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大事(中)

第101章 大事(中)

天氣炎熱,蟬鳴不斷,而且萬里無雲,只有熱風,着實讓人難以忍受。

雁門郡治陰館城,一羣剛從郡府中出來的人直接聚集到了城中旗亭所在, 這羣人前呼後擁,奴僕成羣,一時間驚得原本在此處納涼的普通平民紛紛逃竄躲避。

然後,很快又有奴僕從樓下的市場中各自爲自家主人買來了一些新鮮蔬果,並取來深井涼水浸泡,方纔奉上了二樓。

不過,這些在平民老百姓眼中極爲奢侈的暑期美食, 卻沒有一人輕動, 整個旗亭二樓上的人全都如木雕一般, 神色凝重的遠遠望着市場盡頭的拐角,等候着相約之人的出現。

“實在是讓幾位久等了!”一名吏員打扮的年輕人滿頭大汗的上了二樓,大致的行了一禮後就趕緊坐到几案旁,並從眼前的水甕裡取出了一個大白梨,毫無姿態的啃了起來。

周圍人自然無話可說,天熱成這樣,哪有這麼多規矩?

而等這位在郡中出任戶曹屬吏的年輕人啃到第二個大白梨的時候,方纔有一名長者正色問道:“敢問賢侄,其餘幾位郡中世交爲何都沒來呢?莫非是剛纔在郡府中,我們的口信沒送到?”

“世叔請了。”這屬吏一抹嘴,趕緊拱手答道。“非是沒有送到,而是他們不敢來、不願來而已……便是我,若非是因爲世叔也在此處,怕也是不會來的。”

“這麼說……”年長者當即蹙眉低聲問道。“府君這次是下定了決心?”

“然也!”戶曹屬吏回答的格外乾脆。

“府君此事也是有些無奈的。”這孫姓屬吏不由皺眉道。“世叔,經過這場兵災,整個雁門都是一片狼藉,那匈奴單于現在都還在城外莊子裡悉心調養呢……府君身爲一郡之長官,總不能坐視不理吧?!”

“不過你也是驚險。”說完這件理所當然的事情以後,公孫大娘又是隨口說了一事。“你可曉得莫戶袧從鮮卑那裡逃了回去?然後我才知道那檀石槐是個何等人物,三路全勝之下,他不來寇邊劫掠,反而跑去東邊幫東部鮮卑抓捕魚奴,教東北鮮卑那羣野人如何捕魚……這種人物怎麼看怎麼像是一代天驕的模板,再與他個二十年,怕是真要引兵南下中原,成就一番事業了?”

公孫珣聽到此言不由反問:“既然如此,爲何母親當日回信中卻堅持說鮮卑不足慮呢?”

隨後,這位戶曹屬吏卻是繪聲繪色,將那敗軍之將的臧旻如何不願擔責,只將軍糧封藏留給後來人;而郭太守又如何候在平城等着新來的別部司馬,然後等對方一來便去求糧;而那司馬又如何精明,一眼識破那臧旻與郭太守欺他官小,讓他擔責,然後又如何桀驁無理,只說他出一石糧便要郡中也出一石糧云云……

“因爲我找莫戶袧再一打聽就想明白了。”公孫大娘聞言乾笑道。“此人都已經四十歲了,又在草原上那種得了病只會跳大神的地方生活,怕是活不了多久的……鮮卑不成氣候的大局還是沒問題的。”

“哎!”此人連連搖頭。“我倒不是說這公孫司馬真的強橫到何種地步……其實依我看來,若是郭府君獨自一人意欲有所爲,那便是有機可乘的,而若是那公孫司馬單人意欲有所爲呢,也是可以想法子應付的……此事無可解之處便在於這二人聯起手來了!”

而喝下自己的洗手水,稍微緩了一口氣的孫屬吏卻來不及多想,只是死死拽住了自己那鄭姓世叔,儼然是心虛如狗了:“世叔……不如指教一二!”

言罷,這馮胖子卻是又抱起自己奴僕帶來的那甕蔬果,昂首挺胸的下樓去了,氣得其餘衆人紛紛怒目以視。

“不是不對。”公孫珣嘆道。“於我們而言這梨子自然是比棗要好的,只是於這平城的百姓來說,這個時候棗卻是遠勝於梨子的……棗子頂餓,且便貯存,家中缺糧的人現在都在漫山遍野的去尋野棗,而梨子雖然個大水多,卻不能放到秋後做糧食。”

“不錯!”鄭姓老者聞言不由轉身,然後迎風捋須,再度喟然一嘆。“想那郭府君以上臨下,堂堂正正,所謂名正言順;而那公孫司馬側立旁觀,藏刃於懷,所謂銳不可當;更別說,這二人一個是幷州名門嫡傳,根深蒂固;一個是朝中顯貴之系,深不可測了……如此二人聯手,但凡有些眼力的人就該曉得,這雁門一地,上下左右,他人斷無插嘴的餘地!”

“哪裡是我的緣故?”公孫大娘試圖把紙團扔到院門處,卻不料一陣風颳來直接將紙團捲走,只能無奈望天作罷。“這次能夠打通這條北疆商路,主要是你火燒彈汗山的功勞……知道嗎,彈汗山都被你燒塌了!”

“那就下不爲例吧!”公孫大娘幽幽答道。“還能如何呢?”

公孫珣抿嘴無言。

“可不是聽說……呃,不是聽說府君前往平城借到了軍糧嗎?”忽然又有一中年富態之人忍不住靠過來詢問,還主動從甕中又取出了一個大白梨爲這孫屬吏奉上,姿態做的極低。“敢問孫副史,既如此,又何必要我等出糧呢?而且還要這麼多?我們劇陽馮家小門小戶,居然也要一百五十石?!”

“咳!咳咳!”而就在此時,那孫屬吏卻忽然面色漲紅,劇烈咳嗽起來。

“不瞞諸位!”這戶曹屬吏手持一大棗在那裡無奈嘆道。“現在整個雁門郡北到處都是匪徒和潰兵,郡中只能依靠這位握有強軍的別部司馬來剿匪。而且這位司馬也不是什麼野路子來的,聽郡中其他同僚說起此人,也個個諱莫若深……你們曉得,我剛剛從太原遊學回來數月,然後才被郭府君徵召,對此事也不是很清楚……但總之,郭府君無論如何是想整頓局勢的,便無奈應了他。但如今郡中府庫確實極度空虛,那便只好找郡中大戶出糧來與那司馬的軍糧相匹配了!”

“母親大人出馬,自然水到渠成!”公孫珣趕緊低頭恭維道。

母子二人俱坐在院中樹蔭下的馬紮上,面前者擺着數個裝滿了本地水果的涼水甕,也不用僕人伺候,端是母慈子孝,一片和諧之氣。

“這別部司馬莫非複姓公孫?”那老者若有所思,然後忽然一個激靈。

“別的不說,山西這地方的棗和梨還是很穩妥的。”公孫大娘幾口啃下去,這才緩過勁來。“而且夏日間,還是梨子最好!”

“我自然曉得此人。”鄭姓老者當即起身道。“而且我也終於曉得爲何只有你一人來了……你速速回去公幹吧,莫要耽誤了前途,此事我已經曉得厲害,幾百石糧食而已,即刻就會奉上!”

良久,還是公孫珣率先開口,主動問及了另外一件事情:“母親此行到底是怎麼說服我那岳父放人來的?那趙芸一個小娘跟着母親大人你獨自來此與我成婚,怎麼看都不合禮法吧?”

公孫珣聞言一聲長嘆,不知道是感慨這檀石槐的年邁,還是感慨這位鮮卑可汗的梟雄氣質。

“是兒子多嘴。”公孫珣趕緊搖頭笑道。“我早已經和那郭太守聯手徵糧了,等有消息再論此事纔對……母親應該是第一次出遼西吧?沿途感覺如何?”

“世叔。”這屬吏扔下第二個梨核, 就在甕裡清了一下手, 然後方正色拱手道。“我們孫鄭兩家相交多年, 我此來只有一言與你……不要心存一時之僥倖,葬送了你鄭家在武州的百年基業!世叔可曉得,郡府中有所任職的那些大戶,無一不應下了這捐糧之事!”

“這是何意啊?”孫屬吏愈發驚恐了。

“將來賢侄歸郡,必然有報!”一時間,樓上衆人紛紛拱手許諾。

不待鄭姓老者回復,旁邊一名中年人也是不禁苦笑:“賢弟啊,你居然不曉得這公孫司馬是何人物……僅憑此事便可知曉你在郡中頗受排擠了。”

“哪裡是我說服的?”公孫大娘不由搖頭道。“乃是你那岳父的老孃,趙老夫人一力主張的。當日只是聽到大軍兵敗你斷後未歸的消息,人家就直接把自己孫女從陽樂送到令支咱們家裡來了,後來知道你受傷回來後,人家更是連連催促,讓我直接把人送到雁門來,讓你們儘快完婚……這事正好也和我的心意,再加上我也實在是忍不住想見你一面,便帶着她來尋你了!”

“太酸!”公孫大娘一口下去,眼淚都出來了。“這年頭的蘋果怎麼都這個味的?不知道得花多少年才能選出後來那種大蘋果……不行,趕緊給我個梨緩緩!”

“不過說到路上見聞,我也正要問你一事呢!”公孫大娘復又問道。“沮陽那裡,爲何你要用低度濁酒給傷員洗傷口,我怎麼覺得用這玩意反而更容易感染呢?”

總之,如此精彩的事蹟講完一遍後,這些郡中邊緣縣邑的豪強俱是目瞪口呆。

公孫珣聞言當即一怔,然後再度反問:“不是母親大人你教我用酒來‘消毒’的嗎?”

“賢侄啊!”這鄭姓老者也是一臉羞愧。“其實再仔細一想,此番我已是拖累於你了……回去就主動以遊學的名義請辭了這戶曹副史之位吧,不然那些郡中高位吏員怕是饒不了你的。”

“不管如何,你這次是出了大風頭,名震北疆是可以稱得上了,這三郡的世族豪強此時都願意給你面子也總不是假的……等過幾日你大婚之時,咱們把雁門的豪強世族都請過來,我要讓他們全都變成安利號的下線!。”

“我曉得了。”孫屬吏忽然醒悟。“雖然還是不曉得這公孫司馬是何人物,但依照世叔所言,諸位所嘆,此事其實絕無幸理!而如此情形之下,郡府中的各位顯吏們明明都已經讓自己家中屈服,卻無一人提醒諸位邊緣縣邑的豪族,儼然是心存不良!而我卻誤打誤撞的攪和了他們的好事……回去豈能繞我?多謝世叔提點,我這就上書請辭,再回太原遊學!”

公孫大娘也是一愣,但也馬上更正道:“那是高度烈酒才行……就是‘三碗不過崗’的那種才行!”

衆人恍然醒悟,趕緊上前七手八腳的拍打,這才把對方嗓中大棗給拍了出來。

“好像是如此,世叔莫非曉得此人?”孫姓屬吏一邊吃棗一邊不由好奇。

公孫珣無語攤手:“那怎麼辦?當時軍中上下還挺感激,說我用如此貴重之物給他們療傷……”

“馮兄你這是問到點子上了!”這孫副史接過梨子啃了一口,卻又不禁仰頭一嘆。“問題便出在這軍糧之上!”

“母親嚐嚐這個。”公孫珣從水甕裡挑出來一個紅紅的小果子遞了過去。

母子二人當即沉默。

公孫珣立即取出一個大白梨遞了上去。

公孫珣聞言不由搖頭。

公孫珣愈發無言以對,而母子二人者再度陷入到了那種反覆出現的詭異沉默之中。

“這是何意?”公孫大娘透過黑框眼鏡斜眼看着自己獨子問道。“我說的不對?”

“感覺……幸虧兒子長大了!”公孫大娘扔下梨核自己取紙擦手。“如果不是你有所成就,我一個女人,哪裡能出得了遼西?你曉得了嗎,這次過來,上谷、代郡、雁門這一線的商路也跟着徹底打通了!”

就在陰館旗亭中一片和諧之時,與此同時,兩百里外的平城中,被稱之爲銳不可當的公孫珣卻也是一身便服,正幫着自家老孃篩選本地的水果呢。

“那再敢問賢侄一句, 府君的決心到底到了何種程度?”這年長者心中一沉,不禁繼續問道。

不過這一次,卻是公孫大娘首先忍耐不住,將母子二人幾次中斷的話題重拾了起來:“珣兒……文琪,這一次確實不怪你,反而是我考慮不周,讓你誤入了險地!”

“若非賢侄來報,我等幾乎要遭厄運。”

周圍衆人聞言立即表情不一了起來。

“你這話讓我吃個梨都有負罪感了!”公孫大娘無奈道。“此時想這個幹嗎,可有用?”

“巧合而已。”公孫珣低頭答道。“母親跟我講過,泥石流而已。”

“不關母親的事情。”話題終於打開,公孫珣也不禁正襟危坐道。“人生於世,哪裡能心想事成皆如人願呢?再說了,母親的導向終究是正確的……只不過現在看來,方向再對,想走過去,卻也免不了一些曲折和岔路。”

“也是我等誤了孫副史的前途!”

“三路大軍齊敗!”就在此時,剛纔那名爲孫屬吏遞上梨子的馮姓胖子卻忽然拍案而起,並振臂一呼,驚得旗樓上的衆人個個失色。“北疆空虛,郡中板蕩,百姓流離失所,兵匪橫行鄉梓,這時候本就該我鄉中冠族行報國之舉,如今郭府君與公孫司馬志在整頓,心存賑濟,爾等不思爲國爲君盡力,反而爲了區區幾百石的粟米在此處左推右卻,這是何道理?!恕我馮某恥與爾等爲伍!告辭!”

鄭姓長者喟然嘆氣:“換言之,府君這是要鐵了心的做酷吏之舉了?可如此行徑,就算是我們礙於君臣之義,不得不應,難道他就不怕壞了名聲,使得他們太原郭氏的家世中途有所損折嗎?”

“一個比千石的司馬,便是再強橫,莫非還能大過兩千石的郡守不成?”孫屬吏驚恐之下不由起身反問。

“我也大概明白了你的意思。”公孫大娘一邊說一邊認真看向了自己的獨子。“你已經成年加冠,總有自己的心思、自己的心腹,也有自己想做的事情,更有自己的路要走……這都沒問題!只是我這個當孃的,還是希望你能牢記將來世道的慘烈,然後記住那句話!”

“努力聞達於諸侯,以求苟全性命於亂世……”公孫珣忽然笑道。“割據遼西坐觀成敗嘛,我曉得的。”

“那就好。”公孫大娘不由長出了一口氣,然後直接結束了這個讓母子二人都格外艱難的話題。“對了,你之前說高順在你軍中?然後你還從董卓那裡得到了一把‘項羽的斷刃’?都與我看看……”

——————我是快要熱死的分割線——————

“後漢熹平末,有雁門豪族馮氏,體胖而吝,嘗行路,雖粒米亦折腰而取;與人交,多行宴飲,雖家中豪富未曾爲東……其行多如此,故素爲鄉人所鄙,而其人自若。及戰亂連結,兵禍甚急,雁門青苗多壞,秋收無望,太守固發郡內豪右獻糧賑之,豪右多貪鄙,乃相聚於旗亭樓上,共議抗拒太守,以馮氏家豪,亦請之。及日盛暑,衆皆持蔬果至亭樓,馮氏亦親抱一甕上樓,衆人皆奇也。將言,馮氏忽拍案而起,喝衆曰:‘鄉梓罹難,士民面有飢色,皆尋山擇棗充糧,汝等既爲郡中豪右,不思納糧報國,反欲禍國乎?吾雖鄙,亦不願與諸君爲伍也!”衆愕然,馮氏復舉甕曰:“君等故言吾吝,未嘗做東,今有數物,皆某親手採擇,願與諸君,以作了結,自後不相欠也!’言畢,乃擲甕於柱,甕破,滿樓野棗滾落!馮氏乃拂袖昂然自歸,獻糧於郡。豪右俱慚,復感其德,皆爭而納糧。”——《士林雜記》.教化篇.燕無名氏

PS:還有新書羣,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加一下,684558115。

(本章完)

第443章 南陽龍虎方爭鬥第316章 翩翩河邊走(上)第19章 大案第257章 盡道亡人在無極第58章 驚變第309章 莫嫌舊日雲中守第38章 呂郎固窮!(8k)第334章 一卷旌收千騎虜第210章 順逆藏於心(上)第128章 爺們第76章 撤屯(中)第448章 愛嘆非爲婚姻故第452章 白雪紛紛落庭中(下)第22章 借刀第62章 臨陣(上)第379章 鼎湖當日棄人間(7k勉強二合一)第523章 又聞子規愁空山第475章 用忠豈用力?第211章 順逆藏於心(下)第499章 何如沂水舞雩人(繼續大章提前還債第181章 日出東南隅第227章 上下相疑第460章 漢室諸公鳴玉佩第290章 故將直筆作春秋(下)第52章 當歸第422章 智士見事遲第299章 浮名尚值一杯水(二合一還債)第491章 枕膝堪入眠(下)第264章 志氣方自得(上)第296章 脫粟在傍書在前第386章 人生有新舊(繼續2合1還債)第458章 舊恩如言亦難收第203章 皆憐宮闕土第116章 驚動第75章 撤屯(上)第357章 大河封凍亂武興(上)第129章 牌戲第465章 送君十里往鄴城(萬字還債)第169章 獻策第463章 渭水一竿霜月白第140章 慷慨(上)第25章 勤奮苦讀第455章 白雲出處從無例(感謝白銀大盟江南第149章 清楚第180章 樹下索流年第331章 太守半月覆遼東第106章 郎署第87章 表文第160章 秋獵(上)第525章 使人聽此凋朱顏第493章 變化紛紛入靜觀第339章 河北有義士第415章 舊渡仍許借歸船牙疼的受不了,請假去急診第213章 我獨向南行(2合1,大家中秋快樂!第383章 遷藏就岐何能依?第460章 漢室諸公鳴玉佩第383章 遷藏就岐何能依?第281章 文物多師古(下)第248章 城門口公孫仗勢欺太守第53章 中流擊水第468章 長安城內聞更聲附錄1:《喏,相公》——本初林登萬第109章 道旁第186章 妄妄山中言第335章 直指邊城虎翼飛第359章 但教方寸無諸惡第331章 太守半月覆遼東附錄8:女頻寫手日記(上)——sduyiyi第281章 文物多師古(下)第210章 順逆藏於心(上)第187章 羔羊臨釜鳴第329章第88章 巡視(8k)第277章 緩聲慢語迎春社第371章 一騎如熊虎第201章 一意起高樓(中)第527章 盡日徘徊濃影下第198章 摒除萬般事(上)第496章 三杯拔劍刺虎穴第337章 白首漢廷刀筆吏(續)第225章 不負天下必須要單章感謝瀟瀟和諸位新盟主第401章 去留皆灑然第191章 天意憐孤草第28章 洛陽城中第121章 崩壞(下)第177章 背德第253章 思故明來意第285章 萬事俱可忘第216章 郭公之願第115章 夜訪第142章 雷雨第447章 幾人虛費一生心第423章 赴陣猶遮面第315章 白馬獵長原第323章 且行且思且得訊第14章 有故人久候第343章 新人敢言天下事第115章 夜訪
第443章 南陽龍虎方爭鬥第316章 翩翩河邊走(上)第19章 大案第257章 盡道亡人在無極第58章 驚變第309章 莫嫌舊日雲中守第38章 呂郎固窮!(8k)第334章 一卷旌收千騎虜第210章 順逆藏於心(上)第128章 爺們第76章 撤屯(中)第448章 愛嘆非爲婚姻故第452章 白雪紛紛落庭中(下)第22章 借刀第62章 臨陣(上)第379章 鼎湖當日棄人間(7k勉強二合一)第523章 又聞子規愁空山第475章 用忠豈用力?第211章 順逆藏於心(下)第499章 何如沂水舞雩人(繼續大章提前還債第181章 日出東南隅第227章 上下相疑第460章 漢室諸公鳴玉佩第290章 故將直筆作春秋(下)第52章 當歸第422章 智士見事遲第299章 浮名尚值一杯水(二合一還債)第491章 枕膝堪入眠(下)第264章 志氣方自得(上)第296章 脫粟在傍書在前第386章 人生有新舊(繼續2合1還債)第458章 舊恩如言亦難收第203章 皆憐宮闕土第116章 驚動第75章 撤屯(上)第357章 大河封凍亂武興(上)第129章 牌戲第465章 送君十里往鄴城(萬字還債)第169章 獻策第463章 渭水一竿霜月白第140章 慷慨(上)第25章 勤奮苦讀第455章 白雲出處從無例(感謝白銀大盟江南第149章 清楚第180章 樹下索流年第331章 太守半月覆遼東第106章 郎署第87章 表文第160章 秋獵(上)第525章 使人聽此凋朱顏第493章 變化紛紛入靜觀第339章 河北有義士第415章 舊渡仍許借歸船牙疼的受不了,請假去急診第213章 我獨向南行(2合1,大家中秋快樂!第383章 遷藏就岐何能依?第460章 漢室諸公鳴玉佩第383章 遷藏就岐何能依?第281章 文物多師古(下)第248章 城門口公孫仗勢欺太守第53章 中流擊水第468章 長安城內聞更聲附錄1:《喏,相公》——本初林登萬第109章 道旁第186章 妄妄山中言第335章 直指邊城虎翼飛第359章 但教方寸無諸惡第331章 太守半月覆遼東附錄8:女頻寫手日記(上)——sduyiyi第281章 文物多師古(下)第210章 順逆藏於心(上)第187章 羔羊臨釜鳴第329章第88章 巡視(8k)第277章 緩聲慢語迎春社第371章 一騎如熊虎第201章 一意起高樓(中)第527章 盡日徘徊濃影下第198章 摒除萬般事(上)第496章 三杯拔劍刺虎穴第337章 白首漢廷刀筆吏(續)第225章 不負天下必須要單章感謝瀟瀟和諸位新盟主第401章 去留皆灑然第191章 天意憐孤草第28章 洛陽城中第121章 崩壞(下)第177章 背德第253章 思故明來意第285章 萬事俱可忘第216章 郭公之願第115章 夜訪第142章 雷雨第447章 幾人虛費一生心第423章 赴陣猶遮面第315章 白馬獵長原第323章 且行且思且得訊第14章 有故人久候第343章 新人敢言天下事第115章 夜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