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海軍的全軍覆沒,此時的法國玫府,同樣也是滿腹的憂愁和害怕。
1939年十月,歐洲戰爭暴發後,法國政府除了向蘇德宣戰外,做的另一件事就是取締國內的法國共產黨,逮捕其領導人同時大肆迫害國內的左派人士,早已和蘇德結下深怨。
二十五日,丘吉爾在全國廣播電臺發表對國民公講話,宣稱“大英帝國將繼續奮戰到底,絕對不會因爲海戰失敗而單獨求和”,擺出了一股子的犟勁要和德國人死纏到底。
但這個年代,承諾這個東西是最靠不住的,再說此番慘敗,丘吉爾這個首相還能在這個位置上坐多久,是誰也說不清的事情。
當晚,法國首達拉弟相和丘吉爾通了一整個晚上的跨國電報,討論戰爭如何繼續進行下去的話題,在這個節點上,來自西邊的美國,也在關鍵時刻送來了一份“強行鍼”般的電報,爲英法這兩個快要斷氣的病人續了一口氣。
不過美國人的“嘴炮”支持畢竟只是嘴炮,真金白銀實打實的物資支持纔是最現實的。英法兩國現在最頭痛的問題就是,皇家海軍全滅後,大西洋上的航運安全。此外另一個“小問題”則是,被“遺棄”在北歐納爾維克的近三萬名英、法、波、捷四國聯軍,他們的命運。
二月份的最後幾天裡,英法兩國都處於嚴重的焦頭爛額中。唐寧街十號門前,每天都被圍聚起大量的民衆。要求和談的,要求復仇繼續進行戰爭的,還有要求丘吉爾下臺滾蛋的。各種各樣的聲音都有。
丘吉爾並沒有因爲海軍戰敗而下臺。
一是因爲他的臉皮夠厚,二是因爲國內現在沒有人願意接手這個爛攤子,三則是來自大西洋彼岸“美國表弟”的支持。
二月二十六日,加納總統發表公開講話,聲稱英國需要一位強有力的首相。現任首相丘吉爾完全可以勝任這個職務云云,同時宣佈美國政府考慮將把懷俄明號和阿肯色這兩艘戰列艦追加賣給英國人。
俄明號和阿肯色號戰列艦,都是一戰爆前建造的“老艦”,是已經老掉牙都快掉牙的“老爺爺”了。一個月前丘吉爾二度美國之行時,當時美國人想宰凱子,還想將這兩艘老爺艦搭配着強賣給英國人。卻被丘吉爾一口拒絕,當時死要面子的丘吉爾聲稱大英帝國不是收破爛的。
但現在整體海軍主力艦實力已暫時跌到世界第六,主力艦甚至還不如南美三小強的“大英帝國”,已經到了不吃就會死,沒有任何選擇餘地的地步了。也只能捏着鼻子接收這兩條老爺艦。
但普通的英法民衆不知道的是,在宣佈把兩條老爺艦賣給英國人之前,美國高層內部還起了很大爭論討論,討論是否要將一月商妥的出售兩艘內華達級戰列艦賣給英國的話題。主要原因是美國人認爲以英國海軍目前這種全殘的狀況,賣兩條過時的老舊戰列艦給英國政府,也不過是給德國送人頭戰果而已。倒不如把這兩條戰列艦握在美國自己手中,反而更有威脅性。
這個意見雖然沒有錯,但是在目前英國海軍主力艦全滅的情況下。如果美國人再不“拉拉英國表兄”一把,大西洋上已經被德國海軍逼得走投無路的英國人,極有可能直接和德國人停戰。爲了把英國人踢出戰爭。漢娜控制下的德國提出的和談條件要求十分地寬鬆:德國不要英國人一分錢的戰爭賠款,僅僅只是要求將一戰時被奪走的非洲殖民地歸還德國而已,這並非是非常苛刻的條件。
中國有一句古話,名叫三歲小兒持金於市,怎能不遭人覬覦。
二十世紀之初時,堂堂的大英帝國號稱日不落帝國。其殖民地遍佈全球,國土終年“太陽不落”。龐大的殖民地市場。給大英帝國帶來了百年的霸主身份。而支撐起日落不落帝國霸主身份的,是其世界第一的海軍。
當皇家海軍保持世界第一的地位時。無論是大西洋彼岸的揚基佬美國表弟,還是東邊中北歐的挑戰者德國,儘管他們心懷叵測地流着口涎看着大英帝國手中龐大殖民地市場的肥肉,卻也只能縮起脖子斂鋒芒老老實實地等待機會。
大英帝國走上下坡路到最終崩潰,始於一戰時歐洲的“二貨”國家德國兩次挑戰。而在這個被穿越者粉碎歷史改得面目全非的位面,大英帝國的崩潰速度比歷史上更是早了數年。
1939年十月開戰後不到五個月的時間,堂堂世界第一的皇家海軍,就落了個全軍覆沒的結局。
沒有了海軍的大英國,此時就好象一個美女不着衣物於深夜行走於紅燈區一般,周圍到處都是眼冒兇光想要對其伸手撲倒的惡狼。
1940年三月後,現在大英帝國是虛弱到了極點。
最有能力搶動大英帝國的是他的“小表弟”美利堅合衆國。
只是美國人已經通過不久前剛剛簽定的《英美華盛頓協議》,拿到了幾乎想要的一切東西。在這個時候翻臉。然後攙起袖子,象蘇德一般地下場“搶劫”,這種吃相一來太難看了,二來也得顯得有些多此一舉沒有必要了。
更重要的一點是,如今中蘇德三家聯合動手,讓美國忌憚不已。精明的美國人,也不想太早地涉入戰爭,至少目前的時機不對。按美國人狡猾的偷機心理,他們本是想象一戰時那般,選擇交戰各國打得難分難解,筋疲力盡的時候,再下場摘桃子,出最小的力,取得最大的利益。
戰前,美國不斷地向德國輸血,幫助希特勒進行軍備,提供飛機發動機,航空燃油、煤化油等一系列的先進技術和超過四百億的鉅額商業貸款。並不是因爲美國是心地善良的散財童子,而是因爲他們要算把德國人這條惡狗養壯了去咬英國人,重演一次一戰時的“劇本”。
1939年十月,歐洲的戰爭按美國人預想地那般開始了,然而穿越者的出現。在林漢這個歷史粉碎者的牽線搭橋下,蘇聯和德國這對死敵勾肩搭背地聯合了,然後堂堂大英帝國號稱世界第一的海軍,居然在不到三個月內的三場海戰中,詭異般地連續慘敗,僅僅只是三次海戰。英國人就將他們百年的家底一次性敗了精光。
皇家海軍敗得如此徹底乾脆,完全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這場美國人“準備”了許久的“別人家”的戰爭,完全沒有按照美國人預想的劇本那般上演。
第三次挪威海海戰結束後,德國人趁勝向英國遞出了和談的橄欖枝,提出的條件要求也很合理且不苛刻。而英德真的和談成功,這樣結局卻是美國人最不願意看到的,加納總統在和幕僚緊急商談過後,只能在這個關鍵加大了對英國的支持力度,以便讓“戰爭的劇本”回到他們設想中的那條路線上來。
所以以加納總統爲首的美國上層討論到最後,考慮到英國目前糟糕的戰略形勢,還是同意地這筆交易,並“好心”地追加將兩條俄明級戰列艦售給英國人救急。
除了在軍艦銷售上支援英國人外。美國政府還承接了英國人提出的將數艘商船改造成護航航空母艦的訂單任務。不僅是這些,從二月月底,美國政府動用官方力量。開始在暗中操縱輿論,轉變民衆對歐洲戰爭的看法。
在宣傳領域,美國政府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再次提起了數年前轟動世界的高等院校覈污染事件,在官方有心人的刻意引導,這一無頭公案被舊事重提。大做文章,而矛頭直指現在的蘇聯與德國。
美國更深地涉入歐洲戰爭前的輿論宣傳準備開始了。
英法兩國在惶恐不安和悲痛中度過了二月的最後幾天。到了三月一日這一天,一個英美法三國皆感到有如晴天霹靂的消息傳出。
蘇聯出手了。
三月一日這天。早已經對英國宣戰的蘇聯,結束了過去五個月宣而不戰的“僞戰爭”狀態,於這一天亮出了其兇殘的利爪。
三月一日清晨六點,從塔吉克斯坦地區起飛的蘇聯飛機,轟炸了英國人設在阿富汗地區爲數不多的軍事基地,而阿富汗邊境線上,成千上的萬蘇聯紅軍,開着坦克,乘着汽車,浩浩蕩蕩穿過邊境線,大舉進入阿富汗地區。
兵力全被德國吸引在歐洲的英國政府,此時根本就拿不出多餘的兵力的防守印巴北部的關鍵地區,只能眼睜睜地看十幾萬蘇聯紅軍如入無境般地順勢南下。
只是由於阿富汗地區交通落後,考慮到後勤補給的因素,蘇聯紅軍進入阿富汗地區的兵力並不是太多,“僅有”二十萬左右,但就是這二十萬大軍,也不是目前處處冒狼煙,需要在南亞、中亞和歐洲三個方向開闢戰場的大英帝國所對應付得了的。主體民族只有四千萬人的英國,卻控制着遍佈全球的殖民地,地盤鋪得太大而人口不足的缺陷,在這場戰爭中盡顯無疑。
蘇聯人在阿富汗地區沒有全力出手的原因,則出自於斯大林謹慎的思想。蘇聯通過阿富汗、巴基斯坦進入印度洋最大的敵人不是英軍,而是當地的交通環境,漫長的補給線是蘇聯紅軍高速前進最大的敵人。1940年時,蘇聯紅軍的正規化還在進行中,斯大林並不原意一下子將攤子鋪得太大。而蘇聯紅軍在這一波的攻勢中,中亞的阿富汗地區也不是主要戰場方向,真正被其重視的進攻方向,卻是俄羅斯的百年宿仇,有“西亞病夫”之“美名”的土爾其人。進攻阿富汗,只是爲了牽制已經英國人焦頭爛額的英國人,令其顧此失彼,無力對土爾其人進行支援。
在英國皇家海軍覆沒後的第三天,蘇聯政府就正式向土爾其提出了“租借”博斯普魯斯海峽兩岸五十公里範圍內土地的要求,同時要求土爾基歸還俄土之間有“爭議”的土地。
當然,斯大林的這份吃相,極其地難看。
三月三日。蘇聯和土爾其的談判,理所當然地失敗了,蘇聯對土爾其宣戰,早就枕戈待旦的百萬蘇聯紅軍,由當日越過蘇土邊境。向土爾其發動全面的攻擊。
此時的土爾其,早就被一戰時慘重的人命傷亡嚇破了膽。一戰時的土爾其和俄羅斯戰爭,當時還有德國在背後替其“背書”,但在這個被林漢改得面目全非的二戰時期,土爾其人卻悲哀地發現,現在他們只能靠自己一人獨自面“北極熊”的利爪。
早1939年。英法對蘇宣戰後,出於牽制蘇聯的目的,英法兩國就暗中支援了土爾其不少軍火,1940年時的支援力度更加大了不少,光是英國就以友好的價格向土爾其贈送了一批從美國弄來的水牛式戰鬥機——歷史上水牛式戰鬥機本是支持芬蘭用於蘇芬戰爭的。但這個位面由於蘇芬戰爭並沒有爆發,所以支援芬蘭的這批水牛式戰鬥機也就被送到了土爾其。
但是面對着百萬蘇聯紅軍的龐大壓力,英法兩國的那點軍援實在是杯水車薪,起不了太多的作用。在百萬蘇聯紅軍猛烈打擊下,土爾其軍隊很快就潰不成軍,國土大片淪陷。蘇聯紅軍在土爾其的進展還算順利,其打通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將利爪伸進地中海的願望已指日可待。
中亞和西亞的變局。英國皇家海軍覆滅之後,引發的第一個連鎖反應。
而第二個連鎖反應則是日本。
第三次挪威海海戰結束後不久,二月二十七日。當時在旗艦沙恩霍斯特號戰列艦上有幸觀摩了英國皇家海軍最終覆沒全部過程的山口多聞和松田千秋日本海軍觀摩團的成員,收到了日本天皇緊急召喚其回國的電報。
原本弱勢無比的德國海軍,仗着有“神明”相助,僅用了不到三個月的時間,通過三場海戰就全殲了戰前號稱第一的英國海軍,如此輝煌的戰果。讓同樣也擁有“神明”附身的日本人見了也心癢難耐。
三次挪威海海戰之前,日本高層。尤其是海軍中的清醒人士,都對和美國開戰心懷憂慮。然而三次挪威海海戰之後。德國海軍驚人的表現,卻讓日本人發現原來自己手中也擁有一件威力如此巨大的“大殺器”。
向來喜歡“豪賭國運”的日本人的賭性再度冒頭。
英國皇家海軍的主力艦已經全軍覆沒,如此的從太平洋西岸到印度洋蘇伊士運河爲止,這漫長的上萬公里的航道,幾乎已是“無主”之路。沒有海軍的日不落帝國,龐大的殖民地,現在不過是一個“持金於市的三歲小兒”罷了。現在的大英帝國面臨蘇德兩國在歐洲的挑戰,已自身難保,根本無瑕顧及亞洲。
只要日本人想要,想搶,想佔,太平洋西岸到蘇伊士運河漫長航道兩岸的土地,幾乎全是予取予求。
最妙的是,原本最讓日本人感到頭痛的美國海軍,卻在這個關鍵節點上要出售軍艦給海軍全滅的英國人,短期內美國海軍也是實力大減,而有了神明大和撫子相助,對照一下德國海軍在神明相助下輝煌的勝利,如今日本高層裡那些知道李華梅存在的人士,在他們眼裡就連可怕的美國巨人,似乎也變得象紙人一般,彷彿只要輕輕一捅就可以戳倒。
三月一日,當蘇聯紅軍進入阿富汗地區時,一架fw200型客機,載着經歷了挪威海戰的日本海軍觀摩團的全體乘員,從柏林起飛向東飛行,一路向東,穿過蘇聯國境,在其國內機場加油補給後,經過一天的飛行到達遠東,最後於三月三日在日本東京着陸。
這些日本觀摩團的人,大都是未來要擔任日本海軍戰艦的艦長甚至是艦隊司令官的箐華,此次德國之行,他們帶回了艦靈和戰艦結合後實戰的寶貴經驗,更也給日本這侏儒挑戰山姆大小叔這個巨的勇氣和自信心。
已經餓發暈的大日本帝國,要上桌享受大英帝國這頓牛肉大餐最大的障礙,就是通過《英美華盛頓條約》賺取了大量利益的美利堅合衆。
對自己的實力恢復了自信心的日本人,在英國海軍覆滅之後,終於也忍耐不下去了。
經歷了跨越半個地球的長途飛行,未來的大和號戰列艦的艦長田千秋和武藏號航母的艦長山口多聞,此時皆已疲憊不堪。當兩人搖搖晃晃地走下四發的fw200客機時,卻驚訝地發現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居然親自在機場迎接他們。
一見面,山本五十六開門見山地就向二人問道:“皇家海軍真的象電報上說的那般全軍覆沒了?而德國海軍的損失真的非常地輕微?”
“是的!”
山口多聞看了看周圍,發現身邊還有好幾個不知道大和撫子存在的海軍高官,他們都是和他一起去德國觀摩同行的隊員。
山本五十六道:“不必忌諱他們了,已經到了該讓他們知道大和閣下存在的真相了!”
“怎麼回事,司令官閣下,你們在說什麼?”
兩人的談話立刻引起了從飛機上下來的同僚們的注意。
山本五十六向這些人解釋道:“跟我一起去面見天皇陛下吧,有些真相,該向你們說清楚了。”
很快,這些觀摩團的海軍高官,被專車送到了東京的三笠官崇仁天皇的住地。由於裕仁天皇被林漢滅了滿門,其住處已成凶宅,崇仁天皇並不願意住在那處“不詳之地”,所以其原本的住處三笠宮漸漸取代了皇宮,而爲天皇的住所和活動的中心。
在三笠宮裡,這批從德國歸來的日本海軍的箐英,見到了滿滿一堂日本高官,而後,一場持久的秘密會議就在這裡召開。
通過這個會議,這些日本未來的戰列艦或航母的艦長,終於全部知道了大和撫子(李華梅)這個“神明”的存在,也由於明白了德國之行時,當時德國海軍的艦隊會何會有那麼多無法理解的“不合理”行爲,也終於弄明白了,明明處於弱勢地位的德國海軍,爲何會如此輕鬆地連續取得三場空前絕後海戰大勝的真相。
最後,在完了觀摩團的日本軍官講述完挪威海海戰的經過後,崇仁天皇興奮地對滿屋子的日本軍官“幸運的是,這樣的神明,我們大日本帝國也有一位!德國的那位神明,是附身在沙恩霍斯特號戰列艦上!而我們大日本帝國的守護神明,則寄身在大和號戰列艦上!”
自從日本放棄了大陸政策,決心和中國修好,同時藉着二戰之機南下搶奪南洋的殖民地後,靠着英美的貸款,日本海軍的實力正在迅速地恢復着。
如今的日本海軍,新銳戰列艦大和號,已接近完工階段,最多到六月份就可以下水試航,有了艦魂附體相助,設計噸位高達六萬四千噸的大和號戰列艦的建造速度快得出乎所有人的想象之外。
而武藏號航母在今年四月份就可下水試運行,兩鶴:瑞鶴、瑞鶴號航母五月份即可正式服役,而飛龍、蒼龍兩艘航母的龍骨,也計劃將在三月份開始鋪設,同樣比計劃提前了。
自從李華梅以大和撫子的身分進入日本上層後,這一年來日本海軍收到的全是好消息。在李華梅“歷史先知”的相助下,1939年十月歐洲開戰後,靠着戰爭紅利,以及事前對戰爭的“預判”進行的戰前投機行爲,這半年來日本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狠賺了一大票,這些錢事後很快都投入到了海軍建設當中。
唯一讓現在的日本政府感到頭痛的是,英國海軍敗亡得太早了一點。經歷中國戰爭重創的日本海軍的實力還沒有完全恢復到巔峰狀態。面對着散發着誘人香氣的“英國牛肉”大餐,暫時還是隻能強忍着不能伸手。(未完待續)