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高等教育

英國人希望以葡萄牙爲棋子,對東非進行試探,這一點合情合理,葡萄牙的殖民地面積不小,而且剛好在東非的左右兩側,所以東非和葡萄牙人存在不可避免的地緣矛盾,說東非對葡萄牙的兩塊殖民地沒有想法,沒有人會相信。

不過英國人能不能說動葡萄牙人來當這把刀,還真是一個問題,至少莫桑比克新總督萊福德對東非有一點畏懼。東非不知道英國人的謀劃,對於東非來說,除了和東非通過氣的比利時,周邊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可疑的存在。

……

1877年,索加市。

國王康斯坦丁親臨這座東非的科技之城,參加國立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和索加師範學校的開幕式。

國立農業專科學校是東非籌劃的第一所大學,除了農業是東非的主導產業之外,東非的農學家數量比其他科學家要多,很容易拼湊出來。

索加師範學校則屬於比較特殊的學校,他不屬於大學,但是又比東非中學高一級別,專門爲東非培養中小學教師,其教師來源也特殊,是東非在黑興根親王國自己培養的師範類型人才,不過勉強也能歸類到高等教育層次。

康斯坦丁:“安格羅斯先生,很高興你能爲東非的農業教育做出貢獻!”

“國王陛下,沒想到您會親臨現場,這真是讓我感到榮幸。”安格羅斯有些受寵若驚。

康斯坦丁笑呵呵的說道:“我們東非王國是一個尊重科學的國家,所以對科學研究者也是如此。”

安格羅斯是約翰·海因利希·馮·屠能的學生之一,約翰·海因利希·馮·屠能是德國出名的農學家,他是阿爾布雷希特·泰厄的學生,而阿爾布雷希特·泰厄是當(近)代農業經營學的奠基人,被譽爲近代農學創始者。

所以安格羅斯雖然不出名,但是專業性絕對是足夠的,因爲他的老師和師爺都是德國農學界最頂尖的人物。

1804年阿爾布雷希特·泰厄建立了普魯士的第一所農業學校,15年後的1819年這所學校被普魯士王國政府授予王立農業大學的稱號。

所以作爲阿爾布雷希特·泰厄的徒孫,安格羅斯在東非開創東非第一所農業大學也是合情合理的。

不過相比較普魯士的王立農業大學,東非的國立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名字上比較低調,大專麼!

不過這也符合恩斯特對東非大學的預期,大學專注於理論水平建設,而東非顯然還達不到那個層次,當前東非只能跟在歐美國家後面學習,不具備廣泛理論性創造的基礎。

而且恩斯特不認爲大專就應該比大學差勁,這是一個被前世某些國家污名化的詞語,就比如德國和蘇聯的高等專科學校實力非常強。

誠然專科的侷限性比綜合性大學要高一點,畢竟從名字是就能看出來它被限制在專業領域,東非的國立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就是如此,它不像前世遠東的大專那樣什麼學科都設立,只限於農業專業的學科的高等教育學校,未來也註定是東非農業教育領域的權威之一。

這就和黑興根軍事學院是一個道理,黑興根軍事學院實際上也是一所專科學校,只不過專業是軍事類型。

綜合性大學雖然很好,但是東非現在不應該想那些有的沒的,先把高等人才培養起來,纔有能力建設世界頂級的綜合性大學。“國立農業高等專科學校佔地三千多畝,教師職工兩百多人,當前藏書十六萬冊,共設計了農學,畜牧學,農藥學,植物病理學等十三個專業,本年度共招收學生七百多名。”

“這些學生是東非頂級的一批學生之一,或許他們的知識儲備能力和歐洲相比要差一些,但是學習能力絕對是最頂級的,都是萬里挑一的。”康斯坦丁說道。

至於東非最頂尖的學生,那就不是東非這座小廟可以接的住的了,在1877年,東非高考中的前兩千名,已經按照東非的需求,派往德奧等國公費留學。

東非留學生目的地是很講究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條,那就必須是君主國,不過這條限制對東非來說不妨大礙,刨除掉那些“自由”國家,東非的選擇性相當多,尤其是德奧兩國本省高等教育一樣是世界頂級水平。

除了德奧以外,瑞典,荷蘭,比利時,英國等都是東非可以挑選的地區,不過除了德奧瑞三國以外,其他地區的留學生數量很少,畢竟兩千人還不夠德國一個國家分的。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千留學生並不是東非留學生的全部,因爲當前東非在海外有自己人才培養基地的原因,所以東非在國外學生總數大約是七千多左右。

那些本來就在國外的東非學生,接受的是所在國的教育,參加所在國學校的招生考試,而東非本土派出的留學生則主要是和各國政府簽訂了協議,其中包括德奧兩國,以及和東非關係友好的瑞典,比利時。

換句話說這些本土學生,不管他們在東非的成績如何,以上三國都給東非學生在各個大學留出了一定的名額,相當於保送。

不過東非也不能自砸招牌,所以在留學生挑選上很用心,除了統一考試外,還要經過兩次複試,同時在出國前對這些學生進行爲期兩個月的培訓。

培訓主要是按照所在國的風土人情,對東非留學生的禮儀習慣等進行糾正,讓他們在所在國能夠更好的融入學習環境。

留學生是一個國家的臉面,尤其是東非這種封閉式國家,除了黑興根財團員工和政府人員,留學生可以說是東非接觸世界的第一大羣體,他們在國外的素養,代表着海外東非學生整體的素養的第一印象。

康斯坦丁參加索加市兩所學校的開學典禮,而恩斯特也沒閒着,除了索加市,第一鎮市也籌劃了一所國立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這也無可厚非,要說東非醫療水平最高的城市,那首都肯定是最好的,畢竟這裡是東非的政治中心,所以按照這個優勢,東非第一所醫科大學就設立在了第一鎮市。

除了以上這三所學校外,東非今年沒有其他新建學校,因爲東非這兩年中學畢業生數量不多。

東非的本土派出留學生是兩千人,而東非三所大學加起來才一千八百多名學生,留學生數量甚至要超過本土接受高等教育數量,由此可見東非當前教育處在什麼層次。

真要大規模鋪開大學層次的教育,至少要再等十幾年時間,所以現在恩斯特的計劃是每兩三年先增加一所大學,等到十幾年後再考慮大規模建設一批高校。

第856章 最後的準備第1180章 東華商業聯盟第1085章 兩國交易第259章 意大利:這次該輪到我上場了吧!第23章 阻礙時代進步第555章 羞辱第929章 海軍的心思第580章 達累斯薩拉姆市電纜國營一廠第747章 費特河戰役第803章 威脅第988章 彀中計劃第590章 噓寒問暖第1026章 鋼鐵產業計劃提前完成第153章 送酒第848章 教育資源集中化第1335章 初級工業強國第67章 大臣路線第404章 暴富第986章 農民進城第826章 德意志人費爾南德斯第1127章 創業團隊第214章 自己人,別開槍?第201章 走馬上任第1328章 “阿奸”賽義德第1007章 準備插手第458章 太平洋“明珠”第437章 霍亂和黑幕第933章 法國主導第1246章 領土細節爭議第711章 歸國第1186章 南半球經濟體系第288章 內羅畢新市民第1260章 深度合作第669章 工農聯動第109章 聖誕節第656章 擴產和升級第134章 第一階段作戰任務結束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987章 經濟危機和一五計劃第729章 正式宣戰第671章 西北的機遇第1107章 新經濟政策第957章 農林牧漁第812章 驅趕葡萄牙人第87章 西北之亂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第885章 經濟殖民地的覺悟第923章 壞事做盡第1254章 錫礦第573章 海陸之爭第938章 換血第766章 集結第953章 新家第1003章 鐵路系統調整第164章 肉類第780章 追蹤第1172章 第54師的不公待遇第560章 記者會第176章 霍恩菲斯和瑪利亞第986章 農民進城第787章 進攻納塔爾第843章 《黑(東),德經濟合作開發協議》第474章 討論第702章 東非的“政治資產”第1088章 紅海航線的戰略意義第880章 安哥拉農業第858章 蔫壞的英國佬第910章 坦克試驗場第328章 境外勢力第133章 西北移民工作第936章 軍售第703章 有軌電車和東非電力發展機遇第944章 賽爾號起飛第1329章 兇名在外的劊子手第915章 西海岸的戰略價值第1120章 巴爾幹戰爭爆發第1160章 凱波爾首相第1063章 推力第242章 爲什麼是馬約特島?第1282章 學習營第1085章 兩國交易第1249章 赫赫兇名第559章 誣陷第724章 臨時調整第810章 海岸線第1329章 兇名在外的劊子手第917章 東,法邊境衝突第762章 分鍋會議第522章 列強守門員第457章 插旗佔地第1045章 教育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270章 忠心愛國的威尼斯商人第534章 西印度洋港口之爭第1109章 四國會議第694章 訛詐第851章 前往莫桑比克第1213章 三五計劃成績第1321章 羅馬尼亞加入同盟國第955章 萊茵宮地鐵站
第856章 最後的準備第1180章 東華商業聯盟第1085章 兩國交易第259章 意大利:這次該輪到我上場了吧!第23章 阻礙時代進步第555章 羞辱第929章 海軍的心思第580章 達累斯薩拉姆市電纜國營一廠第747章 費特河戰役第803章 威脅第988章 彀中計劃第590章 噓寒問暖第1026章 鋼鐵產業計劃提前完成第153章 送酒第848章 教育資源集中化第1335章 初級工業強國第67章 大臣路線第404章 暴富第986章 農民進城第826章 德意志人費爾南德斯第1127章 創業團隊第214章 自己人,別開槍?第201章 走馬上任第1328章 “阿奸”賽義德第1007章 準備插手第458章 太平洋“明珠”第437章 霍亂和黑幕第933章 法國主導第1246章 領土細節爭議第711章 歸國第1186章 南半球經濟體系第288章 內羅畢新市民第1260章 深度合作第669章 工農聯動第109章 聖誕節第656章 擴產和升級第134章 第一階段作戰任務結束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987章 經濟危機和一五計劃第729章 正式宣戰第671章 西北的機遇第1107章 新經濟政策第957章 農林牧漁第812章 驅趕葡萄牙人第87章 西北之亂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第885章 經濟殖民地的覺悟第923章 壞事做盡第1254章 錫礦第573章 海陸之爭第938章 換血第766章 集結第953章 新家第1003章 鐵路系統調整第164章 肉類第780章 追蹤第1172章 第54師的不公待遇第560章 記者會第176章 霍恩菲斯和瑪利亞第986章 農民進城第787章 進攻納塔爾第843章 《黑(東),德經濟合作開發協議》第474章 討論第702章 東非的“政治資產”第1088章 紅海航線的戰略意義第880章 安哥拉農業第858章 蔫壞的英國佬第910章 坦克試驗場第328章 境外勢力第133章 西北移民工作第936章 軍售第703章 有軌電車和東非電力發展機遇第944章 賽爾號起飛第1329章 兇名在外的劊子手第915章 西海岸的戰略價值第1120章 巴爾幹戰爭爆發第1160章 凱波爾首相第1063章 推力第242章 爲什麼是馬約特島?第1282章 學習營第1085章 兩國交易第1249章 赫赫兇名第559章 誣陷第724章 臨時調整第810章 海岸線第1329章 兇名在外的劊子手第917章 東,法邊境衝突第762章 分鍋會議第522章 列強守門員第457章 插旗佔地第1045章 教育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270章 忠心愛國的威尼斯商人第534章 西印度洋港口之爭第1109章 四國會議第694章 訛詐第851章 前往莫桑比克第1213章 三五計劃成績第1321章 羅馬尼亞加入同盟國第955章 萊茵宮地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