左右,也就是比俄國,西班牙,日本這三個列強國家要高。

也就是說,東非目前城市化率在列強中排在中游位置,而城市化率最高的英,德兩國,城市化率甩了東非一大截,就是美國和法國也比東非高了大約十幾個百分點。

第519章 百萬黑奴第994章 經濟外援第801章 恭賀第496章 交戰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團第915章 西海岸的戰略價值第113章 野望第267章 各自戰場第960章 開闢新市場第814章 捲土重來?第838章 鋼鐵“怪物”第297章 軍隊換血第1086章 以法國爲底線第804章 獅子大開口第571章 封鎖宮古海峽第224章 國王瀑布第1020章 反向移民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477章 李濟的責任感第802章 爭論第1016章 日俄戰爭爆發第860章 克利夫蘭總統的糾結第911章 工業基礎的重要性第1122章 法國試探第385章 煽動第96章 西北悲歌第570章 投降!第176章 霍恩菲斯和瑪利亞第1145章 機遇第875章 海軍售後第535章 落後農業國第60章 向達累斯薩拉港進軍第443章 韜光養晦第283章 特雷西亞軍事指揮學院第115章 聖誕節後第511章 輸血第219章 關係戶的重要性第1033章 一五計劃尾聲第1120章 巴爾幹戰爭爆發第813章 馬達加斯加島第1125章 打破海軍發展限制第538章 霍亨索倫版“非洲刮分計劃”第667章 擴軍備戰第42章 移民熱潮第686章 1885式國防軍用鋼盔第877章 合作辦學第1063章 推力第870章 前期工作第302章 考察團續第690章 西部兵力部署第1127章 創業團隊第964章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306章 交接馬約特島第730章 拉穆灣海戰第781章 大環套小環第989章 學術交流第182章 抉擇第518章 循序漸進第172章 擴張和移民問題第177章 放牧第742章 大捷第395章 耍無賴第1157章 “0”號文件第821章 裁軍第965章 德國人的震撼第941章 “萊茵帝國”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214章 自己人,別開槍?第669章 工農聯動第944章 賽爾號起飛第165章 拉斯坎坡裡貿易市場的發展第140章 新品第506章 賊心不死第341章 民主選舉第12章 戰場間隙第705章 德蘭士瓦人的算盤第983章 試點地區第844章 魯道夫第853章 秘密進入第537章 過去的七十年代第426章 回歐第889章 遠東戰火第437章 霍亂和黑幕第1118章 巴爾幹危機斐迪南大公第872章 棉花擴產第360章 安排第363章 百萬畝橡膠林第682章 發展策略第199章 結款第1135章 一戰爆發第92章 挖牆角第66章 《東桑條約》第534章 西印度洋港口之爭第977章 情報摸底第920章 圖謀棉蘭老島第517章 過剩第1099章 鋼鐵第445章 蝗災和乘火打劫
第519章 百萬黑奴第994章 經濟外援第801章 恭賀第496章 交戰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團第915章 西海岸的戰略價值第113章 野望第267章 各自戰場第960章 開闢新市場第814章 捲土重來?第838章 鋼鐵“怪物”第297章 軍隊換血第1086章 以法國爲底線第804章 獅子大開口第571章 封鎖宮古海峽第224章 國王瀑布第1020章 反向移民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477章 李濟的責任感第802章 爭論第1016章 日俄戰爭爆發第860章 克利夫蘭總統的糾結第911章 工業基礎的重要性第1122章 法國試探第385章 煽動第96章 西北悲歌第570章 投降!第176章 霍恩菲斯和瑪利亞第1145章 機遇第875章 海軍售後第535章 落後農業國第60章 向達累斯薩拉港進軍第443章 韜光養晦第283章 特雷西亞軍事指揮學院第115章 聖誕節後第511章 輸血第219章 關係戶的重要性第1033章 一五計劃尾聲第1120章 巴爾幹戰爭爆發第813章 馬達加斯加島第1125章 打破海軍發展限制第538章 霍亨索倫版“非洲刮分計劃”第667章 擴軍備戰第42章 移民熱潮第686章 1885式國防軍用鋼盔第877章 合作辦學第1063章 推力第870章 前期工作第302章 考察團續第690章 西部兵力部署第1127章 創業團隊第964章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306章 交接馬約特島第730章 拉穆灣海戰第781章 大環套小環第989章 學術交流第182章 抉擇第518章 循序漸進第172章 擴張和移民問題第177章 放牧第742章 大捷第395章 耍無賴第1157章 “0”號文件第821章 裁軍第965章 德國人的震撼第941章 “萊茵帝國”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214章 自己人,別開槍?第669章 工農聯動第944章 賽爾號起飛第165章 拉斯坎坡裡貿易市場的發展第140章 新品第506章 賊心不死第341章 民主選舉第12章 戰場間隙第705章 德蘭士瓦人的算盤第983章 試點地區第844章 魯道夫第853章 秘密進入第537章 過去的七十年代第426章 回歐第889章 遠東戰火第437章 霍亂和黑幕第1118章 巴爾幹危機斐迪南大公第872章 棉花擴產第360章 安排第363章 百萬畝橡膠林第682章 發展策略第199章 結款第1135章 一戰爆發第92章 挖牆角第66章 《東桑條約》第534章 西印度洋港口之爭第977章 情報摸底第920章 圖謀棉蘭老島第517章 過剩第1099章 鋼鐵第445章 蝗災和乘火打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