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十朝元老(上)

智苦注視明無片刻,突是臉色凝重,合什問道:“敢問明無僧人寶剎何方?傳你天雷音功法是哪位高僧?”

“師尊乃遊方僧人,小僧如今歸皈清涼寺中。”但想不能給寶光寺招惹麻煩,明無實話實說中卻也未道出受戒寺廟。

文益此下望見智苦神色,心猜‘天雷音’能破百劫拳想是連智苦都不知道,卻也暗中驚訝。

但想了覺大師從燕仲長受傷之後,無意之中覺察到比‘獅子吼’更具威力的‘天雷音’可破劫力,將猜測告訴了洛逍遙等人,從而使洛逍遙尋到清涼寺,卻讓自己發現他就是護道人……

而傳與明無‘大忿拳’、‘天雷音’功法的遊方僧人,想是斷到明無與佛難有緣,才特地尋去寶光寺授業,但知此中造化緣法莫名,文益不由得合什言道:“明無師輩高僧已知怨數有年,才使‘天雷音’大法現世,我佛慈悲大道坦坦,智苦大師何必障於知見……”

“嘿嘿,‘天雷音’功法現世又能如何……”話音之中,智苦氣機隨聲而動,明無但覺憑空一道崩山裂海之勢的氣機迎胸擊來,神念一動,元神頓然出竅,凌空由上擊下,接着左腳向後一踏,右拳擊迎。

瞬息之間智苦拳罡乍然從中分開,明無使出的元神氣機頓是一擊空無,而散開的罡氣從他身側而過,如風旋轉,從四面八方包圍而來,明無心神一凜,忙收招護身。

那罡氣又似魚網一般,收攏緊縮,與護身氣機相觸之時,明無猛地大喊一聲“破”,只聽‘突突’悶響,拳罡應聲散開。

而與此同時,智苦身形一動,卻是一拳擊向兩丈之處文益,但見文益竟是不作抵擋,被智苦拳罡擊中後,身形猶如片紙一般隨着罡氣流向飄蕩疾去。

明無見狀亡魂大冒,頓然使拳擊向智苦後背,元神同時使招凌空朝智苦當頭而下。電光火石間,智苦側身橫肘,右肘抵住明無右拳,左拳向天一擊,就在明無元神神識一震之中,智苦身形一衝,已是疾掠到五丈之外。

明無但恐他攻向文益,緊接着又是一拳欺身而上,頓然間氣機如狂風嘯雪,呼呼驟響,罡氣若怒濤拍岸,疾縱威猛,明無衝出兩丈之遠,氣機已是襲到智苦身前。

智苦右腳前踏,右膝一屈,身子前傾,雙拳齊出,在二人拳頭相距一丈之遠時,兩股罡氣相迎而撞,‘呯’的一聲,如雷炸響,明無氣血翻騰中雙腳連蹬後退,六步之後方纔站定。

“阿彌陀佛,‘明王不怒,金剛不出’,老僧終是領教到‘大忿拳’之威。”亦被反震後退一步的智苦言道,話語似是讚歎,神色卻見冷笑。

明無知他是譏笑自己方纔所言“我佛慈悲,何以忿怒”之說,不由得一時苦笑。他心惱智苦用元神之力攻擊自己,而用肉身氣機相攻文益,驚怒之下,卻是將‘大忿拳”拳意發揮到淋漓盡致。

智苦突是側目左望,對着空無一人的左側方向,又道:“好個‘禪忘神功’,好、好……”話音未落,身形已是掠向山坡林中,如電而逝。

明無但見智苦對着空氣連聲道‘好’,大是奇怪,擔心文益安危之下,卻是疾身掠到十餘丈外文益的身前,只見文益垂首閉目站着,臉色紙白,卻又面無表情,心頭大駭,“師父……”

話音剛落,只聽一聲輕微悶響,便見文益身形後退一步,臉色乍紅之間,雙眼睜開,手捂右胸,望着明無關切之色,臉顯欣慰,搖頭嘆道:“若非我魂魄及時禪忘,恐是已遭不測……這‘漏盡通’不愧是天下第一神通,竟能在老衲魂魄返體之際,傷了老衲……”

原來智苦心惱文益喋喋不休勸說,大怒之下用‘神境通’元神攻擊明無,按說明無的修爲足以對付他的元神之力,但智苦出招之時,已是心有所謀,在明無使招相迎之際,卻是引用‘漏盡通’功法分化了拳罡氣流,將明無包圍起來,明無但知‘漏盡通’無孔不入,便是收回氣機護身,就在這一瞬間,智苦卻是出手攻擊文益。

而文益修有佛門大法‘禪忘神功’,能使魂魄瞬間離體,其玄妙尤甚於金身境、元嬰之人的元神、丹神出竅,唯一不足就是無法使招傷人。

他心知自己境界不及智苦,硬擋必然吃虧,剎那間使出‘禪忘神功’,魂魄離體而出,那時無有魂魄在體的肉身遁入空靈之態,遇陽則陽,遇陰則陰,卻是隨着拳罡氣機如風飄去。

智若但覺一拳如似擊在空氣之中,毫無着力之處,他亦是學究天人的人物,立時知道文益修有‘禪忘神功’,半途中收招而回,剛好破去明無的攻擊。

而他又是修有‘漏盡通’大法之人,也自查覺到文益魂魄所在之處,言語之時,偷偷用‘漏盡通’掩住了一道氣機,在文益魂魄歸身之時,驟然將他擊傷。

“那師父……”

“老衲無有大礙。明無你不必擔心。”文益微微一笑,目光投向山坡林中,“老衲若遲上兩息歸體,那時他已身在百丈之外,‘漏盡通’所掩氣機便也散去,自也不會被他。唉,這智苦心計不凡呀……

察覺到老衲離體魂魄所在,對我言語,迫使我心生忌憚,而又在那時離去,引誘我歸體……幸是所藏氣機不能持久,那時威力甚小,只是讓我氣血不順。”

“善哉,善哉。”明無方自明白智苦對空氣言語的原因,似有所思般遲疑一下,道:“那他即能察覺師父的魂魄所在,何以不岀手攻擊……”

“嘿嘿,可是記得當日與楚居士相遇之時,避雨山神廟之事……老衲魂魄可一念百丈之外,他修爲縱使厲害,卻也不能快過神念?”

“那……那師父何以忌憚?”

“憨徒,倘使他奪走肉身,老衲不就成了孤魂野鬼了,呵呵……”

明無毛孔一凜,垂首合什:“善哉,善哉。”

文益嘆了一聲,“若非他幾度施展‘漏盡通’大法,耗去了真元,恐怕也不會這麼輕易離去……明無,他日若使與智苦遇上,切切要小心爲上。”

想到智苦無孔不入的“漏盡通”神通,明無心有餘悸的點了點頭。

文益轉身望向水潭邊的崖壁,“想不到他還會道家的地脈回朔之法,當是厲害。”

想起文益曾說自己二人早來一步,誤了智苦所謀之事,心念一動,言道:“智苦他將祥氣引到崖壁中……所謀何意。”

“此下看來,智苦他在三年前天象未顯,祥氣未降之時,已是尋到的真正龍脈……”文益目光投向水潭,沉吟道:“而這水潭所處之地想是這千百年中某個朝堂的龍脈所在……他用回朔之法尋到這廢脈,引導這谷中靈氣聚向此處,誤導他人尋來。

但他不使這潭水聚靈,使此處看似聚靈寶地,又讓人無法窺真,真真假假之中,反是令人誤認爲此處確是真脈所在,只是被人用神通遮掩而已……從而使他有時間去將真正的龍脈佈局遮掩。”

“有時間?”明無一時疑惑。

“國運龍脈並非是一時半刻就能遮蓋其靈氣……縱使‘漏盡通’大法能循陰陽之氣,無所不窺,無所不遮,也須一段時日。”

“那他爲何此時要將這祥氣引出?”明無望向崖壁上猶有若隱若現的紫氣,心頭疑惑。

“想是此下他亦是尋不到護道人,就佈局引岀對龍脈所在的關注人物……就如你我二人,然後伺機從來人身上尋找線索,探出護道人。”

“可……爲何這祥氣在半崖之中,若非‘天眼通’功法,尋常望氣之人也是窺真不得,這潭水又無靈氣……”

文益知他話意,笑了一笑,“此處雖是廢脈,若使一下子將靈氣貫滿,也是不易,而且會使這裡草木之色與山中別外草木立見差異,自會讓人瞧出破綻。

所以智苦尋了個由上而下的方法,順着這條崖壁上的脈絡將靈氣引入……想是到了這潭水錶面一兩尺深度就會停下,屆時有人尋來,這潭水錶面已有靈性,定會以爲是新帝登基之故,才使被遮蔽的龍脈顯現。

而他就可暗中追查這些尋來之人,以圖發現線索,探出護道人所在。”

明無但知文益所斷有理,合什唱諾一聲佛號,又是問道:“那他此下可是會繼續引導靈氣注入潭中嗎?”

文益舉步向谷外而去,邊走邊道:“此下被你我撞破,或是不會……但不管如何,他仍會在此處暗中觀察。”

“可……”明無聞言一怔,遲疑一下,“弟子有一事不明,還請師父賜教。”

“何事?說來聽聽。”文益笑道。

“當世之中,佛家有‘天眼通、漏盡通’神通可窺探出佛難,那佛家之外……還有何人會窺出這滅佛之氣。”

但想智苦還會回來,明無自是猜想他須從看岀滅佛之氣的人身上,才能找到護道人的線索,而倘若不將靈氣引到潭中,即使司天監中有望氣之術的人,也未必能窺出崖壁中的靈氣,心疑之下,纔出言請教。

文益稍是一怔,自也明白明無所問之意,沉吟道:“除了佛門兩大神通會窺出我佛劫難之氣,道家也有神通大法可以窺探出……只是道家之人從未曾插手佛劫之事,故而老衲當初未與你言及。”

“可這法難都與皇帝有關,皇帝一死,朝堂動盪,殃及百姓,道家亦入世濟民,爲何會無動於衷?”

但想道家亦有救天下蒼生爲己任之念,若是因佛劫之故,帝王身亡,天下應是有所動亂,明無心有所惑便是岀言相詢。

文益詫異瞭望了一眼明無,想是驚訝明無會有此一問,緩步而行,似有沉思之狀,良久方道:“你之所問,老衲也曾作想,但如你所言,道家亦有濟世救民信念,而他們不凡有能人之輩,不插手的緣故……許是不願惹起佛道之爭吧,又或是“平龍認”失傳的原因。”

“師父是說道家‘平龍認’之法,可以窺到這滅佛之氣?”

“不錯,“平龍認”曉陰陽靈氣之始,五行變化之末,是望氣大成之術,滅佛之氣道運縱是天機有遮,然其氣無遁陰陽之外,自是瞞不過“平龍認”這大成之術……只是不知道家何人身懷此術?”

文益頓了一下,似有所思片刻,緩聲又道:“不過地脈易氣之術岀於道家,智苦此下盜用此術佈置假像,或是會招惹道家之人插手此事……卻也難知這對佛門是福還是禍。”

明無見他言語時眉頭微皺,心中也自猜測到文益擔心所在。從少林寺三年前就封山閉寺來看,眼下佛門之中當是有不少人知曉佛難之事,想是心恐佛難禍及真經大法被毀,抱着患得患失之心,任憑消劫人去尋護道人麻煩,倘若道家之人插手,或會以佛家之事不容外人插手爲藉口相助消劫人,從而引起佛、道之間爭鬥。

此時二人已是行出青龍山,明無回首望了一眼身後的山脈羣峰,轉而言道:“那真正的龍脈會是在這山中何處?”

“在智苦用‘漏盡通’大法掩蓋之下,很難可以窺探了。”文益遲疑了一下:“明無,那洛小居士去了房州,可曾說過何時會歸去書院?”

“不曾說過,不過應不會很快回去,與他一同離開書院……還有幾個書院學子,曾聽小居士言過,還要去藥王谷探望熟人。”

文益聞言略一思索,微微點了點頭,“那你先與老衲去仙女湖一行。”

“仙女湖?”明無疑道。

“不錯,此下應與楚居士言明這佛劫之事,或是他已知道也未可知……而用了不爲人知的神通大法,使小居士身上護道之氣隱而不顯。”

明無一陣驚疑之下,細一作想,又覺文益推斷大有可能,心想或如文益所言,楚南風早已知道洛逍遙是護道之人,而暗中授與了神通大法與他,才至新帝登基之後,洛逍遙身上護道之氣隱藏不見。

****

郭威駕崩之後,晉王郭榮受命登基。北漢皇帝劉旻趁郭榮剛立,軍心未穩,卻是聯合遼兵揮師南下,取道攻打周廷潞州,意圖一舉奔取汴京開封。

這日傍晚,汴京城西大街,距開封府衙三裡之距中書令馮道的府邸門前,一頂官轎停了下來,隨行的馮府管家掀開轎簾,躬身言道:“光祿大人,太師府到了。”

江秋白聞言從轎中下來,望了一眼馮府金匾,點了點頭,帶着心頭的狐疑,隨着馮府管家入了府中。

郭榮登基之後,本想賜封江秋白爲太子少保,但江秋白卻以寸功未立爲由,堅持不受,郭榮無奈之下,改授江秋白光祿大夫之職,只受命皇帝一人,便宜行事,雖是虛職,但也身份尊崇。

到了府上廳堂院井,便見一位年有七旬,身着紫色常服,面容清瘦的老者迎岀廳外,正是中書令馮道。

江秋白趨步上前見禮:“學生見過太師。”

“呵呵,江先生可是帝師,如此自謙,老夫如何敢當?”言語中,左手輕觸江秋白手臂,右手作請,引着江秋白入廳就座,待僕人奉茶之後,屏退左右言道:“聽聞夫人抱恙,不知此下如何?老夫未遣人前往府中問侯,還望江先生勿怪。”

“學生豈敢。內子只是受了尋常風寒,並無大礙,多謝太師關心。”

馮道撫着白鬚微微一笑,“今日將先生打擾請來,是有一事相談……聖上要御駕親征,先生可是知曉?”

光祿大夫一職,是可以不與朝會之便,江秋白若非這兩日夫人受了風寒,他倒是會去朝會面聖,而郭榮御駕親征之事,他今日申時,已從到府探望其夫人的程正口中得知,而程正剛離開不久,馮道便着人相請。

江秋白來馮府途中,也是心疑馮道邀請或是與郭榮親征有關,果不其然,馮道略一寒喧後便直接詢問,聞言之下,便是點了點頭。

“那老夫今日在朝堂上勸諫聖上不可御駕親征之事……江先生可是聽聞了?”

江秋白自也從程正口中,瞭解到了朝會之中的詳細,知曉馮道勸諫郭榮時措辭尖銳,引起郭榮忿惱於色,拂袖罷朝。但聽馮道見問,一時不敢明答,便是拱手道:“學生願聞其詳……”

馮道笑了一笑,端起茶碗,啜了一口香茶,緩緩言道:“老夫直言聖上不及大唐太宗皇帝……先生以爲如何?”

江秋白自未料他竟如此見問自己,心頭卻是一驚,知道面前這歷四朝十帝的老人,所言處處藏機,自是不敢亂答,拱手言道:“學生見地淺薄,還望太師大人指教。”

馮道意味深長的望了江秋白一眼,目光轉而投向院井,看着院中已是點燃的石燈,似有所思,片刻之後沉吟道:“先帝初潛,從鄴都起兵入京……那時以下屬之禮跪拜老夫,老夫受之坦然,然先帝立馬知曉時機未到,待到澶州受兵士撕裂黃旗擁身,軍心有向,方敢稱帝立朝……”

後漢隱帝聽信謠言,殺了郭威、柴榮家人,逼反郭威,以至後來郭威代漢立周,此事江秋白自也知曉,但其中的細節之處,卻是不知,又想馮道當下提及此事,必有深意,便是凝神傾聽。

“那時中原鎮節多持觀望,而唯一能與先帝抗衡,且名正言順之人……就是當下僞漢皇帝劉旻,老夫但知先帝箭在弦上,若不順從軍心,那些貪圖擁戴立功的藩鎮節度使必然失望,屆時若又變心,當會反受其害。

而若不安撫劉旻河東大軍,佈防未及,對先帝也是大爲不利,故獻策先帝先立劉旻之子爲帝,使河東軍退,再布軍抗防,幸先帝聖明,大事得圖。”

以江秋白所知,郭威當年欲行稱帝之時,卻是馮道勸阻而作罷,而擁立劉旻之子爲帝之策確也是馮道所獻。

但後來劉旻之子被殺,郭威取而代之稱帝立國,世人皆是認爲是郭威貪圖皇位而爲,卻不料是馮道暗中陰謀在先,此下聽得馮道自毀名節,將秘辛告知自己,江秋白心頭一凜,但猜他必有所暗示,不禁思索起來。

又聽馮道言道:“先帝聖明,三年來勵精圖治,我中原百姓方得安定,然藩鎮擁兵自重之敝端猶在,其驕兵悍將不乏有之。又大多視節鎮兵馬爲家兵,多年來或起兵造反、或趁亂弒主,圖謀榮華之風不絕,先生認爲聖上比得上唐太宗嗎?”話鋒一變,乍然相詢江秋白。

望着目光突是精爍的馮道,江秋白心中一凜,饒是他武功高絕,也是被馮道一言驚出冷汗,遲疑一下,言道:“那太師的意思是……此下軍心未聚?”

“天下非一家一姓之人固有,自也有人圖謀,眼下西北秦、奮、成、階四州猶在後蜀手中,而江南、契丹處南北之側虎視,聖上親征……若是兵敗,中原立亂。老夫言聖上不如唐太宗,並非指他的雄才大略不如,而是言聖上沒有唐太宗之忠心耿耿的良將可用。”

江秋白已是明白馮道的意思,暗暗心驚之下:“那太師何以不當面向聖上指出?”

馮道詫異的眼神一閃,心中苦笑,心知江秋白雖文武雙全,卻未諳朝事險詐,嘆了一口氣道:“軍中也並非沒有忠心護國之人,何況聖上立馬接言我大周良兵強將衆多,可以山壓卵之勢滅了僞漢,老夫若是明言,想是會傷了士氣或引起諸將猜忌,只能提醒聖上……

老夫但聽聖上引喻我大周兵馬有泰山之勢,便藉機說這大山未必可塑,可惜聖上以爲老夫譏諷,面露忿色……想是念老夫是年邁之人,不忍見責,便拂袖罷朝而去。”

江秋白心頭一時苦笑,但知郭榮雖英明神武,性格卻略顯急躁,馮道如此頂撞之下,拂袖而去,想是極爲震怒。

心忖以自己所知,也未聽聞朝堂上商議抗敵之策時候,有臣子當着百官面前直言皇帝不如他人,朝中兵馬勢弱於敵,而不受責罰。郭榮盛怒之下,對馮道這大不敬以及擾亂軍心的言論未曾怪罪,已是足見對他的尊重……想到此處,又深感欣慰,對郭榮仁德明智之風心生讚歎。

第一四六章 涼州行(三)第六十六章 蕭雁北之死第九章 破敵第十七章 懸空寺第九十一章 錦囊第三十章 天雷音第一七八章   報仇雪恨(四)第九十四章 十朝元老(上)第二十三 護衛府第八十一章 毒書生第十二章 救人第一七零章 扶搖子第一零六章 氣運之分第九十六章 天耳通第一五二章 紫金山之戰(四)第一四六章 涼州行(三)第一五四章 紫金山之戰(六)第三十七章 苗家傳承第一八零章  殿前都點檢第一五九章 天市人和陣第八十一章 毒書生第一三三章 誅殺卓青蓮(二)第三十一章 失劍第三十六章 交換條件第四十七章 意外收穫第八十四章 離別第六十七章 真相第一章  通寶閣第一六八章 護冢之戰(九)楔子第一八三章   兵變(上)第一七一章    岀海(上)第一五八章 無悔山之行第一六零章 護冢之戰(一)第四章 南下第一零八章 雙龍池第三十五章 歸順第一八零章  殿前都點檢第五十八章 內鬥楔子第十四 千機散〈上〉第一百章 高平之戰(二)第一零一章 高平之戰(三)第一八七章     悲喜交織第一八二章   大愛無情第五十一章 法無我第一七七章   報仇雪恨(三)第二十五章 龍脈第四十四章 平叛〈上〉第一七六    報仇雪恨(二)第五十七章 沈連城第九十七章 劫傷(上)第四十六 言親第八章 飛鴿傳書第六十章 元嬰境〈下〉第六十三章 根枝相連第六章 敵襲第一一二章 笑看風雨第七十七章 心靜悔遺害第一零六章 氣運之分楔子楔子第一七九章   海難第五十章 父愛無疆第一一四章 履約(上)第六十四章 隱門第十一章 報恩第三十三章 獻寶第三十章 天雷音第七十一章 負情蠱第一七九章   海難第八十五章 譚道人第七十五章 言婚第一五五章 夷門山糧倉第四十七章 意外收穫第四十四章 平叛〈上〉第一六三章 護冢之戰(四)第十七章 懸空寺第一三五章 誅殺卓青蓮(四)第一一三章 赤子情懷第一零五章 高平郡主第五章冷刀第四十四章 平叛〈上〉第一二四章 殺豬刀法(一)第四十四章 平叛〈上〉第八十章 詠竹第七十八章 策馬論俠義第七十一章 負情蠱第一三五章 誅殺卓青蓮(四)第一二八章 明月長存楔子第一一零章 偷天換日第三十二章 臥龍島第一一五章 履約(下)第一零三章 高平之戰(五)第一七五章   報仇雪恨(一)第八章 飛鴿傳書第七十章 身陷韶州第四十三章 龍衛營
第一四六章 涼州行(三)第六十六章 蕭雁北之死第九章 破敵第十七章 懸空寺第九十一章 錦囊第三十章 天雷音第一七八章   報仇雪恨(四)第九十四章 十朝元老(上)第二十三 護衛府第八十一章 毒書生第十二章 救人第一七零章 扶搖子第一零六章 氣運之分第九十六章 天耳通第一五二章 紫金山之戰(四)第一四六章 涼州行(三)第一五四章 紫金山之戰(六)第三十七章 苗家傳承第一八零章  殿前都點檢第一五九章 天市人和陣第八十一章 毒書生第一三三章 誅殺卓青蓮(二)第三十一章 失劍第三十六章 交換條件第四十七章 意外收穫第八十四章 離別第六十七章 真相第一章  通寶閣第一六八章 護冢之戰(九)楔子第一八三章   兵變(上)第一七一章    岀海(上)第一五八章 無悔山之行第一六零章 護冢之戰(一)第四章 南下第一零八章 雙龍池第三十五章 歸順第一八零章  殿前都點檢第五十八章 內鬥楔子第十四 千機散〈上〉第一百章 高平之戰(二)第一零一章 高平之戰(三)第一八七章     悲喜交織第一八二章   大愛無情第五十一章 法無我第一七七章   報仇雪恨(三)第二十五章 龍脈第四十四章 平叛〈上〉第一七六    報仇雪恨(二)第五十七章 沈連城第九十七章 劫傷(上)第四十六 言親第八章 飛鴿傳書第六十章 元嬰境〈下〉第六十三章 根枝相連第六章 敵襲第一一二章 笑看風雨第七十七章 心靜悔遺害第一零六章 氣運之分楔子楔子第一七九章   海難第五十章 父愛無疆第一一四章 履約(上)第六十四章 隱門第十一章 報恩第三十三章 獻寶第三十章 天雷音第七十一章 負情蠱第一七九章   海難第八十五章 譚道人第七十五章 言婚第一五五章 夷門山糧倉第四十七章 意外收穫第四十四章 平叛〈上〉第一六三章 護冢之戰(四)第十七章 懸空寺第一三五章 誅殺卓青蓮(四)第一一三章 赤子情懷第一零五章 高平郡主第五章冷刀第四十四章 平叛〈上〉第一二四章 殺豬刀法(一)第四十四章 平叛〈上〉第八十章 詠竹第七十八章 策馬論俠義第七十一章 負情蠱第一三五章 誅殺卓青蓮(四)第一二八章 明月長存楔子第一一零章 偷天換日第三十二章 臥龍島第一一五章 履約(下)第一零三章 高平之戰(五)第一七五章   報仇雪恨(一)第八章 飛鴿傳書第七十章 身陷韶州第四十三章 龍衛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