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7章 經濟危機和一五計劃

第987章 經濟危機和一五計劃

對於東非普通民衆而言,進入城市發展,在能夠確定穩固工作的前提下,是不會有太大障礙的,尤其是東非義務教育配合之下,即便再偏遠地區的東非新一代,視野也相對開闊。

這也是近些年來東非人口流動的的根本保障,東非人口流動主要通過行政手段而實現,而接受過教育的民衆,在政府引導下,纔不會引發太大的矛盾和動亂。

這並非是危言聳聽,19世紀的很多歐美國家,大量農業人口進城,勢必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德國這種普遍接受過義務教育的國家還好一些。

但試想一下,一些來自波蘭的目不識丁且沒有城市生活技能並且貧窮的鄉下農民進入德國城市,他的發展勢必會受到一定的挫折,尤其是在經濟危機頻發的階段。

舉這個例子並不是瞎編亂造,而是在20世紀初,新一輪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已經來臨,第一個倒黴蛋就是沙俄,在東非政府忙於制定一五計劃的時候,沙俄的經濟危機已經爆發,這場經濟危機也是前世日俄戰爭爆發的根源。

日本和俄國都是本輪經濟危機的受害者,兩者又都在遠東帝國矛盾突出,所以大概率本世紀日本和俄國還是會兵刃相見。

當然,經濟危機對於東非而言,是一場機遇,早在九十年代東非政府就已經對本國經濟進行調整,也就是東非經濟進一步計劃經濟體制轉變,而一五計劃正是恩斯特效仿前世蘇聯,藉助這場危機對東非工業進一步改造升級。

只不過根據恩斯特前世的經驗判斷,本輪經濟危機對歐美各國造不成太大的衝擊,這也是東非一五計劃制定偏向保守的原因之一。

畢竟只有1929年那種對歐美各國經濟造成強烈衝擊的大危機下,各國企業纔會不惜出售各種核心技術和機器,從而使得蘇聯迎來空前的歷史發展機遇。

而1900年經濟危機顯然達不到這種效果,這場危機持續時間短,影響也是在各國依次展開,作爲完全轉向計劃經濟體制的東非,自然不會受到影響,畢竟在全國計劃生產下,東非就算面臨生產過剩,也不會像歐美國家那樣嚴重。

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對產業的整合,歐美國家的私人企業,那是哪個行業賺錢,那就一擁而上,然後在經濟危機來臨之後,大家一起死,如今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是比較粗糙的,沒有統一的全球性組織和完善條約協調。

而且大國數量多,英,美,德,法,沙俄,奧匈帝國,東非,西班牙,遠東帝國等等,競爭和衝突大於合作,各自爲戰下應對危機的能力自然也就更弱。

而英國作爲世界霸主,對世界的掌控程度遠不如前世的美國,尤其是在20世紀,其世界霸主的頭銜已經有些些名不副實。

就比如德國,當年英國對於未統一的德國是可以輕鬆拿捏的,現在德國已經成了英國霸權的主要挑戰者之一。

東非也在此列,南非戰爭後,非洲東部和南部廣大區域,東非一家獨大,獨佔整個非洲大陸近百分之四十三的面積,而東非國土大部分都是前世英國人的殖民地。

可以說南非戰爭對英國威望的損害不及前世的布爾戰爭,但是對英國實際利益的損害遠超布爾戰爭,布爾戰爭英國是丟了面子,而南非戰爭則正好相反,英國是丟了裡子。

畢竟前世英國對非洲的殖民一直持續到20世紀六十年代,可想而知前世佔據半個非洲面積的英國非洲殖民地爲大英帝國霸權續命了不少時間。

當然,恩斯特管殺不管埋,英國就是突然暴斃,恩斯特也只會拍手稱快,在當前世界格局下,即便英國突然暴斃,東非也能佔據一定的主動權,簡單而言就是東非翅膀已經硬了。

恩斯特:“如今在沙俄,嚴重的經濟危機對沙俄肯定會造成衝擊,而依照沙俄的經濟體量,這場危機勢必會傳導到歐洲和世界各地,所以我們東非必然要做好準備,要修築好經濟護城河,對產業結構進一步進行調整,尤其是補齊經濟發展短板。”

“所以在一五計劃期間,我們政府面臨的考驗是嚴峻的,對於國際市場開拓,要更加主動和積極,尤其是南美國家和遠東諸國新興市場的開發,從而推動本國工業出口,對於歐美國家等傳統市場,要進一步提升農業產品出口。”

“當然,在經濟危機形勢下,各國購買力下降,勢必不利於國際間貿易,所以構築本國大市場是維護我們東非經濟的根本,包括提高居民收入,刺激民衆消費,推動小家電下鄉,其他工業消費品走進千家萬戶,合格生產單位購買汽車,拖拉機,卡車等大型消費品,提高生產,而這要求我們對東非的電力設施,加油站,公路,鐵路等進一步完善和擴張。”

“經濟危機對於我們而言同樣是機遇,現在沙俄經濟危機嚴重,所以我們可以順應經濟危機的大趨勢,引入一批沙俄的優勢工業生產資料和人才。”

雖然沙俄在列強中屬於比較落後的國家,但不可否認,對於東非而言,沙俄還是有很多優勢人才的,尤其是化學,物理,數學等領域人才,這都是東非目前的短板。

而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沙俄從英國學習了造船,航海,蒸汽機等先進技術,第二次工業期間沙俄的亞歷山大二世推行了農奴制改革,這對於沙俄工業發展而言起到了極大促進作用,就拿1900年經濟危機而言,它的策源地就是沙俄,這充分說明沙俄的工業化已經有所提升。

不可否認,如今沙俄在新興產業領域甚至比不過東非,但是沙俄的傳統產業有很多地方還是值得東非學習的。

俄國雖然從來沒有在工業革命中成爲領跑者,但是從來也不是落後者。尤其是在技術革新上,始終穩居第二梯隊之中。

對於東非政府而言,對沙俄人才的需求要高於對沙俄技術上的需求,毫無疑問從彼得一世時代開始,沙俄社會就興起了對歐洲學習的風格,這使得沙俄在之後的任何時代都能誕生一批世界頂尖的科學家。

尤其是在基礎學科和理論研究上,沙俄一直處在世界第一梯隊,所以如果能通過1900年經濟危機,從沙俄引入一批人才,對於東非這種歷史極短的國家而言,能夠起到非常好的補充作用。

平常東非就比較喜歡挖牆腳,不過重點一般都是德國和奧匈帝國兩個文化相近的國家,而德意志地區的人才確實爲東非工業和科技立下了汗馬功勞。

沙俄在科學領域絲毫不比歐洲國家弱,所以東非政府有計劃趁着沙俄經濟危機期間,對沙俄的高素質人才進行挖牆腳的工作,填補東非教育,科研和工業領域的高端人才缺口,效果雖然可能不太好,但能撈着一兩個貨真價實的頂尖人才,東非就賺到了。

第484章 訓練第685章 人盡其用第285章 柏林毛瑟兵工廠第833章 拖拉機第339章 加大投資第249章 熱度第755章 攻守易勢第652章 經濟收入第642章 制裁和認慫第175章 村落選址第1071章 計劃尾聲第325章 恩德貝萊人的支持者第817章 東非糧倉第405章 運河背後第884章 深入合作第783章 馬普托陷落第87章 西北之亂第646章 南方形勢第481章 配合演出第120章 熱帶疾病研究中心第175章 村落選址第980章 大西洋經濟區第125章 魯道夫的變化第1089章 最終圖謀波斯灣第15章 從阿姆斯特丹到威尼斯第658章 方針第67章 大臣路線第814章 捲土重來?第809章 事後第373章 五十步笑百步第580章 達累斯薩拉姆市電纜國營一廠第177章 放牧第995章 服務型政府第898章 太特市第633章 “故”人第447章 趣談第833章 拖拉機第319章 總部搬遷第776章 第三階段第582章 地理分界第674章 魚米之鄉第617章 行動第314章 貿易和衝突第554章 背後的東猶之爭第877章 合作辦學第585章 變革時代第844章 魯道夫第802章 爭論第215章 交涉第189章 佔領第712章 鐵路所見第1097章 三五計劃第302章 考察團續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81章 煤礦第571章 封鎖宮古海峽第625章 第三百一十六德雷達瓦市想法第219章 關係戶的重要性第195章 拜訪第675章 水鐵聯運第503章 多管閒事第977章 情報摸底第581章 “火車頭”第886章 落後產業轉移第458章 太平洋“明珠”第1010章 海軍發展第1042章 工業反哺農業第368章 插曲第891章 “米”字形鐵路第342章 玻璃產業第64章 一日政治第651章 西南非洲第58章 密謀第106章 《東非與莫桑比克互不侵犯條約》第3章 在柏林第912章 羅安達商人第1008章 分析第2章 恩斯特的改變第750章 葡萄牙士兵的抱怨第658章 方針第517章 過剩第124章 水井第948章 奪取馬尼拉第1079章 水利建設情況第771章 安哥拉遺產繼承(續)第810章 海岸線第88章 衝突升級第947章 全洲黑人人口第928章 軍隊讓路第662章 參會人選第417章 炊事車第41章 衣錦還鄉第539章 鄰居論第911章 工業基礎的重要性第659章 對阿貿易第220章第856章 最後的準備第212章 蘇伊士運河第871章 “萊茵”市第1092章 菜市場
第484章 訓練第685章 人盡其用第285章 柏林毛瑟兵工廠第833章 拖拉機第339章 加大投資第249章 熱度第755章 攻守易勢第652章 經濟收入第642章 制裁和認慫第175章 村落選址第1071章 計劃尾聲第325章 恩德貝萊人的支持者第817章 東非糧倉第405章 運河背後第884章 深入合作第783章 馬普托陷落第87章 西北之亂第646章 南方形勢第481章 配合演出第120章 熱帶疾病研究中心第175章 村落選址第980章 大西洋經濟區第125章 魯道夫的變化第1089章 最終圖謀波斯灣第15章 從阿姆斯特丹到威尼斯第658章 方針第67章 大臣路線第814章 捲土重來?第809章 事後第373章 五十步笑百步第580章 達累斯薩拉姆市電纜國營一廠第177章 放牧第995章 服務型政府第898章 太特市第633章 “故”人第447章 趣談第833章 拖拉機第319章 總部搬遷第776章 第三階段第582章 地理分界第674章 魚米之鄉第617章 行動第314章 貿易和衝突第554章 背後的東猶之爭第877章 合作辦學第585章 變革時代第844章 魯道夫第802章 爭論第215章 交涉第189章 佔領第712章 鐵路所見第1097章 三五計劃第302章 考察團續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81章 煤礦第571章 封鎖宮古海峽第625章 第三百一十六德雷達瓦市想法第219章 關係戶的重要性第195章 拜訪第675章 水鐵聯運第503章 多管閒事第977章 情報摸底第581章 “火車頭”第886章 落後產業轉移第458章 太平洋“明珠”第1010章 海軍發展第1042章 工業反哺農業第368章 插曲第891章 “米”字形鐵路第342章 玻璃產業第64章 一日政治第651章 西南非洲第58章 密謀第106章 《東非與莫桑比克互不侵犯條約》第3章 在柏林第912章 羅安達商人第1008章 分析第2章 恩斯特的改變第750章 葡萄牙士兵的抱怨第658章 方針第517章 過剩第124章 水井第948章 奪取馬尼拉第1079章 水利建設情況第771章 安哥拉遺產繼承(續)第810章 海岸線第88章 衝突升級第947章 全洲黑人人口第928章 軍隊讓路第662章 參會人選第417章 炊事車第41章 衣錦還鄉第539章 鄰居論第911章 工業基礎的重要性第659章 對阿貿易第220章第856章 最後的準備第212章 蘇伊士運河第871章 “萊茵”市第1092章 菜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