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舊恩如言亦難收

第458章 舊恩如言亦難收

王凌看到公孫珣笑而不語,卻是重整旗鼓,再度凜然質問:“使者此何言也?!衛將軍之功績天下皆知!”

“在下不善言辭,此實言罷了。”魯肅坦然拱手作答。“衛將軍的功績和恩德天下人都知道,但離亂之時,鎮壓淮南使淮南重歸安定恢復生產的, 不是衛將軍乃是我們劉豫州;而彼時屯田豫北,使中原少餓死些人的,也非衛將軍而是曹奮武;驅除袁術這種禍害中原之輩,或許打出旗號的是衛將軍,但提刀於陣前奮不顧身的卻是故孫破虜;而這兩年,中原士民得以交通往來,各地能使商旅輻輳, 更是曹奮武和我家劉豫州一起並立南陽之功……這些事情就擺在那裡, 難道是假的嗎?”

王凌一時語塞,他本能的覺得哪裡不對,卻也不得不承認對方言語中的懇切與事實。便是臺上其他衆多大臣學者、俊才學生,也都有些異樣,司馬懿和王粲更是若有所思。

“這位王縣令,你爲一州政績第一,想來一定知道下面士民百姓的心思與認識。”魯子敬見狀繼續緩緩言道。“天下亂了這麼久,對於尋常百姓而言,加在他們身上最大的恩德便是能避開戰亂、能吃飽飯、能安心生產,簡而言之乃是能活命罷了!這個時候,加在他們身上最大的恩德便是能‘活人’,其餘種種皆不值一提……而中原之地亂了十年,據在下所知,除了潁川一帶還有人記得衛將軍當年去彼處平了黃巾,所以稍顯感激外, 其餘各處卻沒幾人知道衛將軍。便是從某些地方知道了衛將軍這個稱呼,卻也不一定知道此人是誰!”

臺上衆人神色各異, 而王凌卻愈發慌亂,因爲他知道魯肅所言可能句句是實,中原的士民百姓真的不會感激公孫珣。實際上,當他本能回頭去看此番剛剛認識不久,出身淮南的蔣幹,以尋求幫助時,卻發現對方竟然一直低頭不語,儼然是心中有所顧忌。

換言之,出身淮南的蔣幹心裡恐怕也明白,魯肅說的是大實話。

非只如此,便是之前出列的王粲雖然憤憤然難平,卻也有些焦急之色……喪父後數年一直養在公孫大娘身前的王粲原本是想說一些防疫啊、教化啊、制度啊之類的東西,但魯肅死死釘住了從底層士民角度來看的‘能活人’這個天大的‘恩德’,一時間他還真不好反駁。

實際上,何止是王粲,此時臺上諸多人物也都若有所思,因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亂世之中,確實是天大地大,不如‘能活人’來的大……你再能打仗,再能殺人,也是比不過能活人的……總不能說活人的不如殺人的,那算是什麼話?

而要是以此而論,劉備和曹操的確在中原根基深厚,深得民心,而公孫珣也確實不值一提——後者也能活人,但活得是河北、三輔之民,而這一點魯肅也並沒有否認。

司馬懿僵在原處,那隻手既不好繼續指下去,卻也不敢輕易放回,而是和王凌、王粲一起不由背生虛汗……他們三個畢竟年輕,只顧口舌之爭,卻忘了這種話題說到最後,遲早會延及這個天大的紛爭和忌諱!

而偏偏衛將軍本人還正在一旁憑欄遠眺漳水漫漫呢!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漳水之濱;雁陣驚暖,聲斷銅雀之浦。”公孫珣忽然開口緩緩吟誦,卻是讓銅雀臺上諸人紛紛動容。“窮視野於中天,極娛遊於暇日。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望長安於日下,目河洛於雲間。地勢極而南溟深,太行高而北辰遠……”

“臣慚愧!”王凌當先領頭俯身。

何況,衛將軍還在身側……自己此番出使名義上乃是代替劉豫州來問候衛將軍的,私下裡是觀察局勢看看河北戰備,但無論如何都不是來宣戰的。

“極佳!”大多數人還在發怔,唯獨王粲脫口而出。“曠世之辭也!可稍作潤色,成絕世佳文!”

一時間,隨着臺上衆臣齊齊轉向公孫珣,魯肅也覺得尷尬……說到底,最後搬出天子來其實還是他自己也詞窮了,而且身爲一方使者,跟着一個縣令還有兩個束髮少年爭成這個樣子,便是讓對方也詞窮,那又有什麼可值得稱讚的呢?

“臣在……臣慚愧!”魯肅趕緊俯身致意。

“不必慚愧。”公孫珣微微頷首感嘆。“保天下與保國並不相礙,圖雄爭霸也不是什麼不可爲人知的鄙陋之事,唯獨你們這些年輕人,想要建功立業之餘,心裡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才行……今日到此爲止,使者遠道而來,咱們舉火擺宴吧!”

“還沒完呢。”公孫珣背對身後夕陽餘光,望着身前諸多鄴下重臣才俊,面無表情。“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爲,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說的不錯!”一旁王凌也醒悟了過來。“使者真是狡辯!若無衛將軍討董功成,何來劉豫州、曹奮武從容割據地方?若無衛將軍予以官職名爵,何來劉豫州得爲中原事?若無衛將軍討平袁紹,何來中原從容攻略袁術?”王凌連番發問,問到最後已經難掩鄙夷。“足下號稱淮南英傑,自比鄧禹,眼中卻只有什麼淮南、中原、河北、三輔,卻難道不懂得這些俱爲天下一隅嗎?鄧禹佐光武成天下事,難道是個眼睛裡只有南陽一地的狹隘之輩嗎?”

“在下以爲,使者所言俱爲誠實之言。”就在臺上一時陷入僵局之時,王凌身側另一邊,那個容貌俊秀的司馬懿卻忽然思有所得,直接上前一步,口出驚人。“於中原士民而言,唯曹奮武、劉豫州爲當世英雄,衛將軍不值一提……但下面士民百姓因爲身處離亂只以個人感官而論,如使者這般自比鄧禹的人物,卻也執此小道,看不清煌煌大局,豈不可笑?”

“太尉並無動靜。”戲志纔回答迅速。“中規中矩而已。不過即便是中規中矩,他也都第四次聯手三公九卿催促將軍你往長安一行,商議天子束髮後的種種大事了。”

“躲不掉的。”公孫珣搖頭笑道。“就好像玄德讓魯子敬來試探河北態度的同時,心裡恐怕也明白,有些事情總是躲不掉的。”

“你是該慚愧,但慚愧錯了地方。”公孫珣踱步上前而言。“還有彥雲、阿粲、阿懿,你們四人在這裡說什麼淮南中原天下,卻根本不知道什麼纔是天下……只是在國這個範疇裡打轉轉罷了,而國和天下根本不是一回事!”

“皇甫嵩……請辭司徒,求來鄴城教授兵書?”公孫珣坐在案後若有所思。“這是有所察覺了?”

戲忠欲言又止。

過了許久,隨着初秋時節的夕陽微微一跳,那最後一片明顯的太陽便只剩下一片雲霞尚在。

“請將軍指教。”魯肅適當插話。

魯肅長呼了一口氣,趕緊從早已經神魂顛倒的陳登身側越過,再度俯身稱命:“臣在!”

而公孫珣回到城中,尚未來得及正式接見魯肅,詢問公事,便忽然於府中接到一個訊息,乃是戲忠親自送來的。

“所謂亡國乃是說改姓易號,新舊更替,恰如以漢代秦;而亡天下,乃是說四海秩序崩潰,道德律法俱無用,至於率獸食人,恰如靈帝至於董卓之時,便爲此局。”公孫珣平靜言道。“而保國,乃是受一姓一人之恩,又掌權勢,故此爲之謀;而保天下……莫說保天下了,只一句話,天下興亡,雖匹夫亦有責!子敬!”

“你們只看到玄德、孟德是與我爭國之人,但可曾想過,這二人也是與我共保天下之同志?”落日光芒漸消,公孫珣言語如刀。“我知道,這幾年天下漸安,總有人覺得我失了銳氣,醉心安泰,而忘了進取,但你們可曾想過,我與中原曹劉之間,這些年無一日不是在同心同力進取於天下呢?微斯人,吾誰與歸?不但淮南中原士民要感激我,你們也該感激曹劉纔對。”

魯肅剛要再去爭辯,那邊王粲也反應了過來,即刻上前隨之迫問:“正是此理,使者口口聲聲中原中原,淮南淮南,其實不過是地方姿態,離心離德,所謂爲地方私利而視天下爲無物罷了……以此來臧否衛將軍,就不怕被天下人恥笑嗎?”

“國是什麼?國是一家一姓所爲之霸業,是君臣、律法、軍隊、戶口、地盤。天下是什麼,是四海宇內諸般總稱,是華夏傳承,文明章典,是百姓萬物,民俗人心,卻又不僅如此。”言至此處,公孫珣語速愈發緩慢。“也正是因爲如此,有亡國保國之論,有亡天下保天下之言……卻非是一回事。”

“志纔不必如此作態,我知道的……”公孫珣愈發感慨而笑。“既然來到這一步,有些事情總是要做的,絕不會心慈手軟。只是昨日說了些大話,所以不免感慨,爲什麼這麼多人心裡明明也懂,卻還要爲了些許舊恩而搭上一切呢?”

衆人紛紛一怔。

“臣在!”

“未必是察覺,而是警覺吧?”戲忠在旁捻鬚從容作答。“畢竟是多年宿將,見得多想的也多。”

“劉虞呢?”公孫珣再問。

臺上薰風陣陣,遠處匆忙歸家的農人、工匠、商旅之聲遙遙可聞,但偏偏有一種落下一根針都能聽到動靜的沉寂感……這是因爲臺上諸多人此時俱寂靜無聲,卻又神馳氣搖。

“於文學而言極佳。”公孫珣看着王粲緩緩頷首。“但我是個將軍,有此好辭傳世又有什麼用呢?而且這也不是我的文,而且還有另外一文……”

“學生在!”

“其實兩位王兄不必如此義憤填膺。”司馬懿忽然再笑。“莫非剛纔沒聽到嗎?這位淮南鄧禹少有壯志,彼時便標田賣宅,分財結士,儼然是野心勃勃,意圖大事……這種出衆人物,哪裡會不知道什麼天下地方,中樞分野的區別?又哪裡又會眼光狹隘?分明就是覺得天下大亂,正逢其時,他這種豪傑人物正可以爲了一己之野心而分裂天下……”言至此處,司馬懿側身向身後諸人躬身一禮,方纔以手指之,冷笑難耐。“換言之,這位要的天下,乃是劉豫州爲光武事、他爲鄧禹位的天下。至於我們這些河北、三輔人,即便是於亂世中追隨衛將軍勉力維持時局,安撫天下,他們又怎麼會領情呢?”

“小子在!”

“亦是絕妙好文!”王粲懇切而言。“不過確實稍遜之前落霞與孤鶩齊飛之語……”

於是乎,其人面不改色,而且也沒有因爲對方尚未加冠便不重視,反而微微拱手,以作請教:“請河北明經第一稍作提點。”

魯肅陡然一滯。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此臺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公孫珣脫口而出,好像不是作文,而是背誦一般。“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千里;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浮空,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此臺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吟至此處,公孫珣忽然回頭:“諸君,這幾句文好嗎?”

司馬懿失笑而答:“其實在下區區束髮少年,如何敢提點淮南英傑?只是有一問如鯁在喉,不問出來,便心中鬱郁,今日有幸登臺遊覽的好心情也要全無;而問出來,又怕讓使者難堪,反而壞了使者今日好心情。”

魯肅再內秀外儒,此時也不可能忍耐的住了,其人終於變色厲聲呵斥:“天下自是漢室之天下!劉豫州不可爲,衛將軍便可爲了嗎?!在下言止於劉豫州而無視衛將軍,固然是眼界狹隘、心存野心,那爾等言止於衛將軍而無視長安天子,又算是什麼?如王縣令,你固然是七品職務,不也照樣佩戴千石印綬以示漢臣之身嗎?”

“請將軍賜教!”司馬懿聽到對方喚自己‘阿懿’,居然和養在衛將軍府中的王粲一個待遇,也是不由振奮。

“你莫非以爲我公孫珣只是在保國,未曾保過天下?”公孫珣肅容以對,卻不等對方迴應復又看向了王凌三人。“彥雲、阿粲、阿懿!”

衆人這纔回過神來,各懷心事的同時復又一同行禮稱是。

在這裡吵吵來吵吵去,贏了輸了又有什麼意思呢?

“無妨。”魯肅趕緊搖頭,心中愈發無語……如今這個局勢來做使者,說白了就是來看看公孫珣的戰爭準備如何,難道還指望像走親戚一般愉悅?

“請問使者。”司馬懿見狀正色拱手相對。“你所言俱爲實言……然,劉豫州能施恩德於淮南士民,不正是因爲衛將軍的恩德加於他身嗎?若無衛將軍,劉豫州安能爲劉豫州?於士民百姓而言,活其人者爲大英雄大豪傑,那敢問於劉豫州而言,使其居於今日英雄位的衛將軍,又算是他什麼人?!劉豫州都知道言必稱吾兄,行必比吾兄,爲何到了使者這裡,卻是衛將軍無恩德加於淮南了呢?”

當晚宴罷,衆人自宿於銅雀臺下的一處臨時落腳之地,第二日方纔浩浩蕩蕩,回到鄴城。

“諸君。”公孫珣負手而言。“這兩文都不是我做的……從家母處聽來的而已,前者文辭優美,可謂到了某種極致,讀一讀、念一念就能知道什麼叫做文學;而後者可能描景稍顯空洞,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出,又有哪個心懷天下之人不爲之震動呢?子敬!”

落日餘暉來到最後,不知道什麼時候就一直負手觀景的公孫珣對身後置若罔聞,而是靜靜看着漳河落日不語。

魯肅心下無語……他很想說自己從來沒自比‘鄧禹’,但此時公孫珣就在身側假裝看落日,駁斥這個反而顯得沒意思。

“不是此意。”戲忠一聲嘆氣。“只是覺得君侯昨日言語雖然震耳發聵,卻未免說早了一些……要我說,有些人牽連過深,不如就讓他們爲了所謂舊恩糊里糊塗陪葬去吧!君侯太過仁慈了。”

公孫珣沉默片刻,再度開口時卻也恢復了從容:“也罷,皇甫嵩想來鄴城就讓他來便是,而長安那邊請了那麼多回,等這次送走魯肅,咱們也就動身走一遭便是。”

戲忠俯身不語。

——————我是不說話的分割線——————

“珣既得琅琊,全中原形勝之地,劉備震怖,遣東城魯肅問安於鄴城。至,珣見其人於銅雀臺,肅與諸生辯大義,相持不下。時值初秋落日,珣乃憑欄而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君等大義,於天下乎,於斯人哉?’肅乃慚。”——《漢末英雄志》.王粲

(本章完)

第229章 進退而定第371章 一騎如熊虎第187章 羔羊臨釜鳴第147章 意外第471章 伏清白以死直兮第401章 去留皆灑然第147章 意外第23章 不疑(6.6k)第264章 志氣方自得(上)第515章 誰道天涯知己少第30章 花明柳暗第113章 探問第402章 更覺歸可喜(7k勉強2合1)第377章 人言寶刀投烈士第37章 汝南買士第372章 紛紛入歧途第297章 白雲迷路合復開第8章 破營第447章 幾人虛費一生心關於完本與完本活動第393章 早歲那知世事艱第25章 勤奮苦讀第409章 又見猛虎起河東(下)第351章 從今吹笛大軍起第414章 強移棲息一枝安(下)(三合一)第19章 大案第475章 用忠豈用力?第35章 夜涼第115章 夜訪第251章 陽翟城子伯闢賢第55章 望氣第311章 衛青不敗由天幸第156章 謀斷第126章 速殺第303章 試拂鐵衣如雪色第216章 郭公之願第264章 志氣方自得(上)第195章 不聞新人來(上)第319章 紛紛塞上行第189章 深居俯夾城第258章 孝衣白肥衝南風第219章 天下大吉第491章 枕膝堪入眠(下)第178章 定論第529章 空看花開滿臺日第134章 何去第308章 恥令越甲鳴吾軍第384章 西宮東闕何所罪?第156章 謀斷第466章 榆中西門逢故人(8k爲白銀盟加更)第190章 春去夏漸腥第152章 無力(上)第381章 長驅白馬向西殿第320章第429章 魚困自見水第540章 天若有情天亦老第440章 休問天下早晚清第2章 盧龍塞第160章 秋獵(上)第451章 白雪紛紛落庭中(上)第373章 禾生隴畝無東西第461章 山人琴畔鬼吹燈第24章 緱氏山下第107章 內堂第331章 太守半月覆遼東第223章 卷旗而出第184章 檐下多蓬蒿第262章 帶長劍兮挾秦弓(不欠賬了)第403章 人生分合常相伴(7.9k勉強2合1)附錄8:女頻寫手日記(上)——sduyiyi第431章 漳河連清河第527章 盡日徘徊濃影下第529章 空看花開滿臺日第83章 拿下第446章 世間魚鳥各飛沉第454章 藥方只販古時丹第475章 用忠豈用力?第53章 中流擊水附錄5:新燕書.卷二十六.世家第一——娜斯塔第223章 卷旗而出第343章 新人敢言天下事第367章 堯舜桀紂皆腐骨第433章 一鼓難做氣第88章 巡視(8k)第198章 摒除萬般事(上)第187章 羔羊臨釜鳴第141章 慷慨(下)(萬字還債)第459章 舊恩如言亦難收(續)第509章 力盡關山未解圍(下)第441章 雲臺千尺盡功臣第39章 虛驚第237章 鐵騎橫百里(下)第322章 循循州牧道服人第265章 志氣方自得第339章 河北有義士第442章 卓哉光武真聖君第483章 違天輒非凱第257章 盡道亡人在無極第277章 緩聲慢語迎春社
第229章 進退而定第371章 一騎如熊虎第187章 羔羊臨釜鳴第147章 意外第471章 伏清白以死直兮第401章 去留皆灑然第147章 意外第23章 不疑(6.6k)第264章 志氣方自得(上)第515章 誰道天涯知己少第30章 花明柳暗第113章 探問第402章 更覺歸可喜(7k勉強2合1)第377章 人言寶刀投烈士第37章 汝南買士第372章 紛紛入歧途第297章 白雲迷路合復開第8章 破營第447章 幾人虛費一生心關於完本與完本活動第393章 早歲那知世事艱第25章 勤奮苦讀第409章 又見猛虎起河東(下)第351章 從今吹笛大軍起第414章 強移棲息一枝安(下)(三合一)第19章 大案第475章 用忠豈用力?第35章 夜涼第115章 夜訪第251章 陽翟城子伯闢賢第55章 望氣第311章 衛青不敗由天幸第156章 謀斷第126章 速殺第303章 試拂鐵衣如雪色第216章 郭公之願第264章 志氣方自得(上)第195章 不聞新人來(上)第319章 紛紛塞上行第189章 深居俯夾城第258章 孝衣白肥衝南風第219章 天下大吉第491章 枕膝堪入眠(下)第178章 定論第529章 空看花開滿臺日第134章 何去第308章 恥令越甲鳴吾軍第384章 西宮東闕何所罪?第156章 謀斷第466章 榆中西門逢故人(8k爲白銀盟加更)第190章 春去夏漸腥第152章 無力(上)第381章 長驅白馬向西殿第320章第429章 魚困自見水第540章 天若有情天亦老第440章 休問天下早晚清第2章 盧龍塞第160章 秋獵(上)第451章 白雪紛紛落庭中(上)第373章 禾生隴畝無東西第461章 山人琴畔鬼吹燈第24章 緱氏山下第107章 內堂第331章 太守半月覆遼東第223章 卷旗而出第184章 檐下多蓬蒿第262章 帶長劍兮挾秦弓(不欠賬了)第403章 人生分合常相伴(7.9k勉強2合1)附錄8:女頻寫手日記(上)——sduyiyi第431章 漳河連清河第527章 盡日徘徊濃影下第529章 空看花開滿臺日第83章 拿下第446章 世間魚鳥各飛沉第454章 藥方只販古時丹第475章 用忠豈用力?第53章 中流擊水附錄5:新燕書.卷二十六.世家第一——娜斯塔第223章 卷旗而出第343章 新人敢言天下事第367章 堯舜桀紂皆腐骨第433章 一鼓難做氣第88章 巡視(8k)第198章 摒除萬般事(上)第187章 羔羊臨釜鳴第141章 慷慨(下)(萬字還債)第459章 舊恩如言亦難收(續)第509章 力盡關山未解圍(下)第441章 雲臺千尺盡功臣第39章 虛驚第237章 鐵騎橫百里(下)第322章 循循州牧道服人第265章 志氣方自得第339章 河北有義士第442章 卓哉光武真聖君第483章 違天輒非凱第257章 盡道亡人在無極第277章 緩聲慢語迎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